中國語言文字概況_國情相關_中國政府網

2021-01-09 中國政府網

我國有56個民族,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多文字的國家。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範漢字。

普通話是漢語的標準語,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2000年10月31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定普通話為國家通用語言。漢語普通話也是世界主要語言之一,是聯合國六種正式工作語言之一。

漢語是我國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我國除漢族使用漢語外,回族、滿族、畲族也基本轉用漢語,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許多民族都不同程度地轉用或兼用漢語。

現代漢語有標準語(普通話)和方言之分。漢語方言通常分為十大方言:官話方言、晉方言、吳方言、徽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贛方言、湘方言和平話土話。各方言區內又分布著若干次方言和許多種「土語」。其中使用人數最多的官話方言可分為東北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八個次方言。[1]

從語言的系屬來看,我國56個民族使用的語言分別屬於五大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和印歐語系。漢藏語系分為漢語和藏緬、苗瑤、壯侗三個語族。屬於藏緬語族的有藏、嘉戎、門巴、倉拉、珞巴、羌、普米、獨龍、景頗、彝、傈僳、哈尼、拉祜、白、納西、基諾、怒蘇、阿儂、柔若、土家、載瓦、阿昌等語言;屬於苗瑤語族的有苗、布努、勉等語言;屬於壯侗語族的有壯、布依、傣、侗、水、仫佬、毛南、拉珈、黎、仡佬等語言。阿爾泰語系分為蒙古、突厥、滿—通古斯三個語族。屬於蒙古語族的有蒙古、達斡爾、東鄉、東部裕固、土、保安等語言;屬於突厥語族的有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塔塔爾、撒拉、西部裕固、圖佤等語言;屬於滿—通古斯語族的有滿、錫伯、赫哲、鄂溫克、鄂倫春等語言。屬於南島語系的是高山族諸語言,還有回族的回輝話。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的有佤、德昂、布朗、克木等語言。屬於印歐語系的是屬斯拉夫語族的俄語和屬伊朗語族的塔吉克語。[2]有些語言的系屬尚未取得統一意見,如朝鮮語、京語等。

我國有約30種文字。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是漢民族共同使用的文字,有些民族也已經完全使用漢字。漢字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新石器時代就已經產生,[3]現在使用的漢字是由古漢字逐漸演變而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定規範漢字為國家通用文字。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國家對現行漢字進行整理和簡化,制定公布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簡化字總表》《現代漢語常用字表》《現代漢語通用字表》《印刷通用漢字形表》《GB13000.1字符集漢字字序(筆畫序)規範》等標準。2013年6月5日,《國務院關於公布<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國發〔2013〕23號)發布。《通用規範漢字表》是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各領域漢字應用需要的重要漢字規範標準。《通用規範漢字表》公布後,社會一般應用領域的漢字使用以《通用規範漢字表》為準,原有相關字錶停止使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有21個少數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為壯、布依、彝、苗、哈尼、傈僳、納西、侗、佤、黎等民族制訂了文字方案。[4]

我國的文字從文字類型上看有表意文字、意音文字、音節文字,從字母文字體系上看有古印度字母、回鶻文字母、阿拉伯字母、方塊形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形式等。[5]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決議公布《漢語拼音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和注音工具。《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初等教育應當進行漢語拼音教學。」經國際標準化組織批准,由我國主導修訂的國際標準ISO 7098《信息與文獻——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於2015年12月15日正式出版發布。這是漢語拼音在國際上得到認可並推廣使用的重要依據,是用以規範國際上使用漢語拼音的統一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教育和鼓勵各民族的幹部互相學習語言文字」「教育各民族的幹部和群眾互相信任,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尊重語言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國家堅持推廣普通話,推行規範漢字」「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依據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及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國家的語言文字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對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構建和諧語言生活,促進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多年來,我國堅持不懈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全國普通話普及率已經達到73%以上,識字人口使用規範漢字的比例超過95%。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語言文字系統充分發揮語言文字事業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增強文化軟實力、增進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獨特作用,紮實推進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建設,不斷完善語言文字督導評估機制,在堅持城市語言文字規範化建設、普通話水平測試、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等行之有效的工作舉措的基礎上,適應資訊時代要求,大力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不斷創新中華經典誦寫講、中國詩詞大會、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等工作載體,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語文素養,加強了對各民族語言文字的科學保護,弘揚了中華美德,傳播了中華優秀文化。

黨的十九大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我國的語言文字工作也邁入了新徵程。全國語言文字系統將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按照新時代要求,銳意進取,埋頭苦幹,不斷提升語言文字服務社會發展能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切實發揮基礎性、全民性、全局性作用。

[1]引自《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中國社會科學院、香港城市大學合編,商務印書館2012年出版。

[2]此段主要參考了《中國的語言》,孫宏開等主編,商務印書館2007年出版。

[3]引自《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4]此段主要參考了《中國民族語文工作》,金星華主編,民族出版社出版。

[5]此段主要參考了戴慶夏主編的《語言調查教程》《中國少數民族語言使用現狀及其演變研究》。

相關焦點

  • 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王鐵琨副司長談2005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
    所以,發布年度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對於引導民眾關注語言生活、把握語言國情,對於語言規劃(包括語言政策)的制定,乃至教育、科技、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諸多領域的政策制定,都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網 友]此項工作這麼重要,為什麼以前沒有做?  [王鐵琨]主要是受條件的限制。
  • 昌都市大力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_教育_中國西藏網
    為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鞏固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進一步提高村(居)幹部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昌都市不斷創新活動、積極宣傳,在各族群眾特別是村(居)幹部中大力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 長江網:較真「六安」讀音並非吹毛求疵,是對語言文字的尊重
    長江網:較真「六安」讀音並非吹毛求疵,是對語言文字的尊重 毛開雲/長江網 2016-05-01 11:04 來源:澎湃新聞
  • 現代史_歷史概況_中國政府網
    主要由於「大躍進」和「反右傾」的錯誤,加上當時的自然災害和蘇聯政府背信棄義地撕毀合同,中國國民經濟在1959年到1961年發生嚴重困難,國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損失。改革從農村開始,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戰略決策。實行家庭聯產承包,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中共中央尊重群眾願望,積極支持試驗,幾年工夫便在全國推開。廢除人民公社,又不走土地私有化道路,而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統分結合、雙層經營,解決了中國社會主義農村體制的重大問題。
  • 語言文字工作簡報517期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編者按:2012年5月29日,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召開新聞通氣會,發布了2011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普通話審音委員會10月在北京成立,「普通話語音規範網(普通話審音網)」同時開通。新時期普通話審音工作將圍繞普通話審音原則制定和《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進一步完善普通話語音標準,適應新時期語言生活發展的需要。
  • 中國政府網英文版今日新版上線,被贊時髦
    10月8日,國慶65周年長假後的第一個工作日,新的中國政府網英文版悄然上線。新的英文版一改往日嚴肅,透露出一股清新、時髦的氣息。       中國政府網中文版於2005年十一試開通,隨後應廣大網民的要求,英文版於當年11月22日試開通,英文版開設「今日中國」、「中國概況」、「國家機構」、「中國與世界」、「政府動態」、「領導活動」、「商務中國」、「政府出版物」、「法律法規」、「外籍人士服務」等欄目。
  • 2021安徽省考行測常識判斷之中國地理國情概況_安徽中公教育
    2021安徽省考行測常識判斷之中國地理國情概況 大家都知道,公務員考試行測測查範圍較廣,不僅僅言語理解部分,還包括類比推理、定義判斷的部分,都會包含一些常識,這就需要我們多多積累,及時擴充自己。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大家加油啦!
  • 介紹2019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狀況和中國語言生活狀況,發布年度...
    教育部發布2019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 東風快遞等熱詞備受關注   工人日報客戶端6月2日電 今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2019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狀況和中國語言生活狀況,並發布六大年度報告,包括《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報告》《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國語言政策研究報告》《世界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上海語言生活狀況報告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性工程
    [20]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實施,與中國歷史上形成的多民族混居環境密切相關。在中國廣大的少數民族地區,同時使用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的雙語現象,是長期歷史發展的自然結果。我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全國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和滿族通用漢語外,其他53個民族共使用著80餘種語言(其中22個民族共使用著28種文字),這些語言分屬於5種不同的語系(不含未知語系)。
  • 關於進行「民族語言文字規範化信息化調研」的補充通知
    相關省、自治區民語委:  「民族語言文字規範化信息化調研」立項以來,各地積極開展工作,目前調研正在有序進行之中。調研成果將彙編出版,為確保成果的質量,現對調研報告的內容和撰寫體例提出如下要求。  一、調研報告的內容  (一)省、自治區民族構成及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基本狀況  主要介紹當地少數民族語言概況及其使用情況、跨境少數民族語言狀況、當地少數民族文字概況及其使用情況等。
  • 中國人權事業生生不息_要聞_新聞_中國政府網
    中國人權事業生生不息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2-24 07:41 來源: 光明日報兩年多來,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徵程中,本期行動計劃各項目標任務得到較好落實,大部分量化指標已完成一半甚至更高,反映了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平穩有序、生生不息的良好狀態。 武漢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汪習根認為,作為我國第二期人權行動計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呈現出諸多新亮點。
  • 中美浮夢錄︱鏤斐迪中國國情報告②:讀書人與洋涇浜英語
    中美浮夢錄︱鏤斐迪中國國情報告②:讀書人與洋涇浜英語 王元崇 2019-10-24 18:11 來源:澎湃新聞
  • 表意文字與表音文字之爭:漢語是落後的語言?(語文的演變10)
    表音文字是使用少量的字母記錄語言中的語音,從而記錄語言的文字。如英語、法語、俄語、拉丁語等等。表意文字是用象徵性書寫符號記錄詞或詞素的文字體系,不直接或不單純表示語音。如漢字。人們常說漢字是表意文字,其實這是大致而言的。
  • 2020中國射頻器件行業概況
    打開APP 2020中國射頻器件行業概況 華經情報網 發表於 2020-03-15 14:28:00 一、射頻器件行業概況
  • 從「社會達爾文主義」說起,兼及中國國情
    文中所列舉的國情已有不少變化,但基本問題性質未變。關於何謂「社會達爾文主義」仍有許多模糊認識。把它等同於自由主義的誤解仍然存在,不過已不是主要的。另一方面的誤解卻更普遍,即把種種恃強凌弱、暴力執法、強拆強趕,以及其他濫用公權力侵犯公民基本權利之事,也統稱之為「社會達爾文主義」。因此更有澄清觀念之必要。
  • 訪談_中國政府網
    [主持人]各位網友下午好,這裡是中國政府網和新華網聯合訪談很高興再次來到中國政府網,我是第四次到這裡。今天,就今年財政預算報告的有關情況與大家互動交流。非常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財政工作的關心和支持。今天剛好是「三八」婦女節,在這裡我首先向主持人和全國人大的婦女代表、全國政協的婦女委員,並通過中國政府網向全國廣大婦女同胞致以節日的祝福!
  • 美麗中國夢·濃濃家國情 ——安徽省首屆少兒繪畫作品展徵稿啟事
    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註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 中國表意文字與中國文學
    誠然,數學語言出現於文字之後,且其圖式象徵借自文字,但中國的圖式象徵則相反,是用於佔卜公式的圖式象徵,隨後被文字借用,以便更廣泛地應用於文言。那麼,佔卜的圖式象徵來自哪兒呢?它來自純屬早期中國文化群的傑出的圖文傳統。佔卜公式上所創造的並非圖式象徵(如公元前四千年甚至上到五千年的陶文所證實,它早就用於殷文化初期,而是一種組合多項式方程(尚未成句)的連結形式。
  • 如何解讀《中國英語能力等計量表》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綜合輔導>正文如何解讀《中國英語能力等計量表》 2018-04-19 14:15 來源:新東方在線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國家致力於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黨的十八大對語言文字工作更是提出明確要求,賦予「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工作重大使命,《語言文字規劃綱要》也將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列為主要任務。 採取多項舉措,保障少數民族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少數民族語言的保護、傳承和發展,為了有力地貫徹和保障少數民族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一方面,實施了民族語言大調查、民族社會歷史大調查、民族語言識別等一系列工作。編寫出各少數民族的語言簡志,幫助一些少數民族創製和改革了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