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有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的想像力是天生的,想像力的強弱也是天生的,但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孩子的想像力受先天大腦等生理因素或遺傳因素的影響,但是更多的是後天環境和教育方法的影響。
孩子的想像力是到一定的年齡才會表現出來的,想像力萌芽是在1歲半-2歲左右,這個階段的孩子表現出符號聯想力,比如孩子拿到一個勺子,卻說自己拿的是一隻小船,其實這時候孩子的想像已經開始了。到2歲半時,孩子的想像開始飛速的發展,而這時需要的是一個豐富的探索環境,讓孩子去想像與創造。如果家長不了解這一階段的特點,從而沒有針對性地引導或無意間去限制孩子的話,就會限制到孩子的想像,而且孩子的想像力培養主要在6歲以前,後期再去提升就會很難。比如當孩子撕了一頁紙,把碎紙變成了「飛機」,而這時家長走過來責怪寶寶亂撕紙,埋怨孩子把紙扔的到處都是;或者當一個孩子在書本上塗畫,而家長總去限制孩子不能「亂塗亂畫」,這些行為都會限制孩子的創造。
那作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如何保護和幫助孩子去發展他的想像力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
第一,可以帶孩子多讀一些繪本圖書,孩子在聽故事或觀察圖片的同時,刺激大腦跟隨去想像,孩子會伴隨閱讀而「天馬行空」或「身臨其境」。

第二,多讓孩子玩一些建構類、塑造類的遊戲,比如玩水、泥土或橡皮泥、沙子、顏料等等,讓孩子的小手動起來,通過對這些材料的探索,發揮自己的想像去建造、塑形,還能夠激發孩子探索的興趣。並且孩子對這些材料的熱愛都是有敏感期的,2歲的孩子瘋狂喜歡玩水,而對於一個6歲的孩子,你把水給他玩,他也不會那麼感興趣了。

第三,當給孩子講故事時,可以讓孩子表演故事情節裡面的小動物,或者模仿小動物的叫聲。日常生活中可以多讓孩子去扮演和體驗各種職業角色,比如扮演消防員、小司機、小醫生和小警察等,孩子特別喜歡這一類的遊戲,也能夠激發孩子的想像。
第四,陪伴孩子一起去探索音樂,伴隨樂曲的快慢節奏,打擊小樂器,甚至是家裡的「鍋碗瓢盆」,都可以演繹出屬於孩子的「交響曲」,讓孩子享受通過「聽」到「表達」的創造過程。

最後就是家長要捕捉到孩子想像力發展的階段,做到「不限制、不打擊」孩子,比如一個2歲半的孩子跟你說:「媽媽,我和好朋友豆豆去遊樂園了,遊樂園裡面有好多小動物」,而媽媽當然知道孩子說的是根本沒有發生的事情。實際上這就是因為孩子的想像與現實混淆了,所以會表現出「說謊」的假象,而這時候家長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要允許孩子「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允許孩子把他想像中的生活和想像中的好朋友,帶到現實生活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