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曾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表達了萬事萬物都有其根源,根據規律,不斷演化。漢字也是一樣,有其構成的規律,也隨著歷史的迭代,不斷演化成新的形式。在系統了解漢字之前,我們先一起了解漢字的結構與演變,了解那些關於漢字趣事。
漢字結構
「六書」是前人分析漢字結構所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綜合百家,現在名稱取自許慎《說文解字》,次序源於班固《漢書》,根據漢字起源於圖畫,象形、指事、會意與圖畫關係密切,所以圖畫在前;在象形(表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聲(標音)在後;假借只在讀音上有聯繫,與字義無關,所以在最後。
自然形成了大家公認的六書名稱次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前四為造字之法,後二為用字之法。
一 象形
象形,像實物之形,也就是根據客觀事物的形體,將其描繪出來。
但因『畫成其物』,造成書寫麻煩、形體不易統一,後被有標音成分、產字最多的形聲法代替。
二 指事
多數人認為,指事字是在象形的基礎上再加上指事符號做標記的一種字。
但指事字佔少數,因為要說明客觀事物體,可以用象形表示;要說明抽象概念,可以用會意代替。
三 會意
會意,把兩個及以上的象形字組合在一起,表示新的意思。如:
而會意字類型眾多,原書作者將其主要歸為五類:
1. 同體會意。由兩個及以上同樣的象形字所組成。如:『三人為眾』,表示人多。
2. 異體會意。由兩個及以上不同的象形字所組成。在會意字中佔大多數。如:「休」,表示「人依樹而息」。
3. 改變形體會意。由一個字通過改變自身一部分,表示新的意思。如:「冇」,表示「沒有」。
4. 組合解釋會意。由兩個及以上非象形字,以象形方式組合來會意。如:不「上」不「下」為「卡」。
5. 反文倒文會意。由一個字反寫或倒寫產生新的意義。如:反「從」為「比」。
四 形聲
形聲,簡食物語總結為:一半以其所描述事物所屬種類(象形),構成部分形體及含義【形符】;一半用指代的事物(指事),借用的字構成讀音【聲符】(形聲合體)。
如:「魚」字邊(象形)表示魚總類,借用原有的字作為讀音表示種類,如「鯉、鯽、鰻、鱔」。
有形有聲,且不用再創字形。彌補了象形、會意的不足,在後世發展越來越快,佔比十之八九。現在也佔大多數。
五 轉注
轉注,原作者看法:幾個部首相同的同義字可以互相解釋(建類一首,同意相受)。如「績」與「緝」
六 假借
假借,是指口語裡出現的詞,但沒有相應的字,就用相同聲音的字來代表(託事)。比如:「自」本義是鼻子,假借為「自己」的「自。」
假借在上古時期普遍使用,與字少相關,現在不提倡隨意假借。
通過上面的閱讀,我們了解了六書的含義,是對文字分析歸納的條例,便於我們了解漢字,追溯根源,更好的運用。下一期,我們將了解漢字的演變,看漢字是如何從甲骨文演變成現在的簡體字呢?
下期和簡食物語不見不散!
本文參考:
《細說漢字-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發展》左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