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7月30日訊 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凡是沒有學會流利的、有理解的閱讀的人,他是不可能順利地掌握知識的。」
作為家長,要懂得閱讀,走出嬰幼兒早期閱讀的誤區,掌握一些與親子閱讀活動有關的準備技能,才能更好地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誤區1 閱讀就是識字
有的家長說:「我覺得讓孩子看書的目的就是讓他多認幾個字,只要孩子會認字,就會自己看書了。「」我女兒剛滿4歲,她已經能認600多個漢字了!」其實這種看法是十分片面的,孩子會識字,但不一定會閱讀。
大多數的字對幼兒來說沒有意義,無法培養他們的想像力。所以,閱讀不等於識字,不能以孩子識字量的多少來判斷孩子是否會閱讀,想像力才是閱讀的基礎,能夠運用想像力來描繪眼睛無法見到的故事,才算是真正會閱讀。
在知識爆炸的多元社會裡,孩子更需要培養主動的學習精神和融會、消化知識的想像力,而圖畫書正是培養孩子這些能力的最好媒介。
誤區2 認字一定要和寫字同時進行
事實上,兒童從出生就開始了學字,先學的是字音,然後又學字形,至於寫字則是在兒童合適的時候進行的。幼兒園裡要識字的第一目標是閱讀,只要孩子能見字讀音就行。過早的讓學前兒童執筆,只會加重孩子的負擔,進而失去對閱讀的興趣。分段教學,這才是科學的識字方法,寫字應該等孩子長大進了小學再教。
誤區3 應該先識字再閱讀
中國語言文字委員會、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副所長佟樂泉先生指出:兒童的言語發展是綜合能力的發展,並不是某個階段只發展識字能力,而另一個階段只發展閱讀能力,如此等等。因此,在語言教學中單獨劃分出一個識字階段,這與兒童言語發展規律是不吻合的,也是不相適應的。
事實上,識字和閱讀不可分,不能脫離閱讀談識字。現在市場上有些識字卡片屬於是脫離了閱讀的識字,其實,在閱讀中自然識字更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語感。成人在引導幼兒識字時,要克服急幹求成的心態,大量地、系統地、機械地讓幼兒識字是不足取的,而是應該在閱讀圖書的過程中,先培養幼兒看圖講故事的能力,慢慢地、自然而然地在成人給他們念故事的過程中,在口語和文字一一對應的互換過程中,學會辨別一些出現頻率較多的文字。
如果單純地認讀字體不僅會割裂閱讀和識字之間的關係,破壞幼兒在閱讀中自然形成的語感,而目容易降低幼兒識字的積極性,對幼兒養成自覺學習、樂意學習的習慣也極其不利。
誤區4 看圖畫、色彩不算閱讀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已經有了一定識字量,多看純文字的書,閱讀能力才會提高,只有看文字,才是閱讀。其實,圖畫故事書閱讀是一種複雜的心理過程,需要學前兒童具備大量的知識、經驗和策略,對兒童的發展,對兒童想像力、思維能力、藝術審美能力、情感、態度、社會性的發展及語言能力的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而且這種價值決不是文字閱讀所能替代的。而且,利用好圖畫,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文字,並結合上下文和圖畫學習生字詞。因此我認為,即使在學前晚期,幼兒已具有了一定的文字閱讀能力,圖畫仍然對幼兒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成人應充分重視它,利用它。
誤區5 嬰兒不會看書,只會搞破壞
一位家長給不到三歲的兒子買了幾本圖畫書,孩子看見圖畫書就又撕又咬,不到兩天就全部毀壞了,這位家長嘆著氣說:「孩子太小,根本不會看書,只會玩,搞破壞,買書也是浪費。」其實, 孩子玩書,撕書等是一種閱讀準備行為。
孩子天生是喜愛書本的,書對嬰幼兒而言就是一個玩具,在經由咬、翻、甩、搬等各種對書的探索行動中,寶寶開始了他的閱讀之旅。孩子翻書、玩書(最終多演變成為撕書)等活動,是對閱讀的一種準備行為,正式閱讀之前的準閱讀活動,是閱讀能力出現、發展、提高的基礎和前奏,隨著身心的成長,幼兒閱讀的方式有其階段性,家長可適當引導。為了防止孩子毀壞書,可以為孩子選購一些撕不壞、質地較硬的圖畫書。
誤區6 圖畫書一定要色彩鮮豔
很多人都認為孩子喜歡鮮豔的顏色,因為鮮豔的顏色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其實,圖畫書中的圖畫可以不用鮮豔的顏色,只要能充分表達故事就行。許多世界優秀圖畫書甚至是黑白的,它們同樣可以創立一個豐富多彩的故事世界。事實證明,色彩雅致的畫面更能讓孩子靜下心來沉入到故事中去,而且也更能陶冶孩子的情操,培養孩子優雅的氣質和非凡的審美能力。
誤區7 放羊式
閱讀興趣要從小培養,有些家長深知這一道理,於是買了很多書給孩子看,但是孩子翻了一兩天之後就把書撕爛了,完全不能安靜下來自己看。為什麼別的孩子可以自己看書,自己的孩子就只會撕書呢?
閱讀需要家長陪伴。孩子看書習慣的培養,至少需要堅持21天。在孩子沒有養成閱讀習慣時就讓他放羊式的獨自翻書,這樣只會讓孩子感到無趣,從而對書產生厭惡情緒。建議李女士每天抽出固定的時間陪孩子一起閱讀。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看書時,家庭的環境應該安靜和諧,家長不宜一邊看電視一邊給孩子講故事,這樣孩子容易分心。
誤區8 點讀法
有些家長陪孩子看書時會拿著筆一字一字地為孩子點讀。認為這樣為孩子點讀不僅可以讓孩子接觸書籍,了解故事,還可以幫助認字,對入學後的學習應該很有幫助。
其實食指劃讀法勝於點讀法。陪伴孩子閱讀時,家長可以採取食指劃讀法。食指劃讀法和點讀法不一樣,能讓孩子跟上家長閱讀的節奏和感情。如果家長在進行親子閱讀時表現出誇張的表情,那麼孩子的印象會更加深刻。久而久之,孩子自然會理解其中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家長在進行親子閱讀時不能特別強調孩子認字。因為3歲之前的孩子對文字的敏感度很差,幾乎不會對文字感興趣,如果一味要求他們認字,有可能會適得其反。
誤區9 追問式
「我知道寶貝很聰明,告訴媽媽這是什麼動物,昨天我告訴過你的。」「你確定是小貓,不是小狗嗎?」在親子閱讀中,不少家長會對孩子聽過的故事或者看過的繪本進行考核,以檢驗孩子的學習成果。
追問只會適得其反。孩子的記憶力其實是很好的,特別是他感興趣的東西,他會記得很牢。但如果家長不停地追問,孩子反而會煩躁。這麼小的孩子就要面對大人的「考核」,他會很累。而且這種「考核」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並無益處。
親子閱讀就是讓孩子享受的過程,讓他體驗書中的樂趣,讓他知道原來世上開心的事情那麼多,原來小狗和小貓還有這些故事。即使他還不認識哪一張圖是小貓,哪個是小狗,但遲早有一天他會知道的,所以家長不必急於求成。
誤區10 總結式
在給孩子講完故事之後,很多家長會習慣性地給孩子總結一下這個故事中所蘊含的道理
親子閱讀最忌諱總結。「如果家長在給孩子講完故事後都要進行總結,就相當於框定了孩子的思維,不允許他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這樣的親子閱讀對孩子的發展有害無利。」
親子閱讀需要家長耐心陪伴,每天抽出固定時間,讓孩子養成閱讀習慣。尤其是0~6歲的孩子,對於媽媽講的故事會要求聽很多遍,家長只需要不斷地給孩子講故事就好了,孩子聽多了自然會理解其中的深意,而且他還會主動給家長講他所總結出來的道理,孩子自己的領悟很多時候會超出大人的想像。
專注丨專業
分齡閱讀,陪伴成長
--童年故事360閱讀成長計劃,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刊發或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