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漢字盯久了就不認識了,咋回事?

2021-01-12 兒童思維教育

你有沒有發現一件怪事:

長時間盯著一個字看,

大腦似乎發生了短路,

原本熟悉的漢字,

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

不僅是長時間注視,重複書寫也會變得陌生。

這不,就有網友表示,小時候被罰寫多次甚至100次的恐懼真實存在,但是恐懼過後仍然沒有記住這個字~

這個話題還曾佔據微博熱搜榜,引起眾多網友的「共鳴」。

其實國外很早就發現了這一現象,1907年美國心理學博士瑪格麗特弗洛伊沃什伯恩,就在美國心理學雜誌上發表文章稱:「如果對一個單詞注視得太久,它將變得奇怪而陌生。」

1962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研究者裡昂雅克布維茨,在其博士論文中,首次將英文的這一現象命名為「semantic satiation」(語義飽和)。

國內的學者發現漢字也具備這一心理現象,臺灣大學的研究者鄭昭明教授最早開始研究漢字中的飽和現象,並將該現象命名為「字形飽和」或「漢字解體」。

日本把這種心理現象稱為「完形崩潰」,在柯南裡就有一集叫《毒與幻的設計》,在這集當中,犯人利用這個現象完成了一次犯罪過程。

柯南為了解釋疑犯的手法,讓毛利大叔盯著一個「若「看了許久,然後讓毛利大叔寫下這個字,結果讓眾人大跌眼鏡: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原來是大腦發生反應性抑制。大腦在接受持續的相同刺激之後就會產生神經疲倦。簡單來說,就是大腦的同一個地方不停歇工作,在高強度的運轉之後,它感受到了深深的無力感,決定暫時罷工偷偷懶。

這就像一臺鐵打的機器,任它怎麼結實耐磨,也經不住日夜不停地轉動與工作,總會有需要維修保養的那一刻。

當人的眼睛看到一個字時,這個字的所有信息比如筆畫、結構、讀音等會通過神經元傳遞給神經中樞,神經中樞在調取大腦資料庫進行搜索之後,反饋出這個字的所有信息,但是長時間注視這個字,神經元和神經中樞的活動就會由於疲憊而受到抑制,形成聯想阻斷。

而且有關漢字飽和現象的研究還發現,不同結構的漢字發生飽和現象所需時間也不一樣,與獨體字(比如木、口)和包圍結構(比如圈)相比,左右結構(比如明)和上下結構的漢字結構(比如吉)在主觀上出現不確定感所需時間更短,即左右結構和上下結構的漢字在長時間的注視下分解速度更快,更容易出現「不認識」的情況,而獨體字和包圍結構的字在字形解體速度上最慢,需要更長時間的注視。

不過,也有例外。有網友表示有一個字,不論盯多久,它也很難在我們腦海裡分崩離析:

你說的對!!!

話說回來,長時間的注視下,別說漢字了,可能會連自己都不認識:

我的帥氣堪比吳彥祖

鏡子中的自己比現實中的自己好看多了,也是有相關研究的:

除了視覺感官,其他的感官也會出現類似的現象。「入鮑魚之肆,久聞而不知其臭;入幽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在一個地方聞同一種味道,聞久了就感受不到這種氣味了。

文字飽和現象還常被用來治癒口吃者的言語焦慮,不斷地重複一些單詞,會使大腦神經疲倦,也可以弱化由此產生的焦慮感。

好了,今天的困惑就解到這裡了,下次再遇到這種「不識字」的現象,只要轉移視線,休息片刻就可以了~

相關焦點

  • 【閱獨】為何長時間看一個字就不認識了
    [摘要]相信每個人都遇到過一個字盯久了就覺得很陌生,最熟悉的陌生「字」也不過如此把。是否有寫過很多遍後發現這個字很陌生,仿佛根本不認識它。文化君曾有過這種體驗,當時並未深究,最近在看「柯南」時,劇情裡提及有人利用這種名為「完形崩壞」的現象作案,那麼究竟是什麼原理造成了這種現象呢?其實不僅是漢字,英語等其它語言的使用者也會出現「一個字看久了就認不出」的現象。甚至不僅在語言中,就連一幅熟人的照片、一個熟悉的地點,看久了之後都有可能會突然覺得陌生起來。
  • 神馬芝士 | 一個字看久了,反而不認識了?語義飽和了解一下
    你肯定有過這樣一種體驗——長時間盯著某個字看,或者重複寫一個字,就會覺得這個字越看越不對勁,
  • 古時候沒有漢語拼音,遇到不認識的字,人們怎樣去認識漢字的?
    原問題:古時候沒有漢語拼音,遇到不認識的字,人們怎樣去認識漢字的?這麼問就應該多花點時間去了解一下漢語拼音的發展歷史,其實很早以前,漢字就有拼音了,只不過跟現在的漢語拼音不太一樣,複雜程度也更大,只有對漢字注音,人們根據注音也就能識字和發音的。
  • 在中國少有的7個漢字,在日本卻很常見,認識一個你就很厲害!
    在中國少有的7個漢字,在日本卻很常見,認識一個你就很厲害!文/卓越歷史君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正是有了這些悠久的歷史才能造就出我們如今豐富多彩的文明,就好如我們中國無比珍貴的財富——漢語,它影響了我們周圍的許多國家,他們都會受到漢語的影響,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日本的漢字文化。在中國罕見的7個漢字,在日本卻很常見,認識一個就算你厲害!
  • 為什麼盯著一個字或者一個人看得太久,會突然覺得不認識了?
    當我們盯著一個漢字看,持續一段時間,會突然發現自己不認識這個字了,心裡想:這個字是這樣寫的嗎?好奇怪實際上我剛才舉的例子和題主說的,本質上是一回事,術語稱為「語義飽和現象」,或者叫「完形崩潰」(這個詞語出現名偵探柯南的一集中......額,我好像突然不認識「完」了)神經學家對此的解釋是:由於我們在短時間內接受了大量重複的刺激,導致神經元之間出現了抑制作用,神經疲倦了。換句話說,就好比短時間內讓你快速重複的去做一件相同的事情,你就會產生厭惡,就不想去做了。
  • 日語中的這些漢字,中國人或許都不認識!
    了解日語的同學們都知道,在日語中存在著大量的漢字,就算一點日語也不會的人,去日本旅遊也沒有多大的問題。日本街頭的各種指示牌、宣傳冊上的漢字,就算是日語小白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實際上日本曾在1866年提出過廢止漢字,但是卻無法實行。畢竟漢字在他們語言系統裡已經根深蒂固了。
  • 漲姿勢:為什麼長時間盯一個字看,越看越不認識?
    現象原理  這個現象在西方被稱為Jamais vu,最早有學者提出這種現象的研究是在1824年,直到1962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博士萊昂詹姆斯將其定義為「語義飽和」,他認為神經系統有一個固有特點  說了半天神經活動,可能比較抽象,簡單來講「語義飽和」的原理在於「注意力轉移」,當人眼對一個字盯了一段時間後,大腦會不由自主地就僅僅注意字的某一部分,從而使這個字喪失了整體感,繼而對這個字的讀音和意義的記憶也會變得模糊。這種大腦的行為不是人為可以控制的,因為在盯著一個字看了太久之後,會自動引起神經活動的抑制,形成聯想阻斷。
  • 10個"最"漢字的字,仙河人你一個都不認識!…
    用於數字中,多用於表示頁碼或年代,一個數字用作計量時,其中「0」的漢字書寫形式為「零」,用作編號時,「0」的漢字書寫形式為「〇」,如「二〇一二」。 掱(pá)最無賴的漢字 「掱"讀作「爬」。那還用問嗎?典型的「三隻手」,從別人身上竊取不義之財。「掱手」一詞,變成了「四隻手」,仍然脫不了「賊皮」,讀作「扒手」。
  • 中國最簡單的「漢字」,認識的卻沒有幾個人!真是長知識!
    文化程度較高,或文化學者掌握的漢字,常常也不會超過6000個。這樣看來,連《康熙字典》的零頭都夠不上。現在人掌握的漢字,連《康熙字典》收錄的漢字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所以,很多人將一些字看做「亂碼」,就不足為奇了。現如今,在朋友圈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個的事情。
  • 汽車暖風開了老久還不暖和是咋回事?老司機:空調用錯一切都白費
    汽車暖風開了老久還不暖和是咋回事?老司機:空調用錯一切都白費馬上就要進入10月份了,氣溫已經明顯有下降的趨勢了。維度較高的地區,很多車友已經早早的就開啟了暖風!但是很多抱怨說,暖風開了沒啥用,也不知道是啥情況。暖風不頂事,也許就是你用錯了汽車空調!究竟怎麼回事你?
  • 韓國人為什麼要「復活漢字」?8分鐘看完朝鮮半島的文字歷史
    即使在近代中華沉淪後,漢字仍然保持著一定的影響力,比如日文中仍有大量的漢字,然而在朝鮮半島,情況似乎有些不對,朝鮮半島現在無論是朝鮮還是韓國都是用著自己的民族文字——諺文,這裡面是不含漢字的。但是,要說韓國人完全不懂漢字,好像也不是…那麼,朝鮮半島的漢字歷史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 孑孓、仄亾、片爿:這些漢字天生一對,你認識多少?
    孑孓、仄 亾、片 爿:這些漢字天生一對,你認識多少? 這些漢字就像天生一對。 今天,就來說說 這些天生一對的漢字。
  • 以甲骨文為創作元素 藝術展認識漢字起源
    圖像化的甲骨文是學習漢字最好的入門教材,邱文正老師以科技互動裝置、擴增實境(AR)、海報及一些文創商品的創作呈現,讓更多人認識甲骨文字。字源其說–邱文正數位藝術創作個展於嘉義鐵道藝術村4號倉庫展出,並於10月7日上午舉辦開幕記者會。
  • 漢字的重心究竟在什麼地方?啟功的說法對不對?
    在講究主次筆畫就的同時,不能失去重心,否則一個字就會失去平衡。以歐陽詢的「青」字為例,上部的豎畫偏右失去平衡,但下部「月」字內部的兩個小短橫寫到右邊豎上了。這樣,上面偏左,下面偏右,整個字的重心就平衡了。所以,練書法把握字的重心非常重要。那麼漢字的重心究竟在什麼地方呢?
  • 孑孓、仄亾、片爿:這些「天生一對」的漢字,你認識多少?
    孑孓、仄 亾、片 爿:這些「天生一對」的漢字,你認識多少? 漢字的形態頗具奧妙 有的字長得像雙胞胎 有的字長得像照鏡子 左右上下,總有一處是對稱的 通常,我們把這樣的漢字 叫作「天生一對」 今天小編就帶你看看
  • 我國最生僻的5個漢字,只有一筆,認識的人卻鳳毛麟角
    2013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製作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在央視一套播出,吸引了大批文化愛好者的觀看。觀看過程中,許多網友哭笑不得地發現,有些明明覺得自己會寫的字兒,怎麼提筆就忘了呢。
  • 中國最簡單的4個漢字,每個都只有一筆,網友:認識一個都不錯了
    連大學生都不一定能認出來。 第一個字是「丨」字,或許有人會以為筆者只畫了一豎,其實,這並不是豎,而是一個正兒八經的漢字。它的確有一個意思跟「豎」一樣,乃是豎的通假字。而它還可以作為姓氏使用,念作「yī」。同時,「丨」字還有一個讀音念「gǔn」,意思是「上下相通,引而上行」,而念作「tuì」時,則指「上下相通,引而下行」。
  • 這10個有意思的漢字,你都認識嗎?
    許慎曾著作《說文解字》一書,裡面也詳細說了每一個字的構造和意思。在許慎之前,倉頡依據六書造字的傳說,也總結和歸納了漢字的規律。在造字的時候,古人很看重象形,比如休息的「休」字,其實就是一個人,一個木,人靠在木頭上,正如同在田間勞作的人們靠在樹木上午休一樣;再比如誠信的「信」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言,一個人說出的話要言而有信,是多麼的直觀和通透。
  • 有趣的漢字之書畫同源和漢字符號記錄
    有趣的漢字,書畫同源和符號記錄。漢字是怎麼來的?傳說很多。最流行是倉頡造字的傳說。說的是古代有個非常聰明的人,名叫倉頡,他有四隻眼睛,看東西非常清楚。他抬頭看見天上的月亮有時圓有時彎,低頭看見地上鳥獸的腳印各式各樣,從中得到啟發,創造了漢字。這個行動驚動了天地鬼神。
  • 我國最生僻的5個漢字,只有簡單1筆,網友:全認識的都是天才
    漢字,又被稱為「中文、中國字、方塊字」,是咱漢語的記錄符號,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根據不完全統計,漢字的總數約10萬個,其中包含大量異體字和罕用字。而這些字裡,很多又有多個讀音,每個讀音又對應了不同的意思,比如「重」這個字,念「zhòng」表示重量、程度;念「chóng」的時候又表示重疊、重複,或姓氏,簡直讓初學者摸不著頭腦,許多老外都不由得感慨:「好不容易認識了漢字,結果它們組合起來又完全看不懂了!」不過小編接下來要介紹的5個生僻字,別說外國人,就連我們中國人都可能不認識,甚至讀不出來,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