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介紹一下故事的主人公,
理察·菲利普斯·費曼,美籍猶太裔物理學家,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196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他被認為是愛因斯坦之後最睿智的理論物理學家,也是第一位提出納米概念的人。
在他的自傳《你幹嘛在乎別人怎麼想?》 中提到他自己在嘗試書寫漢字時親身體會到美感的經歷(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他在此前對中國文化幾乎沒有了解,也不懂中文):
有一次我去看她時,艾蓮正在練書法,她自言自語說,」不對,寫錯了。」我這個「偉大的科學家」說,「你什麼意思啊?這字怎麼寫只不過是人為的慣例罷了,並沒有自然法則來規定它非要怎樣怎樣,你愛怎麼寫就怎麼寫。」「我是說,從美的角度來看不對頭,問題的關鍵在於平衡,在於感受。」「這樣、那樣,在我看來沒什麼區別。「我爭辯道。「來」,她遞過毛筆,「你自己試試。」我寫了一個,然後說,「等等,讓我再寫一個——剛才那個太散了。」(我還是不鬆口說寫錯了。)她問,「你怎麼來定那個字應該有多散呢?」我明白了她的用意。那些筆畫都有一定的方法才能寫得悅目。美學的規律是一種特殊的東西,我不能定義它。因為我不能定義它,我就不承認它的存在。可事實上,從剛才的經歷中我領悟到它是存在的。從那以後,我對藝術有了一種驚奇神往。
是什麼讓費恩曼驚奇神往呢?對,是隱藏在漢字書法當中的美學規律,一種超出他的文化背景的關於審美的普遍標準。那麼,什麼是書法中的美學規律呢?其實,這樣的提法在傳統書法認知中是沒有的,只是到了近現代,隨著西方思想和觀念的不斷湧入才逐漸被我們接受的抽象規則。比如說,比例、平衡、協調對比等等。
看似簡單的美學規律,其實對於我們學習書法意義重大,即使你事先並不知曉,你也會在由一筆一划構建一個漢字結構時體會到美醜有別。這也是今天藉由一個外國人說事的緣由,符合美的規律的東西,是人類可以共通的,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做到「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在中國書法界比較早的研究和關注美學規律的是啟功先生,通過對歐陽詢、柳公權等前人經典書法碑帖的深入研究,他發現了結字黃金律。運用這個方法進行楷書的結體,可以使字的體勢端莊遒健、舒展得體。在《論書絕句》中他這樣表述發現「黃金律」之後欣喜的心情,「用筆何如結字難,縱橫聚散最相關。一從證得黃金律,頓覺全牛骨隙寬。」

然而可惜的是,今天的書法學習中仍然有很多人沿襲傳統,一味單純地臨帖,臨完歐陽詢臨顏真卿,臨完趙孟再臨董其昌,沒有把找尋共性、發現美學規律當作重要方向。結果是雖經數年寒窗苦練,卻似離古人愈發遙遠。
下面是多位楷書名家的「風」字的比較圖,看看能否對我們發現共性和規律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