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載體的發展|從甲骨到「蝴蝶裝」,再到偉大的印刷術

2020-12-06 文思匯談

紙發明前的文字載體

商代甲骨

早在商代就有了文字的雛形,商人在佔卜時,用燒紅的木棍灼燒獸骨和甲殼,依照開裂的紋路卜筮吉兇,將這些佔卜的結果就刻在這些骨殼上。考古學家發現的甲骨片上已經有了大約3500個不同的漢字,甲骨的放置方式各有不同,有的是單個放在一起,有的則是幾個捆在要一起擺放的。

竹簡

後來出現了竹簡,用刻刀在塗有清漆的竹片上寫字,這些竹片用線或繩穿在一起。西方考古學家在20世紀初中亞的沙漠中挖掘出來中國最古老的書籍,其中有簡策版牘,上面主要記載一些日曆、藥方,甚至還有一些日記,據考究,這些日記很可能是當時駐紮在絲綢之路上的士兵寫的。隨著大量文物從古墓中挖掘出來,最早的版牘已經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

紙的發明

紙張

竹片後來被縑帛代替,縑帛更輕、更韌、更有彈性,並且可以捲起來,這樣就可以節省空間。由於縑帛昂貴,所以古代人就研究發明可以替代縑帛的東西,經由不屑的努力,人們最終發明了一種糊狀物,當它乾燥後,能夠在上面書寫。這也就是最初的紙。據歷史學家所說,當時所有的發明都要歸功於宮廷,並且當時任宮廷作坊主管的蔡倫在公元105向皇帝首次提到了紙的發明,所以紙的發明者被史書記載為蔡倫。實際上紙的發明是來源於人民大眾的智慧,是他們從絲綢碎布,到破漁網、桑樹皮等不斷的實驗中總結而來的,並且在他向皇帝進呈之前紙張已經使用一段時間了。

現代的「蝴蝶裝」

起初的紙張是以24釐米×45釐米的尺寸生產,且紙張前後粘貼形成長條,可以卷在軸上。但是這樣做有一個缺點:如果想尋找某一篇章,必須展開整個捲軸。後來就促使了書頁的出現,傳聞說書頁的出現可能借鑑了當時印度用來記載經典的棕櫚葉,這些棕櫚葉就是用麻線穿起來的。後來敦煌發掘的一個古代中國圖書館出土了5至10世紀的1.5萬卷手稿,從封閉的牆中發現了各種形式的書。其中有個可以自動翻頁的裝幀辦法,就是「蝴蝶裝」,即將印有文字的紙面朝裡對摺,再以中縫為準,把所有頁碼對齊,用糨糊粘貼在另一包背紙上,然後裁齊成書。蝴蝶裝的書籍翻閱起來就像蝴蝶飛舞的翅膀,故稱"蝴蝶裝"。蝴蝶裝只用糨糊粘貼,不用線,卻很牢固。

印刷術及紙幣的出現

雕版印刷

據說最早的雕版印刷是宗教權威組織用來出於保存經文的。公元932年,馮道給皇帝建議使用雕版印刷來保存經典文獻,因為當時的朝廷還是用的石板雕刻保存經典文獻,但這樣耗費的財力是巨大的,於雕版印刷得到普及,從932到953年,大多數傳世文獻都被印刷出來。這一新技術也得到了官方正式認可,馮道也被認為是印刷術的發明者。其實和東漢時蔡倫一樣,雕版印刷真正的發明者是不得而知的。

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的第一次真正嘗試是在11世紀,發明者是一個叫畢昇的鐵匠,他用膠泥製作活字,火燒令堅。這些活字被放入松脂和熔蠟澆灌的鐵板內,松脂和臘汁冷卻後會凝固,能固定活字。當重新加熱的時候,版上的字就會脫落,可以重新排列,組成新的文本。硬木、鉛、銅和錫都曾被用作字模,但都不是很成功。

據西方考古學家說,當時的活字印刷在中國的近鄰朝鮮發展最快。因為當時的國王於1403年頒布了一項特別法令,「須廣布律令、典籍,以揚善去惡;唯有如此,方能長治久安。我邦鄙處海外,自中國輸入之書甚少。而木刻雕版容易腐損,且難以刻盡天下之書。朕欲以銅活字印刷,以印製更多書籍。其利之廣,誠不可限量。工程之費不宜由百姓承擔,當由國庫所出。」法令頒布後,澆鑄了約十萬個銅字,使得活字印刷術在朝鮮廣泛使用。這也對後來印刷術在歐洲的普及起到了輔助作用。

文房四寶

中國人自己並不像歐洲人那樣認為印刷術是一種革命性的技術。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文字不是字母文字,而是由數千個漢字組成,所以活字印刷沒有表現出印刷拼音文字那樣的便利性。另外,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在中國的歐洲人注意到,木版刻字工雕刻一頁漢字的速度同歐洲的排字工編排一頁拉丁文本一樣快。木版印刷還有兩個優勢:雕版可以保存以備後用;雕版既可以刻字,也可以刻圖。因此在早於西方的幾百年前,中國書籍就有彩色插圖。

交子

紙和印刷術的發明具有其他更為實際的用途。例如紙幣,這是宋代的又一項發明,紙幣首次見載於11世紀初。在10世紀的中國也就是宋代之前,國家分裂成十多個各自獨立的政權,每個政權都鑄有自己的錢幣,北方用銅,南方用鐵或鉛。10世紀末,宋代完成了國家的政治統一,並實行單一的貨幣:銅幣。但是,此時正值戰亂頻仍,國家花費巨大。因此,政府大量鑄造銅幣,但仍不足以應對。起初從為軍隊提供軍需品的商人開始,國家開始發行紙券,它們被稱為「飛錢」,是真正的紙幣的始祖。真正的紙幣出現於1024年,它們被稱為「交子」,或「錢引」「關子」。紙幣還促進了其他交易工具的出現。兌票、匯票等,都出現在11世紀。一開始,政府新成立的交子務規定紙幣分界發行,每界三年,不過,後來這一規定逐漸鬆弛。

毛筆的出現也促進了漢字的發展

相關焦點

  • 浮光躍金:從甲骨到紙張,從抄寫到印刷
    浮光躍金:從甲骨到紙張,從抄寫到印刷 現場展示的古代典籍。到了商周時期,人們開始使用竹簡作為記錄材料,還流行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成為典籍的萌芽。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哲學思想和科學理論興起,諸子百家著書立說,大量的簡牘誕生,書籍正式產生並迅速發展。  據省圖書館特藏部主任杜桂英介紹,古代的簡有竹簡,也有木簡。
  • 為甲骨文字創造新活法
    在中國文字博物館裡當志願者  11月2日,甲骨文的故鄉——河南安陽。  中國文字博物館裡人流湧動,井然有序。  「我今天從手機上看到了習近平致信祝賀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的新聞,第一時間就轉發到了我們文字博物館志願服務群裡。
  • 有趣的甲骨文字「屮」,生僻的文字,但是在甲骨文中卻很有意味!
    甲骨示例說起漢字中的生僻字,肯定都是讓大家很頭疼的文字但是上溯到這個生僻字剛剛出現的時代,這個生僻字的意思往往都非常地有趣味!比如今天要討論地這個生僻字「屮」。很簡單地一個漢字「屮」,只要看一眼,就會記住她的寫法。而不像其它的生僻字,筆畫繁複的讓人難以記住!「屮」在現在漢語中,發音che(音同徹),當然漢語字典還有兩外一個讀音cao(音同草)。
  • 有趣的甲骨文字「麋」,是後世認定的四不像,還是對鹿的誤讀?
    甲骨示例拜讀甲骨文字,很多時候會產生出一種錯覺,好像遠在4000多年前的時代,先祖們的生活狀態遠比現在要豐富多彩!好像在一個狹小的生活空間內,先祖們幾乎見識到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所有的動物,從形體龐大的大象,到渺小的家鼠,在先祖們創造的甲骨文字中都有明確的標識。當然,現在很多動物,我們在中國的土地上要想看到的話,只能是去動物園了!有時候,很難想像,先祖們的生活時代,怎麼會在先祖們生活的區域內出現如此密集的動物種類呢?
  • 有趣的甲骨文字「色」,食色性也,還真是描繪的最原始的意思!
    甲骨示例每當開始寫有關甲骨文字的小短文的時候,都在猶豫要不要按照慣例協商一段介紹甲骨文的文字!甲骨文應該說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從佔卜或者祭祀用的龜甲上拓撲下來的,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這些決定漁撈、徵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成為研究中國古文字以及殷商歷史的重要資料。
  • 世上最偉大的文字:中國人最驕傲的符號,收藏在河南這家博物館
    提起中國文字,我們是非常自豪的,也是非常驕傲的。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中國文字已走過數千年歲月,一路不斷發展變化,從最初只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以及單純記錄相關事宜,到後來催生的各種風格各異的書法藝術,再到演繹經典且豐富多彩的文學世界,中國文字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的被注入新的活力,一直煥發出無限光彩。
  • 有趣的甲骨文字「沓」,簡潔的線條形象地展示了什麼是口若懸河!
    甲骨示例總覺得甲骨文字在很多方面都比我們現在使用地文字有趣地多,很多甲骨文字,不需要認識她,只需要通過文字線條刻畫出的簡潔畫面就能猜出這個甲骨文字的意思,比如這篇小短文要討論的甲骨文字「沓」。在現在漢語文字中,「沓」(音ta,音同踏)是一個較為常見的漢字,因為在很多書籍中都會出現成語「紛至沓來」,當然,在我們現在的語言環境下,「沓」的意思主要就是「多而重複」。但是,如果上溯到甲骨文時期,這個「沓」字可比現在我們漢字中的「沓」有意思的多了。
  • 達觀數據:文字的起源與文本挖掘的前世今生
    文字誕生後,人類學會用字把信息保存下來,才逐漸脫離了動物狀態。人們開始了解歷史不同時期所發生的事。歷史是前人走過的道路,了解來路,人才知道接下來該往哪裡去,不至於在原地踏步。文字,是一切的載體。有史以來發現最早的人類文字:庫辛石板,始於財務記錄。
  • 「文字文明」竹簡與毛筆,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漢字字形、古書形制?
    千百年來的快速書寫操作,使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演變,從繁難複雜不便書寫的圖畫式像形文字、演進到用線條符號來書寫的小篆,再由進一步快速書寫的推動、演進為用筆畫符號來表示的隸書、楷書和草書、行書。要求易於書寫、易於辯認識讀,是漢字演變的基本動力,毛筆在漢字的字形演變裡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 中國文化史上的四次大發現,每次發現意義重大,都與文字典籍有關
    據說這批竹簡的數量相當巨大,搬運時總共裝了幾十車。其簡文皆用「蝌蚪文」(也就是戰國古文字)寫成,難認難讀。,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目前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佔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
  • 從腓尼基字母到滿文:絲綢之路上的文字流變
    字母文字比較精練,要比古埃及象形文字、西亞楔形文字、中國甲骨文都更加方便。但到了21世紀,似乎它的重要性又沒那麼大了。因為電腦發明後,很多時候可以依靠電腦的聯想。比如輸入「紫氣東來」,只要輸入「紫氣」兩個字,「東來」就已經出現了。所以說,有電腦之後,印刷術的重要性減小了,字母易於掌握的優勢還在,但是也減弱了。
  • 科技史專家進一步提出:中國古代新四大發明
    據科技日報報導,著名科技史專家、中國科技館館長王渝生說,中國古代科技發明輝煌燦爛,光耀世界,中醫中藥、十進位值制、赤道坐標系、雕版印刷術在中國古代科技發展進程中作用以及對世界文明的貢獻,與四大發明同等重要,完全可以稱之為新四大發明。  王渝生介紹說,中醫中藥對世界最偉大的貢獻是其防病治病的實踐技術。
  • 漢字是文字發展的主流,拼音文字只是支流
    文字發展的歷史,並非單線發展,那種認為從象形到拼音,從表意到音素是文字發展規律的看法是西方中心論的表現。一、文字的類型成熟的文字,就形式而言,可以分為一維線性文字和二維面性文字,一維線性文字代表為拉丁文字,二維面性文字代表為漢字。
  • 「復原」甲骨「綴多多」快又多
    本報訊(記者 史曉琪)利用人工智慧綴合甲骨,一直是甲骨學界的夢想。12月8日,記者從河南大學獲悉,由河南大學和首都師範大學聯合研發的全國首款AI甲骨綴合產品「綴多多」投入使用,首次將人工智慧引入古文字學研究領域。
  • 圖書裝訂與大眾閱讀:從捲軸、線裝到熱熔膠
    提到大眾閱讀的發展,造紙術與印刷術的進步常常被提及,但其實書籍裝訂技術的進步,也對書的普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收卷、折迭的裝幀方式在公元前三千年時的兩河流域,人們使用削尖的蘆葦稈或者木條在溼泥板上刻寫文字,然後曬乾或是以火燒制後存放在皮革袋子或盒子中。
  • 這兩枚甲骨,刻上了一場穿越3000年的月食
    1899 年,王襄、王懿榮等學者先後在天津和北京見到了古董商從河南帶來的甲骨片,認識到其上所刻為古代文字,並有意識地加以購藏。其後,又有劉鶚、羅振玉等人大力搜購、著錄,甲骨文遂漸為學界所知。經過大批優秀學者的艱辛探索、潛心研究,甲骨學逐漸發展成一門成熟的、國際性的顯學。
  • 通訊:了解中國,從印刷術和地動儀開始
    新華社坎培拉11月6日電  通訊:了解中國,從印刷術和地動儀開始  新華社記者白旭 嶽東興  從紙傘到商船,從雕版印刷到織布機,從投石器到地動儀再到蹴鞠,澳大利亞中小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了解超乎想像。
  • 古代發明人物故事: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畢升
    -1051年),中國北宋發明家,淮南路蘄州蘄水縣直河鄉(今湖北省英山縣草盤鎮五桂墩村)人。初為印刷鋪工人,專事手工印刷。畢升於宋仁宋慶曆年間(1041-1048)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具體記載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印刷術發展中的一個根本性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