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眾所周知,中華文化是歷史上唯一從未斷裂過的古老文化,這也讓無數中華兒女引以為豪。
文化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基本上可以認為沒有什麼是不包括在文化中的,它像是一縷青煙,你可以聞到它的氣味,可以看到它的輪廓,但是一板一眼地去抓住它確實非常的困難。
但是,文化並非是虛無縹緲的,如果說存在一個鑰匙,能夠開啟文化的秘密,那麼這個關鍵的鑰匙一定是語言。
20世紀20年代,著名的大哲學家羅素來到中國,根據他的所見所聞寫下了著名的《中國問題》一書,書中斷言了漢字的一個重大缺陷和一個顯著優點!
1. 羅素眼中,漢字的「重大缺陷」
在羅素的《中國問題》書中,他認為中國有三個重要的特點,這些特點都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是決定中國文化獨特性的核心因素,其中第一點就與漢字有關,「文字由表意符號組合而成,而不是用字母。」在羅素眼裡,這個顯著的特點是一把雙刃劍,首先就帶來了一些明顯的「不方便」之處。
如果做一個全球範圍內的調查,認為什麼語言最難學,很有可能漢字會高票當選。與英語相比,英語有二十六個字母,所有單詞都由這二十六個字母排列組合而成。
但是漢字常用字就有三千多個,它們組合成不同的詞語,來表達不同的意思。一提起學漢語,不少外國人就會覺得頭疼,在他們的想像中,中文鍵盤應該有幾百個按鍵才對。
這個觀點是有失偏頗的,英語的構成是「字母——詞語——句式」,而中文的構成是「筆畫——漢字——詞語——句式」,如果把字母和筆畫對應起來,都作為語言體系中最小的原子,那麼漢字的筆畫也只有30個左右,並不比英語複雜多少。
包括羅素在內的很多外國人,忽略了筆畫的存在,把字母與漢字都認為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礎部分,所以才有以上這種誤解。在漢語拼音普及之前,通過五筆輸入法,同樣可以用現有的鍵盤實現中文輸入,這就是最好的佐證。
另外一點,羅素認為漢字無法準確的表音,如果有新出現的專有名詞往往需要重新發明一個新的詞語才能表達。
這一點,也並不是什麼「缺陷」,而是一種「思維的區別」。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表的是「形」,所謂有得必有失,「得」就是現在的中國人依然可以辨別甲骨文中一些簡單的漢字意思,而「失」就是表音的稍顯欠缺。
2. 羅素眼中,漢字的「顯著優點」
在羅素的書中,他認為漢字最顯著的優點就是穩定性和持久性。這也與表意的特性有關。
當中國人需要描述眼睛時,現代人會說「目」,一看字形就明白了它模擬的是人的眼睛,兩橫的中間就是黑眼珠,而周圍的就是白眼球的部分,非常形象也很好理解。
更妙的是,就算幾千年前的甲骨文,對於眼睛的寫法也和現在相差無幾,原因是描述的對象——「眼睛」的形狀並沒有太大的變化,這就是漢字的「穩定性」和「持久性」。
與漢語相比,英語就沒有這種特點,莎士比亞時期距今不過幾百年,當時使用的是古代英語,與現代的英語表意上是大相逕庭的,非常影響理解。
可能會有人立刻反應過來,漢字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就是中華文化能夠延續千年而不斷絕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中國,咿咿呀呀學語的孩子都可以背誦「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這是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的詩歌,可以背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是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詩歌,可以背誦「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甚至是先秦時代的詩歌。
這才是真正的文化基因,是每個中國孩子出生後,流淌在血液中的詩歌,是民族記憶中不可磨滅的內容。而且,也正是這些獨一無二又一脈相承的內容,成就了中華民族從歷史的畫卷中走來,成為今天的樣子。
3. 打破語言障礙,遇見更真實的世界
一門語言究竟難不難,我認為與其說取決於語言本身的特點,不如說取決於誰來學。
如果語言與一個人的母語越接近,顯然是難度越低的,而如果語言與一個人的母語相差甚遠,那麼他學習的過程是很艱難的,這種艱難更多的是來自於思維模式的改變。
在西方人眼中,漢語很難,像是天外語言,與母語沒有一丁點的相似之處,但是對於韓國人和日本人等亞洲民族而言,漢語可能就會簡單很多。不僅是因為歷史的沿革,更是因為思維模式的接近和文化的相似性。
有人說語言是工具,其實語言更像是一場「冒險」。當我們想要接近一種文化時,學習它的語言是必行之路,如果只是依靠翻譯,就像戴著眼鏡來觀察世界,固然也能看到世界的樣子,但是終歸多多少少會有所失真。
但是,當我們掌握了語言,就可以摘掉眼鏡,用自己的雙眼親自去觀看這個世界的真正面貌,才能更好地把握它的精髓。
如今,漢語已經成為風靡全球的一種語言,國外不少高校裡掀起了「漢語學習熱潮」,這也不僅僅是方塊漢字的魅力,更多的是中華文化的魅力,也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一種體現。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已經成為了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真實發生的事情,也同時有很多外國人真正地來到中國,旅遊,學習,工作,甚至定居生活。
曾經看過一個街頭採訪,不少外國人都表示,來到中國以後,才發現中國與他們原本的印象是完全不同的。
簡單說就是,「沒想到中國這麼好」,這就很耐人尋味,當他們沒有掌握漢語,沒有親身來到中國時,對於中國的印象只能任憑國外媒體的塑造,而很難看見真相。
但是,等他們掌握了漢語,來到中國後,才能夠打破語言障礙,真正地認識一個真實而可愛的中國。這就是語言的魅力,這也是學習語言後最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