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1947年獨立以後,班加羅爾發展成重工業的中心。高科技公司在班加羅爾的成功建立使其成為印度信息科技的中心,俗稱「印度矽谷」。迄今為止,在印度「矽谷」創立的高科技企業達到4500家,其中1000多家有外資參與。
「印度矽谷」班加羅爾成功的奧秘
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上世紀50年代初,印度剛剛獨立,尼赫魯政府為選定印度的高科技發展基地煞費苦心。最終,空氣品質良好,符合精密製造業研究發展要求的班加羅爾脫穎而出。印度負責火箭和衛星空間研究的國防研究發展組織、印度科學研究組織、國家航空實驗室、印度斯坦飛機製造公司等一批國字頭的高科技研究機構在班加羅爾安營紮寨,形成了以空間技術、電器和通訊設備、飛機製造、工具機、汽車等產業為龍頭的一批產業,逐步奠定了班市雄厚的科研基礎,成為印度有名的「科學城」。
1984年,印度總理甘地提出了「用電子革命把印度帶入21世紀」的口號。1986年印度政府頒布計算機軟體政策,為軟體的發展創造了各種有利條件,如提供資金(包括外匯)、組織人員培訓、簡化投資和進口的手續、減免國內貨物稅等。在這種契機下,上世紀80年代末期,班加羅爾開始吸引了國際軟體和高科技公司的注意。1987年,德州儀器開始在班市開展外包業務。1991年,國際商用機器IBM進駐班加羅爾。隨後,通用電器也在此設立研發中心。1999年,印度成立信息科技部,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有的專門設立IT部門的國家之一。2000年10月17日,印度IT法案生效,為該國電子商務的穩步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完備的人力資源環境
與中國相比,印度在英語方面具有天然優勢,整個國家語言環境好。並且印度人才教育培訓富有特色,除了在近3000所中學、1000多所大專院校開設不同層次的IT專業課程,還依靠民辦、私營機構以及軟體企業實行人才的培訓,印度大多數的軟體人才都來自於職業化培訓機構,為印度培養了百萬計的軟體人才。印度理工學院居於頂端、各大學居中、國家信息技術學院居於底層的金字塔式的人才培養體系每年為印度培養軟體設計人員約1.78萬人。所以充足、合格、高水平的人力資源成就了印度軟體服務企業強大的環境優勢。
關注服務創新與服務價值鏈升級
該國政府確定了優先發展軟體的戰略,為班加羅爾明確了「軟體立市」的發展目標,並制定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與措施。班加羅爾軟體科技園註冊為獨立的自治機構。軟體科技園的主管擁有強大的權力,他們有意識地像「朋友、哲人和嚮導」一樣為產業提供服務。
從2005年以來,印度軟體服務在不斷向規模和領域擴展的同時,向知識軟體服務過渡的速度逐漸加快。軟體服務業務正在從呼叫中心、數據錄入和售後服務等位於價值鏈低端的業務向市場分析、工程設計、法律諮詢、專利申請等位於價值鏈高端的業務轉移。
國家內部助推力與消化力
印度政府以「國家安全」為名,規定該國政府採購項目的大部分均應是「印度製造」,針對電信、IT及電子等產業,印度聯邦內閣擬將激勵企業在城鎮建立電子集群;強制所有政府部門採購國內企業生產的電信、IT硬體及電子產品;建立一項電子研發基金並設立國家電子藍圖。據了解,到2020年,印度移動公司採購的電信網絡設備及其他基礎設施中,可能至少有80%都應是來自國內製造商。此外,為減少市場波動對微型和小型企業的影響,印度內閣還鼓勵公共部門採購微型和小型企業產品。
據了解,在政府採購本國保護政策之外,該國還在關稅、所得稅、貨物稅和勞務稅及進出口政策、投資政策、產業扶持政策等方面對本國信息產業發展進行全方位扶持。
產業聚集帶來低成本高受益
班加羅爾正是在印度大力發展軟體服務業的大環境下根據上述的歷史基礎找到了自己城市的功能定位。產業集聚和功能優化是城市功能區的本質特徵,每個功能區,都有自己所承擔的主要功能,確保自己所佔有的資源稟賦優勢充分發揮,也使整個班加羅爾在多元功能整合的基礎上進入更高的運行層次。
曾有人測算,印度編程人員的工資只有發達國家的1/8到1/5,這就使許多發達國家紛紛把軟體的設計等工程交給數學天分很高而工資卻相對很低的印度人去做,客觀上帶動了印度軟體業的發展,而由於軟體業在該市的規模集聚效應、人才的集中效應,使得該市的軟體開發成本較之其他印度城市更低。正因為,成本的減少,不光給班市帶來了人才濟濟,更帶來了濃厚的創業氛圍。
幾乎該市所有的科研教授都辦公司,幾乎每個學生都在公司或孵化器任職,或自己創業。他們往往能慧眼識珠,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出色的技術成果。他們往往又收放自如,能以最快的速度拉來風險投資,功成身退。
快樂的工作 簡單的創業
對於班加羅爾的人來說,工作本身是樂趣,創業本身是目標。班加羅爾,有著歷史背景造就的城市功能,有著高效完備的風投機制與孵化器體制,有著一流的技術人才與寬鬆的創新環境、創業文化,有著令人心儀的低價成本,若是這樣還成就不了「印度矽谷」,那試問還有哪座城市能做得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