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
—
月有食卜骨
天津博物館藏
經過多年發展,甲骨學逐漸成為一門成熟的國際性顯學。天津博物館也藏有兩件重要的甲骨文,文字背後銘記著殷商王朝的諸多歷史信息,也見證著守護者,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甲骨文一般是指商王朝所使用的,刻(或寫)在龜甲獸骨上的佔卜記事文字。商朝滅亡之後,甲骨文漸漸不為人知。1899 年,王襄、王懿榮等學者先後在天津和北京見到了古董商從河南帶來的甲骨片,認識到其上所刻為古代文字,並有意識地加以購藏。其後,又有劉鶚、羅振玉等人大力搜購、著錄,甲骨文遂漸為學界所知。經過大批優秀學者的艱辛探索、潛心研究,甲骨學逐漸發展成一門成熟的、國際性的顯學。
月有食卜骨 拓片
甲骨文見證殷商佔卜文化
天津博物館珍藏了兩件極其有代表性的甲骨。其中,月有食卜骨是一件非常珍貴的文物。通過現有釋文解析發現,這件甲骨正反兩面都刻有卜辭。正面共進行了六次佔卜,卜辭內容分別為 :
這裡的「亡」是今日的「無」字含義。正面所刻卜辭釋義為六十天內並無災禍,屬於甲骨文中卜辭的敘辭內容。反面的內容更為重要,刻有「旬壬申夕,月食。」釋為「旬壬申夕月有食」,它記錄了壬申日傍晚發生的一次月食。在殷墟古遺址中有大量的關於天文現象的記載。但根據天文曆法推算,這次月食發生的時間為公元前 1189 年 10 月 25 日,這是世界上關於月食的最早的完整記錄之一,存世只有兩件,這是國內僅有的一件。這件甲骨的卜辭是研究商代天文、曆法的珍貴資料。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將其列為重要標本,是據以天文定年最確鑿的材料,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婦好娩卜骨則為我們記錄了中國商代歷史中最重要的一位女性——婦好的生育之事。這件甲骨中刻錄的是商代武丁時期的刻辭,當時一片甲骨有可能會被反覆利用,在不同的日子去佔卜或刻錄記事。這件甲骨釋文內容為 :
此卜骨所刻卜辭記錄了己丑日貞人問婦好在第二天庚寅日是否分娩,以及辛卯日貞人問命令多羌追逐野兔能否有收穫等事。
關於婦好這個名字,在目前出土的武丁時期甲骨卜辭中有許多關於婦好事跡的記載,包括卜問婦好參與戰爭、徵集兵員以及婦好主持祭祀。另有殷王武丁卜問婦好生育、疾病等內容,充分反映了武丁對婦好的重用和關懷。我們從卜辭中也可以看出她不僅是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更是一位驍勇善戰的女將軍。
婦好娩卜骨
天津博物館藏
根據資料來看,武丁常會就婦好的身體狀況進行卜問。武丁憂心忡忡,為婦好祈福,祭祀先祖以求婦好康復。儘管如此,婦好的身體還是因為久病纏身而日漸虛弱,甚至遭遇一場大病面臨死亡的威脅。從武丁時期甲卜辭中分析,婦好當死於武丁在世之時。
甲骨卜辭中有大量對於婦好的記載,清晰地反映了她的生活軌跡,讓這位商王后深埋地下 3000 多年後仍然鮮活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墓葬發掘與歷史記載的完美結合,不僅為研究商代墓葬制度,社會生活和經濟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對殷墟文化和卜辭斷代也具有重要意義。
商代是神權時代,由於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較為低下,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有限,因此他們將萬物運行的規律和無法理解的自然現象,都歸為鬼神的操控和支配。
婦好娩卜骨 拓片
《禮記 · 表記》中曾說到「殷人尊神,先鬼而後禮,率民而事神」。在商人的眼中,鬼神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影響人間的吉兇禍福,與商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為了祈福於神靈,趨吉避兇,商人幾乎達到了每事必佔的程度,即使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商人也會定時程序性地卜佔未來十日的吉兇,稱為「貞旬」。久而久之,就積累下大量卜辭,也直接導致了商代甲骨佔卜的繁興。
值得注意的是,在卜辭中有相當一部分所問之事,是要經過一段時間以後才能得到驗證。此時,還需要把所驗證的結果再補充刻寫於原有的記錄之下,是為驗辭。當驗辭刻寫完畢,佔卜的全過程才能夠宣告完成,卜辭的完整形式也隨之出現。所以一條完整的卜辭主要包括敘辭、命辭、佔辭和驗辭四個部分。
一代甲骨守護者——王襄
作為捐贈者,王襄收藏甲骨數量最多時可能達到了四五千片,且多有早期出土的大片、精品。王襄出生在天津城東的一個文物世家。他自幼喜歡小篆古書,對中國文字產生了非常深厚的興趣。王襄這一生致力於文字的學術研究,博通金石考古,他與甲骨的緣分,還要從一位商人說起。
晚清時期,有一個來往於京津地區的古董販子叫做範壽軒,有一天來王襄家中做客說在河南見到一種「龍骨」。範壽軒說看到這個「龍骨」上面刻有古代的文字,王襄聽後當時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時隔一年後也就是 1899 年範壽軒才帶著從河南收購的龍骨回到天津。而這些龍骨之上所刻的文字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國文字最早的雛形,自1899 年發現至今已過百年,在這百餘年間也是中國最為動蕩的時期,王襄在這一時期對中國甲骨的收藏、保護與甲骨學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王襄為天津市藝術博物館題寫楹聯
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範壽軒賤價大量出售一批甲骨。王襄傾其所有,夠得一大批龜骨。1934 年王襄由湖北回天津時,將甲骨和其他什物叫鐵路局裝箱運回天津,但在天津提取託運物品時,發現其他箱物都在,只有裝甲骨文的箱子不見了。這些凝聚了多年心血的「寶貝」不翼而飛,真使他焦急萬分。後來輾轉查找了 50 餘天,終於在張家口站找到了這箱甲骨,原來鐵路上負責託運行李的人以為此箱中裝有無價的珍寶,但打開一看,卻是枯骨斷鬼。幸好他們不知甲骨文的珍貴,故又棄置,甲骨才倖免於劫。
「七七事變」後,天津淪陷,王襄家生計困難。古董商常去他家,遊說他將甲骨以大價錢出售給日本人,以解決生活之需。王襄先生不為所動,一口回絕,他不能容忍這些國寶流散到異邦。為保護辛勤搜集來的甲骨瑰寶,王襄歷經艱難困苦,自始至終將其待在身邊,時時拿出欣賞,研究,沒有出售,沒有失散,最終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2019年天津博物館「殷契重光——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特展」
甲骨底片、老照片
新中國成立後,王襄出於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人民政府的信賴,決定化私為公,慷慨捐獻,1953 年,王襄將所藏 800 餘片珍貴甲骨出讓給國家,這批甲骨於 1956 年撥交給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天津博物館的前身之一)。1965 年,王襄因肺炎病重逝世,其親屬遵從他的遺願,將其書法、遺稿及收藏的文物 748 件捐給國家,分別入藏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天津市圖書館和天津市文史研究館。
王襄的捐贈不僅讓這些瑰寶成為了天津博物館的重要館藏,更傳承了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讓後世得以看到 3000 年前的盛世景象。
-END-
今日編輯 裡木
原文刊載於《收藏/拍賣》雜誌2020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