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文字只有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嗎

2021-01-08 鴻鵠高飛翔九天

事實上我們通常所說的語言文字這個詞彙是由兩個彼此聯繫而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共同構成的:所謂語言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話,文字則是一種用於書面記錄的工具。事實上語言的歷史遠比文字悠久。自300多萬年前人類誕生之日起只要不是聾啞人都會開口說話,然而文字的發明不過是最近幾千年的事。事實上迄今為止世界上仍有相當一部分民族只有口頭語言而沒書面文字。

我國的56個民族幾乎都有本民族的語言,然而擁有文字的民族只有31個。美國的一些印第安部落、澳大利亞土著居民以及亞馬遜叢林和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都沒自己的文字。目前已有文字的民族中大多數存在借用其他民族的文字這種現象:歷史上古埃及、古希臘、古印度以及中華文明這幾大古文明較早形成了自己的文字,所以周邊民族往往會對其文字進行借鑑。

歷史上中華文明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漢字書寫系統,當時周邊的其他民族在與華夏民族的交流中不斷接觸到各種先進的文化和制度,隨著這些民族的文明程度日漸開化之後就需要用文字對日常的生產生活進行記錄。歷史上越南、朝鮮、琉球等國都曾直接使用漢字記錄自己的語言,此外古壯文、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朝鮮諺文、日本假名、越南喃字等文字都曾受到漢文化影響。

公元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開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全球化,在這一過程中大批本來沒有自己文字的民族開始借鑑其他民族的文字用來記錄自己的語言,時至今日世界上的文字形態可謂五花八門、千奇百怪。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都有語音、詞彙和語法三要素,而文字作為紀錄語言的工具也有三要素:音--語音(字的讀音)、形--字符形狀(字的書寫形狀)、義--意義(字所表達的含義)。

比如「大」這個字的讀音念作dà,字符形狀是一橫、一撇、一捺,所表達的意思是容量、體積、面積、數量、力量、年齡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的對象,所以就有了體積大、面積大、年齡大等概念。也許有人會問外文是不是和漢字一樣也是由音、形、義三要素所構成的呢?thank這個英文單詞的音標是θk,在字形上是由t,h,a,n,k五個字母組成,所表達的意思是謝謝。

儘管每種文字都需要同時表達音、形、義三要素,不過根據各種文字對三要素所表達的側重點可以將其分為表形文字/象形文字、表音文字/拼音文字、意音文字/語素文字。當今世界所存在的任何一種文字以及歷史上曾存在過的已消亡的文字無論有多麼花裡胡哨基本上都可以歸入這三大門類。這三類文字中最初出現的是表形文字(象形文字),那麼什麼是象形文字呢?

所謂象形文字是指純粹利用圖形來作文字使用:我要寫一個「日」字就畫一個太陽,要寫一個「馬」字就畫一匹馬,要寫一個「人」字就畫一個人......象形文字是原始人根據自己所看到的事物的直觀印象畫出來的,所以這種文字表達事物最直觀最形象。古埃及文字、中東兩河流域的早期楔形文字、最早的漢字、納西族的東巴文、水族的水書都屬於象形文字的範疇。

然而象形文字的局限性也是相當明顯的: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客觀事物可以畫出來,然而缺乏實體感的抽象事物怎麼畫呢?比如呼吸的「呼」字怎麼畫呢?難道畫一個鼻子不成?那麼我也可以理解成你所要表達的是一個「鼻」字啊。由於象形文字存在複雜與學習難度高的固有屬性,所以後來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區象形文字逐漸被更容易學習和初步掌握的拼音文字所取代。

不過拼音文字也並不是大家通常所認為的都是根據聲音拼出輔音元音組合在一起就行了。拼音文字實際上又可以細分為全音素文字、輔音音素文字、 元音附標文字、音節文字等類型。所謂全音素文字就是文字記錄了語言的所有發音音素,口語怎麼說也就意味著書面文字怎麼拼寫。英文、俄文、德文、西班牙文等歐洲主要文字基本上都屬於全音素文字。

如今歐洲的語言大多都是全音素文字:大部分歐洲國家的文字用拉丁字母拼寫,俄羅斯、烏克蘭、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一部分東歐斯拉夫國家的文字使用西裡爾字母。拉丁字母和西裡爾字母都來源於希臘字母,而希臘字母又源於腓尼基字母: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腓尼基人「設計」出了22個腓尼基字母,後來希臘人在和腓尼基人交往過程中逐漸學會用腓尼基字母拼寫希臘詞語。

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希臘人按他們的發音習慣對腓尼基字母進行了改進:腓尼基字母中沒元音字母,每個符號只代表一個輔音,而其中有幾個輔音是希臘語中所不會用到的。大約在公元前900年希臘人開始將一些字母作為希臘語的元音,從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字母書寫體系。愛奧尼亞率先使用了這套新的字母系統,此後這套字母系統在希臘各城邦逐漸普及開來。

如今西方國家所使用的字母體系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腓尼基字母,因此腓尼基字母被認為是當今所有字母文字的祖先。腓尼基人所發明的這套字母表奠定了西方世界最早的文字基礎,使人們能更為容易地掌握閱讀與寫作的能力,成為了未來通訊的關鍵要素之一。腓尼基字母還不只是如今西方各國文字的鼻祖,事實上腓尼基字母同樣曾在亞洲廣泛傳播。

主要分布在今天的西亞兩河流域到地中海東岸一帶的阿拉米人引進了腓尼基人的字母文字並將其廣泛地運用於日常生活。阿拉米人還從埃及引進了作為書寫工具的莎草紙和筆。阿拉米商人在西亞各地進行商業貿易時通過帳單和收據等方式將他們的字母文字傳播給了周圍的其他部族。公元前500年前後阿拉米語逐漸取代楔形文字的阿卡德語成為西亞地區的官方語言,同時也是當時西亞主要的商業、文化和民間語言。

後來猶太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鑑了阿拉米人的文字創製了自己的希伯來文。阿拉米語的傳播為後來與之相近的阿拉伯語的誕生奠定了基礎。事實上阿拉米語的影響已遠遠超出了中東的地域範圍:印度的天城體字母以及中亞的粟特字母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鑑了阿拉米語的字母,而粟特字母後來又進一步發展出回鶻文、突厥文、蒙古文、滿文和錫伯文的字母。

輔音音素文字顧名思義就是文字中全是輔音的文字。腓尼基文實際上就是一種輔音音素文字,腓尼基字母在傳入希臘後被希臘人根據自身情況加入了原因才逐漸形成如今歐洲的全因素文字。然而正如我所說的腓尼基字母並不是只往歐洲傳播的,同樣借用了腓尼基字母的希伯來文和阿拉伯文就仍保持著一定的輔音音素文字的特徵,不過希伯來文在後期發展的過程中已出現從輔音音素文字向準全音素文字過渡的跡象。

元音附標文字是一類以輔音字母為主體、元音以附加符號形式標出的表音文字。該書寫系統的主要特點是:輔音字母自帶一個默認元音,其它元音字母一般附加在輔音字母的周圍(前後上下均有可能)。這類文字中最典型的是印度的天城文,此外泰米爾文、孟加拉文、泰文、緬甸文、藏文、麥羅埃文也都屬於這類文字,可以說南亞、東南亞梵語文化圈的國家或民族幾乎都使用的是元音附標文字。

音節文字是以音節為單位的文字。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音節文字有日文假名和韓文。歷史上日本的文字系統曾深受中國漢字的影響:中國唐代時期留學生吉備真備根據漢字楷書的偏旁部首發明了片假名,後來日本人又根據漢字草書的偏旁部首發明了平假名。發展至今的現代日文書寫系統有一部分是日本人當初直接從中國引入的漢字,一部分是根據漢字偏旁創造的假名,此外日文中還引入了一部分羅馬字。

同樣越南、朝鮮半島等地的文字也曾深受漢字影響,然而日語、韓語、越南語其實和漢語屬於不同的語言體系: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漢語語族,越南語屬於南亞語系越芒語族越語支,日語、韓語則是黏著語。事實上與漢語同屬漢藏語系的藏語、苗語、緬甸語、泰語反而在語言歸屬上比日語、韓語、越南語更為接近於漢語。在古代日本人、越南人、半島人長期使用漢字記錄本民族語言就出現了口語和書面語的衝突問題。

越南人為解決這一問題發明了喃字,日本人為解決這一問題發明了假名,朝鮮半島則根據自身情況發明了訓民正音(朝鮮諺文)。廣義上漢字、喃字也具備一定的音節文字特徵,因為它們本身亦為一個字符對應一個音節,然而反過來說一個音節所對應的可就未必只有一個字符了。比如ma這個音節所對應的漢字有馬、媽、瑪、碼、螞、嗎、嘛、罵等多個字符,而每個字符都有自己的含義。

所以漢字、喃字等單音節表意字符嚴格意義上不算音節文字;相比之下ma這個音節在日文片假名中所對應的字符只有マ。當然我們不能因此說日文是音節文字,因為我剛才已提到日文的書寫系統是由日文漢字、假名、羅馬字三部分組成的,儘管在日文假名中音節和字符是一一對應的關係,然而日文中同樣還保留了大量漢字,所以只能說日文假名是一種音節文字。

現代韓文的最早雛形可以追溯到15世紀中葉李氏朝鮮王朝的世宗大王根據本國特色推出的一套叫做訓民正音的字母文字。訓民正音共有二十八個字母模仿漢字古老的篆書而成。雖然韓文字母中包含輔音字母和元音字母,但這些都是固定組合成音節,再模仿漢字的框架結構組成方塊字。歷史上古希臘克裡特島上曾存在過的線形文字也是一種音節文字。

最後我們著重講一下我國的漢字。漢字在國際上常被認為是一種象形文字,這是因為中國漢字和世界上大部分地區所流行的拼音文字顯得截然不同,然而實際上把漢字認為是一種象形文字其實是存在一定誤解的。中國漢字在最初誕生之時的確是一種象形文字,然而象形字的固有缺陷也同樣存在於早期漢字中,後來中國古人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對漢字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造。

事實上對象形字的改造在全世界都是一種普遍的趨勢:腓尼基字母儘管是當代拼音字母文字的鼻祖,然而腓尼基字母憑空從天而降的。歷史上腓尼基地區受蘇美爾文明以及西臺和埃及大國影響,也就同時受到楔形文字和埃及象形文字的影響。實際上在腓尼基字母出現之前在迦南或西奈半島地區就已存在所謂的原始字母,這種「字母」基本還是古埃及象形符號。

腓尼基人正是以這種「原始迦南字母」為基礎「設計」出了自己的22個腓尼基字母,由此可見腓尼基字母的形成事實上是吸收借鑑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和中東兩河流域楔形文字的經驗。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對象形文字的改造,東方的中國也同樣對象形文字進行了改造,只不過我們所走的不是文字拼音化的路線。中國漢字實際上是以象形字為基礎發展而成的意音文字。

在中國漢字發展過程中增加的造字方法在《周禮》中被總結為六書: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假借。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須建立在原有的象形字上——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拼合、減省或增刪象徵性符號而成。時至今日漢字仍保留象形文字的框架結構特徵,這也是漢字在國際上容易被誤認為象形文字的原因,然而實際上漢字在經過數千年的演變之後已和最初誕生時的形象相去甚遠。

歷史上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以及越南的喃字等均是模仿漢字而構成的語素文字。現在契丹文、西夏文已經失傳,喃字也在越南於19世紀被法國殖民後逐漸不再採用。日本的假名、朝鮮的諺文則通過借鑑漢字的基礎走上了表音文字道路。由此可見漢字雖不是一種純表音的文字,但它本身可以像古埃及象形文字一樣從中孕育出一個字母體系來。所以如今的漢字不屬於象形文字,而屬於表意體系的語素文字/意音文字。

歷史上真正發展成熟而又代表高度文化的語素文字只有西亞的楔形文字、北非的聖書字和東亞的漢字,然而如今楔形文字和聖書字早已失傳,所以漢字就成為了當今世界唯一仍被廣泛使用的語素文字。歷史上彝族所使用的古彝文也是一種語素文字,而現在流通於四川涼山的規範彝文已演變為不具有表意的功能音節文字;相比之下雲南的規範彝文仍是一種語素文字,不過雲南規範彝文的使用範圍並不廣泛。

相關焦點

  • 觀古埃及文明展,發現我們都錯了,象形文字其實是拼音文字
    石碑是公元前196年託勒密王朝時代刻制的,上面有希臘字母、古埃及象形文字聖書體和通俗文字三種對照雕成的。1822年到1824年法國人商博良投入到對羅塞塔石碑的研究,1824年他發表多篇研究論文,譯解出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結構,奠定了埃及學的基礎。商博良是第一位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結構並破譯羅塞塔石碑的學者,從而成為埃及學的創始人,被後人稱為「埃及學之父」。
  • 為什麼很多文字語音都是拼音組成,而象形字只有中華文明的漢字?
    大家好,小編是小悅懂生活的作者,此百家號不討論政治,不涉及敏感話題,定期的和大家分享一些大千世界的事情。讓我們一起用理性的視角看世界。為什麼很多文字語音都是拼音組成,而象形字只有中華文明的漢字?首先我要說人類的發展是從非洲開始的。也就是擁有十幾萬年歷史的智人。
  • 人類文字起源,從羅塞塔石碑解密古埃及象形文字
    這個發現實在是太轟動了,因為如果能夠順利的破譯這塊石碑上的文字,那不就能破譯古埃及的文字了嗎?所以這塊石碑一經發現之後,立刻就被送到了開羅的埃及研究院,之後,它被拓印,抄錄了很多份,送到全世界各地的學者手中去研究。第二年,法軍戰敗羅塞塔石碑原本是要從開羅運回巴黎的,但是在港口的時候被英軍給截胡了,之後就運回了英國,直到今天,它仍然保存在大英博物館裡。
  • 字母文字的演變脈絡:世界所有國家的字母文字都是同出一源
    目前,世界上只有兩種文字,一種是方塊文字,如漢字、日文和韓文,還有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西夏文、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種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實際上,人類最早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後來象形文字不斷出現一些表音的結構,於是開始向字母文字過渡。
  • 漢字是文字發展的主流,拼音文字只是支流
    巖畫是荒古人類遺留在巖石上的畫面,最早的據說已有四萬年的歷史,綿延至現代的原始部族仍有製作,今天被人們發現的巖畫遍及世界五大洲,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分布於歐洲、非洲、亞洲的印度和中國。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符是八千年前的賈湖刻符,就目前發現來看,這種刻符的數量較少,處於文字的萌芽狀態。
  • wps怎麼給文字加拼音? wps文字拼音添加圖文教程
    wps怎麼給文字加拼音? wps文字拼音添加圖文教程時間:2018-03-26 11:36   來源:系統天堂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wps怎麼給文字加拼音? wps文字拼音添加圖文教程 wps怎麼給文字加拼音?
  • 世界文字史〔關於漢字為何沒有被表音文字取代的淺顯剖析〕
    漢字,又稱中文字、中國字、方塊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需要注意的是,如同拉丁字母一樣,漢字並非漢語專有,漢字不僅可作為漢語的書寫用字 ,也被用於書寫日語、韓語、越南語以及其他兄弟民族的語言,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也是世界上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達的表意文字。
  • 人類文明的火種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世界上三種最古老的文字有蘇美爾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國的甲骨文。而這三種文字之中,最古老的又屬蘇美爾的楔形文字,正是由於楔形文字的產生,世界歷史有了正式的記錄,楔形文字的發現被視為世界歷史的開端。 楔形文字由左到右橫著寫,每個筆畫都是由粗到細,像木楔一樣,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
  • 文字的效率:中英韓日四國文字識別效率對比,中文遙遙領先
    文字有兩面,一面是記錄信息,一面是識別信息。人能否快速高效的識別文字中的信息,是該文字先進與否的重要標準。目前世界有四類文字:以中文為代表的象形文字,以英文為代表的表音文字,以韓文為代表的拼音文字,以日文為代表的混合文字。這四大文字,誰的識別效率最高?
  • 從腓尼基字母到滿文:絲綢之路上的文字流變
    最早需要會意的象形文字大約是在公元前4000年由蘇美爾人發明的,起初他們基本上是在泥板上刻字。到了公元前3500年,蘇美爾地區又出現了楔形文字。楔形文字筆畫少而直,比象形文字簡單,之後逐漸傳播到了其他各民族中,如阿卡德人、巴比倫人、亞述人等東部閃米特人,以及胡裡安人、埃蘭人、西臺人等印歐語系人群。
  • 文字如是說
    很多事情就不能站在先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層樓。而是一代人一代人不停的從頭開始,來認知地球世界。就比如說:某一種樹上的果子好看但不能吃,因為這種果子有毒,人吃了會死。但是,這種經驗只有吃過的人才知道,而死人是無法向他人介紹這個經驗的。故此,一代人一代人中毒死去,卻無人能傳下避開這種毒果子的經驗。這就是沒有文字的尷尬,也是人類文明在舊石器時代發展極其緩慢的一個最關鍵的因素。
  • 古埃及象形文字破譯之謎:主要是作為表音文字
    古埃及人認為人的名字是組成人的五種元素之一,只有法老和神的名字才有資格被圈起來,而這個圈又隱含著生命的輪迴和永恆。王名圈後來還成為打開古埃及文字之謎的鍥口。古埃及人相信他們的文字是透特神發明的,透特神的形象是一個有著朱鷺鳥頭的埃及主神,在神廟和法老墓室透特神的形象隨處可見。有趣的是,透特神的形象在後來揭開古埃及文字之謎起到了重要作用。
  • 權威發現:人類最早文字並非中國的甲骨文,而是美索不達米亞文字
    縱觀整個人類文明史,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都曾經出現過很多種不同的文字,有的經過歲月的衝刷,早已廢棄不用了,有的經歷了千年演化,一直沿用至今。在這些形形色色的文字中,究竟哪一種文字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字呢?在以往的學術界普遍認為,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人類最早的文字。
  • 文字背後的未來世界:世界五大文字系統,漢字排名第三!
    2、婆羅米字母系統婆羅米字母,目前使用人口第二多的字母系統,形成於公元前6世紀左右,由古印度人所創,源自兩河流域楔形文字的腓尼基字母,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文字系統,可與中國漢字相媲美。中國古籍上所說的「梵文」就是婆羅米字母文字。
  • No20;表音文字,表意文字,形音文字之比較(下)
    語音是語意的一件外衣在No18(上)及No19(中)兩篇文章中分別介紹了表音文字(英文)的和表意文字(漢字)的造字之法及現狀;這篇文章將介紹《w世界運用語》這一的「形意文字」的造字之法和現狀。《w世界通用語》所採用的代碼符號(一)《w語》是象形文字 ; 《w碼》採用阿拉伯數字1、2、3、4、5、6、7
  • 小學語文老師的福利:學會這一招,輕鬆在PPT裡給文字加上拼音
    PPT教育的運用也比較廣泛,老師們也經常利用PPT來表現一些教材中的內容,但是對於低年級的語文老師來說,他們可能有這樣的煩惱,PPT裡的文字怎麼打拼音?圖1首先,大家經常使用,是相當麻煩的方法,在文字框中插入一個特殊的拼音,然後在文字框中插入另一個拼音,具體的插入操作單擊【插入】找到【符號】,從右上角的【子集】下拉菜單中找到【拉丁語擴展-A】,這時可以看到有重音的拼音,請選擇合適的,這個方法只適用於少數文字,但是文字需要拼音的情況下,這個工作量是可以預測的,量多的情況下,這個方法明顯不適用。
  • 漢字究竟落後於時代,還是最具先進性的文字呢?文字演化歷史
    李師弟和您聊歷史,由我大膽猜想,由您小心求證。在商朝的晚期形成了中華民族最早的古老文字甲骨文,因為有了甲骨文的存在,我們才可以通過對當時文字的破譯來了解更多那個時期的華夏歷史。從甲骨文開始,中國的漢字經歷了多次演變才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用的文字。在這個過程中漢字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呢?而漢字又是不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先進的文字呢?讓我們先來看看一座城市,位於河南省的安陽。
  • 表意文字與表音文字之爭:漢語是落後的語言?(語文的演變10)
    漢字在甲骨文階段已出現大量的假借字和形聲字,已不是一種純粹的表意文字。今天漢字更是以兼表意與表音的形聲字為主,所以請不要以為表意文字與表音文字是絕對對立的。古文明起源的文字,如古埃及文字和古巴比倫楔形文字,一般都主要是表意文字。只是要麼斷絕了傳承,要麼徹底轉變成為表音的字母文字。像漢字這樣傳承數千年而不絕的,僅此一家。
  • 人類文字的起源和文明演進都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
    人類四大文明古國及其遠古的地域,可以追溯為最早的文字起源地,在遠古時代,世界上還沒有語言,人類便靠著一些簡單的聲音、手勢、圖形,或其他方法來表達傳遞信息。
  • 普遍文字的代表抑或未完成的理性
    漢語是世界語言之林中的一員,以其獨特的象形與表意特徵,在諸多語言門類中佔據獨特的一極。在傳統的中國「小學」語境中,漢字承載的是解經、訓詁、金石等研究功能,很少涉足「道」的義理討論,但在啟蒙主義以降的近代西方語言哲學發展背景下,漢字不可避免地進入了一群西方哲學家的視野,從而在形而上的本體領域煥發出新的闡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