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原,有望成為中國最年輕諾獎得主|如何培養一個有創造力的孩子

2020-08-28 知信心理

2020年,5月6日,24歲的中國青年曹原在《Nature》雜誌上連發兩篇論文,轟動了整個科學界。

《Nature》、《Science》、《Cell》並稱為&34;。

無數的科研工作者為了在三大期刊上發文,可謂&34;。

想要發表一篇文章到底有多難呢?

《Nature》的斃稿率高達90%以上,能被錄用的文章寥寥無幾。

有一位博士甚至說:如果誰在《自然》上發表一篇論文,就可以在國內任何大學找到教職。

為什麼曹原的文章能在《Nature》上發表?

因為他的石墨烯論文解決了過去109年未曾解決的難題

《Nature》的編輯在收到論文後,興奮地都沒有排版,就第一時間發布在了網站上。

曹原為什麼可以這麼&34;?

回顧這位學霸的成長經歷可以發現,父母對於曹原的創造力和探索欲是特別支持和鼓勵的

曹原小的時候,很喜歡化學實驗,但因為實驗所需的硝酸銀很難買,他偷偷地把媽媽的銀首飾,拿到學校的實驗室化解,提取了硝酸銀。

父母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後,不但沒有責怪和批評,反而在家裡騰出了一個房間,給曹原做實驗。

如果你是曹原的父母,你會這麼做嗎?

可能也有這樣的父母,但真的並不多。

在跟很多家長溝通的時候,發現家長們對於孩子的教育,更看重孩子當下的表現,考了多少分,排名多少,進步了多少名。

如果考得好,滿心歡喜,要求孩子再接再厲;

如果考得不好,便開始安排孩子上各種輔導班、補習班。

繁重的學業壓力,壓得孩子喘不過氣,哪有時間留給孩子發展創造力。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一項關於青少年創造性的調查顯示:我國青少年創造性想像力得分為29.97分(滿分80),未達到及格水平

在&34;的大環境下,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孩子創新能力的培養,但其實,創造力和想像力才是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其次是現在。

那麼,父母如何培養孩子創造力呢?

01 給予孩子支持和包容性環境

社會上的急功近利,讓一些父母變得焦慮,於是父母也把焦慮傳遞給了孩子,催促著孩子成長。

比如當孩子跟父母說,自己喜歡天文地理,將來想做太空人時,父母卻一盆冷水潑過來:&34;

所以,父母首先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應該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給予孩子探索世界的自主權

美國心理學家戴西和瑞恩提出的自我決定動機理論認為:父母、老師等重要人物對孩子自主性的支持,能夠提高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和創造性水平。

當外部環境是寬容的,孩子就會大膽地進行探索和創新,不會因為害怕做錯事而受到懲罰,在心理上會感到更加的自由和安全。

02 內在的學習動機是創造性的必要條件

好奇心、興趣和探索欲都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內在學習動機。

當孩子能夠基於內在的學習動機去學習和探索時,他們會沉浸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所體驗到的內在幸福感

但是,如果父母總是要求孩子為了考高分而學,為了將來的工作和社會地位而學習。

這些較為工具化的信念會扼殺孩子的創造熱情,還可能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傷害,導致最後的結果與父母的預期背道而馳。

既然家長最終的目的是期望孩子成才,那麼,就更應該激活孩子的內在動力,並注重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03 重視孩子的發散性思維培養

請你說出一支鉛筆的功能?

如果你回答可以&34;,那麼,這是一種聚合思維,即把各種信息聚合到一起,尋找出一個最佳答案

如果你除了想到&34;的功能,你還想到可以&34;、&34;、&34;……

那麼,這是一種發散性思維,即從已有的信息出發,沿著不同方向去尋求多個答案

在一些傳統的教育理念中,比較注重聚合思維的培養,同時,過度強調了答案的唯一性和標準化,就像孩子畫的太陽、藍天、白雲似乎都是一模一樣的。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家長可以不用馬上給出答案,鼓勵他們多思考,並且鼓勵他們自己嘗試各種方法解決問題。

小結

想要培養一個有創造力的孩子,父母要給予孩子支持和包容的環境,引導孩子發展內在的學習動機,並讓孩子學會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

心理學家皮亞傑:&34;

【關注知信心理,獲得更多親子教育、家庭教育的好方法,成為更懂孩子的父母】

相關焦點

  • 中國天才曹原再次獲獎,或將成「人類史上最年輕的諾獎獲得者」?
    ——加費羅 成功等於百分之一的天賦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被譽為很有可能成為人類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曹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天賦加努力,鋪就了他的成功路。 有些人生來就註定和旁人不同,自小就進入中科大少年班的曹原從一開始就和旁人不同。
  • 中國天才曹原:破世紀難題放棄美籍,有望成為最年輕的諾獎得主
    建校至今,為我國培養出了一大批生物科學與高新科技人才。這其中,有一位24歲科學家名叫曹原,他因成功實現了石墨烯「超導試驗」而聞名世界,他的研究成果攻克了困擾人類107年的世紀難題,全世界為之震驚!他被預言是最有望拿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如今,無數科研工作者正試圖重複拓展他的研究。天才中的天才1996年,曹原出生在中國十大古都之一的成都。
  • 獨家|諾獎得主告訴你:幾歲拿諾貝爾獎最合適?
    化學家平均需要等待20年獲得諾貝爾獎,這已經是分析數據中,諾獎得主裡等待時間最短的了。圖|University of Texas 這位因為姓氏原因被稱為「足夠好先生」的科學家,去年成為了諾獎史上最年長的得主,今年仍然在科研路上辛勤耕耘,5月份連發兩篇《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在新型電池材料的研發取得了重大進展
  • 他有可能是中國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天才曹原再次獲
    這之中就包括了一位少年天才,他的名字叫做曹原。曹原不僅讀書超於常人,在21歲的時候就對石墨烯的研究做出巨大突破,連續兩次入選自然雜誌封面。人們紛紛推論,他也有可能會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諾獎得主。那麼這位天才又是如何做到的呢?一、天才少年曹原出生於1996年,是四川成都人。作為一個真正的天才少年,他一出生就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天賦。
  • 中國天才曹原:22歲破百年難題放棄美籍,有望成下一任諾獎得主
    而他的成名之舉並非今年,早在2018年的時候,曹原就憑藉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雜誌中發表了兩篇石墨烯相關的重磅論文,當時科學界都稱他為「石墨烯駕馭者」,而他也是自然雜誌上最年輕的中國學者。而在今年5月,曹原又在《自然》雜誌中連續發表了兩篇石墨烯研究最新進度的論文,並表示在石墨烯的研究上已經有了新的突破。中國潛在的最年輕諾貝爾獎獲得者《自然》雜誌雖然是科學界成就極高的雜誌,其社會影響力非常高,甚至是評選諾貝爾獎、競選院士的重要依據。
  • 先後培養了莊小威和曹原
    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正規早慧青少年教育平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1978年在諾獎得主李振道的倡議下,在國家和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成立,這也成了中科大八九十年代力壓清北,現如今依舊比肩清北的殺手鐧!這一突破常規探索優質人才培養的模式,一直延續到今天,甚至從一個班級發展壯大成一個學院,已經走過了40餘年。據不完全統計,40年來少年班走出了1589名畢業生,為科技界、教育界等社會各界輸送了眾多尖端人才,不僅做到了90%以上的深造率,還湧現出5位院士校友。
  • 獨家|諾獎得主告訴你:幾歲拿諾貝爾獎最合適?
    在所有諾貝爾科學獎領域裡,物理學家進行他們的獲獎研究時年齡最輕,化學家則相對大器晚成。圖|Rasmus Bjørk化學家平均需要等待20年獲得諾貝爾獎,這已經是分析數據中,諾獎得主裡等待時間最短的了。圖|Rasmus Bjørk01意氣風發奎洛茲:我29歲就有了重大發現!
  • 來自中國的天才少年,24歲破百年難題,有望衝擊最年輕諾獎得主
    物理界的最高獎項,就是諾貝爾獎,但是,中國一直沒有人獲得該獎項。今天,要給大家講述一位天才少年的事跡,他是中國物理界最有望獲得諾貝爾獎的人。這位96出生的少年,至今只有24歲,但是,他的研究給世界做出的貢獻卻不可估量。
  • 「中國潛在的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95後「天才少年」曹原
    曹原曾因發現讓石墨烯實現超導的方法而被譽為「石墨烯的駕馭者」。他還登上了2018年Nature年度人物榜,並被一些報導稱為「中國潛在的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那麼,這位「天才中的天才」到底有多牛?曹原成為通訊作者,表明他是論文的主要創意貢獻者之一。
  • ...22歲解世界難題,有望成最年輕諾獎得主,這位中國天才科學家牛!
    「中國潛在的最年輕諾貝爾獎獲得者」《自然》創刊於1869年,不僅是集世界範圍內廣泛影響力和高含金量內容於一身的著名學術期刊,更是評選諾貝爾獎、競選院士、展示大學和科研機構研究實力的重要依據。3年前,曹原推測,當疊在一起的兩層石墨烯彼此之間發生輕微偏移時,材料會發生劇變,有可能實現「超導體」性能。但當時,他的推測引起了許多物理學家的質疑。他們認為這不過是一個年輕小孩對世界的美好幻想。面對前輩們的質疑,曹原沒有退縮,堅信自己的判斷。為此,他日夜蹲守實驗室,反覆做實驗。
  • 諾獎得主朱棣文:中國已具備所有條件成為世界新能源領袖
    諾獎得主朱棣文:中國已具備所有條件成為世界新能源領袖 2020-11-06 10: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回顧史上諾獎最年輕得主!
    而這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曾保持最年輕諾獎得主頭銜長達99年!(歡迎在下文中找答案喲)諾貝爾獎1895年,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在遺囑中將自已大部分財產設立化學、物理、文學、生理醫學以及和平獎的獎金,用於獎勵在這些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
  • 新科女諾獎得主駕到,關於黑洞你們有什麼想問的
    新科女諾獎得主駕到,關於黑洞你們有什麼想問的 2020-10-15 22: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遇見頂尖科學家:諾獎得主告訴你成為「最強大腦」的秘訣
    他說:「我很讚賞中國所採取的防控措施,我知道為什麼中國可以控制住疫情了。」1、科研需要冒險精神 保持對自然的好奇 科恩伯格倡導基礎科學研究,曾不止一次公開分享過基礎科學的重要性。在他看來,科學成果往往來源於無心插柳的意外發現。
  •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解讀諾獎"最年輕"獎項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解讀諾獎"最年輕"獎項 原標題:   「不是諾獎」的諾獎  經濟學獎是2017年諾貝爾獎中最後一個頒發的獎項。
  • 為什麼中國很少諾貝爾獎獲得者?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而「諾貝爾」獎更是對一個科學家、一個學者所獲成就的最大認同,然而國外頻頻獲獎,可中國人很少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原因是什麼,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而「中國的基礎教育更加注重記憶、注重培養學生對師長的尊敬,但卻不鼓勵學生挑戰權威、或者說是與老師探討、爭論」。上學只為了應付考試,分數決定未來。他認為中國的教育對孩子是沒有提高的。這也是很少有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原因。
  • 諾獎得主有話說
    記者|陳 冰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科技之城」上海舉行——4大洲,25國及地區,超過100城,近140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其中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將參加這一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學盛會。
  • 新科女諾獎得主來了!關於黑洞,你們有什麼想問的?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婭·蓋茲(Andrea Ghez)確認,她將參加定於本月底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介紹她獲得諾獎的黑洞研究。目前,蓋茲正在準備她的報告材料,如果有關於黑洞的問題,請砸向小編,也許被新科諾獎得主cue到的就是你!
  • 獨家|諾獎大猜想:夏普萊斯二拿化學獎?
    Barry Sharpless)被認為最有可能再度獲得諾獎。憑藉在手性催化氧化反應方面的貢獻獲得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後,夏普萊斯開拓了一個全新領域——點擊化學。科睿唯安從這些論文的作者中甄選發布「引文桂冠獎」,迄今已成功預測54位諾獎得主。因此,引文桂冠獎被視為諾貝爾獎的風向標。29位「引文桂冠」得主在兩年內獲得諾貝爾獎,從引文桂冠獎到諾貝爾獎的平均等待時間則是7年。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中國為何很難出諾獎?4個原因
    ,諾獎旨在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三人獲獎理由是發現C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的發現揭示了其餘慢性肝炎病例的原因,並使驗血和新藥物成為可能,從而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諾貝爾獎之一,截至目前有222人獲得該獎,其中有1位是中國人(2015年屠呦呦獲得該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