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甲骨文字創造新活法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為甲骨文字創造新活法

  ——甲骨文活化利用的故事

  在聚焦甲骨文發現研究120年所取得的豐碩學術研究成果的同時,如何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的要求,更好地做好甲骨文的傳承弘揚和科普工作,推動甲骨文走出實驗室、走出書齋,走向千家萬戶,走近廣大青少年?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訪了有關專家以及從事甲骨文活化利用文創研發的各界人士,發現了許多感人的故事。

  在中國文字博物館裡當志願者

  11月2日,甲骨文的故鄉——河南安陽。

  中國文字博物館裡人流湧動,井然有序。

  「我今天從手機上看到了習近平致信祝賀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的新聞,第一時間就轉發到了我們文字博物館志願服務群裡。總書記關注以甲骨文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大家都很振奮,備受鼓舞。」今年79歲的安陽工學院退休教授秦振德做志願講解已有9年,是中國文字博物館最年長的志願講解員。身穿志願者服裝的他精神矍鑠,在他身邊圍攏著一群聚精會神的孩子們。「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以甲骨文為源頭的漢字傳承至今仍在使用,成為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的基因,傳承不斷。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載體。甲骨文是我們認知中國早期歷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學習就是傳承,講解就是傳播。只要身體許可,我會繼續當好志願講解員,讓古老的承載著歷史基因的甲骨文薪火相傳,讓孩子們認識甲骨文,從小就明白甲骨文的價值和意義。」

  「中國文字博物館是國內唯一一個以文字為主題的甲骨文保護、展示、傳播平臺,以保護傳承『甲骨文化』為己任,剛剛承辦過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文化論壇和世界漢字大會等重大活動,下一步要加快推進中國文字博物館續建工程,進一步推動甲骨文活起來、動起來。」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清華大學教授黃德寬說,「博物館志願者與觀眾面對面講解文物背後的文化內涵,從推動文物活起來的角度來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實驗室裡的甲骨文知識共享平臺

  120年歲月滄桑,兩甲子櫛風沐雨。

  甲骨文自1899年發現以來,學術研究成果斐然,特別是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幾代學人殫精竭慮接續努力,結出累累碩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出土甲骨約16萬片,甲骨文單字4500餘個,出版甲骨著書約280種,發表各類論文30000餘篇,甲骨文以其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巨大貢獻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如何匯聚這些研究成果,展示階段性成就,讓更多的研究者、愛好者可以看到,而不是僅僅在研究機構的象牙塔裡沉睡?安陽師範學院在這方面作出了堅苦卓絕的努力,也取得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成績。

  在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實驗室裡,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劉永革介紹,近年來,甲骨文研究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將雲計算和大數據技術運用到甲骨文研究中,甲骨文研究在信息化方面取得了飛速進步。

  「殷契文淵——甲骨文大數據平臺」在不久前舉辦的安陽紀念活動上首次公開。這是一個匯聚甲骨文研究成果的專業網際網路搜索平臺,為甲骨學研究提供大數據支持。面對公眾免費開放的「殷契文淵」是了解、學習、研究甲骨文的網際網路窗口,它破解了過去獲取甲骨文研究資料難的瓶頸,是目前最權威的甲骨文數據平臺。甲骨文知識圖譜、檢測與識別、自動綴合系統、文獻的全文檢索等人工智慧技術的介入,為破解甲骨文密碼,增添了人工智慧輔助,標誌著甲骨學研究進入智能化時代。其內容為「三庫合一」,涵蓋了甲骨字庫(4000多個獨體字),自1899年甲骨文發現以來公開發表的各類文獻2萬多篇,《甲骨文合集》《甲骨文100年》《甲骨文合集補編》《甲骨文獻集承》《商代史》等一系列成果專著246部。

  難忘從2016年開始啟動資料庫建設至今1000多個實驗室裡的日日夜夜,「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鎮豪指導下,通過發揮團隊精神,集體攻堅克難,終於換來了『殷契文淵』的面世。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世界範圍內更多的愛好者參與到甲骨文研究中來,這是我們的初衷。」安陽師範學院院長黑建敏說。

  取之不盡的靈感素材

  「一片甲骨驚天下」,代代學人焚膏繼晷。一些專家學者憑藉對「甲骨文化」的熱愛作出了積極探索和開拓。

  「甲骨文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特質和品格的展現,而且還為現代藝術設計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靈感素材。」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文字藝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陳楠,建立了甲骨字庫,設計出甲骨文十二生肖、百家姓和手機微信問候表情包,把甲骨文作為一種重要的元素創造性地運用到各類展覽創新設計中去,取得了令人振奮的傳播效果。

  「作為韓美林老師的設計助手,我參與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運動造型設計,融進甲骨文元素的體育運動項目造型,受到世界各國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教練員的好評,成為經典案例。」陳楠說。

  體驗象形字的趣味魅力

  在山西省太原市長風森林公園,最近引進了一個漢字文化體驗園項目,成了網紅。主要面對青少年學生的漢字文化體驗園非常受孩子們的歡迎,在開發的「漢字大富翁」「漢字與貨幣」「成語填字」「地理知識」「國家寶藏」等文字體驗遊戲裡,「甲骨挑戰」最受青睞。

  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項目負責人、北京國際漢語學院常務副院長桂帆說:「在傳承中繼承,在繼承中發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讓甲骨文活起來,而不是成為僅僅保存在博物館裡的死文字。體驗園投入以後反響熱烈,經營前景十分看好。」

  桂帆介紹:「朝陽的『朝』,甲骨文是由太陽、月亮和草木構成的意象,上面下面都是草,中間有一個太陽,一輪明日起草間,太陽是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旁邊有一彎殘月掛天邊。朝陽就是清晨的意思,像一幅畫面,這樣就好理解和記憶了。」

  漢字文化體驗園利用甲骨文開發出「十二生肖」「二十四節氣」「五十六個民族」等系列漢字體驗項目,深受家長和學生們的好評和追捧。

  「冷門學科不再冷,甲骨文字有傳承。」甲骨文的故事,講不完。甲骨文的傳承不只在書齋裡,更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裡,在我們日常書寫的筆跡中,在我們的血液裡,流淌不息。

  (本報記者 王勝昔 本報通訊員 郝永飛)

相關焦點

  • 有趣的甲骨文字「屮」,生僻的文字,但是在甲骨文中卻很有意味!
    甲骨示例說起漢字中的生僻字,肯定都是讓大家很頭疼的文字先看看甲骨文中「屮」字的寫法,嗯,就如同這個漢字的字形一樣,實際上,從甲骨文開始,歷經金文、大篆、小篆、隸書到草書、楷書,這個文字的字形幾乎沒有任何的變化。這種字形的脈絡也讓我們非常明確的直到:甲骨文中的「屮」字就是對應後世文字中的「屮」字。
  • 有趣的甲骨文字「麋」,是後世認定的四不像,還是對鹿的誤讀?
    甲骨示例拜讀甲骨文字,很多時候會產生出一種錯覺,好像遠在4000多年前的時代,先祖們的生活狀態遠比現在要豐富多彩!好像在一個狹小的生活空間內,先祖們幾乎見識到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所有的動物,從形體龐大的大象,到渺小的家鼠,在先祖們創造的甲骨文字中都有明確的標識。當然,現在很多動物,我們在中國的土地上要想看到的話,只能是去動物園了!有時候,很難想像,先祖們的生活時代,怎麼會在先祖們生活的區域內出現如此密集的動物種類呢?
  • 有趣的甲骨文字「色」,食色性也,還真是描繪的最原始的意思!
    甲骨示例每當開始寫有關甲骨文字的小短文的時候,都在猶豫要不要按照慣例協商一段介紹甲骨文的文字!由於歷史久遠,對甲骨文的研讀仍然在進行中,即使到了現代,經過很多甲骨文大家的解讀,比如距離我們稍微久遠一些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再比如生活在新中國的國寶級的甲骨文大師劉興隆先生,大家能夠確切解讀的甲骨文也不過只有1500字左右,還有大量的甲骨文字不能從大家熟識的漢語文字中找到對應體。
  • 有趣的甲骨文字「沓」,簡潔的線條形象地展示了什麼是口若懸河!
    甲骨示例總覺得甲骨文字在很多方面都比我們現在使用地文字有趣地多,很多甲骨文字,不需要認識她,只需要通過文字線條刻畫出的簡潔畫面就能猜出這個甲骨文字的意思,比如這篇小短文要討論的甲骨文字「沓」。從甲骨文字「沓」的符號特徵來說,最最直接純粹的意思應該是由水和嘴巴組合而成的意思,那麼就是飲水了,但是甲骨文字中存在著「飲」這個文字(如下圖,很像一個捧著器皿喝水的形象,改天我們單獨討論以下甲骨文中的「飲」字),因此,這個最直接的飲水的意思應該是不合適的。
  • 「復原」甲骨「綴多多」快又多
    本報訊(記者 史曉琪)利用人工智慧綴合甲骨,一直是甲骨學界的夢想。12月8日,記者從河南大學獲悉,由河南大學和首都師範大學聯合研發的全國首款AI甲骨綴合產品「綴多多」投入使用,首次將人工智慧引入古文字學研究領域。
  • 甲骨文裡藏著秘密,有關人類起源,古人或知道外星生物造人真相?
    經過中國考古學家的研究,確定甲骨文是中華文明最早的文字。那又是為什麼稱其為「甲骨文」呢?很簡單,因為它最早是在甲骨上被發現的,古時候沒有紙可以用來寫字,因此文字只能記錄在動物的甲骨上,例如龜殼。從這些古老的甲骨上,許多中華兒女都得到了許多珍貴的信息,例如伏羲創造的八卦圖、女媧神話等等。
  • 中國文字載體的發展|從甲骨到「蝴蝶裝」,再到偉大的印刷術
    紙發明前的文字載體商代甲骨考古學家發現的甲骨片上已經有了大約3500個不同的漢字,甲骨的放置方式各有不同,有的是單個放在一起,有的則是幾個捆在要一起擺放的。據歷史學家所說,當時所有的發明都要歸功於宮廷,並且當時任宮廷作坊主管的蔡倫在公元105向皇帝首次提到了紙的發明,所以紙的發明者被史書記載為蔡倫。實際上紙的發明是來源於人民大眾的智慧,是他們從絲綢碎布,到破漁網、桑樹皮等不斷的實驗中總結而來的,並且在他向皇帝進呈之前紙張已經使用一段時間了。
  • 這兩枚甲骨,刻上了一場穿越3000年的月食
    1899 年,王襄、王懿榮等學者先後在天津和北京見到了古董商從河南帶來的甲骨片,認識到其上所刻為古代文字,並有意識地加以購藏。其後,又有劉鶚、羅振玉等人大力搜購、著錄,甲骨文遂漸為學界所知。經過大批優秀學者的艱辛探索、潛心研究,甲骨學逐漸發展成一門成熟的、國際性的顯學。
  • 讓孩子們了解中華文字的源頭 「甲骨文學堂」走進小學課堂
    8日,沙坪垻區圖書館、重慶甲骨文字社合作開展的「甲骨文學堂」走進小學校園,來到沙區南開小學,為該校五年級的同學們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傳統文化課程《走近甲骨文》,60分鐘的時間裡,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體驗了奇妙的中華文字探索之旅。
  • 人工智慧綴合千年甲骨 首款AI甲骨綴合產品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潘志賢 實習生 姬嫻禕)「冷門」不冷、「絕學」不絕,用人工智慧實現甲骨批量綴合,新科技與傳統文化跨越千年實現完美結合。在10月31日舉行的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二十三屆學術年會上,由河南大學主研的首款AI甲骨綴合產品——綴多多現場發布,首次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人工智慧批量綴合甲骨。
  • 甲乙丙丁,被隱藏了5000年的文字密碼(下)
    梗字有三種解讀:第一,梗的本義是指植物堅硬的枝幹或者是莖,也就是植物沒有分叉的地方;第二,梗字的引申義為堅硬和挺直;第三,梗字又引申為梗阻和抵擋。講到辛字,古文中常與莘字通用,莘是莘草的意思,但是在甲骨文中,並沒有帶草字頭的辛字。辛字讀作冼星海的冼,或者朝鮮的鮮。辛字還代表中國上古時期一個非常顯赫的部落,叫做有辛氏。殷商民族的始祖叫做契,他是帝嚳的兒子。帝嚳還沒有登上帝位的時候,曾被封為辛侯,帝嚳登上帝位之後,就稱為高辛氏。
  • 炮轟「甲骨簡牘」第八彈|鳥鼠同穴慎辨羽 窮獸聚群假古文
    雎鳩,這兩個字是車文,是軒轅黃帝建立車國(或叫車朝)時候使用地文字。秦朝焚書坑儒之後,先秦宗伯古儒學門人隱世,漢朝學者不通上古文字,把「雎鳩「解釋為水鳥王鴡,注意這種解釋並不正確。甲骨文的最大破綻就是不懂古文。正文我先解釋「鳥」的符文、車文和參文字義,然後再講解雎鳩,此為宗伯古儒學內傳雅言詩、書、禮中所記載。
  • 山東博物館甲骨收藏達10588片 卜骨記錄三百頭牛祭祖場面超越...
    工作人員製作甲骨拓片  魯網5月15日訊(記者 劉梅婷)作為我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既是文明的標誌,也是文化的符號,書寫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記者今日從山東博物館召開的「山東博物館藏甲骨保護整理與研究座談會」上獲悉,山東博物館是中國大陸收藏大宗殷墟甲骨文的單位之一,收藏數量10588片,僅次於國家圖書館(34512件)和故宮(22463件)。在此次研究項目中,發現約有10例新見字形以及一批非常珍貴的新材料。
  • 斷「刻畫符號」是不是「文字」急不得
    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考古出土的器物上發現大量刻畫符號(見右圖),正在論證中,媒體卻已報導這是早於甲骨文1000年的中國最早的原始文字。  中國甲骨文距今3300多年,比蘇美爾和古埃及的文字晚約2000年。作為文明古國的後代,聽說發掘出五六千年前的文字,可與蘇美爾和古埃及文字分庭抗禮,從感情上比較容易興奮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學術畢竟需要超越狹隘感情的理性和客觀。
  • 專家稱浙江考古發現符號是否為最早文字待商榷
    本報2013年7月9日刊發的消息《中國最早原始文字在浙江被發現》引起史學界高度關注,各大媒體與網站紛紛轉載。針對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的考古新發現,有專家認為這次考古發現「為文字起源提供新的線索」,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最早原始文字」。
  • 問源漢字初心 傳承甲骨文化——福泰小學獲評山東省甲骨文特色學校
    為落實教育部「推動以甲骨文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工作要求,福泰小學於建校之處就確立了「文字意象」辦學特色,引導學生「用文字感知世界」。學校緊緊圍繞課標中所倡導的「興趣、實踐、面向全體」的新理念,開發「字育萬象」系列特色課程,讓學生了解博大精深的甲骨文化,多種形式推動甲骨文化進校園,著力打造甲骨文特色學校。漢字浸潤人生,國學傳承文明。
  • 甲乙丙丁,被隱藏了5000年的文字密碼(上)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靠歐洲的文化學者破譯的,這很無柰,因為現代的埃及人,並不是金字塔建造者的後代。唯有中國人,不但創造了漢字,而且在5000多年的歲月裡,將這種古老的文字一直沿用到今天。我們中國人不但創造了漢字,而且一直用漢字記錄著我們的文化、信仰以及歷史。
  • 漢字是文字發展的主流,拼音文字只是支流
    文字發展的歷史,並非單線發展,那種認為從象形到拼音,從表意到音素是文字發展規律的看法是西方中心論的表現。一、文字的類型成熟的文字,就形式而言,可以分為一維線性文字和二維面性文字,一維線性文字代表為拉丁文字,二維面性文字代表為漢字。
  • 醜的甲骨文本義與「相貌難看」無關,原本含義像消失了一樣
    二、甲骨文本義: 「醜」字的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小篆、隸書和楷書如圖 看圖可知「醜」的甲骨文原本含義必定與「手」或手的動作衍生義有關,但是從1~5中可知給出的含義均與「手」沒有關係,可見「醜」的甲骨文本義與「相貌美醜、相貌難看」是沒有什麼關係的,「醜」的原本含義像消失了一樣。
  • 漢字是怎麼創造的,有什麼獨特的使用方法?「四體二用」給你答案
    古人對文字的敬畏,創造出了倉頡造字的美麗傳說,但傳說不能完全當真,文字也絕不可能是某一個人創造發明,文字究竟是如何創造出來的,文字的起源是怎樣的,說法多樣,尚無定論,但每一種說法都無一例外地承認文字產生的偉大性,也確實對得起「天雨粟,鬼夜哭」這六字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