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個故事中,我們了解了漢字結構的六種條例(六書),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大家是否還有印象呢?沒有印象的小可愛,可以再回顧一下哦。
這一期的故事,我們將繼續漢字之旅,了解漢字形體演變的三千多年歷史,了解它們成體系後,從一個個像畫一樣的甲骨文,演變到現在各類書寫的七個階段。
現在一起來聽它們的故事吧。
(備註:文中時間為漢字出現所處朝代時間)
漢字形體演變
一、 甲骨文
甲骨文,就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時間:殷商王朝(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載體:龜甲、獸骨、(竹書、帛書沒有留存)
數量:發掘4500多甲骨文字,考釋出2500字左右。
成名原因:發現時刻於龜甲、獸骨上。
內容作用:多為卜辭,佔卜吉兇。
特點:
1.形體不固定,筆畫有多有少,寫法有反有正。
2.行文的程式不統一。從左到右寫,或從右到左寫都有。讀起來困難。
3.筆畫細而硬,而且多用方筆,圓筆少。因為是由鋼刀、石刀刻於龜甲獸骨上的影響,構成這一特性。
二、 金文
金文,指鑄刻在銅器上的文字。主要指周朝青銅銘文。
時間:殷末+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
載體:銅器、帛書
數量:共計3722個,可識別2420個,
成名原因:刻於銅(吉金)器上,如:鐘鼎(故又稱鐘鼎文)
內容作用:主要記載器物為誰所有(西周銅器主要是王室器皿),部分記載戰功、祭祀、受王賞賜。
特點:承甲骨文發展而來,筆畫結構更簡單些。東周后期還增加裝飾(即:鳥蟲書、繆篆)
曲筆較多,線條粗而自然,字形趨向工整。字形渾厚質樸,周朝末年趨向流利秀拔。因為金文一般先在模子上刻字,可以修改。字體多不固定,一個字多種寫法。
三、篆書
篆書,即官書(篆書,掾也;掾,古代官員統稱)。篆書分為大篆、小篆兩種,而小篆由大篆「省改」而成。
(一)大篆
時間:周宣王時期(前828年-前782年)
載體:(唐)發現刻在像鼓的十個石墩上,又稱「石鼓文」
數量:223個收錄在冊(《說文解字》)
成名原因:(漢)出現隸書後,將以前施於官掾的文書稱為篆書。
內容作用:石鼓上記載田獵之事,用韻文寫成。
特點:字形上與殷周古文不同,與小篆相近。
1. 線條化達到了完成的程度,線條均勻而委婉。
2. 結構比較整齊,打下了方塊漢字的基礎。
3. 同一器物上的異體字幾乎沒有。
4. 筆畫較繁,書寫不夠方便。
(二)小篆
時間:秦始皇時期(前259年-前210年)
載體:竹木簡、石刻
成名原因:同大篆
內容作用:統一文字,結束了「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
特點:
大篆變為小篆(前222年後),主要有三種方式:1.形變2.偽變3.省變插圖
其中以省變為主,符合漢字由繁到簡的發展規律。線條規整,書寫美觀。
四、 隸書
隸書,由秦朝民間通行的「草篆」演變,到東漢才徹底完成,又稱「漢隸」。(草篆:筆勢趨直,筆畫趨簡,書寫方便)
時間:始於秦,盛於漢(公元前202年-220年)
成名原因:可能與「徒隸」(小官)用草篆呈文受到秦始皇獎勵有關。
內容作用:1.象形面貌消失,文字完全失去圖畫色彩,變成純文字性的交際輔助工具。
2.隸書的改變稱為「隸變」,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飛躍,若將漢字形體分為古今兩類,隸變就是古今漢字的分水嶺。
特點:以小篆和隸書對比
1.字形上變圓形為方形
2.在線條上變弧線為直線
3.在筆畫上刪繁就簡
五、 草書
草書,漢隸的潦草寫法,與漢隸並行,源於民間。
時間:漢朝(公元前202年-220年)
特點:1.求快求速,筆勢連綿,初具漢字輪廓即可。
在後世書寫中,王羲之被收錄的草書中,單「書」字就有5種寫法。
六、 楷書
楷書,隸書演變而來,代隸書通行的字體。又稱「真書」「正書」或「今隸」。
時間:東漢(25年-220年)
特點:隸書演變而來,筆畫平直、結構方正、書寫方便。
而現在的漢字筆形,也是遵循「永字八法」。
七、 行書
行書,即楷書的「流動」。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
時間:成於魏晉(220年-420年)
特點:雖筆畫連綿,但各字是獨立的,書寫較楷書快,又較草書好認。故用的最為普遍,最有群眾基礎。
今天大家一起了解了漢字的演變故事,我們知道了漢字演變的七個階段:甲骨文、金文、篆書(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大家有自己的收穫嗎?有就收藏關注簡食物語吧!簡食物語將為大家帶來更多精彩內容。如果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其他漢字相關的故事,歡迎在評論區交流討論哦!
下一期我們開始從甲骨文到簡體字,以一千個漢字為例,了解#漢字的故事#。
下期和簡食物語不見不散!
本文參考;
1.《細說漢字-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發展》左民安
2.部分百度百科
3.部分圖片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