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發明前的文字載體

早在商代就有了文字的雛形,商人在佔卜時,用燒紅的木棍灼燒獸骨和甲殼,依照開裂的紋路卜筮吉兇,將這些佔卜的結果就刻在這些骨殼上。考古學家發現的甲骨片上已經有了大約3500個不同的漢字,甲骨的放置方式各有不同,有的是單個放在一起,有的則是幾個捆在要一起擺放的。

後來出現了竹簡,用刻刀在塗有清漆的竹片上寫字,這些竹片用線或繩穿在一起。西方考古學家在20世紀初中亞的沙漠中挖掘出來中國最古老的書籍,其中有簡策和版牘,上面主要記載一些日曆、藥方,甚至還有一些日記,據考究,這些日記很可能是當時駐紮在絲綢之路上的士兵寫的。隨著大量文物從古墓中挖掘出來,最早的版牘已經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
紙的發明

竹片後來被縑帛代替,縑帛更輕、更韌、更有彈性,並且可以捲起來,這樣就可以節省空間。由於縑帛昂貴,所以古代人就研究發明可以替代縑帛的東西,經由不屑的努力,人們最終發明了一種糊狀物,當它乾燥後,能夠在上面書寫。這也就是最初的紙。據歷史學家所說,當時所有的發明都要歸功於宮廷,並且當時任宮廷作坊主管的蔡倫在公元105向皇帝首次提到了紙的發明,所以紙的發明者被史書記載為蔡倫。實際上紙的發明是來源於人民大眾的智慧,是他們從絲綢碎布,到破漁網、桑樹皮等不斷的實驗中總結而來的,並且在他向皇帝進呈之前紙張已經使用一段時間了。

起初的紙張是以24釐米×45釐米的尺寸生產,且紙張前後粘貼形成長條,可以卷在軸上。但是這樣做有一個缺點:如果想尋找某一篇章,必須展開整個捲軸。後來就促使了書頁的出現,傳聞說書頁的出現可能借鑑了當時印度用來記載經典的棕櫚葉,這些棕櫚葉就是用麻線穿起來的。後來敦煌發掘的一個古代中國圖書館出土了5至10世紀的1.5萬卷手稿,從封閉的牆中發現了各種形式的書。其中有個可以自動翻頁的裝幀辦法,就是「蝴蝶裝」,即將印有文字的紙面朝裡對摺,再以中縫為準,把所有頁碼對齊,用糨糊粘貼在另一包背紙上,然後裁齊成書。蝴蝶裝的書籍翻閱起來就像蝴蝶飛舞的翅膀,故稱"蝴蝶裝"。蝴蝶裝只用糨糊粘貼,不用線,卻很牢固。
印刷術及紙幣的出現

據說最早的雕版印刷是宗教權威組織用來出於保存經文的。公元932年,馮道給皇帝建議使用雕版印刷來保存經典文獻,因為當時的朝廷還是用的石板雕刻保存經典文獻,但這樣耗費的財力是巨大的,於雕版印刷得到普及,從932到953年,大多數傳世文獻都被印刷出來。這一新技術也得到了官方正式認可,馮道也被認為是印刷術的發明者。其實和東漢時蔡倫一樣,雕版印刷真正的發明者是不得而知的。

活字印刷的第一次真正嘗試是在11世紀,發明者是一個叫畢昇的鐵匠,他用膠泥製作活字,火燒令堅。這些活字被放入松脂和熔蠟澆灌的鐵板內,松脂和臘汁冷卻後會凝固,能固定活字。當重新加熱的時候,版上的字就會脫落,可以重新排列,組成新的文本。硬木、鉛、銅和錫都曾被用作字模,但都不是很成功。
據西方考古學家說,當時的活字印刷在中國的近鄰朝鮮發展最快。因為當時的國王於1403年頒布了一項特別法令,「須廣布律令、典籍,以揚善去惡;唯有如此,方能長治久安。我邦鄙處海外,自中國輸入之書甚少。而木刻雕版容易腐損,且難以刻盡天下之書。朕欲以銅活字印刷,以印製更多書籍。其利之廣,誠不可限量。工程之費不宜由百姓承擔,當由國庫所出。」法令頒布後,澆鑄了約十萬個銅字,使得活字印刷術在朝鮮廣泛使用。這也對後來印刷術在歐洲的普及起到了輔助作用。

中國人自己並不像歐洲人那樣認為印刷術是一種革命性的技術。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文字不是字母文字,而是由數千個漢字組成,所以活字印刷沒有表現出印刷拼音文字那樣的便利性。另外,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在中國的歐洲人注意到,木版刻字工雕刻一頁漢字的速度同歐洲的排字工編排一頁拉丁文本一樣快。木版印刷還有兩個優勢:雕版可以保存以備後用;雕版既可以刻字,也可以刻圖。因此在早於西方的幾百年前,中國書籍就有彩色插圖。

紙和印刷術的發明具有其他更為實際的用途。例如紙幣,這是宋代的又一項發明,紙幣首次見載於11世紀初。在10世紀的中國也就是宋代之前,國家分裂成十多個各自獨立的政權,每個政權都鑄有自己的錢幣,北方用銅,南方用鐵或鉛。10世紀末,宋代完成了國家的政治統一,並實行單一的貨幣:銅幣。但是,此時正值戰亂頻仍,國家花費巨大。因此,政府大量鑄造銅幣,但仍不足以應對。起初從為軍隊提供軍需品的商人開始,國家開始發行紙券,它們被稱為「飛錢」,是真正的紙幣的始祖。真正的紙幣出現於1024年,它們被稱為「交子」,或「錢引」「關子」。紙幣還促進了其他交易工具的出現。兌票、匯票等,都出現在11世紀。一開始,政府新成立的交子務規定紙幣分界發行,每界三年,不過,後來這一規定逐漸鬆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