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哲學家羅素為什麼會說:「漢字有一個重大缺陷,也有一個顯著優點」

2020-11-25 騰訊網

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眾所周知,中華文化是歷史上唯一從未斷裂過的古老文化,這也讓無數中華兒女引以為豪。

文化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基本上可以認為沒有什麼是不包括在文化中的,它像是一縷青煙,你可以聞到它的氣味,可以看到它的輪廓,但是一板一眼地去抓住它確實非常的困難。

但是,文化並非是虛無縹緲的,如果說存在一個鑰匙,能夠開啟文化的秘密,那麼這個關鍵的鑰匙一定是語言。

20世紀20年代,著名的大哲學家羅素來到中國,根據他的所見所聞寫下了著名的《中國問題》一書,書中斷言了漢字的一個重大缺陷和一個顯著優點!

1. 羅素眼中,漢字的「重大缺陷」

在羅素的《中國問題》書中,他認為中國有三個重要的特點,這些特點都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是決定中國文化獨特性的核心因素,其中第一點就與漢字有關,「文字由表意符號組合而成,而不是用字母。」在羅素眼裡,這個顯著的特點是一把雙刃劍,首先就帶來了一些明顯的「不方便」之處。

如果做一個全球範圍內的調查,認為什麼語言最難學,很有可能漢字會高票當選。與英語相比,英語有二十六個字母,所有單詞都由這二十六個字母排列組合而成。

但是漢字常用字就有三千多個,它們組合成不同的詞語,來表達不同的意思。一提起學漢語,不少外國人就會覺得頭疼,在他們的想像中,中文鍵盤應該有幾百個按鍵才對。

這個觀點是有失偏頗的,英語的構成是「字母——詞語——句式」,而中文的構成是「筆畫——漢字——詞語——句式」,如果把字母和筆畫對應起來,都作為語言體系中最小的原子,那麼漢字的筆畫也只有30個左右,並不比英語複雜多少。

包括羅素在內的很多外國人,忽略了筆畫的存在,把字母與漢字都認為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礎部分,所以才有以上這種誤解。在漢語拼音普及之前,通過五筆輸入法,同樣可以用現有的鍵盤實現中文輸入,這就是最好的佐證。

另外一點,羅素認為漢字無法準確的表音,如果有新出現的專有名詞往往需要重新發明一個新的詞語才能表達。

這一點,也並不是什麼「缺陷」,而是一種「思維的區別」。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表的是「形」,所謂有得必有失,「得」就是現在的中國人依然可以辨別甲骨文中一些簡單的漢字意思,而「失」就是表音的稍顯欠缺。

2. 羅素眼中,漢字的「顯著優點」

在羅素的書中,他認為漢字最顯著的優點就是穩定性和持久性。這也與表意的特性有關。

當中國人需要描述眼睛時,現代人會說「目」,一看字形就明白了它模擬的是人的眼睛,兩橫的中間就是黑眼珠,而周圍的就是白眼球的部分,非常形象也很好理解。

更妙的是,就算幾千年前的甲骨文,對於眼睛的寫法也和現在相差無幾,原因是描述的對象——「眼睛」的形狀並沒有太大的變化,這就是漢字的「穩定性」和「持久性」。

與漢語相比,英語就沒有這種特點,莎士比亞時期距今不過幾百年,當時使用的是古代英語,與現代的英語表意上是大相逕庭的,非常影響理解。

可能會有人立刻反應過來,漢字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就是中華文化能夠延續千年而不斷絕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中國,咿咿呀呀學語的孩子都可以背誦「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這是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的詩歌,可以背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是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詩歌,可以背誦「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甚至是先秦時代的詩歌。

這才是真正的文化基因,是每個中國孩子出生後,流淌在血液中的詩歌,是民族記憶中不可磨滅的內容。而且,也正是這些獨一無二又一脈相承的內容,成就了中華民族從歷史的畫卷中走來,成為今天的樣子。

3. 打破語言障礙,遇見更真實的世界

一門語言究竟難不難,我認為與其說取決於語言本身的特點,不如說取決於誰來學。

如果語言與一個人的母語越接近,顯然是難度越低的,而如果語言與一個人的母語相差甚遠,那麼他學習的過程是很艱難的,這種艱難更多的是來自於思維模式的改變。

在西方人眼中,漢語很難,像是天外語言,與母語沒有一丁點的相似之處,但是對於韓國人和日本人等亞洲民族而言,漢語可能就會簡單很多。不僅是因為歷史的沿革,更是因為思維模式的接近和文化的相似性。

有人說語言是工具,其實語言更像是一場「冒險」。當我們想要接近一種文化時,學習它的語言是必行之路,如果只是依靠翻譯,就像戴著眼鏡來觀察世界,固然也能看到世界的樣子,但是終歸多多少少會有所失真。

但是,當我們掌握了語言,就可以摘掉眼鏡,用自己的雙眼親自去觀看這個世界的真正面貌,才能更好地把握它的精髓。

如今,漢語已經成為風靡全球的一種語言,國外不少高校裡掀起了「漢語學習熱潮」,這也不僅僅是方塊漢字的魅力,更多的是中華文化的魅力,也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一種體現。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已經成為了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真實發生的事情,也同時有很多外國人真正地來到中國,旅遊,學習,工作,甚至定居生活。

曾經看過一個街頭採訪,不少外國人都表示,來到中國以後,才發現中國與他們原本的印象是完全不同的。

簡單說就是,「沒想到中國這麼好」,這就很耐人尋味,當他們沒有掌握漢語,沒有親身來到中國時,對於中國的印象只能任憑國外媒體的塑造,而很難看見真相。

但是,等他們掌握了漢語,來到中國後,才能夠打破語言障礙,真正地認識一個真實而可愛的中國。這就是語言的魅力,這也是學習語言後最大的收穫。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羅素:漢字有三大「缺陷」,他是指哪三個方面?為什麼?
    中國經過了這麼多年的發展,如今已經是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並且中國的科技實力也是相當不錯的,畢竟中國是從一開始的幾乎科技實力為零發展起來的,到如今中國的科技實力已經成長為世界頂級的存在。網絡上經常說中國已經是崛起了,然而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中國不是崛起,而是復甦。
  • 英國諾獎得主羅素:中國漢字有三大「缺陷」,究竟是哪三個方面?
    《周易》上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天文、地理,可以說是漢字最早的形式了。為什麼叫「天文」呢?因為天上的星星,就是一種「文」;為什麼叫「地理」呢?
  • 漢字有缺陷?英國諾獎得主羅素:有3大「缺陷」,他指哪三方面?
    漢字乃是 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這每一個漢字的背後 ,都承載著不一樣的歷史故事,有傳承,也有演變,它們就像是一個個歷史的訴說著一般,一橫一豎間都是故事。在整個的世界歷史上,漢字是持續使用的時間最長的一種文字,被歷朝歷代當作是官方文字,從未斷裂。
  • 日本教授指出白人五大罪惡,哲學家羅素:日本人更可怕中國要小心
    之後,日本通過學習西方進行了明治維新,效果顯著,一舉晉升為世界強國。  在明治維新期間,日本主要是學習和接受西方的科技、文化,真心把西方當成自己的老師。但日本變強大之後,對西方的心態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很多知識分子意識到,西方文化中固然有很多優點,但也充斥著不少缺點。
  • 羅素的 「大罪」——《數學原理》
    倒是羅素的 「謙虛」 還稍有些道理, 因為《西方的智慧》並不是他最大的書, 他有一部大得多的書叫做《數學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 3 卷近 2,000 頁, 那才是 「大罪」。 不過那恐怕不是書之罪, 而是書帶給作者的罪——那部大書著實讓作為主要作者的羅素受了 「大罪」。那 「大罪」 從寫作之初就開始了。
  • 為什麼歷史上有很多物理學家、數學家同時又是哲學家?
    所以,你根本也看不到哪位哲學家會跑去做實驗,或者取觀測天文現象。正是基於科學的範式,科學在牛頓之後開始飛速的發展起來。從牛頓時代到愛因斯坦時代,中間大概有200年的時間,你會發現科學家你知道的一抓一大把,但是同時是科學家和哲學的人,幾乎很難找得到。我們可以列舉兩位,大家來感受一下,一位叫做龐加萊。
  • 羅素悖論:這就是為什麼數學不能擁有一個「所有事物」的集合
    本期「哲園搬運」(不叫「哲園新聞」,我們改叫「哲園搬運」更貼切,搬運國外哲學新聞和哲普文章)先來點燒腦的,以通俗易懂(不含邏輯學符號)的方式,介紹「羅素悖論」。隨後會儘快更新「哲園原創」系列!哲園搬運  第4期羅素悖論:這就是為什麼數學不能擁有一個「所有事物」的集合
  • 諾貝爾獎得主羅素:是童年時期的孤獨,成就了後來的我
    羅素是英國的哲學家、數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分析哲學的創始人,同時他還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每一個頭銜,都是他人生成就的見證。羅素是一位世紀智者。縱觀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出生貴族家庭,坐過牢,獲過諾獎,愛過很多人,還收過一個天才學生。
  • 一個漢字盯久了就不認識了,咋回事?
    你有沒有發現一件怪事:長時間盯著一個字看,大腦似乎發生了短路,原本熟悉的漢字,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不僅是長時間注視,重複書寫也會變得陌生。柯南為了解釋疑犯的手法,讓毛利大叔盯著一個「若「看了許久,然後讓毛利大叔寫下這個字,結果讓眾人大跌眼鏡: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原來是大腦發生反應性抑制。大腦在接受持續的相同刺激之後就會產生神經疲倦。簡單來說,就是大腦的同一個地方不停歇工作,在高強度的運轉之後,它感受到了深深的無力感,決定暫時罷工偷偷懶。
  • 數學史上的「三大危機」,除了無理數危機你還知道哪一個?
    但是如果說科學改變世界的話,那數學就是改變科學的存在了。但是數千年的文明史,數學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無數的天才數學家為這門偉大的學科添磚加瓦,在這期間發生了三次重大的數學危機。第一次數學危機:無理數危機無理數危機發生在2400多年前的古希臘時期,當時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在數學界執牛耳。
  • 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他認為原子是肉眼看不見的,但它們確實有幾何形狀;它們總是在運動,被真空隔開,單個原子是不可摧毀的——非常接近我們今天所知道的真實情況。儘管有一些哲學家仍將原子論記於心中,但在後來的兩千多年的時間裡,德謨克裡特斯的原子論基本上被置之度外,尤其是當它被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忽視的時候。
  • 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他認為原子是肉眼看不見的,但它們確實有幾何形狀;它們總是在運動,被真空隔開,單個原子是不可摧毀的——非常接近我們今天所知道的真實情況。儘管有一些哲學家仍將原子論記於心中,但在後來的兩千多年的時間裡,德謨克裡特斯的原子論基本上被置之度外,尤其是當它被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忽視的時候。
  • 一個有缺陷的實驗如何「證明」自由意志不存在
    在Libet的實驗裡,志願者被要求完成一個簡單的任務,比如按按鈕或彎曲手腕。他們坐在計時器前,被要求記錄他們有意識決定採取行動的時刻,同時連接在他們頭上的EEG電極會監測他們的大腦活動。Libet的結果一致表明這些行動與無意識的大腦活動有關。在志願者有意識採取行動前,腦電圖信號中有一個變化,平均持續0.5秒,Libet稱之為「準備電位」。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觀察人們對人類幾大文明起源地的稱呼,可以發現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無論是「五大文明起源」還是「四大文明古國」,除了中國之外,其餘幾者均要在名字面前冠上一個「古」字,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除了中國之外的幾處起源地上,最初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的原住民都已經不在了。
  • 五問諾貝爾獎為什麼,拒領諾獎的大咖都有誰?
    拒領諾獎的大咖是真清高還是假清高,是真君子還是偽君子?諾貝爾獎是世界範圍內非常權威的一個獎項,如果獲得諾貝爾獎,可謂名利雙收。如果說一開始諾貝爾數學獎的設立和諾貝爾本人感情有一定的關係,那麼時至今日為何還要固步自封呢?傳言說諾貝爾有一個比他小13歲的女友,但她後來和一位數學家私奔了,這件事讓諾貝爾大受刺激,他從此不談婚娶,直到生命的盡頭仍是個單身漢。
  • 波普爾,一個連愛因斯坦和霍金,都崇拜的哲學大師
    ,而且幾乎是唯一一個沒有懷疑過的思想大師;波普爾的思想對另外一個20世紀的大物理學家霍金,也有巨大的影響,霍金在大學時就是波普爾的忠實追隨者,波普爾的「證偽主義」思想,是霍金理論研究的重要法寶。 波普爾雖然是科學哲學家,但是他的批判理性主義思想,在經濟學領域也具有深遠的影響力,金融投資家索羅斯就是波普爾的忠實粉絲,一生都致力於推廣波普爾的理論。索羅斯曾經說,自己的目標是在華爾街賺足夠多的錢,來支持他成為一個作家和哲學家,他最想讓人記住的並不是一位金融家,而是一位哲學家。
  • 亂說:理髮師悖論(羅素悖論)
    >:由羅素發現的一個集合論悖論,其基本思想是:對於任意一個集合A,A要麼是自身的元素,即A∈A;A要麼不是自身的元素,即AA。(百度百科)理髮師悖論:某個城市中有一位理髮師,他這樣說:「本人的理髮技藝高超,本人只為本城所有不給自己理髮的人理髮。」 理髮師到底給不給自己理髮?給自己理髮,違背了,不給自己理髮的人理髮這一基本原則。
  • 坤鵬論:關於巴門尼德 海德格爾和羅素怎麼看?
    而且,如果一個觀點具有哲學價值,那麼它在被駁倒後,必定還會以其他形式重新站起來,並且被駁倒的次數越多,觀點將會越來越精煉、越來越有價值。一、巴門尼德對西方哲學的影響愛利亞學派自芝諾、麥裡梭後繼續傳播下去,一方面在留基波那裡,一方面在智者派那裡。留基波是愛利亞學派的學生,是原子論的奠基人,是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
  • 數學最重要的基礎理論——羅素悖論
    有故事的丫頭。點擊標題下藍字「華青水」免費關注,我們一起前行!
  • 日語文字的致命缺陷是什麼?
    但是就是這麼一個熱門小語種,卻存在著致命的缺陷。一個鮮明的特點哪怕沒有學過日語的同學幾乎都毫無例外地發現,日語的書寫系統有一個鮮明的特點:裡面摻雜有大量的漢字。傳統上來說,這被認為是古代日語書寫的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