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三寶「精、氣、神」,「神」究竟是什麼,如何養神?
中醫素有「精、氣、神」的說法。其中, 「精」還好理解,大概就是「精華物質」的意思。「氣」,大致就是能量的意思。而精氣之間的關係,是「精化氣」的一種轉換關係。那麼,什麼是「神」呢?
在中醫養生理論裡,「神」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卻又是最難捉摸的。它不像「精」那麼和形體直接相關,也不像「氣」那麼容易補充。
比如,我們日常的進補,有填精益氣之說,而對於「神」,唯有一個「養」字可供調理,根本沒有所謂的「補神」之說。
什麼是「神」:
在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裡,有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說法。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神是整個生命的主宰」、「生命的體現就是神的活動」之類。
但這些論述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對於普通人來說,基本就是白搭,並沒有具體的可供參照的標準。因此,「神」的概念,其實也是中醫飽受詬病的一個原因。
我們先從「神」這個文字上理解。左邊是「示衣旁」,右邊是「申」。而「申」則是田字上下出頭。中醫五行學說常說「土生萬物」,任何的生命都是有賴於土地的厚德栽養而生。所以,此處的「申」,其實就是一切有形之物。
但是,這一切有形之物就是神嗎?顯然不是,這有形之物還依附在「衣服」上。因此,可以形象地理解:所謂「神」,就是依附在可以看到的事物上,並由它來散發出一種外在的「態勢」。說白了,「神」很可能就是一種「信息」的傳遞。
現代科學將世界分成物質、能量,但這就是完整的世界嗎?顯然不是。還應該包括可感知而虛擬的「信息」。
比如一個人有沒有喝酒,通過他呼吸和皮膚散發出來的酒味,這是可以感知的。但我們判斷它是否醉酒,其實還需要根據這些可以感知的信息:比如走路搖晃、脾氣暴躁等等。這就是「神」為什麼常說為「神態」的原因。
神是如何存在的?
如果我們理解了上面「什麼是神」,那麼,對於神的存在,其實就有一個基本的把握:它不是單獨可以存在的,而是需要依附在有形物質之上。
所以,內經所說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並非是神的存亡,而是神與生物體之間的有機結合或者分割。
因此,我們常說養神,動養形、靜養神。可見,神的存在,以安寧與祥和為本。從臟腑來說,心藏神,因為心主血脈。所以,心血不足,就會神不守舍,這是血不養神所致。
總的來說,「神」是依附於陰而本屬於陽,體陽而用陰。這個習性,和肝的「體陰而用陽」剛好相反。因此,臟腑理論裡,也有肝藏魂,神魂相應之說。對於大多數失眠的調理,為何基本都本於心肝二髒?這就是神魂的存在關系所在。
正常情況下,「神」無處不在,卻又並不為我們自己所感知。它「指揮著」我們所有的生命活動,比如呼吸心跳。如果我們並不能注意到「神」的變化,一般它就是正常存在的。一旦感知自己「神」的躁動,都可視為一種異常。
比如我們常說的「直覺」、「第六感」等等,其實就是「神」之所動。這個問題,現代科學暫時也無法解釋。我們姑且不談,以免流於形而上之論。
如何養神?
如果我們理解了上述兩點:神是什麼,神的存在形式。那麼,對於如何養神便有了比較清晰的認知了。大致來說,可以分為如下四個部分:
1、靜坐吐納以養神:既然神是體陽而用陰的,那麼,我們養神之時,首先就是要防止它的「躁動」。比較簡便的做法,就是靜坐吐納、閉目養神。看上去似乎比較消極、什麼也沒做。其實,正是以外界的「靜」來濡養內心之「神」,以期達到真正的天人合一之靜。
2、沉香促靜:沉香是一種辛香而溫的中藥材,也是傳統的香料。焚燒時散發出淡淡的幽香,有很不錯的寧心養神之功。好的沉香,放在水中不會浮出水面,而是半浮半沉在水下。浮為陽沉為陰,沉香之能養神,也可以由此取意。
3、養血以安神:因為神的本質還是一種無形之氣,它自己不能單獨存在,對於身體來說,是寄養於營血之中的。所以,適當地養血,也是安神養神的一種方法。比如血虛而致的神不守舍,歸脾湯的調理就取意於此。
4、滋水以定神:中醫對於陰陽的闡述,有「陽在外陰之使」的說法。機體的神想要平靜祥和,必然需要「水」的涵養。這個水來源於哪裡?就是腎中玄陰。所以,比如六味地黃丸,也有一定的滋水定神之用。其因無他,大致就是水火既濟的道理。
總之,人有三寶「精氣神」,精和氣兩者,我們的調理都有「補益」的方法。而對於「神」,是無法直接補其不足的,唯有「養」之一途。如何養神,可以從上述四個方面來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