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6日,24歲的中國青年曹原在《Nature》雜誌上連發兩篇論文,轟動了整個科學界。
《Nature》、《Science》、《Cell》並稱為&34;。
無數的科研工作者為了在三大期刊上發文,可謂&34;。
《Nature》的斃稿率高達90%以上,能被錄用的文章寥寥無幾。
有一位博士甚至說:如果誰在《自然》上發表一篇論文,就可以在國內任何大學找到教職。
為什麼曹原的文章能在《Nature》上發表?
因為他的石墨烯論文解決了過去109年未曾解決的難題。
《Nature》的編輯在收到論文後,興奮地都沒有排版,就第一時間發布在了網站上。
曹原為什麼可以這麼&34;?
回顧這位學霸的成長經歷可以發現,父母對於曹原的創造力和探索欲是特別支持和鼓勵的。
曹原小的時候,很喜歡化學實驗,但因為實驗所需的硝酸銀很難買,他偷偷地把媽媽的銀首飾,拿到學校的實驗室化解,提取了硝酸銀。
父母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後,不但沒有責怪和批評,反而在家裡騰出了一個房間,給曹原做實驗。
可能也有這樣的父母,但真的並不多。
在跟很多家長溝通的時候,發現家長們對於孩子的教育,更看重孩子當下的表現,考了多少分,排名多少,進步了多少名。
如果考得好,滿心歡喜,要求孩子再接再厲;
如果考得不好,便開始安排孩子上各種輔導班、補習班。
繁重的學業壓力,壓得孩子喘不過氣,哪有時間留給孩子發展創造力。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一項關於青少年創造性的調查顯示:我國青少年創造性想像力得分為29.97分(滿分80),未達到及格水平。
在&34;的大環境下,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孩子創新能力的培養,但其實,創造力和想像力才是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其次是現在。
那麼,父母如何培養孩子創造力呢?
社會上的急功近利,讓一些父母變得焦慮,於是父母也把焦慮傳遞給了孩子,催促著孩子成長。
比如當孩子跟父母說,自己喜歡天文地理,將來想做太空人時,父母卻一盆冷水潑過來:&34;
所以,父母首先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應該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給予孩子探索世界的自主權。
美國心理學家戴西和瑞恩提出的自我決定動機理論認為:父母、老師等重要人物對孩子自主性的支持,能夠提高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和創造性水平。
當外部環境是寬容的,孩子就會大膽地進行探索和創新,不會因為害怕做錯事而受到懲罰,在心理上會感到更加的自由和安全。
好奇心、興趣和探索欲都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內在學習動機。
當孩子能夠基於內在的學習動機去學習和探索時,他們會沉浸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所體驗到的內在幸福感。
但是,如果父母總是要求孩子為了考高分而學,為了將來的工作和社會地位而學習。
這些較為工具化的信念會扼殺孩子的創造熱情,還可能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傷害,導致最後的結果與父母的預期背道而馳。
既然家長最終的目的是期望孩子成才,那麼,就更應該激活孩子的內在動力,並注重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請你說出一支鉛筆的功能?
如果你回答可以&34;,那麼,這是一種聚合思維,即把各種信息聚合到一起,尋找出一個最佳答案。
如果你除了想到&34;的功能,你還想到可以&34;、&34;、&34;……
那麼,這是一種發散性思維,即從已有的信息出發,沿著不同方向去尋求多個答案。
在一些傳統的教育理念中,比較注重聚合思維的培養,同時,過度強調了答案的唯一性和標準化,就像孩子畫的太陽、藍天、白雲似乎都是一模一樣的。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家長可以不用馬上給出答案,鼓勵他們多思考,並且鼓勵他們自己嘗試各種方法解決問題。
想要培養一個有創造力的孩子,父母要給予孩子支持和包容的環境,引導孩子發展內在的學習動機,並讓孩子學會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
心理學家皮亞傑:&34;
【關注知信心理,獲得更多親子教育、家庭教育的好方法,成為更懂孩子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