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0年對深圳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既是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全面鋪開、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還是深圳本土創投業的20周年。在深圳成長的40年曆程中,深圳本土創投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深圳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深圳本土創投亦發揮了重要的資本的力量。在這個特殊的年份,證券時報正式推出「與特區共成長——對話鵬城資本人物」系列報導,順著深圳創投的成長足跡,回眸深圳特區成長的歷程。
過去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許多中小企業進退兩難,也一定程度上讓過去洶湧澎湃的創業熱情有所降溫。然而,政府推動中小企業發展的力度卻有增無減。在掛牌不到一個月後,規模高達數百億的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母基金便開始公開遴選子基金。而早在2015年就成為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首支實體基金管理機構的國中創投,此次也參與到遴選當中。
據了解,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的首支實體基金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學決策、防範風險」的原則運作,採取有限合夥制,中央財政作為合伙人出資15億元,深圳市政府和其他社會出資人合計出資45億元,總規模為60億元。作為這支基金的管理人,運作四年來,國中創投交出了怎樣的成績單?其發展思路有何不同?國中創投首席合伙人、CEO施安平近期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詳細闡釋了這隻基金的投資邏輯和業績表現。
市場化之路:內資和外資的結合
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當年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提出,要在960萬平方公裡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勢態。此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便響徹中華大地,激起了眾多有志青年投入到創業創新中來。
支持創業創新,絕不是簡單的一句話。這一闡述不僅寫進了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財政部還為此掏出了真金白銀。2015年9月,國務院正式決定設立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該基金按市場化、專業化的要求管理運營,並由中央財政和社會資本共同組建若干基金實體,以此切實擴大對中小企業的股權投資規模,從而促進破解中小企業投融資瓶頸,建立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市場化長效運行機制。
經過全國範圍內完全公開化的競爭,國中創投以第一名的成績成為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首支實體基金的中標管理機構。從林立的高手中脫穎而出,施安平首先思考的是這支基金到底該如何管理。在深創投擔任副總裁十數年,親歷過六百多家企業的投資決策,當中有上百家已在全球17個主流資本市場成功上市,施安平當屬投資界的「老人」,但這一次出任國中創投「掌舵人」,面對這樣一支肩負重大使命的特殊基金,他一直琢磨如何用創新的思維方式讓基金更接近市場。
國中創投首席合伙人、CEO施安平
「國內創投機構存在幾種風格,一類是外資的,一類是內資的,內資當中,分為國有和民營的,我希望把內外資各自的優勢結合起來。」施安平說。具體來看,外資的前瞻性較好,內資則更了解國情;而國有創投機構比較規範,民營企業則更加靈活、有效率。「如果我們能把這些優勢都結合起來,就能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這個目標看似理想,但施安平卻在一步步地實現。施安平介紹,從規範性來看,基金成立四年來每年都接受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理事會的審計,以及各級監管機構的檢查,從未發現有任何不規範的地方,而在這樣規範操作的背景下,基金4年投資了上百個項目,其決策的靈活性也可見一斑。
此外,在中美貿易戰之前,半導體晶片的投資仍未得到如今這樣的空前重視,由於周期長、專業性強、不確定性高,許多投資機構對此望而卻步,但國中創投卻早已大膽布局。「我們早就從材料、設計工具、設備、設計等環節上開始了產業鏈的布局了,這個布局是以深入研究為前提的。」研究先行、投研結合,國中創投因此前瞻性地把握住了一個當前看來是「卡脖子」的重要領域。
截至今年7月31日,國中創投已出資141個項目,合計金額約計人民幣49.53億元。其中,邁瑞醫療已於2018年10月16日登陸創業板,創造創業板最大募資額; 湖南中鋰被上市公司長園集團以超過初始投資價格的4倍併購; 斯諾實業被上市公司國民技術併購,回報超過了6倍;美聯教育股權轉讓獲得的回報近100%;鬥魚已在納斯達克成功掛牌上市;嘉元科技成為科創板首批掛牌上市的企業之一;澤璟製藥成為科創板首家未盈利即上市企業;仕佳光子成為光晶片領域首家登陸科創板上市企業。此外,海目星、若羽臣也已經過會,近期將掛牌上市。
「古典投資人」的投資真經
國中創投絕大多數投資都是早期項目,稱得上一家標準的VC,這對投資人的投資眼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曾經主導過西部超導、中曼石油、歐菲光、鬥魚網絡、邁瑞醫療、中鋰新材等眾多頗具前瞻性明星項目投資的施安平,卻常常笑談自己為「古典派投資人」。
「古典投資人不追求掙快錢,而追求在掙錢的同時,和企業共同成長,這種投資看起來中規中矩,但心理踏實。」施安平表示,古典投資人投資,就要看創業者身上的「五種力」:即承擔使命的動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銳意創新的活力、堅韌不拔的毅力和腳踏實地的定力。
其中,施安平最為看重創業者身上是否有承擔使命的動力,也是他評判創業者的最重要標準。「我個人經歷過幾百個投資案例,看到很多創業者最終成功,真的不僅僅為了掙錢,如果只是掙錢,他大可以在項目做到一半就賣了,但他寧願付出更大的代價去上一個更高的臺階,這就是使命的力量。」
其次,創業者身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至關重要。具體來看,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模式創新,都需要一定的領導能力、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遇到問題的時候能有魄力地提出解決方案,並付諸實施。此外,在施安平看來,企業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有一種自我革命的精神,因為企業在發展的同時,行業也在發生變化,只有不斷適應新環境的人,才能走到行業的前列。在這些年創業風口輪番上陣的環境下,創業者的定力也受到了很大的考驗。「區塊鏈、幣圈,可謂是一夜暴富,如果沒有定力,創業者就會動搖,認為自己辛辛苦苦做一個產品,還不如炒個幣掙錢快。」施安平認為,這就失去了創業的意義,是典型的投機主義者。
古典投資人的另外一個特點是:永遠堅持價值投資,這也是支撐施安平堅持了近二十年投資的最核心「支點」。「我們做投資的,我自己有一個基本的原則,我們從來不做局,從來不興風作浪,一定遵照企業自身發展的規律去投資,絕不拔苗助長。」施安平表示。
而所謂價值投資,在施安平看來,就是投的任何一個項目必須自己能夠生存、自我造血、自我循環,並且為股東、社會帶來回報。他直言,一個靠輸血或者永遠靠融資生存的項目,它就不是價值投資。
施安平的價值投資具體體現在「四個不」上,即不追風、不搭車、不著急、不眼紅。他強調,不追風,即投資絕對是不能追風的事情,不是所有的風口都適合自己的基金去投資、不是所有的風口都適合去創業和投資的;不搭車,體現在並不是別人都湧上這個風口了,自己也覺得不要錯過這班車搭上去;不著急,則是因為投資是熬出來的,企業是熬出來的,好項目是需要時間培養的,不能著急;不眼紅,他絕不因為某一個基金投某一個項目翻了多少倍,就去趕快追著這個方向。
價值投資者方能抓住歷史機遇
去年至今,中國資本市場迎來了重大變革,科創板和創業板註冊制相繼落地,創投行業也迎來了千載難逢的退出盛宴。在科創板註冊制實施後,國中創投也迎來了三個科創板上市企業——嘉元科技、澤璟製藥、仕佳光子。其中,澤璟製藥是符合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的首家未盈利的科創板上市企業。
「按照以往的上市標準,澤璟製藥是沒有那麼快能上市的,這也是科創板的意義所在,對科技創新企業是個巨大利好。」施安平表示。實際上,科創板註冊制實施的一年時間裡,上市了百餘家企業,放在創投機構龐大的投資企業數量中,並不算多,但在施安平看來,這塊註冊制的試驗田是非常成功的。
「當然不能一蹴而就,可能會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但總體上價值巨大。」施安平認為,當下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既要學習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的經驗,也需要結合中國的實際深化改革,儘管制度改革之初可能會出現一些市場的短期波動,但長期來看,這卻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資本市場和西方成熟的資本市場有著不同的制度和投資者結構,尤其是在以個人投資者為主的中國資本市場上,進行這樣一次深刻的革新,其效果則需要更長時間的沉澱和市場各方的努力。「解決投資者結構的問題,我認為必須用市場化的手段,投資本身就有風險,不能給投資者製造一個政府會兜底的假象,否則市場永遠不會成熟起來。」施安平認為,只有當個人投資者真正認識到投資的本質,才會要麼提高自己的投資能力,要麼將資金交給專業機構管理,這樣投資者隊伍就會逐漸成熟起來。「我相信通過創業板註冊制的完善,下一步會全面實行註冊制,還會有更多的配套制度出臺,中國資本市場就會加快其完全市場化進程。」施安平說。
然而,註冊制的歷史機遇,並非所有投資人都能抓住,也並非所有上市企業都能掙錢。在施安平看來,只有對行業的正規軍來說,才有了更好的退出渠道,但對於部分行業的「遊擊隊」來說,由於缺乏自身的投資邏輯,搶風口、搶搭車、搶高價,即便項目上市了,也未必能功成身退。「堅持價值投資的正規軍,即便在註冊制時代,投資理念、投資邏輯和策略也不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只會在投資節奏和投資階段進行調整。」施安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