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文明」竹簡與毛筆,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漢字字形、古書形制?

2020-12-06 歷史奇事

文\金岷彬 圖\除題頭圖外均為金岷彬提供 編輯\王巖林

一、毛筆對漢字字形的影響

毛筆,是中國的傳統書寫工具。與毛筆書寫相對照的,是契刻在甲骨上的文字符號和現今用鋼筆、鉛筆等硬筆書寫的漢字。

甲骨質地較硬,而殷商時代刻字的工具又只能是青銅刀或尖石錐;在這種技術條件下,刻字是一項比較艱難的文字記錄方式。因而甲骨文符號,幾乎都是線條窄細的筆畫,筆畫的拐彎也顯得直硬而不圓緩;一些在金文裡用團塊來表示的筆畫,在甲骨文裡用勾邊輪廓來表示,如:

甲骨文字形的這些特點,與刀刻方法密切相關,屬於「刀筆文字」的類型。

金文的字形風格變化較大,有的銘文是「肥筆」風格,有的卻是「瘦筆」。筆者認為,這種肥筆和瘦筆的差異,實際上反映了早期對於毛筆字形的書寫技能和審美觀念上的差異。

筆毛是軟的,比長沙左家公山出土那種戰國綁紮式筆毛年代更早的原始毛筆,筆毛部分的製作會更簡陋和原始。用這種原始毛筆寫出的筆畫會粗細不勻,亦如郭沫若在半坡陶紋上看到的用「柔性的筆」所畫。針對這種粗細不勻的線條,就有可能產生要求字的筆畫粗細均勻、字形結構平衡勻稱的審美觀。

按照這種審美方觀,用筆的書寫者必須控制筆毛在載體上用力均勻,不能隨意提高筆和壓低筆,這就是金文裡的瘦筆字形和漢字後來的「玉箸篆」、「鐵線篆」一類小篆書體;而在鑄造青銅彝器時,銘文的製作則是用制範的工具在泥範上刻劃出均勻的字形筆畫,如《牆盤銘》(西周中期)、《虢季子白盤銘》、《散氏盤銘》(西周后期)的字形。

金文字形裡的肥筆風格,如商代《我乍父巳殷銘》、西周前期的《大盂鼎銘》是在字形筆畫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將某些筆畫加粗,如「王」字在最下一橫畫,「天」字的頂上一畫,「父」字表示斧頭的一「點」和表示手腕的一「捺」。這是先民意識到軟性的筆毛既然可以使筆畫有粗細的不同,於是就刻意提筆減細某些筆畫部位或壓筆加粗某些筆畫部位,用以顯示字形筆畫的變化美,或用以表示某種(宗教、崇拜的)意蘊。

這種充分發揮毛筆書寫時可以有提按輕重的力度變化,可以有急徐流澀的速度變化的意識和掌握運筆的技能,伴隨改進毛筆的製造工藝,經過歷代的摸索和積累,特別是蒙恬對毛筆製造原料和製造工藝的改革,使毛筆的書寫功能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和發展,最終產生了漢代的具有蠶頭燕尾和優美波桀的隸書體,如《熹平石經》、《張遷碑》等字樣。隸書及以後出現的各種漢字書體,都充分表現出了毛筆文字的藝術風格。

從秦漢時代起,漢字的書法成為了一種有意識的藝術活動。史籍上開始記錄下書法家的姓名,他們的書法作品也在民間傳播並流傳到後世,如秦始皇出巡的幾通刻石;而先秦青銅器上的早期書法作品,其書家的情況則已無法考證;甚至秦始皇為統一文字所制定的標準字形,也由書法家李斯、趙高、胡毋敬來書寫範本。

中國的書法藝術和繪畫藝術,都是建立在毛筆這個第一位的物質基礎之上。中國獨特的毛筆,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書法和繪畫藝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寶庫裡的異珍,並以其巨大的藝術魅力影響了我國的一些鄰邦。中國的書法藝術是表現漢字形體美的一種特殊藝術,可以說,是毛筆賦予了這種藝術的生命力。

現代文字學,把小篆稱為「線條文字」。因為小篆字形裡,只有直筆線條和曲筆線條。把隸変以後的漢字叫做「筆畫文字」;後世的隸書楷書,漢字的字形在毛筆的書寫下有不同的筆畫形態。

毛筆作為一種書寫工具,在蘸飽了墨汁之後,就可以連續書寫下去,這為漢字的快速書寫提供了操作上的可行性。千百年來的快速書寫操作,使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演變,從繁難複雜不便書寫的圖畫式像形文字、演進到用線條符號來書寫的小篆,再由進一步快速書寫的推動、演進為用筆畫符號來表示的隸書、楷書和草書、行書。要求易於書寫、易於辯認識讀,是漢字演變的基本動力,毛筆在漢字的字形演變裡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二、竹簡對漢字字形的影響

在竹簡上寫字,這對中國文字的雛形和以後的定型,也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在甲骨文裡,可以看到一些表示四蹄動物的字,如虎、馬、象、犬等,由於要減少字的左右寬度,都寫成了頭上尾下四蹄向左的形態,把正常的位置旋轉了九十度。「舟」字,也不是平放水面而是船頭衝上;「疾」字原本是躺在床上的人形,也將床和睡躺的人都豎立了起來;「 韋」字原用一個方城的四周都畫上足印,表示「包圍」或「保衛」的意思,也為了減少字的寬度而削掉了左右方向的兩隻腳印。

在甲骨上刻字,應該說左右寬度並不受限制的,這種左右受限而「迫使」文字削窄的現象,正是以竹簡作為主流載體的字形在社會上流通的結果。為了適應在竹簡窄條上書寫而旋轉或削窄的字形,在流通中得到了公認;再轉寫到並無左右寬度限制的甲骨材料上,這就成為後世的人看到的上述那些變態寫法,並且將這些變態寫法在竹簡上定型了下來。

或許可以適當增加竹簡的寬度,使載體對文字左右寬度的限制少一些;但過寬的竹簡成了瓦形的圓弧條,書寫反而不便;而且簡寬的增加,必然會要求厚度相應增加一些,若仍然是一簡寫一行字的話,則竹簡將更加笨重。還有,一味地加寬簡的寬度還會使許多稍為細一點、原本可以制簡的竹材也無法使用。

在竹簡上書寫文字符號,雖然左右受到簡寬度的限制,但字的上下兩方可以自由伸展。這一方面形成了先秦時代的字形都是長形,甚至金文、帛書以至於李斯標定的秦篆都為長形字體。

許慎在《說文》裡釋「篆」為「引書也」,說的就是把字拉開了寫——「引,開弓也」。另一方面,在造字時可以在竹簡上多排布一些向上下發展空間的橫筆道,多用一些橫筆畫來構成字形,這是漢字符號系統裡橫筆畫多於豎筆畫的發端。

現在所見到的先秦文字,有筆畫整齊的,也有筆畫隨便的,但都是一筆一畫地寫成字,沒有筆畫相連的草書。這與文字初創的早期階段要求文字符號的準確表意有關,也與對文字符號書寫規律的認識和書寫技能的培養有關。

直到東漢,才出現了「章草」這種草書,實現了在一個字的範圍之內的筆畫連寫。至於「今草」這種字與字之間發展出筆畫連寫的書體,則非要有幅面寬展的書寫載體,才能信筆馳騁;還必須反覆練習和探索,才能創寫出筆勢自然流暢,筆畫相連,筆意相通的新書風新書體。而這,在竹簡窄條上卻辦不到。

創造今草書體的張芝(東漢)其家業可能和布帛的染織有關,又能想到利用未染的布帛來先練習寫字(「先書而後練」,晉·衛恆《四體書勢》),具備了主觀能動性與得天獨厚的書寫物質條件相結合,突破傳統竹簡對書寫運筆範圍的束縛限制,創寫出今草這一新書體,豐富了中國書法藝術的寶庫。

也有傳說古人用錐在地上劃沙習字,可信,這也是對竹簡載體的突破;但是,地上練習寫字無法作長時間的保留以供分析比較、積累經驗,尋找規律;鐵錐劃沙與書法藝術的毛筆書法也還有很大的差異,只有紙的發明和應用,才最終突破了在竹簡上寫字的上千年古老傳統,為中華文化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物質條件。

三、 竹簡對中國傳統書籍形制的影響

漢字有三千多年的可考歷史,漢文採用豎排格式從右向左行文,也就有了三千多年的歷史。

漢文這種豎排而左行的傳統格式,與中國古代以竹簡為書籍材料的因素直接有關。現在來溯推漢文形成傳統的豎排格式的歷史因素時,不妨認為,最初在竹簡上行文,橫排和豎排的格式可能都有人嘗試過。但是,將多根的竹簡編連成冊,拿在手上閱讀時,則豎排的格式比橫排閱讀拿握起來方便一些。將簡冊展開時,左右手自然向兩側張開,簡冊對於讀者來說,就是豎排的格式;假若是橫排格式,則展開簡冊時必須一隻手伸向遠處而另一隻手縮至身前,這樣的姿勢不及向左右張開方便自然。

如果簡冊是在捲曲狀態下逐行閱讀,則豎握簡冊的手勢比橫握簡冊更方便一些。讀者甚至可以比較閱讀現代印刷書籍時的握書手勢,把書捲成筒狀,握在手中方便,但捲筒狀書籍,則要豎排格式的才能握拿方便、閱讀也方便;而橫排書籍拿在手中,卻要把書展平才好閱讀。(筆者按,所謂豎排書籍拿著閱讀比橫排方便,僅就拿書的方式而言。人的兩眼是左右分列的,橫排格式更適合人眼左右排列的生理特點;橫排文字的閱讀適性優於豎排文字,筆者另有專文計算和論證[9]。)

古代在往簡冊上書寫文字時,也是豎排格式書寫方便。先秦時代的人席地而坐,在這種稱為跽坐的姿態下為了調整人與書案幾之間的距離和方位以便書寫,可以「移坐就案」,也採用「移案就人」。為此,案幾一類家具都做得比較輕便,並且是左右方向尺寸大而遠近方向尺寸小的長條形,便於跽坐時的搬動和調整。

在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和湖南省博物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展裡,都可以看到這種古代案幾的複製品。順著案幾的長方向攤開簡冊寫字,對於書寫者來說,這就是豎排書寫的行文格式;如果在這種案几上橫行書寫,則簡冊要在案幾的窄方向上橫跨案幾面,和寫字行鄰近的上下文簡行可以展在案几面上的數量較少,待寫字的空白編簡要垂落在案幾的近端,落在跽坐者的腿上,長篇大冊的書寫,這種情況尤甚。在案几上閱讀簡冊,情況和書寫一樣,豎行書寫的簡冊,可以在案几上以右卷左放的方式連續閱讀;而橫行的簡冊,則要頭尾垂落在閱讀案面之下,不及豎行「翻書」方便。

至於漢文豎行從右向左排列的格式,則可能與古代先民尚右的觀念有關。出土的秦·新郪虎符銘文有「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郪」,秦·陽陵虎符銘:「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歷史典籍裡關於尚右的記述也肯定會有,但囿於筆者是搞工程技術的,文史哲基礎太淺,知道不多,只能拋出這一磚頭。

當在竹簡上豎排而左行的格式普遍應用後,就成為習慣,進而成為了「制式」,甲骨文和帛書上的豎排左行格式,也正是這種制式的反映。

竹簡上的古代書籍,以篇作為文章的單位,並以冊作為同時編連在一起的竹簡集合的單位。這是中國書籍裝幀的最早形制--簡冊制度,也作簡策制度。

帛書的出現,又形成了中國古代書籍的另一種裝幀形制--捲軸制度--把帛書卷到一段硬質的芯軸上,以卷作為書籍的單位。

紙質書籍的初期仍照用帛書的捲軸形制,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書是逐版地印成單頁,再裝訂成冊,這種工藝導致了書籍採用冊頁式的裝幀形制,冊頁形制的書籍沿用直到今天。

孔夫子晚年喜讀《易經》以致「韋編三絕」,通常認為「韋編」就是用熟皮繩來編連簡冊,筆者認為,「韋編」當作「緯編」講可能更恰當一些。韋(韋)字是一組同根漢字圍、衛、韙、緯、葦、偉、違的初文。韋字的本意,也並不是熟皮。《說文》:「韋,相背也,從舛口聲,獸皮之韋可以束,枉戾相韋背,故以為皮韋。(斷句按《漢語大字典》)」竹簡書籍必定要用緯向的編繩來綴連,古文獻裡採用本字或通假字來記述的字例,枚不勝舉,因而,「韋編」似應釋為「緯編」更恰當些。

從漢文的行文格式和中國書籍的裝幀形制的演變歷史可以看到,每當新的文字記錄載體材料(如帛相對於竹木,紙相對於竹帛)或工藝(如印刷)投入實用,首先是按傳統的習慣形式去應用,只有在傳統方式與新的材料或工藝發生了矛盾,才會突破傳統去發展新的形式。由帛書的捲軸相異於竹木簡冊是如此,紙冊頁代替紙捲軸也是如此。

但是,紙質材料和印刷工藝與漢文行文傳統的豎排格式之間並不矛盾,豎排和向左行的格式一直延用到近、現代。只是在豎排格式不便表示近代科學技術符號、術語、數學式的矛盾下,才最終突破了傳統,產生出漢文橫排並且下行的新制式。傳統,具有無形的、巨大的歷史慣性。

四、竹簡對漢文文體的影響

古代的簡牘文字載體,對古代的文體文風也有影響。

上自商代的甲骨卜辭,下至清末民初的文書,中國傳統的書面語都是文言文,形成了口語與書面語不一致的文化現象。

導致中國言文分離的原因,歷代學者作過不少探討,魯迅在《門外文談》裡就指出過,中國文字符號繁多,結構複雜,不便書寫記錄,迫使人們儘可能少用字、又要表達出意思,這是文言文成因的一個方面。

筆者進而認為,在漢字初創的古代,無論竹簡木牘、陶片、甲骨、鐘鼎彝器,其可供書寫記錄的面積都極為有限,要在這種面積和字數受限的情況下表達意思,只有「濃縮」文字,儘可能少用字,這是造成言文分離的又一技術性、操作性原因。

類似的行文字數受到限制的事,甚至直到在十幾年前的當代作家在作品定稿謄清後,特別是在鉛字排版之後或製成紙型之後,若還需要修改文字內容時,也有一種儘量少改動篇幅,儘量少改變字數的技術性心態。這種受限行文的心態和遠古時代字數受限的行文心態,應當有相似之處;在字數受限心態下的行文,必然只能撿最緊要的字來寫,卻不一定能把作者的主觀意思自然地、全面地表達出來。

上文堤到的「韋編三絕」,究竟是緯編,還是因為《考工記》裡有韋氏鞣革而推定「韋編」就是「熟皮繩」,或者確實就是熟皮繩(但考古發掘中至今並無皮繩韋編的發現),原文過於簡略,後世只好見仁見智。但是,「韋編三絕」這四個字,卻把「孔老夫子曾反覆翻讀,以至於三次磨斷了《易經》簡冊的編繩」,這一主要意思表達清楚了。

文言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又一大特色,凝結並濃縮了我們祖先的智慧,浩如煙海的文言文典籍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在文言文文體的後面,居然可能找到竹的歷史影響。

竹、竹簡書籍、竹管毛筆,對中國文字的早期形態和形態的演變,對中國的書面語文體,對漢文的行文格式和書籍裝幀制度,對中國的書法藝術都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或者更換一種表述的形式:中國的文字、文體、書籍和書法藝術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裡,除了受到人的主觀意識作用之外,還受到一些客觀物質因素的無形影響,中華民族就是在歷代客觀環境所提供的物質條件基礎上,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出了自己輝煌燦爛的文化。

找到下面這張圖很高興,原來小篆裡的「 教」 和「 學」 兩字,居然這樣的生動形象。

歡迎同樣感受到毒話語之痛、有為大道中華立言之心的五湖四海朋友,積極加入或賜稿《毒言榜》、《中華話語》、《文字文明》三大專欄,讓我們一道去攪動大道中華之當代話語的時代風雲吧!

設立一個「國人如何定位中國」的小小民意測驗,誠邀參與投票。結果會怎樣?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文字文明」竹簡、算籌,對早熟的古代中國數學影響巨大
    在生活方式上突出表現為用筷子吃飯而有別於用刀叉作食具或以手撮食的民族;在知識的記錄、積累和傳播方面,表現為使用竹簡當作最早的通用文字載體並形成簡策制的書籍形制;用竹杆毛筆作為傳統的書寫工具,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漢字書法藝術;簡策和竹管毛筆、墨等書寫工具的綜合作用又影響了漢字字形字體和行文格式以及文體文風;在科學方面,則形成了以算籌運算為基礎的中國代數型數學體系;在漢字體系裡也形成了一個「竹」字部首的字集合
  • 「文字文明」金岷彬:今天中文走向世界,離不開計算機漢字學的一路...
    ,影響了無數人的日常生活形式與內容;就漢字本身而言,電腦漢字作業的嶄新形式,改變了中國一度要搞拉丁化的文字改革那架決策天平的傾向,確立了繼續使用漢字、停止文字改革的新決策。1)「形」,討論了漢字的字形演變史,特別關注導致字形演變的技術因素。認為甲骨文字形表現了刀刻硬質載體的文字特徵;金文則是一種制模、鑄造的工藝性字體;毛筆製作技術的進步,讓文字書寫能走向快寫快記的境地,促成了古文字的字形簡化到小篆,再隸變和楷化,行書草書是快寫字體的繼續發展。古代文字的書寫載體——竹簡木牘對漢字漢文的影響。
  • 文字源流開篇(說文解字)
    中國的文字最古老嗎?這個問題和中國的文明是不是最古老相類似。現在一般認為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在5000多年前就已經非常成熟,要早於中國古文字。有人覺得漢字的創造很神聖,祖先造字的時候就給文字賦予了很多做人做事的大道理,比如認為,人言為信,止戈為武。然而並非如此,這只是後人根據字形而強加的,並非造字者的本意。祖先在造字時有他的考慮,也充分使用了他們的聰明才智,但是過度解讀也是不對的,一般的文字創造遵循一定的規律,也充滿了偶然性,出於實際需求,不會想到教後人那麼多大道理。
  • 「醉美漢字」「示」字的幾種甲骨文字形及本義
    "示"字在現代漢語中比較常用,以"示"為偏旁的漢字也較多,但"示"字的本義又是啥呢?一、"示"字甲骨文字形的簡單梳理第一類:字形較複雜的一類字形。如:又如:第二類:比上述那類簡略,似乎是只取上一類的上半部分。如:第三類:寫作一豎筆一橫筆或寫作一豎筆兩橫筆。
  • 漢字的發展史
    漢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演變。
  • 中國漢字往事:計算機時代,誰阻止了中國漢字「拉丁字母化」?
    1918年,錢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號上發表《中國今後之文字問題》一文,他認為,「中國文字衍形不衍聲,以致辨認書寫極不容易,音讀極難正確。這一層近二十年來很有人覺悟;所以創造新字,用羅馬字拼音等等主張,層出不窮。」誰也想像不到,在過於激進的「廢除漢字論」誕生並被否定的幾十年之後,漢字迎來了第二次生存危機。
  • 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中國古代漢字的演變歷程
    甲骨文即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因此得名「甲骨文」,它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其發現是由於1899年的北大校長因生命吃藥,發現被當做藥材販賣的甲骨上的文字。從發現起,經過80年的收集和整理,到目前位置已經發現了十六、七萬片。
  • 學日語時常寫錯的5個日本漢字:半澤「直」樹的原來筆畫是這樣
    ▋別被電腦字體騙了:「直」與「直」「半澤直樹」的「直」字型示意圖超人氣日劇《半沢直樹》(はんざわなおきhanzawanaoki)第二季目前熱播中,正在追劇的你是否注意過logo上的「直」日文寫法究竟是什麼呢?
  • 巴蜀書社攜手大美漢字 梳理全世界最美的文字
    成博 四川在線記者 肖姍姍漢字,是全世界最美麗的文字。10月16日下午,由四川巴蜀書社有限公司、大美漢字(成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看動漫,識漢字」新聞發布會亮相天府書展,重要著作《字理識字》等初露真容。
  • 漢字與古建築:穿梭千年的不解之緣
    事實上,作為中華文明一以貫之的精髓,漢字直通天地、包羅萬象,也當然包含了中國傳統建築方面的知識,今天就讓流淌在我們血脈裡的古老文字,帶領大家去重拾遠逝的文化記憶,去領略並感悟中國建築的博大精深。
  • 神話漢字:「七」字的起源及與「漆」、「柒」的前世今生
    甲骨文作,橫畫表示被切割的物體,直筆表示切斷,「切」字的初文。戰國文字橫畫略為右下彎,篆文直筆略作彎曲,以示與九十之「十」有所分別。隸書承篆文而直筆右彎,楷書沿之而定體。在六書中屬於指事。
  • 王希明 |作為表意文字的漢字
    簡單點說,表音文字是記錄音的,表意文字是記錄意義的。我們大多數人都學過英語,比如「山」這個意思,英語用「mountain」來表示,這個單詞是記錄發音的。而我們的漢字「山」,一看就能猜出是什麼意思,這個字形是表示意義的,和shan這個讀音沒有必然的關聯。
  • 漢字的傳奇,文字是怎麼產生的,三種說法那種靠譜
    而人類文明史,是開始於文字的發明,在時間上最早不過幾千年,不足人類史的千分之一。 文字的產生,使人類脫離了野蠻,開始有了公平規則的社會,例如華夏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臘文明,同時也產生了精神文明,例如佛教文明、道教文明、儒家文明。
  • 世界上的文字只有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嗎
    歷史上中華文明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漢字書寫系統,當時周邊的其他民族在與華夏民族的交流中不斷接觸到各種先進的文化和制度,隨著這些民族的文明程度日漸開化之後就需要用文字對日常的生產生活進行記錄。歷史上越南、朝鮮、琉球等國都曾直接使用漢字記錄自己的語言,此外古壯文、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朝鮮諺文、日本假名、越南喃字等文字都曾受到漢文化影響。
  • 春秋時期到底有沒有竹簡或木簡?
    在竹條和木片上用小刀刻畫或直接用毛筆書寫,是先秦時人們主要的文書記錄和保存方式,但是這種方式最早起源於何時卻有很大的爭議:有人它在認為商朝就已經採用,當時正規的官方文書已經用竹簡木牘來傳播,甲骨文只用於祭祀現場;有人認為它出現在西周時,是周王室和巫史階層壟斷的工具;而更多人認為它在春秋時才開始出現,戰國早期才在各諸侯國普及。
  • 世界文字史〔關於漢字為何沒有被表音文字取代的淺顯剖析〕
    漢字,又稱中文字、中國字、方塊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需要注意的是,如同拉丁字母一樣,漢字並非漢語專有,漢字不僅可作為漢語的書寫用字 ,也被用於書寫日語、韓語、越南語以及其他兄弟民族的語言,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也是世界上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達的表意文字。
  • 文字順序不影響閱讀,科學家找到大腦「視覺字典」所在
    人類大腦有許多驚人之處,可以輕鬆處理許多看似複雜的工作,像是能在瞬間區分有意義的單字與隨機文字排列
  • 漢字的書寫藝術——淺議中國書法的起源及其實質
    最古老的文字是各種各樣的符號,包括繩結、刀刻、串珠等,各種圖畫文字在新石器時代大量出現,可以追溯到公元4000年前,見諸世界各地。據估計,全世界大約有3000種文字,確定無疑的文字有400多種。漢字是以漢語為基礎而產生的記錄漢語的符號體系。5000多年的文明中國,漢字起源至今尚無定論。
  • 「漢字古籍印刷通用字字形標準研製」項目開題會在京召開
    「漢字古籍印刷通用字字形標準研製」項目開題會在京召開 2012-08-09 來源:語信司   8月5日,國家語委「十二五」科研規劃委託項目「漢字古籍印刷通用字字形標準研製」開題會在北京師範大學召開
  • 漢字叔叔:嬉皮士、宇宙與中國字
    理察 · 西爾斯,花了近10年時間建立漢字字源網,因此在中國社交媒體走紅,人稱「漢字叔叔」。在意外成為「漢字叔叔」之前,理察 · 西爾斯曾是一心逃離閉塞的家鄉小城的叛逆少年,花30萬美元掃描古漢字字形的怪人,租住在10平方米簡陋房間裡的失業老人。他說自己是一個要用一生了解宇宙秘密的嬉皮士,漢字不過是他的眾多興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