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輕易理解人類為何發明醫學。由於身體遭受痛苦所以尋求治癒自己的方法。然而人類為什麼去尋找神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度思考。
在印度吠陀經(Vedas)中我們找到了關於神最早的記載。印度經文經過了時間的錘鍊,將不朽的真理帶給了世界。發明家們都是被物質世界的需求所驅動——「需求乃發明之母」。
同樣的,早期的印度聖者也是被需求驅動而成為熱情的靈性尋覓者。這些人發現如果沒有內在的滿足感,無論外在擁有多少財富都無法帶來持久的幸福。
如何讓自己真正的快樂?這是印度的智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遠古時代人類由於恐懼大自然的力量而去祭拜神。大暴雨後洪災會使許多人死亡。人們充滿敬畏的將風、雨及其它自然界的力量當作神。
接著,人類發現自然界有三種運行方式:創造、維持和毀滅。一個波浪從海洋中升起代表創造階段,成為海上的波浪代表著維持階段,沉入海底代表著毀滅。
正如耶穌能從邪惡力量中看到撒旦,聖人們能從各種物質形態中看到宇宙創造性、維持性和毀滅性的力量。古代的聖人們稱他們為創造之神梵天(Brahma)、維繫之神毗溼奴(Vishnu)和毀滅之神希瓦(Shiva)。
這些原初力量是神在宇宙中的投射,它們展現著祂無限的創造性,但神也是超越宇宙的,而隱藏在源初力量背後的神被稱為宇宙神靈(Spirit)。
在宇宙毀滅時期,一切萬物和這驅動性力量會再次回歸到宇宙神靈。它們會一直休眠,直到偉大的編劇再次啟用它們扮演新的角色。
在印度有一個關於梵天、毗溼奴和希瓦的故事。
他們在相互吹噓自己的力量多麼偉大。忽然一個小男孩出現並問梵天:「你能創造什麼?」梵天回答:「宇宙萬物。」他問另外兩位神明他們的工作是什麼?他們回答:「我們是維持和毀滅一切的。」
這位年輕的訪客舉起一根牙籤大小的稻草放到梵天前面問:「你能創造一根這樣的稻草嗎?」梵天屢次嘗試後驚訝地發現他無法創造出這根稻草。在少年的注視下稻草漸漸消失,少年轉向毗溼奴讓他保存這根稻草。毗溼奴嘗試未果。這位陌生訪客重新造出一根稻草並讓希瓦摧毀它。
無論希瓦如何嘗試,這根小稻草都紋絲不動。這個小男孩轉向梵天問道:「你創造過我嗎?」梵天思索良久也想不起來他曾經創造出這個神奇的小男孩。忽然小男孩消失了。
眾神終於從他們的無明中醒悟,並憶起他們背後的力量是更加偉大的力量——神的力量。
在西方世界人們通過觀察因果法則得出神的概念。
人類可以利用地球的原材料按照構思顯化物質。按理說,整個宇宙也是由構思創造出來的。
這形成了一個概念:所有的一切是由一個構思開始的。有人構思了第一個概念、第一個思想或者宇宙藍圖。因此通過因果法則,聰明的人類推算出應該有一個至尊的起因。科學研究發現所有的物質體都是由隱形的磚塊建成——電子和質子——就像房子的磚塊一樣。
不過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有些電子或質子能形成木頭,有些則形成人類的骨頭。到底是什麼樣的智慧在引導它們?
這樣的問題讓科學家們懷疑現象世界是否真的存在一個造物主。印度聖人說宇宙萬物源於一個源頭,也回到同一源頭: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