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向一個去過印度的人提起卡納塔克邦,他極可能會搖搖頭。如果你向他提起班加羅爾,他卻一定知道這個長滿火紅的金合歡樹和大大小小軟體開發公司的城市。
班加羅爾,這個1990年代前尚籍籍無名的印度南方城市,卡納塔克邦的首府,現在已經成為印度IT 業的代名詞,「印度的矽谷」,也已經成為IT業的麥加聖地,每年吸引了無數的朝覲者前去頂禮膜拜。
著名的Electronic City高科技園區距離班加羅爾市區不過20公裡,但現在如果要從市中心坐車過去,擁擠的車流可能會讓你在道路上磨蹭上一個半小時才能到達。這個園區裡不但有TaTa、Infosys等印度自己的著名軟體公司,也有UBI、Siemens 等知名的跨國公司。但Electronic City的交通瓶頸和土地資源飽和仍然無法阻擋新的投資不斷湧入,IT產業仍在擴張,已經迫使班加羅爾不得不在城市的另一個地區懷費(White Field)擴展。
短短15年間,班加羅爾的市區面積和人口都擴大了1倍有餘,這個城市的規劃永遠趕不上城市自身的膨脹。這一切都是拜IT業的高速發展所賜。
班加羅爾是創造神話的地方,這個神話就是印度IT產業的成長。
對於一個朝覲者,參觀Infosys在Electronic City的研發總部是一件極有收穫的事情。大片的綠地、濃蔭和畢達哥拉斯的青銅畫像讓這個著名的軟體公司看起來像一個古希臘學園;而林立的功能化建築,一應齊全的工作、生活、服務設施卻令它更像一個自給自足的獨立社區。
「為公司成員提供一流的工作條件,並輔之以同樣一流的生活條件,這是Infosys特別重視的。」Infosys的企業事務部總監芭妮P達宛不無自豪地表示。優越的工作與生活環境,與業績直接掛鈎的個人獎勵制度正是Infosys吸引IT人才不斷加入的重要砝碼。
由于越來越多的海外公司將業務外包到印度,Infosys在2004年的淨利潤比上一年增長了52%,由2003年的123億盧比增加到189億盧比(約4.5億美元)。這也是公司連續多年實現兩位數的淨利潤增長。
「嚴格的質量控制、研發的多種模型管理和最大程度地尊重客戶的設計要求是Infosys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芭妮對《全球財經觀察》表示,Infosys為員工提供的全方位培訓是保證研發質量的前提條件。每天都有數百甚至上千名來自世界各地的Infosys員工在這個總部接受培訓或進行實習。
與Infosys一樣,印度另兩大軟體公司TaTa和Wipro發表的2004年度財報,也表明了淨利潤的大幅增長。
在不到10年時間內即成長為全球軟體外包生產中心的印度軟體出口佔到了全球市場的20%,美國進口市場的62%。全球達到軟體業評級最高級CMM5即「可優化」級水準的企業不過100餘家,這些企業大部分在印度,而不是在歐美。「這是因為印度軟體企業的流程控制做得非常好」,華為印度研究所所長黃冀如此解釋。
班加羅爾作為技術教育中心的地位決定了它成為印度IT業的中心。印度的教育體系有很多層次,有像班加羅爾大學、德裡大學這樣正規大學的計算機系,重視系統理論教育,也有很多職業技術學院,不重視教授系統知識,而是注重編程技術教育,培養專業的軟體技術工人,因此除了培養系統開發的尖端人才外,還同時造就了眾多專業型的軟體開發工人。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比較穩定的金字塔人才體系,各個層次的人才都有。「其實軟體開發,並不需要全都是尖端人才,只要有一定技術水平的工人就行了,而且比較穩定。」黃冀說。
如印度中國研究所阿爾文德辛格(Arvinder Singh)博士所指出的,班加羅爾的學生從這裡畢業,到美國留學,在矽谷深造後,往往選擇回到班加羅爾來創辦自己的軟體公司。
這些留學生和技術開發員用他
們所學習和掌握到的技術把班加羅爾同矽谷、把印度同外部世界聯繫在一起。印度軟體開發人才多,專業人才知識能力非常規範,10個人做出來的東西都是一樣的。印度傳統文化的影響造就了印度人平靜、不浮躁的個性,這正是軟體開發所需要的人才。
黃冀告訴《全球財經觀察》,印度IT業的優勢之一就是規模化、規範化和程序化。這樣可以做到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又能擴大規模。
印度軟體外包業的技術專長在於模塊設計,可以根據客戶的要求在短時間內高效率地設計與製作軟體。典型的例子是,由於時差的關係,外包軟體訂貨可以在美國的晚間發至印度,印度的開發人員可以在一個工作日內按客戶要求完成設計並發回至客戶,而遠在美國的客戶則在當地的第二天就可以把這個外包軟體運用到系統設計中去了。印度的軟體業就是以這種方式融入到全球軟體定製、開發、銷售與應用流程鏈中去。
教育、人才、國際化、流程控制、加入全球供應鏈,造就了印度IT神話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