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是近期創投圈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也是青桐資本重點關注的方向。近期,青桐資本發布了《 2019 年出海指南:如何徵戰新興市場?》一文,全面盤點了出海的熱門地區和行業。在業務方面,青桐資本於近日助力跨境電商平臺「賣到非洲網」完成 8000 萬元Pre-B輪融資。
圍繞出海話題,青桐資本已舉辦了 3 期線上分享活動。「青桐大咖說」已邀請戈壁創投、麥星投資、ATM Capital的嘉賓,分享了中東、非洲、東南亞的出海機遇。
6 月 26 日,「青桐大咖說·出海系列」最後一期印度專場,KIP帶領我們走進了印度,解析了當地的人文經濟及投資機會。
以下為KIP合伙人王平在「青桐大咖說」第 44 期上的重點分享內容(略有刪減):
KIP在印度已經投了 2 家企業,HappyEasyGo和GlowRoad。在未來的幾個月,我們估計在印度還會再投2- 3 家企業。
今天分享的Topic叫做《Deep Dive Into Ganges》,也就是深入恆河。印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地方,到了恆河以後才會對印度、印度人、印度價值觀有一個真正的認識。
一. 當今印度 vs2005 年的中國
當前的印度與2 005 年的中國有諸多相似性。總體上,當前印度人均GDP大致相當於 2005 年的中國(如下圖,包含美元貶值因素的考慮)。
從創業角度來看,2005- 2006 年左右的中國,在網際網路領域,新浪、網易、搜狐、盛大等企業快速發展,攜程進一步成長,騰訊開始盈利,百度的高利潤模式,阿里巴巴正在轉型……
而在非網際網路行業,零售業誕生了如銀泰、國美、蘇寧等企業,娛樂業有如湖南衛視等,醫藥行業有國藥、齊魯、揚子江等企業的發展,遊戲業有盛大、崑崙、網易等,食品業有伊利、雨潤、魯花等,教育業出現新東方,能源業出現新奧、中華燃氣,金融業內平安保險已初具規模、陽光保險不斷發展、支付寶誕生,農業中成就溫氏、百果園、新希望等集團,家電行業出現海爾、美的、格力等,交通行業有攜程、去哪兒等,航空領域的春秋航空,物流領域出現四通一達,住宿領域有如家、七天、華住等酒店品牌……
以上對各行業內代表性企業的列出,僅是其中的一部分。這一階段內,中國誕生了諸多百億級,甚至千億級的企業,其中僅十億到一百億級的企業便多於 1000 家。
從投資人的角度,可以更多地思考,在那樣的階段,有哪些機會可以考慮。假若 15 年前你也在做投資,則大致經歷了中國製造業的崛起與衰落,迄今為止,製造業幾乎已沒有其他太多投資機會。
當然,印度未必會走上中國的發展道路,但成長的軌跡似曾相識。
二.印度攻略
印度有幾方面的機會:
1. 消費成長,市場增量。因為人均收入的提高、促進了大消費的形成。
2. 印度有大量的技術人員,並且好的技術人員並不便宜的。我們最近投了一個企業,規模不是很大。它希望招一個能做APP開發的技術總監,市場上詢價下來,大概年薪在20- 25 萬美金左右,更高級一點的要到 30 萬美金,這個價格幾乎跟矽谷差不多了。
3. 擁有全球一線企業高管資源。其實,印度是一個兩極分化非常嚴重的地方。一方面,印度有非常廉價的勞動力,這些勞動力技能、工作習慣都比較差。而另一方面,印度有一些全球一線的企業高管。
美國很多 500 強企業現在的CEO,或者高管人群、董事會裡面都有相當多印度出生的、在印度讀過大學的印度人。這些印度裔的CEO都是在印度上的本科,然後再到美國上的研究生。
印度裔在歐美一些全球 500 強企業做CEO的現象在全球的其他民族中並沒有出現過。中國人或者海外華人除了自己創業以外,在 500 強企業裡做到CEO級別的幾乎沒有,能進入董事會的都非常少。
如何能夠和這些帶著頂級國際資源的印度裔CEO和印度裔海歸合作,是我們一直在考慮的問題。
4. 多元化的文化差異。印度是個非常多元化的地方。
上面是印度的地圖,大家可以仔細觀察一下。從北方到南方,各城市名字的文字完全不一樣。同一個國家地圖上不同城市是用不同文字來標示,這個現象我們在其他國家幾乎沒有見過的,而且這些城市互相之間無法溝通。
印度人只有1. 25 億人講英文,也就是人口的10%左右是能流暢的講英文,大概有30%的人能大致上簡單的用英文來進行溝通。
在這樣一個複雜多元的文化下,該如何發展壯大呢?
1. 充分本地化。不僅是語言、文字的區別,還有宗教的區別。所以,要在印度發展好,必須充分的本土化,用本土的人,知道怎麼跟印度本土的人打交道。
之前也有創業者來跟我們說,印度人很不靠譜,很難打交道。其實在我看來,全球各國的人都是一樣的。作為一個管理者,你可能需要去員工家裡,拜訪他的父母,清楚知道他每天在想什麼。
2. 尋找當地合作夥伴。在明確合作之前,你需要深入了解他的工作方式習慣、言行談吐、資源人脈、行業地位、以及合作夥伴對他的評價。
3. 國際化多元化。印度有一個先天優勢,就是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可以熟練的說英文,這些人可以與美國進行溝通。KIP在印度看的一些企業,他們一開始就能直接從服務的角度供應美國市場。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如果能直接把服務提供給美國市場,至少有兩個優勢:1.享受美國市場的估值和資金來源。2. 人力資源成本低於美國,而你利潤率可能能夠高過美國的同等企業。
在印度,既有隻考慮本土市場的企業,我們也看到不少一開始就在考慮全球化的企業。從這點來說,相比 10 年前的中國,印度企業可能走的是一條不同於中國企業的路。
KIP成立於 1986 年, 2018 年,KIP一共投資了 130 幾家企業,其中一半以上在韓國,中國20+,美國、南亞及其他地方加起來20+家。KIP去年在印度投了第一個項目,今年在印度設立了辦公室,大概會投6- 7 個項目。
青桐資本成立於 2014 年 3 月,是由業內資深的投行人士和成功的創業家共同發起組建的新經濟投行。成立多年以來,青桐資本已經成功幫助技術硬體、消費、教育、企業服務、金融科技、文娛體育社交、醫療健康、物流、汽車交通等 9 大領域的上百家企業成功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