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下)

2021-01-21 簡食物語

在上一個故事中,我們了解了漢字結構的六種條例(六書),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大家是否還有印象呢?沒有印象的小可愛,可以再回顧一下哦。

這一期的故事,我們將繼續漢字之旅,了解漢字形體演變的三千多年歷史,了解它們成體系後,從一個個像畫一樣的甲骨文,演變到現在各類書寫的七個階段。

現在一起來聽它們的故事吧。

(備註:文中時間為漢字出現所處朝代時間)

漢字形體演變

一、 甲骨文

甲骨文,就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用筆結字章法

時間:殷商王朝(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載體:龜甲、獸骨、(竹書、帛書沒有留存)

數量:發掘4500多甲骨文字,考釋出2500字左右。

成名原因:發現時刻於龜甲、獸骨上。

內容作用:多為卜辭,佔卜吉兇。

特點:

1.形體不固定,筆畫有多有少,寫法有反有正。

2.行文的程式不統一。從左到右寫,或從右到左寫都有。讀起來困難。

3.筆畫細而硬,而且多用方筆,圓筆少。因為是由鋼刀、石刀刻於龜甲獸骨上的影響,構成這一特性。

二、 金文

金文,指鑄刻在銅器上的文字。主要指周朝青銅銘文。

時間:殷末+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

載體:銅器、帛書

數量:共計3722個,可識別2420個,

成名原因:刻於銅(吉金)器上,如:鐘鼎(故又稱鐘鼎文)

內容作用:主要記載器物為誰所有(西周銅器主要是王室器皿),部分記載戰功、祭祀、受王賞賜。

特點:承甲骨文發展而來,筆畫結構更簡單些。東周后期還增加裝飾(即:鳥蟲書、繆篆)

曲筆較多,線條粗而自然,字形趨向工整。字形渾厚質樸,周朝末年趨向流利秀拔。因為金文一般先在模子上刻字,可以修改。字體多不固定,一個字多種寫法。

三、篆書

篆書,即官書(篆書,掾也;掾,古代官員統稱)。篆書分為大篆、小篆兩種,而小篆由大篆「省改」而成。

(一)大篆

時間:周宣王時期(前828年-前782年)

載體:(唐)發現刻在像鼓的十個石墩上,又稱「石鼓文」

數量:223個收錄在冊(《說文解字》)

成名原因:(漢)出現隸書後,將以前施於官掾的文書稱為篆書。

內容作用:石鼓上記載田獵之事,用韻文寫成。

特點:字形上與殷周古文不同,與小篆相近。

1. 線條化達到了完成的程度,線條均勻而委婉。

2. 結構比較整齊,打下了方塊漢字的基礎。

3. 同一器物上的異體字幾乎沒有。

4. 筆畫較繁,書寫不夠方便。

(二)小篆

時間:秦始皇時期(前259年-前210年)

載體:竹木簡、石刻

成名原因:同大篆

內容作用:統一文字,結束了「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

特點:

大篆變為小篆(前222年後),主要有三種方式:1.形變2.偽變3.省變插圖

其中以省變為主,符合漢字由繁到簡的發展規律。線條規整,書寫美觀。

四、 隸書

隸書,由秦朝民間通行的「草篆」演變,到東漢才徹底完成,又稱「漢隸」。(草篆:筆勢趨直,筆畫趨簡,書寫方便)

時間:始於秦,盛於漢(公元前202年-220年)

成名原因:可能與「徒隸」(小官)用草篆呈文受到秦始皇獎勵有關。

內容作用:1.象形面貌消失,文字完全失去圖畫色彩,變成純文字性的交際輔助工具。

2.隸書的改變稱為「隸變」,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飛躍,若將漢字形體分為古今兩類,隸變就是古今漢字的分水嶺。

特點:以小篆和隸書對比

1.字形上變圓形為方形

2.在線條上變弧線為直線

3.在筆畫上刪繁就簡

五、 草書

草書,漢隸的潦草寫法,與漢隸並行,源於民間。

時間:漢朝(公元前202年-220年)

特點:1.求快求速,筆勢連綿,初具漢字輪廓即可。

在後世書寫中,王羲之被收錄的草書中,單「書」字就有5種寫法。

六、 楷書

楷書,隸書演變而來,代隸書通行的字體。又稱「真書」「正書」或「今隸」。

時間:東漢(25年-220年)

特點:隸書演變而來,筆畫平直、結構方正、書寫方便。

而現在的漢字筆形,也是遵循「永字八法」。

七、 行書

行書,即楷書的「流動」。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

時間:成於魏晉(220年-420年)

特點:雖筆畫連綿,但各字是獨立的,書寫較楷書快,又較草書好認。故用的最為普遍,最有群眾基礎。

今天大家一起了解了漢字的演變故事,我們知道了漢字演變的七個階段:甲骨文、金文、篆書(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大家有自己的收穫嗎?有就收藏關注簡食物語吧!簡食物語將為大家帶來更多精彩內容。如果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其他漢字相關的故事,歡迎在評論區交流討論哦!

下一期我們開始從甲骨文到簡體字,以一千個漢字為例,了解#漢字的故事#。

下期和簡食物語不見不散!

本文參考;

1.《細說漢字-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發展》左民安

2.部分百度百科

3.部分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上)
    漢字也是一樣,有其構成的規律,也隨著歷史的迭代,不斷演化成新的形式。在系統了解漢字之前,我們先一起了解漢字的結構與演變,了解那些關於漢字趣事。漢字結構「六書」是前人分析漢字結構所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綜合百家,現在名稱取自許慎《說文解字》,次序源於班固《漢書》,根據漢字起源於圖畫,象形、指事、會意與圖畫關係密切,所以圖畫在前;在象形(表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聲(標音)在後;假借只在讀音上有聯繫,與字義無關,所以在最後。自然形成了大家公認的六書名稱次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前四為造字之法,後二為用字之法。
  •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2012-11-26 16:53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漢字的故事:關於漢字的故事
    漢字的故事:關於漢字的故事 2012-11-26 16:52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公考備考:關於漢字字體演變的基本知識點
    在公務員考試中,漢字字體演變是一個重要的內容,需要我們去掌握,考試也是多以選擇題為主,會考查漢字字體的演變順序,大家還需要知道每種字體有哪些特點。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個知識點。1.草書草書作為一種特定的字體,形成於漢代,是在隸書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草書又分為章草和今草,今草又分為大草和小草,在狂亂之中覺得優美。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7.
  • 有趣的漢字故事:漢字的小故事
    有趣的漢字故事:漢字的小故事 2012-11-26 16:54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有關漢字的故事:漢字來歷的故事
    有關漢字的故事:漢字來歷的故事 2012-11-26 16:54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漢字在我國的地位自然不用說,一直擔任著重要的角色,但是你真的了解漢字嗎?現今的漢字的起源知道多少呢?在中國的歷史上,漢字是如何產生和演變的。漢字的起源一類是以甘肅大地灣遺址的彩陶上的刻符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號。另一類是以河南賈湖遺址的甲骨上的刻符為代表的生肖象形的符號。前者有序地演變為西安半坡臨潼姜寨上的刻劃符號系列,後者則發展成為大汶口陶器上的圖象。
  • 漢字的來歷:漢字妻的歷史故事
    漢字的來歷:漢字妻的歷史故事 2012-11-26 16:53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聽外國人講漢字的故事(組圖)
    瑞典漢學家林西莉自師從漢學大師高本漢學習漢語以來,這個問題就一直帶著她一步步探索漢字背後的故事。而對於我們這些每天都在使用漢字的中國人,對於漢字背後的故事又知道多少呢?也許是因為天天使用,我們失去了對漢字之美的感受力,也遲鈍於考究其歷史文化淵源。今日由一位外國人引領我們審視一筆一畫的故事,感知祖先的生活經驗,不能不說有一種慚愧和感動。
  • 走出兩個誤區,講好漢字故事
    王俊榮攝/光明圖片誤區之一:「漢字繁難論」 所謂漢字繁難論,大意是說漢字筆畫繁多,結構複雜,不像拼音文字那樣與讀音有直接聯繫,既繁且難,所以難記、難認、難寫、難學。有人認為,漢字仍以表意為主,尚未完成這一「進化」路徑,因而漢字就是落後的文字。目前發現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距今約3600年歷史,其發展軌跡非常穩定,是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外來文字影響發展至今的自源性文字。雖然書寫形式上經歷了陶符甲骨、夏彝商鼎、秦篆漢隸的字形演變,但構字原理數千年來未曾變化。
  • 中國漢字演變簡史
    而華夏文明之所以能傳承至今,漢字功不可沒。今天給大家簡單講一下為什麼人類社會會出現文字,以及漢字從原始到今天的演變過程。首先原古時期,人們基於生活的需求,比如出去狩獵時的路線標識,或者為提醒某人某地有陷阱之類的需求,開始出現了簡單的在巖石或者樹幹上的刻畫線。
  • 漢字演變書法展定稿會:從書法的角度研究古文字
    7月3日,由上海師大非遺研究中心、上海通俗文藝研究會、上海浦江書院等單位主辦的漢字演變書法展定稿會,在江蘇茅山召開。滬蘇兩地漢字研究學者、書法家出席會議並聽取上海非遺研究中心的特約研究員,該書法展總體設計、策劃、創作者高金平先生關於漢字演變書法展的主要內容及表達方式的介紹。
  • 漢字的起源與早期演變三部曲
    中國漢字、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 古印度文字、瑪雅文字皆為世界最古老文字,唯有漢字延續至今,其它都在歷史的長河中淹沒殆盡,關於漢字的起源與早期演變可分為以下三部曲:一.結繩刻契——萌發階段要把一件事保留在人的腦海裡
  • 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中國古代漢字的演變歷程
    漢字經過了幾千年的演變,其演變過程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漢字的演變過程。大篆的真跡,一般認為是「石鼓文」其風格凝重雄勁,字體結構整齊規範,筆畫流暢均勻,並有橫豎行筆,形體趨於方正。在形體結構方面,開始擺脫了象形的控制,為後來的方塊漢字奠定了基礎。
  • 外國人眼中的漢字長什麼樣?另類視角看漢字
    漢字「國」的演變家是宀+豕。「宀」,房屋的象形字,「豕」,豬的象形字。漢字「家」有人說:「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千百年來的風俗禮儀,社會結構、倫理道德、哲學思考、審美意識——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幾乎都隱藏在一個個漢字對所要反映的事物的摩畫、概括和美化之中。」漢字的演化,其實就是中國民族的整個文明史。
  • 六年級語文總複習-漢字的字體演變和造字方法
    漢字的字體演變和造字方法(一)漢字的字體演變漢字自產生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形體在不斷演變。漢字從書體而言,可分為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五種。現行漢字經常使用的是楷書和行書。從形式手段上看,有印刷體和手寫體兩種。印刷體常用的有黑體、宋體、仿宋體、楷體等;手寫體可分為軾筆字和硬筆字兩種,軟筆字主要指傳統的毛筆字,硬筆字主要指鋼筆字、鉛筆字等。(二)漢字的造字方法一般來說,漢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形聲、會意」四種。
  • 為何日本很多字和漢字很像,難道是漢字演變的?網友:肯定是
    日本有什麼特色吸引著中國遊客嗎,這個我沒有想通,可是到日本旅遊,細心的朋友會發現日本國內一些商店的牌子或者路牌等其它一些含有文字的地方,都會看見有的日文和中文好像,有些像中國的繁體字,有些像我們平常用的簡體字,這就讓我們充滿了無盡的想像,日本的文字和中國的漢字存在關係,還是為了中國遊客方便故意這麼寫的。
  • 拆字對:漢字的獨特結構與文化韻味
    中國的對聯文化由來已久,既有著文化深厚的積累,又有著漢字獨特的趣味,使得無數文人墨客玩味其中。而對聯的種類多種多樣,無情對、數字對、回文對、疊字對、集句對、拆字對,等等,都是對聯,都有著漢字所包含的文學性、藝術性與趣味性。拆字對,就是其中一種玩味漢字結構的對聯。
  • 《漢字知識》:簡體字當道,是漢字文化在倒退嗎?
    郭先生指出:「漢字形體的演變,是由近似圖畫的寫實象形變成由筆畫組成的符號,主要是筆勢的變革,而形體的變化,總是趨勢是由繁趨簡。」那麼漢字是如何誕生的?人類又是怎樣意識到漢字需要簡化的呢?因此,靈活又有跡可循的形聲字以強大的生命力,逐漸成為漢字創造新字的最主要方法。而漢字從「表意到標音」,可以說是造字裡程上一次質的飛越。它使漢字成為一個完整的文字體系,基本滿足漢語的需求。幾千年來,漢字就停留在這「表意兼標音」的階段。
  • 漢字的書寫藝術——淺議中國書法的起源及其實質
    一般認為,中國書法是漢字書寫藝術或者漢字的藝術書寫,是漢字書寫的秩序化和美化行為,即以符合書寫規律的技巧,通過筆墨線條展現漢字方形結構和點線分布特點,藝術地安排漢字筆畫、結構和章法,表達認知對象的本質和美感,展現人的氣質、品格和情操。同任何藝術一樣,書法作為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中華民族先祖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漢字和書法產生和發展的源泉。漢字是中國書法的根,書寫美是書法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