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S·H·E的《中國話》剛流行那會兒,歪果仁在中國還是很稀罕的,走在大街上會被圍觀的那種。我小時候就是被家長鼓勵過去練英語口語的孩子中的一個:
「快!你過去跟他說幾句英語!」
而現在,歪果仁在街頭隨處可見,而且他們總能找到自己的方式融入人群:我曾經在冬天看到一個非洲小哥穿著軍大衣,戴著雷鋒帽,老北京範兒十足;還目睹過一個歐美小哥一手拿著燕京啤酒,一手拿著衛龍辣條,一邊吃辣條一邊喝啤酒解辣……
有的甚至把中文紋在身上,也許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來自神秘東方的文化圖騰。
超級球星貝克漢姆在左側腰間紋著一行中文: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那麼歪果仁眼中的漢字是什麼樣的?是像一堆神秘的符號,一個個堆得整整齊齊的方塊,還是一串串看不懂的代碼,只有學會了才能破譯?
我問了我身邊的留學生朋友:你們眼中的漢字是什麼樣的?
大部分留學生都表示:【漢字很複雜難寫】
來自波赫的威力表示:「漢字超難寫」;
來自匈牙利的李可認為:「漢字像『憤怒的貓抓』,感覺漢字很複雜,字字不能區別」;
而越南的段維孟覺得:「漢字看起來像ロロ,但是拼音看著很像越南語」;
羅馬尼亞的康斯特則形容:「漢字好像一些跳舞或者抗議的蚯蚓」
……
一些留學生表示有些漢字長得像它代表的那個事物,比如:
「傘」像一把打開的傘;
「象」像一頭站起來的大象;
「面」像兩根筷子夾起麵條;
「女」像一個身材很好的辣妹;
「蟹」像一隻揮舞著鉗子的螃蟹,一看就不好惹……
還有一些心靈手巧的留學生發揮想像力,把他們心中的漢字形象畫了下來:
越南的潘氏玉欣心中的漢字長這樣:
匈牙利的李可進行了大膽的想像:
在蒙古的歐吉看來,漢字是這樣的:
在加拿大的麥歸永同學的筆下,則是這樣的:
對於這些母語非漢語的歪果仁來說,漢字的字形給他們帶來了更多的想像空間。看了他們的畫,我也腦洞大開,感覺很多漢字的字形都是寫了這麼多年漢字的我們沒想過的。
我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古漢字是象形文字,甲骨文和金文也是象形文字,如今的漢字還保留著象形文字的特徵。
甲骨文中的「國」(國)字由「戈+口」組成,其含義是「軍隊、人口」。可以理解為:由人口組成軍隊,由軍隊來保衛人口,這就是國家。
家是宀+豕。「宀」,房屋的象形字,「豕」,豬的象形字。「家」的本義是:上層住著人、下層養著豬的房屋,這就是人食宿生活的地方——「家」。
有人說:「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千百年來的風俗禮儀,社會結構、倫理道德、哲學思考、審美意識——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幾乎都隱藏在一個個漢字對所要反映的事物的摩畫、概括和美化之中。」漢字的演化,其實就是中國民族的整個文明史。
《漢字魔方》從一個字的演變過程,帶出相關文字的成語故事、圖畫、古詩,以及文字為部首而形成的思維導圖,不僅能有效提高孩子學習漢字的效率,更能通過學習漢字,鍛鍊孩子的具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提高語文素養。
作為中國人,我們的血脈和我們文化的根都在這些生動的漢字裡。在將來的全球化舞臺上,需要的不是整齊劃一,需要的是我們的孩子能夠展示獨一無二、有文化自信的他們。
而學好漢字、理解漢字,就是他們建立文化自信的第一步。
就像《中國話》裡唱的那樣:「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身為中國人,我們的孩子有什麼理由不從小學好漢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