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字從現代的平面二維空間結構來看是一個左右型結構的漢字,「從」字的左邊是一個「人」字,其右邊也是一個「人」字。古文字構意是一個人跟隨另一個人,表示前後相隨之意。所義「從」這個會意字的本義就是跟隨。
根據東漢許慎在其著作《說文》一書中的記載:從者,相聽也。從二人。凡從之屬皆從「從」。「從」字是一個會意字,其甲骨文像兩個人朝同一個方向站立。一個人在前面走,一個人在後面跟隨,也可以理解為後面的那個人跟隨前面的那個人,也就是前後相隨之意。
「從」字的金文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增添了一個「辵」字旁,表示與行走有關,現我我們稱之為「走之」即「辶」。而這個「辵」字旁是由表示十字路口的「行」字的左半部「彳」和表示行走的「止」組合而成。而「止」的最初本義表示人體腳趾,後來「止」被假借為靜止不動之「止」,古人為了記錄「止」字腳趾之義,於是在上「止」字的左邊添加了一個「足」字旁,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能看見到的「趾」字。後來文字出現了分化,靜止不動的「止」用「止」字表示,腳趾的「趾」用「趾」字來表示,如果在古典文獻中,有的時候「止」表示其本義,也就是文字構字之初的意義。
「從」字的本義是跟隨。由此可以引申表示順從、依從。因為「從」是後一個人跟隨前一個人,如果前面的那層個人是主要的,那麼後面的這個人就是次要的,所以「從」字又有「次要的、追隨的人或物」。比如,現在我們能夠聽到的「從犯」就是次於主犯的犯罪之人,這個有點類似於現在法律上的幫兇。古書裡有一個難於理解的詞叫做「從車」也就是次於主車的副車,這裡的「從車」之「從」也是次要的人或者物。
「從」字是一個會意字,也是一個複合結構,這裡面沒有表意成分,也就是說組成「從」字的兩個「人」都不表示「從」字的文字讀音。所以東漢許慎在總結文字的構字規律之後,把「從」字歸入「人」部。而「從」這個字不僅可以作為單字使作,也可以作為一個偏旁。比如「縱」字,「從」字在這裡充當形聲字「縱」字的聲符,提示「縱」字的文字讀音與「從」字的文字讀音相同或者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