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當今唯一尚存的表意文字。是人類起源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
早在三千五百年前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就已經是成熟的文字了。這說明漢字產生的時代遠比這個時間更早。1954年秋至1957年發現你中國西安東郊滻河的以北的半坡遺址,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了(近年又在山東莒縣陵陽河發現了文化晚期的大汶口的遺址則更早)在遺址出土的彩陶上有些重複出現的規則簡單的刻畫符號,這些符號就是原始的中國古漢字的前身。
漢字的形體經歷了6000多年的演變過程由: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楷書 、行書、草書(經歷了商、 周、秦、漢、魏、晉等朝代) ,一直到現在的印刷體都是一脈相承的(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漢字在西周后期,演變為大篆是關鍵的一大步。大篆的確立一是將在此之前粗細不勻的形象線條變得均勻柔和好寫了;二是字形結構也趨向規正,易於識別了。這為以後的方塊字形成奠定了基礎。

漢字的造字之法,謂之「六書」作為表意的漢字,最初是先有象形文字的,後來隨著文化的進步,思維的深化、語義的複雜和應達傳遞的內容的需求,原有的象形文字窮於應付,這樣指事、會意、形聲造字之法,轉注、假借用字之法相繼產生。
漢字可由基本筆畫(點橫豎撇捺勾折等幾種)及偏旁部首來造字。如,一個「大」字。添一不同的筆畫就是另外一個字了。如天、太、夭、千、夫;而用218個不同的部首偏旁會組成更多的文字來,如,「盒」字是由人、一、口、皿四種部件(筆畫)組成,造字組詞可以信手拈來。所以其單字,詞彙日益增多。
在秦末的字書《蒼頡篇》中,以六十字為一章,凡五十五章共有三千三百字。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全書共分五百四十部,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個。在我國最完備的《康熙字典》(該字典成書於清康熙55年,即1716年)計42卷,分214部首,共收有四萬七千餘字(40743個但其中大都為古字、俗字和舊字體等,除歷史文獻和古文字外,早已摒棄不用,常用字約十分之一弱。即3600字上下)。
在我國出版的些漢語大詞典》中收集漢字5萬5千餘個單字,再考查我國最近新編的各種中型詞典,共收錄各種條目、詞、詞組、熟語及成語等,約有六萬餘條之多,其中收錄的常用單字數,約3000餘字。據有關漢語研究機構統計表明:一般流行的報刊雜誌上出現的漢字數在3328—3505個,這其中最常用的漢字是653個,一般常用字是635個,這兩種字共為1288個。也就是說如若能掌握1288個較常用的漢字,就基本上能閱讀領會一般流行的報刊雜誌及書籍了。中國小學畢業一般識字2500個——3600個。
查閱中國教育部國家語委曾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調查表明:會900字能讀天下文章。所以隨著「中國的不斷掘起」學習漢語的熱潮己在世界形成。

上一段是當時國家教育部、國家語委曾首次向社會發布的中國年度語言生活狀況的報告。當時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介紹說:調查結果表明漢語並不像外國人想像的那麼難學。
這些出現頻率最高的漢字中,認識前581個漢字就可以覆蓋日常用語的80%,一個人如果掌握900多個漢字、一萬多條詞目,就可以閱讀90%左右的中文出版物了。
漢字的組詞能力極強且極其靈活,任何新的詞彙的產生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礎漢字中找到相關的單字以組成新詞,而不用再重新創造新字。如雷射(萊塞)、宇宙飛船、超導體、人工智慧、掃臉、刷屏、吐槽、宅男、量子糾纏等等新名詞、新單詞等等都可以由原有的字、詞組合而成。這是「漢字」使用方便之處。
2020-05-08 作者於陝西省 古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