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起源
在人類歷史上,隨著人們交往的發展,僅用口耳相傳的簡單有聲語言已不能適應思想交流和行動上的需要。有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記錄下來,迫切需要一種記事的工具和方法。在文字發明之前,會先後有過結繩為約、堆石記事和刻木為契的傳說。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體系,是語言最重要的輔助工具,文字的出現突破了有聲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文字的發展大約經歷了實物文字圖畫文字象形文字書寫文字和拼音文字等幾個發展階段。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蘇美爾文、埃及文、印度梵文、埃蘭文和中國漢文等。文字來源於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後來,又由圖畫文字逐漸變成書寫文字。
書寫的文字,不需要逼真的描繪,只要把特點寫出來,大致不錯,使人能認識就夠了。早期的文字是書契,書是由圖畫來的,契是由記號來的。文字是文明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有了文字,人類知識才能記錄下來,得以在空間和時間上廣為傳播。當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建立起奴隸制城邦時,他們就發明了文字。開始是一種象形文字,後來為書寫方便而演變成了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在兩河流域使用了幾千年之久。在文字的書寫方式上,他們以溼軟的泥板為文字載體,用一根小木棒或蘆葦杆在上面斜壓上一些筆劃組成文字。因為這些筆劃都呈楔形,故稱楔形文字。把泥板曬乾或烘乾之後,即可長期保存。據說,當時官府和寺廟裡都藏有很多這樣的泥板書。至今還保存有大約3萬塊。現代學者已能認讀泥板書上的楔形文字。
古埃及人早期也是用象形文字,後來,他們又發明了拼音文字,對西方文字的發展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居住在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約在現在的黎巴嫩和敘利亞沿地中海一帶)人,以海上貿易和殖民著稱。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他們主要依據由古埃及演變出來的北閃光特字母制定了歷史上第一批由22個輔音字母(無元音)組成的字母文字,被稱為腓尼基字母後來腓尼基字母文字傳入古希臘就產生了希臘字母。以後又從希臘字母櫱生出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成為歐洲各種文字字母的共同來源。
在文字的書寫方式上古埃及人發明了草紙書。在尼羅河三角洲地帶盛產一種形似蘆葦的植物一一紙草,人們把紙草切成長度合適的小段,將其剖開壓平,拼排整齊,連接結片,曬乾以後即成為一種草紙。他們用蘆葦杆之類的東西作筆,上油菜汁和黑煙未調製而成的墨,即可以在草紙上書寫文字英國大英博物館內至今還保存著古埃及抄寫家阿摩斯(約公元前1650年左右)在草紙上抄寫的數學論文:《揭露事物一切奧秘之指南》。這此草紙書上的文字現代學者已能譯讀。以上這些保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泥板書和草紙書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極為寶貴的古代信息,對研究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古代的印度
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前,次大陸北部的居民已開始經營農業哈拉巴文化時期農業生產已有相當水平。從一些城鎮的遺址中發現了穀倉那時人們已經發明了畜耕技術和青銅製造的鋤、鐮等農古印度的農作物已有大麥、小麥、水稻、豌豆、甜瓜和棉花等。飼養的家畜已有羊、豬、狗等,可能還有大象。哈巴拉交化時期的繁榮中斷以後,以畜牧業為主的雅利安人又重新發展了農業。到了吠陀時代,他們發展了畜耕,懂得了人工灌溉和施肥。到吠陀時代的後期,由於鐵器的使用,農業生產又有了較大的發展。孔雀王朝統一後,大規模興修水利,到了易利沙帝國時代,古印度進入封建社會以後,農業生產有了進一步發展。中國唐代僧人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一書中記載了許多反映古印度農業經濟繁榮的事例。
早在哈拉巴文化時期,古印度的冶金技術就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人們廣泛地用銅或青銅製造斧、鋸、鑿、鋤、魚鉤、劍、矛頭、匕首和前鏃等工具和兵器。對出土文物的分析表明,那時人們已經掌握了鍛打、鑄造和焊接等技術。哈拉巴文化時期的工匠們很擅長製作金銀飾物,且已很精緻。有史料記載,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的古印度人已能煉鋼了公元5世紀初芨多王朝期間製造的一根鐵柱現仍矗立在德裡,這根鐵柱高7.25米,重約6.5噸,至今還幾乎完全沒有鏽蝕。在同一時期,古印度還鑄造了許多銅佛像,有的高達2米。
古印度人是棉花的最早種植者,那裡是棉紡織技術的發源地。哈拉巴文化時期遺址中就有一些棉布殘片,當時的人已學會了給棉布染色。孔雀王朝時期,棉紡織業已相當發達,產品遠銷國外許多地區,成為古印度當時出口的大宗貨物。古印度的養蠶和絲織技術是從中國學去的。
由於運輸和貿易的需要,古印度的造船業已很發達哈拉巴文化遺址中已發現一座造船臺。芨多王朝時已能建造可容數百人的大海船。古印度向東航行通過馬六甲海峽到達中國,向西航行經阿拉伯海到達紅海。
此外,古印度還以甘蔗為原料製成蔗糖,大量出口。
古印度人是最早使用燒制過的磚建造房屋的人。燒磚的發明是建築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印度河流域的考古發掘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哈拉巴文化時期的建築遺蹟。建築物大都是磚木結構。哈拉巴和摩享約·達羅是當時的兩座大城市,佔地面積竟多達200至300公頃。摩享約達羅由衛城和下城兩部分組成。衛城有用燒磚砌築的高厚城牆和塔樓衛城內有許多公用建築物,其中有一座1800平方米的大浴室,一座120平方米的大穀倉和一座600平方米的會議室。下城為居民區,有許多住宅,其中有二或三層的樓房。城內有平直相交的交通網,還有給水和排水系統,整個遺址展現的是一座經過規劃設計並精心建成的大城市。遠在4000多年前就能建設這樣宏偉的城市,這在世界其他地區還很少發現過。
孔雀王朝以後,在古印度佛教盛行,因而出現了許多佛教建築,主要是一些廟宇和窣堵波(即佛塔),還有一些開山鑿石而成的石窟。後來在德裡蘇丹國時期,因奉伊斯蘭教為國教,這裡又發現了許多伊斯蘭式的建築。莫臥兒帝國時期於公元17世紀建造的泰吉·瑪哈爾陵墓,是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古印度最華麗的建築物。據說這是由波斯土耳其等許多國家和本地的建築師、工匠共同設計建造的,前後共用了20多年的時間,這座建築座落在現今印度北方邦亞格拉附近,整個建築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並鑲有各種寶石。它是穆斯林建築的代表作。
古印度最古老的文字是梵文,據中國唐代名僧玄奘說,梵文共有字母47個。梵語是古印度語的一種,梵語中保存有大量的宗教、哲學、文學、藝術、醫學、天文等古代文獻。古印度的許多佛教經典都是用梵文寫成的。說梵語
的印度斯坦人歷史文化悠久,從公元前2世紀起就一直同中國人民友好往來。古印度的文字除了極少數是刻在石頭、竹片、木片或銅器上之外,大量的文字則是書寫在白樺樹皮和樹葉子上的。古時的喜馬拉雅山下有很大的一片樺樹林,早在公元前若干世紀,古印度人就把他們的梵文寫在這種樹皮或樹葉上。玄奘從印度取回的佛經幾乎都是寫在這種白樺樹皮或樹葉上的。大約在公元7世紀末,中國發明的紙才傳到印度,直到公元1世紀以後,印度才有了自己用紙寫的典籍。
古印度人很早就開始了天文曆法的研究,吠陀時代,他們已有不少天文曆法知識。那時,他們把一年定為360日,分為12個月,也有置閏的方法。我國唐代時,古印度家後裔瞿曇悉達著有《天元佔經》一書這部書裡所介的「九執歷」是那時印度較先進的曆法。
這部曆法規定,一恆星年為365.2726日(測值為365.25636日),一朔望日為29.530583日(今測值29.530589日),採用了19年7閏的置閏方法。
古印度比較著名的天文歷史著作,是公元前6世紀形成的《太陽悉檀多》。這部著作講述了時間的測量、分至點、日月食、行星的運動和測量儀器等許多問題。
這部書成為古印度天文學家著作的範本,它同時還是古印度最重要的數學著作之一,對古印度天文學和數學有很大的影響。
古印度人對恆星也作了許多細緻的觀測。早在吠陀時代,他們就把黃道附近的恆星劃分為27宿,」宿」的梵文就是月站」之意。就是說,他們把月亮在天空的位置劃為27處,每一處都是月亮之站臺。
古印度有一部傑出的天文學著作,是公元前5世紀後期聖使所著的《聖使集》。其中提到天球運動是地球繞地軸旋轉而見到的現象,這一超時代的正確見解,並沒有受到當時的人接受。在這部天文學著作中,還討論了日、月和行星的運動,以及推算日月食的方法等。
公元505年,古印度就有了綜合性的天文學著作《五大曆數全書)。此書是 Varaham-hira匯集了古印度五種最重要的天文學曆法著作。
這部書在天文學史上很有參考價值,作者雖沒有什麼自己的見解,但卻把前人的成果闡述得很系統很清晰。
古印度人在天文曆法方面雖然做了許多有意義的工作,但是他們不十分注重實際的天文觀測,因此在長時間內都只是一些比較簡單的觀測儀器,直至18世紀扌在德裡等地建立起一些有較為複雜的觀測儀器的天文臺。在古印度,不同時代的人對宇宙有著不同的看法。如吠陀時代,人們認為天地的中央是一座名叫須彌山的大山,日月都繞此山運行,太陽繞行一周即為一晝夜。
而《太陽悉檀多》則認為大地是球形,北極是山頂,此山名叫墨路山,那是神的住所,日、月和五星的運行是一股宇宙風所驅使,一股更大的宇宙風則使所有天體一起旋轉。
而古印度著名的天文學家作明(1114?)在他的《歷數全書頭珠》的著作中,主張地球是靠自身的力量固定於宇宙之中,其上有七重氣,分別推動日月和五星的運行。這時,作明的想法已受到了古希臘人的影響。由此看來,在中國、古希臘、古埃及、古代兩河流域及古印度等文明古國和地區中,古印度在天文學方面的成就和貢獻,遠遠不及其他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