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漢字」「示」字的幾種甲骨文字形及本義

2020-12-06 熹沐木

"示"字在現代漢語中比較常用,以"示"為偏旁的漢字也較多,但"示"字的本義又是啥呢?

一、"示"字甲骨文字形的簡單梳理

第一類:字形較複雜的一類字形。

如:

又如:

第二類:比上述那類簡略,似乎是只取上一類的上半部分。

如:

第三類:寫作一豎筆一橫筆或寫作一豎筆兩橫筆。

寫作一豎筆一橫筆,如:

寫作一豎筆和兩橫筆的字形,如:

第四類:比第三類多了一點或兩點或四點。

比上類多一點字形如:

比上類多二點字形如:

比上類多四點字形如:

二、"示"字本義

"示"字的本義有爭議,但多數學者比較認同"示"的本義是"神主"。上述第一類甲骨文字形即是神主之形的象形。

那麼"神主"又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來看看《辭海》對"神主"一詞的解釋。

由此可知,"神主"是供古人祭祀用的牌位,用木或石製成,用慄木做的神主叫"慄主"。於此,我們可以理解為多數學者認為"示"的甲骨文字形是像神主即牌位之形的象形字。

三、"示"字甲骨文幾類字形的關係

上述"示"字甲骨文的幾類字形繁簡不一,它們之間又是一種什麼關係呢?李學勤主編的《字源》對"示"字的字形變化作了一些梳理。本書認為上述第一類字形是神主的象形;第二類是第一類的省略寫法;第三類是更為簡略的寫法;第四類寫法中的小點可能是祭祀時塗抹在神主上的血液。(註:《字源》,第3頁)

為直觀理解作以下圖表。

綜上,"示"字甲骨文有多種寫法,繁簡不一,較複雜的一種多數學者認為是"神主"之象形。

相關焦點

  • 「馬」字演化史:本義是家畜 圖畫方法形成漢字
    原標題:「馬」字演化史:本義是家畜 圖畫方法形成漢字 □誠懸(書法家)   在幾乎所有文字學著作中,「馬」字都作為典型的象形字給予重點推介。但是,今天的「馬」字身上,已幾乎看不到一點象形的影子。這時候,就需要穿越到從前。東漢經學字、文字學家許慎曾編著中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說文解字》。在這部書中,他這樣釋意作為小篆字體的「馬」:「怒也。武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這就是說,「馬」的本義是家畜之一,以圖畫方法形成漢字。
  • 篆書書法漢字教學會意字「從」字的古文字字形
    「從」字從現代的平面二維空間結構來看是一個左右型結構的漢字,「從」字的左邊是一個「人」字,其右邊也是一個「人」字。古文字構意是一個人跟隨另一個人,表示前後相隨之意。所義「從」這個會意字的本義就是跟隨。「從」字是一個會意字,其甲骨文像兩個人朝同一個方向站立。一個人在前面走,一個人在後面跟隨,也可以理解為後面的那個人跟隨前面的那個人,也就是前後相隨之意。「從」字的金文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增添了一個「辵」字旁,表示與行走有關,現我我們稱之為「走之」即「辶」。而這個「辵」字旁是由表示十字路口的「行」字的左半部「彳」和表示行走的「止」組合而成。
  • 漢字形體裡的殘酷戰爭,取、馘、聝三字原始意義讓人毛骨悚然!
    這也是我每次看到後都深受感動的漢字之一。 古文字形的獨特魅力不僅在於它能記錄美麗的場景,訴說溫情的畫面,而且更在於它能講述當時社會的殘酷現狀,比如能傾訴古人徵戰時的心狠手辣和慘絕人寰。 今天我們就講述「取」「馘」「聝」這三個與俘虜、殺戮有關的漢字。
  • 「文字文明」竹簡與毛筆,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漢字字形、古書形制?
    因而甲骨文符號,幾乎都是線條窄細的筆畫,筆畫的拐彎也顯得直硬而不圓緩;一些在金文裡用團塊來表示的筆畫,在甲骨文裡用勾邊輪廓來表示,如:甲骨文字形的這些特點,與刀刻方法密切相關,屬於「刀筆文字」的類型。金文的字形風格變化較大,有的銘文是「肥筆」風格,有的卻是「瘦筆」。
  • 每一個漢字都有一個故事,說文解字,原來這麼有趣
    每一個漢字都是逐漸演變而來,都有著它獨特的含義。今天說說來、麓、廉、法這幾個漢字。1.來。字義說明:來去的動作詞,古時視為麥類之一;許慎解釋,來是周代先人所接受的瑞麥,一莖兩穗,像芒刺之形。與來有關的字,有萊、徠、淶等字。
  • 74.字源識字——奮鬥與幸福二詞的本義(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真正崛起,奉勸那些領導者、演講家、自命的國學大師們,還是重新回到小學時代,從最基本的「漢字八畫」開始,弄清「獨體文」和「合體字」,補上「文字」這一課。奮(憤fèn)是由奮簡化而來。奮是由大、隹和田會意而成的字。
  • 神話漢字:「七」字的起源及與「漆」、「柒」的前世今生
    甲骨文作,橫畫表示被切割的物體,直筆表示切斷,「切」字的初文。戰國文字橫畫略為右下彎,篆文直筆略作彎曲,以示與九十之「十」有所分別。隸書承篆文而直筆右彎,楷書沿之而定體。在六書中屬於指事。
  • 研究漢字應該知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解字參考《中華字通》
    漢字隸變楷化後,發生了質的變化。由原來的圖畫方式,變為筆畫形式,意義也發生了質的變化。漢字研究的方向不要只朝古文字(甲骨文)一個目標去挖掘。漢字八畫是組成漢字的基本元素,是研究漢字的基礎,離開漢字筆畫去研究漢字,就像無源之水,空中樓閣,不可能詮釋漢字的最基本的本義。有的學者沉浸在古文字甲骨文中,依據出土的甲骨文去猜測或者說去推測漢字的本義,肯定是片面的。
  • 漢字叔叔:嬉皮士、宇宙與中國字
    理察 · 西爾斯,花了近10年時間建立漢字字源網,因此在中國社交媒體走紅,人稱「漢字叔叔」。在意外成為「漢字叔叔」之前,理察 · 西爾斯曾是一心逃離閉塞的家鄉小城的叛逆少年,花30萬美元掃描古漢字字形的怪人,租住在10平方米簡陋房間裡的失業老人。他說自己是一個要用一生了解宇宙秘密的嬉皮士,漢字不過是他的眾多興趣之一。
  • 漢字的書寫藝術——淺議中國書法的起源及其實質
    可以這樣理解,漢字的形似接近生活,神似接近藝術。在中華民族先祖們按照美的規律生產的社會實踐中產生的漢字,與生俱來就包含了美的基因。 仰韶、馬家窯文化的某些幾何紋樣比較清晰地表明,漢字是由動物形象的寫實而逐步演變為抽象化、符號化的。這些幾何圖案花紋,有的是由魚形圖案演變而來,有的由鳥形圖案演變而來,都是對魚或者鳥的幾種不同形態從寫實到寫意的演變。
  • 趣味漢字:偏旁講解之二:肉月旁
    例字:腐、臠腐:形聲,從肉,府聲,本義即腐爛,沿用至今。臠:形聲,從肉,羉聲,本義:小塊肉,後也用作動詞,意為切割。二、當「肉」在漢字的左邊時往往寫作「月」。例字:腎、臀、肩、育、膏肓、肖、胃作「冃」字形時主要指身體部位、器官及生育等等。特殊情況如「胥」字,《說文》:胥,蟹醢也。從肉疋聲。本義為蟹醬,引申為庖人,又引申為小吏之意。四、最後一種是「炙」字上部的斜月形。例字:炙、肰炙:會意,指烤肉。
  • 從「一」到「十」的中國漢字,古人是如何創造的
    金文(圖2)、篆文(圖7)承續甲骨文字形。春秋戰國以後,「一」字又可寫作「弌」(圖9)或「弌」(圖10),累增「弋」或「戈」旁,是一種繁化寫法。後世這種繁化寫法均被廢棄。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道家思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一」也表示「全,滿」。「二」表示天地兩極「二」,指事字。
  • 從「鳥」和「烏」的區別說起,追根溯源,發現漢字之美
    ——《古詩十九首之八》 三以上,基本上把帶有「鳥」這個部件的絕大多數漢字梳理清楚了。接下來說帶有「烏」這個部件的漢字,相對來說,就比較簡單了,比帶有「鳥」這個部件的字要少的多得多。最常見的只有這樣幾個:嗚、塢、鄔、鎢。由這幾個字可見,「烏」在漢字造字中,只作為聲旁存在,而不作為形旁存在。
  • 漢字的發展史
    漢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演變。
  • 漢字與古建築:穿梭千年的不解之緣
    一、文字的演變 漢字造字之初,採用的都是「象物之形」的造字方法,在已發現的甲骨文中,涉及古代建築的字有50個左右,不是很多,說明當時的建築類型較少,房屋結構也簡單。但我們從這些有限的古代漢字中,仍然可以透視出凝結積澱於其中的古建築形態。
  • 說文解字:漢字「母」「毋」「毌」什麼意思?什麼區別?
    第一個字很熟悉,母親的母,第二個念毋wu(二聲),大家一定要注意,這個字讀二聲,毋庸置疑。第三個念毌guan(四聲)「母」字如何解釋?大家仔細看一下「母」字的甲骨文,就好像一個女子,微微側身,膝蓋彎曲,雙手像捧著自己的孩子。
  • 文言基礎知識:漢字的部首
    漢字的字形能夠說明字(詞)義,字的形、義是統一的。按照字的形體加以分類,同類的字算是一部,每部找出一個代表字作為一部之首,叫部首。漢字有獨體和合體的區別。象形字和指事字是獨體,會意字和形聲字是合體。人、兒之部(1)人部:人部的字表示人的類別、品德、行為等。這類字多數左邊有個「亻」旁,如「俊、傲、伐、倚」。(2)兒(ren)部、大部、立部:「兒」是「人」字的變體,因為寫在下邊,所以變「人」為「兒」。「大」小篆作(人的形狀),是正面的人形。「立」甲骨文作(人在橫線上),像人立在地上。
  • 中國漢字往事:計算機時代,誰阻止了中國漢字「拉丁字母化」?
    1918年,錢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號上發表《中國今後之文字問題》一文,他認為,「中國文字衍形不衍聲,以致辨認書寫極不容易,音讀極難正確。這一層近二十年來很有人覺悟;所以創造新字,用羅馬字拼音等等主張,層出不窮。」誰也想像不到,在過於激進的「廢除漢字論」誕生並被否定的幾十年之後,漢字迎來了第二次生存危機。
  • 漢字故事:「目不識丁」說「丁」字
    意思是說,現在天下太平無事,不打仗了,你們這些大老粗力氣再大有個屁用,還不如認識一個「丁」字。  然而,關於「目不識丁」,歷史上卻一直是聚訟紛紜,幾為士林一大疑案。有論者認為,「丁」是古人的訛傳,應為「個」字,因形近而致誤。如北宋孔平仲在《續世說》中稱:「『一丁字』應作『一個字』。因篆文『丁』與『個』相似,誤作『丁』耳。」 大家看,下圖中的小篆「丁」,是不是很像小篆「個」?
  • 70歲美國「漢字叔叔」潛心研究30年 打造漢字字源資料庫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公開漢字字源資料庫之一,漢字字源Chinese etymology」網站(https://hanziyuan.net/)收錄了近10萬個古代中文字形,6552個最常用現代漢字字源分析,31876個甲骨文,24223個金文,以及秦漢大篆書11109個、小篆體596個……而這個資料庫的創建者竟然是一位美國人——理察·西爾斯(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