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兩個誤區,講好漢字故事

2020-12-03 中國青年報

在文字類型學上,漢字迥異於在世界上佔據主流地位的拼音文字,因此,非母語者在學習漢語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個「過漢字關」的問題,漢字也被認為是漢語學習中最大的「攔路虎」。其中最具影響的兩個論點分別是「漢字繁難論」和「漢字落後論」。這兩個說法不僅在國外漢語學習者中流播甚廣,甚至也得到一些國內學者和教師的附和。因此,有必要從學理上澄清有關漢字認知的這兩個怪論,在漢語國際傳播中樹立文字自信,講好漢字故事。

江蘇南通崇川區唐閘鎮街道組織青少年體驗活字印刷,感受中國漢字之美。王俊榮攝/光明圖片

誤區之一:「漢字繁難論」

所謂漢字繁難論,大意是說漢字筆畫繁多,結構複雜,不像拼音文字那樣與讀音有直接聯繫,既繁且難,所以難記、難認、難寫、難學。

這種說法貌似有理,但稍微深究一下就會發現,拼音文字的所謂優勢僅僅對母語學習有一定合理性。的確,對拼音文字而言,只要掌握了字母及其發音知識,就能見詞讀音,聽音寫詞,文字的學習成本較低。這種讀音與拼寫形式的高度一致性,也是拼音文字風靡全球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對非母語者而言,拼音文字的這種優勢並不存在,因為他們在學習第二語言的文字形式之前並未掌握其讀音形式,所以字母文字與讀音形式之間的一致性與第二語言學習的難度沒有直接聯繫,因此,拼音文字與非母語的拼音之間的區別並無實際意義。

我們以漢語的「吃」字為例,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這個字的書寫形式只有一種。但在英語中,其同義詞「eat」根據其不同語境下的語法屬性,書寫形式變成了5種:eat,eats,ate,eating,eaten;西班牙語中「comer」(吃)一詞的變換形式竟有50餘種,令學習者望而生畏。在很多表音文字語言中,這種繁複的詞尾變化現象非常普遍,對於任何一個非母語者而言,學習時間成本都會成倍增加。

應該承認,漢字的初始學習難度比較大,但漢字學習的總量相對較少。根據英漢兩種語言的詞頻與文本覆蓋率相關統計,掌握3000左右漢字可以順利閱讀99%的報刊文章,而掌握英文單詞量達到10000個,才能覆蓋約95%的報刊文本,所以漢字學習不存在類似需要學習海量英文單詞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看,漢字繁難只是一個相對概念,我們需要用客觀、理性、科學的態度來看待語言的難和易問題。

安徽宣寧國市西津小學老師展示「和」字的甲骨文寫法。傅軍攝/光明圖片

誤區之二:「漢字落後論」

就世界語言文字的發展而言,有兩個著名的「進化三段論」:一個是「語言發展進化論」,即世界上的語言沿著孤立語—黏著語—屈折語的路徑進化;另一個是「文字發展進化論」,即世界上的文字沿著圖畫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的路徑進化。這兩個所謂的「進化路徑」具有強烈的歐洲種族優越論色彩,認為歐洲的語言、文化甚至智力都處於歷史發展的最先進階段。目前,「語言發展三段論」已被語言學家們摒棄,但「文字發展三段論」卻仍有大量擁躉。有人認為,漢字仍以表意為主,尚未完成這一「進化」路徑,因而漢字就是落後的文字。

目前發現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距今約3600年歷史,其發展軌跡非常穩定,是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外來文字影響發展至今的自源性文字。雖然書寫形式上經歷了陶符甲骨、夏彝商鼎、秦篆漢隸的字形演變,但構字原理數千年來未曾變化。因此,如果要說哪種文字可以代表文字的自然演化過程和進化規律,漢字當之無愧。

並非只有外國人才持有「漢字落後論」的論調。五四新文化運動在反思中國積貧積弱、國運衰微的根源時,有人深感「國勢積弱由於教育落後,教育落後由於漢字繁難」,把批判的靶子直指方塊漢字。在此背景下,羅馬拼音字被一些學者看作是可以創製漢語字母、替代漢字書寫的模板文字,一大批知識界精英都提出了非常激進的廢除漢字的主張。

然而,即使是在新文化運動如日中天的時候,一些有識之士仍然清醒地認識到「漢字落後論」在學理上的悖論。著名文字學家章太炎在反對提倡「萬國新語」的萬字長文中駁斥了「以象形字為未開化人所用,合音字為既開化人所用」的說法。炳麟先生認為,中國積貧積弱、教育落後的根源並非因為漢字「落後」,而在於義務教育的普及。

如果我們以盧戇章1892年創製的「中國第一切音快字」作為漢字拼音化的開端,到1991年全國報刊書籍印刷普遍採用王選發明的雷射照排系統,圍繞漢字存廢這一問題的論爭持續了整整一百年,其持續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範圍之廣、學者水平之高、影響之深遠,在中國文化史上都是空前的。待喧囂之後塵埃落定,這場論爭仍留給我們一個更值得深刻思考的問題:為什麼古老的漢字能長盛不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漢字演變和傳播的歷史證明,漢字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延續時間最長的自源性文字,歷史上曾是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及目前中國境內壯、瑤、侗、布衣等少數民族文字創製的基礎文字,東亞地區朝鮮、日本和越南也曾借用漢字來創製本國文字,是中華文明和東方智慧得以傳播世界的重要載體。漢字中蘊藏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歷史淵源、風俗習慣等諸多民族基因和豐厚文化底蘊,是拼音文字所無法想像和比擬的。漢字經歷了近現代文字拉丁化和當代計算機文字信息處理的兩次重大挑戰,被證明是具有頑強生命力的文字。視漢字為原始、以拼音為進步的「漢字落後論」其實是一種學術上不成立、實踐上行不通、也被歷史事實證明是錯誤的偽命題。

在日華人二代小朋友在課上讀中文漢字。新華社發

 樹立漢字自信,講好漢字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樹立文字自信,講好漢字故事是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內容,其中以消除「漢字繁難論」和「漢字落後論」的影響尤為重要和緊迫。

第一,漢字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智慧的基因符號,要講好漢字文化自信故事。漢字在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正如梁啓超所言:「我國文字,行之數千年,所以糅合種種異分子之國民而統一之者,最有力焉。」漢字維繫著中國各民族的融合與團結、國家的統一與穩定,是中華文明最深層的基因,有助於形成中華民族的巨大向心力和中華文化的持久影響力。

漢字形體構造客觀記錄和保存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和中華民族智慧及認知方式,這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夏商周的歷史和文化,先秦經典和諸子百家學說,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正是通過千年未絕的漢字媒介傳承至今,成為中華民族傲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符號。

漢字的使用不僅限於中國境內,而且很早就走出國門,遠播日韓等國,成為這些國家使用了數千年的通用文字,形成影響深遠的「漢字文化圈」,為孕育、創造、保護和傳承中華文化和東方智慧立下功勳。今天的日語中仍保留了大量漢字,即使是一個完全不懂日語的中國人,也能大致了解日文報刊內容的大意。韓國和日本每年都舉辦年度成語和年度漢字活動,通過盛大的儀式來傳承漢字文化。今年中國境內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時期,日本民眾送來的抗疫物資包裝箱上用漢字書寫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生動詮釋了危難時刻人類命運與共、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智慧和願景。

第二,漢字是文字類型學獨特而珍稀的樣本,要講好漢字學術學理故事。文字沒有優劣之分,只有類型差異。現代語言學奠基者索緒爾把世界文字劃分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兩大類型。索緒爾之所以聲明自己的結論只限於以希臘字母為原型的表音文字,並明確說明把對漢字和漢語的討論摒除在他的普通語言學之外,是因為這位語言學大師敏銳地發現漢字在世界文字體系中的獨特性:「對漢人來說,表意字和口說的詞都是觀念的符號;在他們看來,文字就是第二語言。」

我們可以列舉出漢字的很多獨特性: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自源性文字和唯一的表意文字,而所有拼音文字都是他源性文字;漢字是在縱橫兩個向度展開的二維方塊圖形,而拼音文字是線性展開的一維聲音符號;漢字書寫不需要詞間空格,但拼音文字書寫時則需要用空格把單詞分隔開來;每個漢字都是音形義三個維度的綜合體,拼音文字中組詞造句的顯性標記都是通過「字」這種載體用隱性的方式來表徵;字母文字書寫只有字體變化,只有漢字書寫可以升華為書法藝術,等等。近年來,認知心理學和語言腦神經科學研究表明,漢字的認知加工有不同於拼音語言加工的腦機制。在漢字加工時激活的腦區,與加工拼音文字時激活的腦區不同,母語為漢語的人和母語為拼音語言的人在腦的形態結構上也存在顯著差異。

遺憾的是,因為世界主流語言學理論主要建立在對印歐語言的描寫和解釋基礎之上,文字並非這些語言主要關注的對象,其語言學理論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文字學,與文字學最為接近的orthography(正字法),僅僅是對拼音文字拼寫規則或書寫規範的規定,並非一個學科,與漢語的文字學並無可比性,因此,漢字在文字類型學上的重要獨特性價值被嚴重低估。

近年來,我國學者在這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從漢字文字學的視角對西方學者在語言和文字關係以及漢字性質的認識上提出疑問,但尚不足以從學理上糾正長期以來對漢字形成的「繁難」和「落後」的偏見。無論在漢字文字學還是文字類型學研究方面,中國學人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應該致力於建構文字研究的中國話語體系,揭示被拼音文字遮蔽的漢字之謎,通過學術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漢字的獨特魅力,樹立漢字文化自信,向全世界講好漢字故事。

(作者分別系西北師範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授、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生)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聽外國人講漢字的故事(組圖)
    瑞典漢學家林西莉自師從漢學大師高本漢學習漢語以來,這個問題就一直帶著她一步步探索漢字背後的故事。而對於我們這些每天都在使用漢字的中國人,對於漢字背後的故事又知道多少呢?也許是因為天天使用,我們失去了對漢字之美的感受力,也遲鈍於考究其歷史文化淵源。今日由一位外國人引領我們審視一筆一畫的故事,感知祖先的生活經驗,不能不說有一種慚愧和感動。
  • 漢字的故事:關於漢字的故事
    漢字的故事:關於漢字的故事 2012-11-26 16:52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有趣的漢字故事:漢字的小故事
    有趣的漢字故事:漢字的小故事 2012-11-26 16:54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舌尖上的襄陽大頭菜》講好襄陽故事,也就講好了中國故事!
    《舌尖上的襄陽大頭菜》工作照 導演鄭永強表示,用鏡頭講好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故事,也就講好了精彩的中國故事!要講好襄陽故事,創作好作品,就得趴在襄陽生活土地上,去感受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深入體驗,才能寫出真實完整、充滿溫度、震撼人心的襄陽故事。藝術最忌諱雷同,跳出前人窠必須走進傳統,再掙脫傳統羈絆,脫穎而出,開闢一方屬於自己的新領地!
  • 漢字的來歷:漢字妻的歷史故事
    漢字的來歷:漢字妻的歷史故事 2012-11-26 16:53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有關漢字的故事:漢字來歷的故事
    有關漢字的故事:漢字來歷的故事 2012-11-26 16:54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下)
    在上一個故事中,我們了解了漢字結構的六種條例(六書),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大家是否還有印象呢?沒有印象的小可愛,可以再回顧一下哦。這一期的故事,我們將繼續漢字之旅,了解漢字形體演變的三千多年歷史,了解它們成體系後,從一個個像畫一樣的甲骨文,演變到現在各類書寫的七個階段。現在一起來聽它們的故事吧。
  • 童年故事 想像力才是閱讀的基礎
    作為家長,要懂得閱讀,走出嬰幼兒早期閱讀的誤區,掌握一些與親子閱讀活動有關的準備技能,才能更好地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誤區1 閱讀就是識字有的家長說:「我覺得讓孩子看書的目的就是讓他多認幾個字,只要孩子會認字,就會自己看書了。「」我女兒剛滿4歲,她已經能認600多個漢字了!」
  • 文化十分丨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近日,在陝西省宜川縣宜川中學,一場別開生面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在高中英語課上展開,同學們將自己熟悉的中國經典故事用英語講述出來,既提高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的視頻課程選自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這套書從策劃、編寫到出版歷時近兩年,由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聯合國內外教育專家共同編撰。
  • 「文化+科技」講好廣東故事
    其中有代表建議,加大對遊戲產業的引導和支持;通過「文化+科技」打造文化核心競爭力,建設高水平文化產業基地,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來傳播廣州、廣東好故事。  關注文化產業  建議加大對遊戲產業的引導和支持  省人大代表、廣州市動漫藝術家協會主席金城,對廣東的文化產業發展比較關注。
  • 「音樂劇教父」李盾:立足中華文化 創新講好中國故事
    中新網深圳9月24日電 題:「音樂劇教父」李盾:立足中華文化 創新講好中國故事  中新網記者 程景偉  中國禁毒題材音樂劇《重生》24日在深圳拉開首演序幕。擔任該劇總製作人的李盾,有著「中國音樂劇教父」之稱,他日前接受記者專訪時,講述了《重生》背後的故事,以及他對中國音樂劇發展的信心。
  • 走出運動的6個誤區,科學運動,身材1天比1天好
    我們在日常的鍛鍊中經常會出現一些運動誤區和不良的習慣,這些習慣和誤區都會對我們的運動產生一定的影響,影響運動的進行,對運動效果產生一定的阻礙。咱們在運動的時候也經常會聽別人說「運動不出汗就不減肥」或者是「運動必須每天三十分鐘才有意義」等等,也都在無形之中影響著我們自己的想法,使得我們走進運動誤區。所以說,我們要走出運動的誤區,讓我們的運動變得更加科學,更加有效。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上)
    漢字也是一樣,有其構成的規律,也隨著歷史的迭代,不斷演化成新的形式。在系統了解漢字之前,我們先一起了解漢字的結構與演變,了解那些關於漢字趣事。漢字結構「六書」是前人分析漢字結構所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綜合百家,現在名稱取自許慎《說文解字》,次序源於班固《漢書》,根據漢字起源於圖畫,象形、指事、會意與圖畫關係密切,所以圖畫在前;在象形(表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聲(標音)在後;假借只在讀音上有聯繫,與字義無關,所以在最後。自然形成了大家公認的六書名稱次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前四為造字之法,後二為用字之法。
  • 用微電影講新疆好故事
    近年來,新疆微電影作品水平已有很大的提升,並逐漸走出新疆。《老男孩》「火」了「微電影」2010年視頻網站優酷推出了「11度青春」系列微電影,《老男孩》的「火」顯露出微電影廣闊的發展空間,「微電影」自此成為網絡媒體中的高頻詞語。
  • 會講故事,寫好中考作文就是一個角度轉換的事兒
    講故事和寫作文有什麼關係?能講好故事的人,作文一定不會太差。能講出精彩的故事,也有很大可能寫出精彩的作文。故事和作文多數時候是相通的。可是更多時候我們更關注兩者的區別,忽略了兩者的相通之處。總認為故事是故事,作文是作文。區別的確是有的:故事是有趣的好玩的引人入勝的;而寫作文,可能是端著的,可能要嚴肅認真高大上。
  • 講好中國故事背後的理論
    當今中國,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世界矚目,故事精彩紛呈,引來了世界的熱切讚許。然而,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也難免會遇到一些誤解甚至有意的曲解。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變得更加重要。相信,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也有能力講好中國故事。
  • 吃對食物|走出糖尿病認識誤區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長期控制不佳,可導致器官組織損傷,成為「萬病之源」,雖然對於糖尿病的防治知識,廣大朋友已經了解很多了,但仍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 誤區四 空腹血糖正常就不是糖尿病 在糖尿病早期,胰島β細胞的分泌功能僅輕度受損,能控制空腹狀態下的血糖水平,所以空腹血糖正常。
  • 封面故事 | 鍾楚曦 :講好我的故事
    封面故事 | 鍾楚曦 :講好我的故事 2021-01-10 19: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走出誤區]初中生學電學易進入的幾個誤區
    誤區二:電壓表測電壓時與用電器並聯即可大部分學生認為要測用電器兩端的電壓,只需將電壓表和這個用電器並聯,學生答錯這類題的根本原因是對電壓表的認識不夠全面。誤區五:調節滑動變阻器即會改變電路中的電流陷入這個誤區的學生與沒有嚴謹的科學態度有關。大部分學生會認為滑片從左向右移動的過程中,電阻變大了,所以電流會變小。這個誤區的產生是由於學生沒有去認真分析電路圖。由於與滑片相連的是電壓表,電壓表相當於斷路,滑片的移動並沒有引起電路中電阻的變化,所以電流表示的數字是不發生變化的。
  • 留學人員如何講好脫貧攻堅中國故事
    如何講好脫貧攻堅中國故事,向世界解鎖中國脫貧密碼,應該成為我們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在外中國留學人員作為「民間大使」,在中外人文交流中擔當著重要角色,在講好脫貧攻堅中國故事中具有獨特優勢,應責無旁貸承擔使命發揮作用。留學人員普遍熟練掌握外語,在跨文化溝通方面有不少體驗和感受。留學人員與外國老師和同學,以及外國民眾有更多交流機會,面對面的交流方式更易於讓對方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