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文字是如何創造的,古代的印度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到現在的?

2021-01-12 科技美評

文字的起源

在人類歷史上,隨著人們交往的發展,僅用口耳相傳的簡單有聲語言已不能適應思想交流和行動上的需要。有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記錄下來,迫切需要一種記事的工具和方法。在文字發明之前,會先後有過結繩為約、堆石記事和刻木為契的傳說。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體系,是語言最重要的輔助工具,文字的出現突破了有聲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文字的發展大約經歷了實物文字圖畫文字象形文字書寫文字和拼音文字等幾個發展階段。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蘇美爾文、埃及文、印度梵文、埃蘭文和中國漢文等。文字來源於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後來,又由圖畫文字逐漸變成書寫文字。

書寫的文字,不需要逼真的描繪,只要把特點寫出來,大致不錯,使人能認識就夠了。早期的文字是書契,書是由圖畫來的,契是由記號來的。文字是文明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有了文字,人類知識才能記錄下來,得以在空間和時間上廣為傳播。當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建立起奴隸制城邦時,他們就發明了文字。開始是一種象形文字,後來為書寫方便而演變成了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在兩河流域使用了幾千年之久。在文字的書寫方式上,他們以溼軟的泥板為文字載體,用一根小木棒或蘆葦杆在上面斜壓上一些筆劃組成文字。因為這些筆劃都呈楔形,故稱楔形文字。把泥板曬乾或烘乾之後,即可長期保存。據說,當時官府和寺廟裡都藏有很多這樣的泥板書。至今還保存有大約3萬塊。現代學者已能認讀泥板書上的楔形文字。

古埃及人早期也是用象形文字,後來,他們又發明了拼音文字,對西方文字的發展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居住在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約在現在的黎巴嫩和敘利亞沿地中海一帶)人,以海上貿易和殖民著稱。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他們主要依據由古埃及演變出來的北閃光特字母制定了歷史上第一批由22個輔音字母(無元音)組成的字母文字,被稱為腓尼基字母後來腓尼基字母文字傳入古希臘就產生了希臘字母。以後又從希臘字母櫱生出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成為歐洲各種文字字母的共同來源。

在文字的書寫方式上古埃及人發明了草紙書。在尼羅河三角洲地帶盛產一種形似蘆葦的植物一一紙草,人們把紙草切成長度合適的小段,將其剖開壓平,拼排整齊,連接結片,曬乾以後即成為一種草紙。他們用蘆葦杆之類的東西作筆,上油菜汁和黑煙未調製而成的墨,即可以在草紙上書寫文字英國大英博物館內至今還保存著古埃及抄寫家阿摩斯(約公元前1650年左右)在草紙上抄寫的數學論文:《揭露事物一切奧秘之指南》。這此草紙書上的文字現代學者已能譯讀。以上這些保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泥板書和草紙書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極為寶貴的古代信息,對研究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古代的印度

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前,次大陸北部的居民已開始經營農業哈拉巴文化時期農業生產已有相當水平。從一些城鎮的遺址中發現了穀倉那時人們已經發明了畜耕技術和青銅製造的鋤、鐮等農古印度的農作物已有大麥、小麥、水稻、豌豆、甜瓜和棉花等。飼養的家畜已有羊、豬、狗等,可能還有大象。哈巴拉交化時期的繁榮中斷以後,以畜牧業為主的雅利安人又重新發展了農業。到了吠陀時代,他們發展了畜耕,懂得了人工灌溉和施肥。到吠陀時代的後期,由於鐵器的使用,農業生產又有了較大的發展。孔雀王朝統一後,大規模興修水利,到了易利沙帝國時代,古印度進入封建社會以後,農業生產有了進一步發展。中國唐代僧人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一書中記載了許多反映古印度農業經濟繁榮的事例。

早在哈拉巴文化時期,古印度的冶金技術就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人們廣泛地用銅或青銅製造斧、鋸、鑿、鋤、魚鉤、劍、矛頭、匕首和前鏃等工具和兵器。對出土文物的分析表明,那時人們已經掌握了鍛打、鑄造和焊接等技術。哈拉巴文化時期的工匠們很擅長製作金銀飾物,且已很精緻。有史料記載,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的古印度人已能煉鋼了公元5世紀初芨多王朝期間製造的一根鐵柱現仍矗立在德裡,這根鐵柱高7.25米,重約6.5噸,至今還幾乎完全沒有鏽蝕。在同一時期,古印度還鑄造了許多銅佛像,有的高達2米。

古印度人是棉花的最早種植者,那裡是棉紡織技術的發源地。哈拉巴文化時期遺址中就有一些棉布殘片,當時的人已學會了給棉布染色。孔雀王朝時期,棉紡織業已相當發達,產品遠銷國外許多地區,成為古印度當時出口的大宗貨物。古印度的養蠶和絲織技術是從中國學去的。

由於運輸和貿易的需要,古印度的造船業已很發達哈拉巴文化遺址中已發現一座造船臺。芨多王朝時已能建造可容數百人的大海船。古印度向東航行通過馬六甲海峽到達中國,向西航行經阿拉伯海到達紅海。

此外,古印度還以甘蔗為原料製成蔗糖,大量出口。

古印度人是最早使用燒制過的磚建造房屋的人。燒磚的發明是建築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印度河流域的考古發掘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哈拉巴文化時期的建築遺蹟。建築物大都是磚木結構。哈拉巴和摩享約·達羅是當時的兩座大城市,佔地面積竟多達200至300公頃。摩享約達羅由衛城和下城兩部分組成。衛城有用燒磚砌築的高厚城牆和塔樓衛城內有許多公用建築物,其中有一座1800平方米的大浴室,一座120平方米的大穀倉和一座600平方米的會議室。下城為居民區,有許多住宅,其中有二或三層的樓房。城內有平直相交的交通網,還有給水和排水系統,整個遺址展現的是一座經過規劃設計並精心建成的大城市。遠在4000多年前就能建設這樣宏偉的城市,這在世界其他地區還很少發現過。

孔雀王朝以後,在古印度佛教盛行,因而出現了許多佛教建築,主要是一些廟宇和窣堵波(即佛塔),還有一些開山鑿石而成的石窟。後來在德裡蘇丹國時期,因奉伊斯蘭教為國教,這裡又發現了許多伊斯蘭式的建築。莫臥兒帝國時期於公元17世紀建造的泰吉·瑪哈爾陵墓,是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古印度最華麗的建築物。據說這是由波斯土耳其等許多國家和本地的建築師、工匠共同設計建造的,前後共用了20多年的時間,這座建築座落在現今印度北方邦亞格拉附近,整個建築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並鑲有各種寶石。它是穆斯林建築的代表作。

古印度最古老的文字是梵文,據中國唐代名僧玄奘說,梵文共有字母47個。梵語是古印度語的一種,梵語中保存有大量的宗教、哲學、文學、藝術、醫學、天文等古代文獻。古印度的許多佛教經典都是用梵文寫成的。說梵語

的印度斯坦人歷史文化悠久,從公元前2世紀起就一直同中國人民友好往來。古印度的文字除了極少數是刻在石頭、竹片、木片或銅器上之外,大量的文字則是書寫在白樺樹皮和樹葉子上的。古時的喜馬拉雅山下有很大的一片樺樹林,早在公元前若干世紀,古印度人就把他們的梵文寫在這種樹皮或樹葉上。玄奘從印度取回的佛經幾乎都是寫在這種白樺樹皮或樹葉上的。大約在公元7世紀末,中國發明的紙才傳到印度,直到公元1世紀以後,印度才有了自己用紙寫的典籍。

古印度人很早就開始了天文曆法的研究,吠陀時代,他們已有不少天文曆法知識。那時,他們把一年定為360日,分為12個月,也有置閏的方法。我國唐代時,古印度家後裔瞿曇悉達著有《天元佔經》一書這部書裡所介的「九執歷」是那時印度較先進的曆法。

這部曆法規定,一恆星年為365.2726日(測值為365.25636日),一朔望日為29.530583日(今測值29.530589日),採用了19年7閏的置閏方法。

古印度比較著名的天文歷史著作,是公元前6世紀形成的《太陽悉檀多》。這部著作講述了時間的測量、分至點、日月食、行星的運動和測量儀器等許多問題。

這部書成為古印度天文學家著作的範本,它同時還是古印度最重要的數學著作之一,對古印度天文學和數學有很大的影響。

古印度人對恆星也作了許多細緻的觀測。早在吠陀時代,他們就把黃道附近的恆星劃分為27宿,」宿」的梵文就是月站」之意。就是說,他們把月亮在天空的位置劃為27處,每一處都是月亮之站臺。

古印度有一部傑出的天文學著作,是公元前5世紀後期聖使所著的《聖使集》。其中提到天球運動是地球繞地軸旋轉而見到的現象,這一超時代的正確見解,並沒有受到當時的人接受。在這部天文學著作中,還討論了日、月和行星的運動,以及推算日月食的方法等。

公元505年,古印度就有了綜合性的天文學著作《五大曆數全書)。此書是 Varaham-hira匯集了古印度五種最重要的天文學曆法著作。

這部書在天文學史上很有參考價值,作者雖沒有什麼自己的見解,但卻把前人的成果闡述得很系統很清晰。

古印度人在天文曆法方面雖然做了許多有意義的工作,但是他們不十分注重實際的天文觀測,因此在長時間內都只是一些比較簡單的觀測儀器,直至18世紀扌在德裡等地建立起一些有較為複雜的觀測儀器的天文臺。在古印度,不同時代的人對宇宙有著不同的看法。如吠陀時代,人們認為天地的中央是一座名叫須彌山的大山,日月都繞此山運行,太陽繞行一周即為一晝夜。

而《太陽悉檀多》則認為大地是球形,北極是山頂,此山名叫墨路山,那是神的住所,日、月和五星的運行是一股宇宙風所驅使,一股更大的宇宙風則使所有天體一起旋轉。

而古印度著名的天文學家作明(1114?)在他的《歷數全書頭珠》的著作中,主張地球是靠自身的力量固定於宇宙之中,其上有七重氣,分別推動日月和五星的運行。這時,作明的想法已受到了古希臘人的影響。由此看來,在中國、古希臘、古埃及、古代兩河流域及古印度等文明古國和地區中,古印度在天文學方面的成就和貢獻,遠遠不及其他國家和地區。

相關焦點

  • 宇宙大爆炸以後,宇宙是如何一步步演化到現在的?
    最初的高溫也隨著宇宙的膨脹慢慢的變低了,這138億年來我們的宇宙進行了一個從熱到冷的演化過程。埃德溫哈勃2013年,歐空局的普朗克宇宙微波輻射探測器根據自身好幾年採集到的數據,計算出了一個相當精確的宇宙年齡
  • 尋覓者最初是如何找到神的
    在印度吠陀經(Vedas)中我們找到了關於神最早的記載。印度經文經過了時間的錘鍊,將不朽的真理帶給了世界。發明家們都是被物質世界的需求所驅動——「需求乃發明之母」。同樣的,早期的印度聖者也是被需求驅動而成為熱情的靈性尋覓者。這些人發現如果沒有內在的滿足感,無論外在擁有多少財富都無法帶來持久的幸福。如何讓自己真正的快樂?這是印度的智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 印度發現古代超前技術,究竟是如何實現的?是否與外星文明有關?
    印度發現的古建築上,為什麼會有機械加工的痕跡?現代的機械齒輪技術,其實在古代就被發明了?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神廟究竟是如何建造的?難道他們真有高科技的幫助嗎?接下來和我們一起來看看,印度神奇的古代科技。在印度各地,分布著許多不可思議的文化遺址,一些古代的建築物,直到現在都還在運作著。而這些建築所用到的材料,大多是以某種方式從堅實的基巖,或石質山坡上搬運出來的,它的精確程度令人震驚不已。此外,在這些建築上有發現疑似某種機械加工的痕跡,這種神秘的機械痕跡,還在世界上其他遺址中也有發現。
  • 古人是如何計時的?古代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
    國學晚自習◆ ◆ ◆ ◆ ◆國學知識古代一個時辰等於現在2個小時,但古代的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三更夜半」是現在的幾點?「彈指」、「瞬息」、「一念」、「剎那」,它們之間如何換算?來,漲知識,收藏吧!時辰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辰」,也稱「時辰」。
  • 文字五行屬什麼?為寶寶取名時如何選字?
    今天,「寶名齋」慕淳風就為大家解答一下文字五行如何判斷,以及為寶寶取名如何選字!至於「川」字的五行到底是什麼?相信看完這篇文章,您自然會做出判斷!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多數古代文明都使用了象形文字,比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以及古印度的印章文字等等。只不過古文明要麼出現了斷層,要麼消失,只有中華文明奇蹟般地生存了下來。
  • 從腓尼基字母到滿文:絲綢之路上的文字流變
    粟特人綜合了阿拉美文與敘利亞文,配合粟特語言的發音和文法,創造了粟特人自己的文字。隨粟特人由西向東的遷徙,粟特字母逐漸傳到了中國的新疆、河西走廊、內蒙古,影響了今日中國境內某些族群的文字。中國新疆最早的居民是吐火羅人,他們的有些文字是借用早期佛教的梵文經書裡使用的婆羅米字母,也有些文字是借用印度半島西北部曾經使用的佉盧文字母。
  • 珍惜想像:一步步看夢想如何變成現實
    觸碰夢想的時候,你是否能夠堅持並有足夠的能力,去一步步接近夢想,並一點點看到它實現的樣子。美國藝術家Janet Echelman 珍妮特 艾克曼創造了複雜的動態結構,讓充滿色彩的想像力點亮天空,永久的在城市飄揚。
  • 揭秘印度「矽谷「班加羅爾如何創造奇蹟
    高科技公司在班加羅爾的成功建立使其成為印度信息科技的中心,俗稱「印度矽谷」。迄今為止,在印度「矽谷」創立的高科技企業達到4500家,其中1000多家有外資參與。它已成為全球第5大信息科技中心,被IT業內人士認為已經具備了向美國矽谷挑戰的實力。不僅有印度知名的因弗塞思公司,還創造了「印度的比爾·蓋茨」——該國首富普雷吉姆,有131家國際大型IT公司在此落戶。
  • 印度創企PreLadder的傳奇故事:如何從625美元發展到5000萬美元?
    近日,印度教育科技創企Unacademy對印度醫療科技公司PrepLadder的收購交易引發了人們的關注。據悉,該交易是現金和股權交易的組合,而PrepLadder公司在本次交易中的估值為5000萬美元。要知道,PrepLadder公司在過去的兩年時間裡一直是默默無聞的。
  • 偽科學如何一步步毀掉一個人,從數字符咒談起(上)
    「十幾年前年確診的,當時說只能活幾個月,結果一直活到現在。」言之鑿鑿,貌似無可辯駁,如何破解?其實,我們要像之前所舉的近視眼案例一樣,要去了解全部事實,而不要只聽部分事實。如何判斷上述「奇蹟」是否真實?需要像法官一樣從頭到尾,確定這說法中列舉的每一個因素是否屬實以及有無關鍵事實被遺漏。
  • Twitter 是如何一步步遠離它最初的樣子的?
    周二,Twitter 宣布用戶現在可以發送最多 280 個字符的推文,較之前 140 字符的限制翻了一倍。此次修改推文字符的限制讓經典的 140 字符的標籤成為了歷史。而從誕生到現在,Twitter 經歷了多次改變,新功能的不斷加入以及舊功能的修改,這些都讓 Twitter 已經逐漸遠離它最初的樣子。
  • 青桐資本對話KIP:如何投資印度?
    近期,青桐資本發布了《 2019 年出海指南:如何徵戰新興市場?》一文,全面盤點了出海的熱門地區和行業。在業務方面,青桐資本於近日助力跨境電商平臺「賣到非洲網」完成 8000 萬元Pre-B輪融資。圍繞出海話題,青桐資本已舉辦了 3 期線上分享活動。
  • 於殿利:文字、文明的起源與古代美索不達米亞
    著有《巴比倫法的人本觀——一個關於人本主義思想起源的研究》《巴比倫與亞述文明》《人性的啟蒙時代——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藝術與思想》《巴比倫古文化探研》等著作、譯作十餘部。本次講座分為六個部分,以古代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為主要考察對象,深入探討了文字起源與文明的關係。
  • 5種古代文化如何解釋日食
    了解一些早期的文化和宗教如何試圖解釋和理解日食。1.中國古代與食龍日食的最早記載之一(儘管應該注意這可能是一個古老的妻子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36年。傳說中康皇帝因未能預測日食而處決了他的皇家天文學家嗨和何。儘管古代中國人也許能夠預測日食,但是他們對日食的解釋是基於傳說。他們認為巨人(狗或龍)正在吃太陽。
  • 古代中原沒有大象,印度卻有象兵,所以中國象棋起源於印度?
    印度象棋指的是恰圖蘭卡棋,是一種棋盤為正方形,由八乘八共六十四個方格組成。棋子配置類似現在的西洋棋。王位置為己方左方數來第五行的底格,雙方王並不同行。士的位置己方左方數來第四行的底格。其餘兵種位置都相同。同時和大多數象棋一樣,不同步兵種有不同的走法。
  • 為甲骨文字創造新活法
    為甲骨文字創造新活法  ——甲骨文活化利用的故事  在聚焦甲骨文發現研究120年所取得的豐碩學術研究成果的同時,如何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的要求,更好地做好甲骨文的傳承弘揚和科普工作,推動甲骨文走出實驗室、走出書齋,走向千家萬戶,走近廣大青少年?
  • 從「賽裡斯」到「桃花石」 ——從前外國人都是如何稱呼中國的?
    從前外國人都是如何稱呼中國的? 自從兩千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之後,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之門被打開了,中外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越來越頻繁。溝通交流,最起碼先要解決稱呼的問題。現在,就來扒一扒從前外國人都是如何稱呼中國的。
  • 「文字文明」竹簡、算籌,對早熟的古代中國數學影響巨大
    在物質生活方式方面,各種各樣的竹器竹具以及製造它們的工藝技術,一直廣泛流傳使用到今天;而竹對中華傳統文化影響最大的還在於對中國的文字、文體、書籍形制方面;在於對中國的傳統數學方面,並通過文字和數學進而影響了中國古代和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
  • 從神話到歷史:史前社會如何進入古代國家
    世界四大文明都誕生發展於各大河流域。埃及文明在尼羅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在底格裡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域、印度文明在恆河流域分別誕生,中國古代文明則發源於黃河流域。這些文明發祥地的相似之處在於,河流以及兩岸肥沃的衝積平原為其發展提供了條件, 並且這些平原上都曾存在過發達的農業社會。農業社會的形成及其內容因區域不同而各具特色。其發展階段以及歷史進程也各有差異。
  • 歐洲:希臘文字的形成 古希臘文產生
    在希臘民族形成的過程中,希臘人也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和其它地區的古代文字一樣,愛琴海區文字的產生、變化和發展也是經過長期曲折的過程的。從現有的地下發掘的資料看,早在公元前2000年克裡特文明時期.就已經有了象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