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演變簡史

2021-01-21 峒儒先生

人類文明之所以能發展到如今,是因為人類發明了文字和語言。而華夏文明之所以能傳承至今,漢字功不可沒。今天給大家簡單講一下為什麼人類社會會出現文字,以及漢字從原始到今天的演變過程。

首先原古時期,人們基於生活的需求,比如出去狩獵時的路線標識,或者為提醒某人某地有陷阱之類的需求,開始出現了簡單的在巖石或者樹幹上的刻畫線。久而久之,人們刻畫的東西越來越多,內容也越來越豐富,於是對於某種事物的某種畫法,便有了約定成俗的規矩,以便於別人能清楚分辨,這就是最原始的象形文字,說文字其實還有點牽強,更準確的應該說是圖畫。這個時候的象形文字還不能連接成句,只能表象,而不能表意。

隨著原始部落的繼續進步,人們不再滿足於直接的交流,開始對間接交流有了需求,比如兩個部落之間的聯繫,這種間接交流的需求越來越多,而且很多交流的內容和事情都需要記下來,於是出現了很多類似簡筆畫的象形文,而且開始出現能表達某種具體意思的句子。請注意,這個時候還只是文,文是象形,字是表意,字還在起步階段。

比如說飛這個字,原始時期人們只是為了描述鳥類拍打翅膀的動作,後來延伸為所有會飛的動物,最後演變成物體在天空飄蕩的意思,比如飛雪,飛絮,跑得飛快,飛來橫禍。幾千年下來飛這個字從一開始的名詞,演變成了形容詞、動詞、副詞,這就是文字從表象到表意的演變.

黃帝時期

抽象丨陶文

隨著時間流逝,到黃帝時期,這個大家應該會了解一點,那就是倉頡造字。黃帝統一天下的時候,象形和表意這兩種表達方式,已經經過了幾千年的演變。但是沒有一個具體的刻畫規矩,於是便命令史官倉頡,把所有的文字整理出來,重寫一遍,當成天下人書寫的準則。於是乎,便有了倉頡造字這一傳說。

當然,文字雖然不是倉頡造的,可文字的每一次質的提升,都肯定有一個人專門負責,這個人對漢字的功勞,不亞於創造文字。因為如果沒有具體改革的人才,文字的蛻變是不可能的。而倉頡,就是這樣的人。至此,文字正式形成,並有一定的書寫規矩,雖然還是帶有畫的色彩,但相比較遠古時期,這已經是比較簡單抽象的簡筆畫般的文字了。

有了規則之後,人們開始不滿足於只在巖石或樹幹寫字,在很多工具上也開始書寫。但是由於書寫材料的不同,寫出來的文字是有區別的,比如在巖石上寫的和在陶器上寫的樣子肯定不同。由於在陶器上便於刻畫和保存,於是在黃帝之後出現了陶文,大體上相當於堯舜禹時期。

這一時期陶文成為主流文字,這應該是有據可考的最早的文字制式。傳說大禹鑄九鼎以定中原,九座大鼎上分別刻畫九州地圖和物產以及對王族的賦貢。所以陶文足以證明漢字在這時期,已經有了一個非常具體的框架。

殷商時期

金文丨甲骨文

到殷商初期,出現了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那就是甲骨文。甲骨文之所以是成熟的文字體系,主要是因為甲骨文擺脫了圖畫的形式,開始出現簡單的橫豎撇捺的筆畫雛形。但是甲骨文由於是刻畫在龜甲上的文字,龜甲不容易搞到手,所以甲骨文雖然是成熟的文字體系,但並沒有普及開來。

一直到殷商後期,為了寫字的便捷,開始大量在青銅器上刻字,所以後世稱之為金文。金文較甲骨文,有兩個明顯的優勢,一是材料不稀缺,二是文字量大。甲骨文之前的文字,雖然已經有了表意字,但只能表達簡單的意思。而且金文在增加文字量之後,已經能夠完整的敘述一件事的前因後果,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文章,而不再是短句了。

金文的每個字都經過了簡化,不在像以前那麼繁複難寫,所以在當時已經被很多人所掌握,書寫材料就變得豐富多彩,大多採用身邊的東西書寫,比如木板、竹片、絲帛、羊皮之類的都可以當做書寫材料。但是由於貴族無論是記事還是墓誌,都是刻在青銅器上,所以大家還是習慣稱為金文。

西周時期

官修丨史籀文

金文之後,就來到了漢字的第二個高潮。這次漢字改革,是有史可查的,不像倉頡造字的傳說,是真實發生的。

西周時期,周宣王命太史籀統一文字,太史籀整理出了差不多將近一萬字,用作官方正版文字,史稱史籀文,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石鼓文。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官方對文字做出的正式標準。

然而好景不長,周室衰微,諸侯崛起。各個國家不再受命於周王室,再加上商業的繁榮和生活的多姿多彩,以及連綿的戰爭,還有書寫材料的豐富,讓人們對文字的需求日漸增多。於是各個國家的文字便自發的,獨立的開始了演變。

由於各個國家的物產不同,所以書寫材料自然不同,那麼寫出來的字就必然會有差異,還有每個國家的需求不一樣,所以所演變的文字也不一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各個國家之間言語異聲,文字異形。你不認識我的,我不認識你的,文字成為和國家一樣各自為政的亂紛紛的局面。

秦朝時期

統一丨小篆隸書

隨著秦國橫掃六國,一統天下。漢字也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最成功的整合統一。丞相李斯收集天下幾乎所有的文字,去除重複的,用常用字做出三篇千字文,作為文字範本。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共計三千三百字。插句題外話,這個中車府令趙高,就是那個指鹿為馬的趙高。

然後李斯在大篆的基礎上,結合當世的文字風格,創出了簡單易寫易懂的小篆,後程邈又創出更為簡單易辨的隸書,這兩種書寫方式,成為官方統一的法定書寫範式。至此,漢字體系完全成熟。

唐朝時期

藝術丨楷書

到東漢末年,鍾繇在隸書的基礎上,創出了一種筆畫平直,字形方正,相比於隸書更簡單易寫的書體——楷書。但這個時候的楷書並不普及,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流行,唐朝達到巔峰。成為唐朝官方使用的書寫方式。

宋朝時期

效率丨印刷術

到宋朝,印刷術的發明。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雖然文字書寫形式已經是楷書這種易寫易辯的簡單書體了,但手抄依然費時費力,而且錯字漏字頻頻發生,關鍵一點是手抄本往往比較少,對文化發展影響較大。

而印刷術的出現,不僅改變了這一點,還改變了文學方式。宋朝以前文學多以詩集歌賦為主,字數較少,而且晦澀難懂。宋朝有印刷術以後,小說體裁開始出現,只要識字就能看懂,這是手抄所達不到的效率,印刷術的出現甚至改變了文化格局。

新中國建立後,在以前的字體基礎上,創出了筆畫更為簡單的簡化字,但是書寫方式不變。

縱觀歷史,一個文明的誕生和延續,語言和文字都是最重要的基礎架構,沒有之一。只要文字和語言還在,這個文明就不會滅亡。

而文字,也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最典型的就是文字的字數越來越多,書寫方式越來越簡單,效率越來越高,漸漸的趨向於大道至簡。

相關焦點

  •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2012-11-26 16:53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漢字在我國的地位自然不用說,一直擔任著重要的角色,但是你真的了解漢字嗎?現今的漢字的起源知道多少呢?在中國的歷史上,漢字是如何產生和演變的。漢字的起源一類是以甘肅大地灣遺址的彩陶上的刻符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號。另一類是以河南賈湖遺址的甲骨上的刻符為代表的生肖象形的符號。前者有序地演變為西安半坡臨潼姜寨上的刻劃符號系列,後者則發展成為大汶口陶器上的圖象。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下)
    在上一個故事中,我們了解了漢字結構的六種條例(六書),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大家是否還有印象呢?沒有印象的小可愛,可以再回顧一下哦。這一期的故事,我們將繼續漢字之旅,了解漢字形體演變的三千多年歷史,了解它們成體系後,從一個個像畫一樣的甲骨文,演變到現在各類書寫的七個階段。現在一起來聽它們的故事吧。
  • 公考備考:關於漢字字體演變的基本知識點
    在公務員考試中,漢字字體演變是一個重要的內容,需要我們去掌握,考試也是多以選擇題為主,會考查漢字字體的演變順序,大家還需要知道每種字體有哪些特點。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個知識點。1.小篆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的文字,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取消了其他的六國文字,創製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5.
  • 漢字演變書法展定稿會:從書法的角度研究古文字
    7月3日,由上海師大非遺研究中心、上海通俗文藝研究會、上海浦江書院等單位主辦的漢字演變書法展定稿會,在江蘇茅山召開。滬蘇兩地漢字研究學者、書法家出席會議並聽取上海非遺研究中心的特約研究員,該書法展總體設計、策劃、創作者高金平先生關於漢字演變書法展的主要內容及表達方式的介紹。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上)
    漢字也是一樣,有其構成的規律,也隨著歷史的迭代,不斷演化成新的形式。在系統了解漢字之前,我們先一起了解漢字的結構與演變,了解那些關於漢字趣事。漢字結構「六書」是前人分析漢字結構所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綜合百家,現在名稱取自許慎《說文解字》,次序源於班固《漢書》,根據漢字起源於圖畫,象形、指事、會意與圖畫關係密切,所以圖畫在前;在象形(表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聲(標音)在後;假借只在讀音上有聯繫,與字義無關,所以在最後。自然形成了大家公認的六書名稱次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前四為造字之法,後二為用字之法。
  • 漢字的起源與早期演變三部曲
    中國漢字、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 古印度文字、瑪雅文字皆為世界最古老文字,唯有漢字延續至今,其它都在歷史的長河中淹沒殆盡,關於漢字的起源與早期演變可分為以下三部曲:一.結繩刻契——萌發階段要把一件事保留在人的腦海裡
  • 為何日本很多字和漢字很像,難道是漢字演變的?網友:肯定是
    日本有什麼特色吸引著中國遊客嗎,這個我沒有想通,可是到日本旅遊,細心的朋友會發現日本國內一些商店的牌子或者路牌等其它一些含有文字的地方,都會看見有的日文和中文好像,有些像中國的繁體字,有些像我們平常用的簡體字,這就讓我們充滿了無盡的想像,日本的文字和中國的漢字存在關係,還是為了中國遊客方便故意這麼寫的。
  • 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中國古代漢字的演變歷程
    漢字經過了幾千年的演變,其演變過程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漢字的演變過程。在形體結構方面,開始擺脫了象形的控制,為後來的方塊漢字奠定了基礎。楷書楷書是由隸書演變而來,產生於漢代末期,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流行。楷書重字體、筆畫,又重通篇的結構,自已方正,直行縱式,便於書寫,基本點畫也比隸書豐富。直到現在,楷書仍然是漢字的標準字體,已經有近2000年的歷史。
  • 六年級語文總複習-漢字的字體演變和造字方法
    漢字的字體演變和造字方法(一)漢字的字體演變漢字自產生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形體在不斷演變。漢字從書體而言,可分為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五種。現行漢字經常使用的是楷書和行書。從形式手段上看,有印刷體和手寫體兩種。印刷體常用的有黑體、宋體、仿宋體、楷體等;手寫體可分為軾筆字和硬筆字兩種,軟筆字主要指傳統的毛筆字,硬筆字主要指鋼筆字、鉛筆字等。(二)漢字的造字方法一般來說,漢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形聲、會意」四種。
  • (語文的演變10)
    尤其在近代中國,國家的落後、腐敗,不斷地被侵略、欺侮,使很多文化精英反思其中因由時,將之歸綹於落後的傳統文化,更進一步認為舊傳統文化之所以這樣頑固是因為漢字。譚嗣同、錢玄同、陳獨秀、蔡元培……當時很多文化名人都主張廢漢字,改用字母文字。魯迅先生更是提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漢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終將廢去,蓋人存則文必廢,文存則人當亡。
  • 《漢字中國》首發 詮釋本土哲學思想與文化基因
    原標題:《漢字中國》首發 詮釋本土哲學思想與文化基因圖為《漢字中國》叢書第一輯。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供圖「以傳統漢字為標誌的觀念是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結晶體』,漢字博大精深,每一個漢字都蘊含著中國歷史生命與文化生命的獨創性價值。」《漢字中國》主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曾振宇22日在《漢字中國》叢書第一輯首發式暨學術研討會上表示。
  • 漢字的書寫藝術——淺議中國書法的起源及其實質
    書更多地承載了文字意義與功能,漢字形態的顯現離不開書法,而書法也離不開漢字的產生和發展。沒有漢字就沒有書法,沒有書法也就沒有漢字,這如同雞和蛋誰生誰一樣難以確切回答。中國書法附於漢字而產生和發展,由於漢字而崇高和輝煌。研究中國書法的產生、發展和特點,必須從研究中國漢字起源開始。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隨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今天是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中華民族大家庭。
  • 《漢字知識》:簡體字當道,是漢字文化在倒退嗎?
    郭先生指出:「漢字形體的演變,是由近似圖畫的寫實象形變成由筆畫組成的符號,主要是筆勢的變革,而形體的變化,總是趨勢是由繁趨簡。」那麼漢字是如何誕生的?人類又是怎樣意識到漢字需要簡化的呢?如此看來,中國那些淵遠流長、文採飛揚的詩詞歌賦、曲調小令之所以能誕生和留傳,都要感謝那一段段經過歲月洗鍊而越來越成熟的漢字史。那麼漢字有了,我們又該如何規範字體來方便大家使用呢?
  • 象形文字的減省演變:漫談漢字符號化和書法法度的永恆存在性
    沒有法度很難將書寫漢字的行為稱得上是書法藝術。如果沒有法度,那麼這種書寫漢字的行為只能稱得上是書寫。明代的唐志挈在《繪事微言》中說:夫理與法兼長,則六法兼備,謂之神品,理與筆各盡所長,亦謂之妙品。若夫理不成理,筆不成筆,亦斯下矣。他認為書寫書法必須做到「理」與「法」的兼備。
  • 領略漢字之美 盡享七彩夏日
    中國江蘇網訊 漢字的歷史悠久長遠,為領略漢字精髓,感受漢字魅力,7月2日上午,清潭一社區特邀武進開放大學副教授戴菊偉開展中國漢字「前世今生」的知識講座,吸引了百餘名學生參加,盡情享受七彩假日裡的快樂時光。
  • 外國人眼中的漢字長什麼樣?另類視角看漢字
    記得S·H·E的《中國話》剛流行那會兒,歪果仁在中國還是很稀罕的,走在大街上會被圍觀的那種。我小時候就是被家長鼓勵過去練英語口語的孩子中的一個:「快!你過去跟他說幾句英語!」漢字「國」的演變家是宀+豕。「宀」,房屋的象形字,「豕」,豬的象形字。
  • 每一個漢字都是鮮活的有機體
    《中華書法小故事》由著名書法家、書法博士安軒編寫,集漢字知識和書法知識於一身,把漢字的誕生、成長變化,以及五體書法是怎麼變來的,每一種書體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以及特點等,都用小故事的形式,生動有趣、通俗易懂地娓娓道來。
  • 漢字的發展史
    中國漢字的歷史是長達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依照發展的時間順序 漢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演變。
  •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字,漢字火爆全球!外媒:還不是中國變有錢了!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字,漢字火爆全球!外媒:還不是中國變有錢了!中國的發展在風吹雨打中已經經歷了五千年了,中國的歷史在世界上都是比較受人關注的。現如今,各個國家對中國文化的重視程度也是越來越高了。甚至可以說,中國歷史文化的演變發展推動了西方國家的文化。近幾年我們中國的文化,在世界人民的心中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了。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講的是老外掀起的「漢字熱」,在外國媒體上稱為世界上最為神秘的語言。接下來,跟著小編去看看吧。大家都知道,近些年國外掀起了一股潮流,甚至火爆世界了。因為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是越來越高了,我們的中國文化也走出了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