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母是很方便地傳遞信息的手段,元音跟輔音結合可以拼寫任何語言裡面的文字。字母文字比較精練,要比古埃及象形文字、西亞楔形文字、中國甲骨文都更加方便。但到了21世紀,似乎它的重要性又沒那麼大了。因為電腦發明後,很多時候可以依靠電腦的聯想。比如輸入「紫氣東來」,只要輸入「紫氣」兩個字,「東來」就已經出現了。所以說,有電腦之後,印刷術的重要性減小了,字母易於掌握的優勢還在,但是也減弱了。
最早需要會意的象形文字大約是在公元前4000年由蘇美爾人發明的,起初他們基本上是在泥板上刻字。到了公元前3500年,蘇美爾地區又出現了楔形文字。楔形文字筆畫少而直,比象形文字簡單,之後逐漸傳播到了其他各民族中,如阿卡德人、巴比倫人、亞述人等東部閃米特人,以及胡裡安人、埃蘭人、西臺人等印歐語系人群。埃及人、西臺人、克裡特人也都曾使用過半會意半形聲的文字,甚至某些埃及古文字也有一部分拼音的效果。而中國的甲骨文與上述諸種文字有明顯區別,屬於另一種獨特的文字系統。漢字、漢語與拼音文字的相容性不太好,拼音文字很難區分漢字的四聲,更何況粵語方言有九聲,吳語方言有七聲。此外漢字中還有很多同音字,這都增加了以拼音文字表現漢語的難度。
但中國人使用甲骨文的動機和蘇美爾人等是一樣的,都是希望把人的語言化為一種符號。這種符號可以傳給同時代的他人,也可以傳給後人,從而使人的記憶可以超過個體生命的極限,一群一群地傳開來,一代一代地傳下去。而人類之外的其他動物,只能把經驗傳給與其有接觸的同類或後代。這就是文字的作用,因此文字的交流是文明交往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意義的一環。
甲骨文各地有了楔形文字以後,人們就開始把語言化成字母,最早使用字母的是屬於閃米特語族的腓尼基人。他們發明了簡易的腓尼基字母,共22個輔音字母。閃米特語言一般只用三個元音,書寫時不必特別標註,讀者就可以識別。而別的語言可能有七八個,甚至十幾個元音,文字裡就必須要有元音字母。英文的元音字母有a、e、i、o、u,再加上半元音y,一共是五個半;但不包括ou,ea、ai、ie、ao、ay這些複合元音。閃米特語族各種語言的詞彙大都是通過在三個輔音組成的詞根(如slm,jzr)中插入不同的元音和前、後綴構成。Islam這個詞就是在slm三個輔音構成的詞根中插入i和a兩個元音而構成的意為「順從」的動名詞。在閃米特語族人口統治西亞,甚至一度由屬於印歐語系的伊朗人入主美索不達米亞的時期,中東地區各民族有好幾百年在彼此交往中都是使用同一種亞述人說的和寫的阿拉美語言和文字(Aramaic)。耶穌說的就是阿拉美語。阿拉美語有通用的阿拉美文字,今天敘利亞還有幾萬人會說很近似這種語言的方言。羅馬帝國徵服敘利亞,以及基督教傳到敘利亞以後,出了一種敘利亞文,基本上是用阿拉美文字的草寫字母拼寫阿拉美語的西部方言。(因為今天住在敘利亞的人主要使用阿拉伯文,所以有時為了區分,就稱這種古代曾經盛行於敘利亞的文字為「古敘利亞文」。)由於摩尼教和景教都曾在敘利亞一帶流行,因此它們的經文都用敘利亞字母書寫。但二者又各自有不同的特點,可以細分為摩尼教的敘利亞文和景教的敘利亞文,它們都是從右向左橫向書寫的。
摩尼教敘利亞文和景教敘利亞文粟特文在中國粟特人在各地從事貿易,逐漸有一部分受敘利亞人和信奉摩尼教或景教的波斯人影響,從瑣羅亞斯德教轉而信仰摩尼教或是景教。粟特語是伊朗語的一種,屬於印歐語系,而敘利亞文是從屬於非亞(含閃)語系閃米特語族的阿拉美語衍生出來的。二者的發音和文法都很不相同。粟特人綜合了阿拉美文與敘利亞文,配合粟特語言的發音和文法,創造了粟特人自己的文字。
隨粟特人由西向東的遷徙,粟特字母逐漸傳到了中國的新疆、河西走廊、內蒙古,影響了今日中國境內某些族群的文字。
中國新疆最早的居民是吐火羅人,他們的有些文字是借用早期佛教的梵文經書裡使用的婆羅米字母,也有些文字是借用印度半島西北部曾經使用的佉盧文字母。所以今天博物館裡的吐火羅文基本上都是這兩種古代印度字母的變形。公元9世紀之後,新疆高昌國(吐魯番一帶)的主要居民轉變為源自蒙古高原的回鶻人,但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
粟特人把摩尼教、景教傳到新疆和河西走廊之後,不少回鶻人逐漸通過宗教文書認識了粟特文字,並且按照自己的語言特色,把粟特文字改造成回鶻文字。須知粟特語屬於印歐語系,而回鶻語則屬於阿爾泰語系的突厥語族。這個改變的難度,不亞於當初粟特人把屬於非亞(含閃)語系閃米特語族的敘利亞文字改變為屬於印歐語系伊朗語族的粟特文。除此之外,回鶻人多世紀以來居住在漢文化圈的邊緣,習慣了自上而下書寫的漢字。所以當他們創造回鶻文字的時候,便把粟特文字逆時針旋轉90度,由上到下豎著寫。下面的三幅圖從左到右分別是粟特文、回鶻文、蒙古文。
粟特文 回鶻文 蒙古文13世紀成吉思汗西徵的時候,首先到達了新疆東部,當地的回鶻人很快與他合作,有官員學者為他效力。成吉思汗的道教顧問是丘處機,就是長春真人;佛教顧問是契丹人耶律楚材;在創製文字方面的顧問則是兩位回鶻大臣。
兩個回鶻學者借用了回鶻字母來拼寫蒙古語;蒙古語跟回鶻語都屬於阿爾泰語系,二者之間的差別不是特別大,今天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使用的文字仍是當時借用回鶻文創製的蒙古文。努爾哈赤統一滿洲,娶了一個蒙古公主,又命令一個蒙古王公替滿人創造滿文,如同當初成吉思汗讓回鶻大臣幫他創造蒙古文一樣。當時的滿文和蒙古文很像,後來為了發音清楚以及語法明確,皇太極又命令一位蒙古學者在老滿文的字母上加了些圈和點,被稱為加圈點滿文,即新滿文。這種滿文得到官方推廣,所以北京故宮裡的匾額和文書檔案用的都是這種加圈點的滿文。
字母的演變和傳播上面這張圖展示的是字母的演變和傳播。最早的字母是腓尼基字母,腓尼基人居住在今天的貝魯特一帶。腓尼基字母後來傳到地中海以北的希臘。希臘人的語言與腓尼基人的語言很不一樣,腓尼基字母是沒有元音的,元音只是在輔音字母上面以符號標示,所以是希臘人首先發明了元音字母,比如α是元音,β是輔音,把元音跟輔音湊到一起,就成為一套完整的字母。字母表(Alphabet)就是α(alpha)加β(beta)的意思。公元前9世紀希臘字母產生後,才有了諸如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這樣的文學巨著。公元前7世紀,從希臘字母又演化出拉丁字母,拉丁語也是印歐語系的一種語言。到了公元10世紀,斯拉夫人開始與希臘人接觸。斯拉夫人本來是比較落後的民族,沒有文字,也沒有普遍信仰的宗教。他們被希臘人勸化,信仰了基督教的分支東正教。一對名叫西裡爾(Cyril)和美陶迪烏斯(Methodius)的希臘兄弟,為了把希臘文的《聖經》翻譯為斯拉夫語而以希臘大寫字母為基礎,創造了一套新的字母,被稱作西裡爾字母(Cyrillicalphabet)。這就是今天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羅斯人、塞爾維亞人等斯拉夫民族文字的開端。
在亞洲西部,最早接觸到腓尼基語言的是希伯來人。希伯來人把它改造成了希伯來字母,所以古代《聖經》、摩西「十誡」等,都是用古希伯來文寫的。1950年代前後在死海附近發現了不少古代猶太教、基督教的文獻,被稱作「死海古卷」,也是用這種文字撰寫的。今天的以色列是唯一使用希伯來文的國家,但是這種希伯來文是用以前的字母結合19世紀東歐猶太人的語言,由語言學家創造的新希伯來文。因為猶太人分散到世界各地,住在德國就說德文,住在俄羅斯就說俄文,2000多年前的古代猶太語已經沒有人會說了。雖然在宗教儀式上還是用希伯來語發音,但也只有少數人掌握。因此今天的希伯來語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人造的新語言。
古希伯來人中的一部分後來到了葉門,又從葉門到了東非的衣索比亞,在那裡建立了政權。衣索比亞在4世紀的時候信仰了基督教,從希伯來文借用字母創造了適合當地語音的宗教文字吉伊茲文,今日衣索比亞的官方文字阿姆哈拉文是由吉伊茲文演變而來,共有105個字母,而希伯來文只有22個字母,希臘文則僅有24個字母。
上面提到的阿拉美文在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5世紀一直是中東地區最主要的語言。中東地區有很多民族、很多不同語言,但大家在共同的交往中都使用阿拉美語文,就像今天的英文。阿拉美文後來傳到阿拉伯半島北部約旦一帶的奈伯特人(Nabataean)當中,這些人以貿易為生,是後世阿拉伯人的祖先之一。他們借用阿拉美文,創造了自己的奈伯特文字。後來阿拉伯民族想創造自己的文字時,自然而然就借用了奈伯特文,並在此基礎上,於伊斯蘭教出現後發展出今天的阿拉伯文字。今天的阿拉伯文有28個字母。當今世界上有22個國家以阿拉伯文作為官方語言,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人群用阿拉伯文字母拼自己的語言。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以及從前的奧斯曼帝國和莫臥兒帝國,也都是使用稍微加以改變的阿拉伯字母。現在一些國家(如土耳其、烏茲別克斯坦)逐漸放棄了阿拉伯字母,改用拉丁字母,因為後者更容易一些。阿拉美文向東方的傳播前面已經講到了一些。大致說來就是逐漸發展出敘利亞文,又由敘利亞文發展出摩尼教和景教的文字,然後又影響到粟特文,粟特文又向東影響到回鶻人,回鶻人影響了蒙文,蒙文影響了滿文。
從回鶻文開始,字母文字發生了一個變化,即後來的蒙古文和滿文都把回鶻文的豎寫當作標準,這主要是因為這三個民族都長期與漢文化接觸。下面的兩幅圖分別是回鶻文和蒙古文的「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二者之間有相似性。
回鶻文與蒙古文的「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全世界使用滿文的人群中位於最西端的是錫伯族,居住在今天新疆的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他們是18世紀從東部遷到那裡去的。今天在北京,會說滿語的人已經不多了,只有少數學者還能掌握這門語言,而錫伯族人中會說錫伯語及滿語且能讀寫滿文的人還不少。
滿漢合璧的乾清宮匾額從這一講我們可以得知,絲綢之路本來是以販運絲綢為主的,但除了貨物流通外,往來的還有文化。字母在公元前13世紀發源於西亞,通過貿易,經過三千多年的旅程,到公元17世紀,衍生出亞洲東端的滿文。人類文明的交往就是這麼奇妙!
也很有意思的是,在今天的人民幣上,除了正面有漢字的「中國人民銀行」字樣之外,背面還有用漢語拼音和藏、蒙、維、壯五種文字印的「中國人民銀行」。其中除了藏文字母的最初來源不易確定之外,其餘四種文字雖然看起來全然不同,卻都是從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人發明的字母演變而來。
本文節選自《絲路文明十五講》,張信剛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12月,280頁,52.00元。(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