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沒有漢語拼音,遇到不認識的字,人們怎樣去認識漢字的?

2021-01-08 吾天說事

原問題:古時候沒有漢語拼音,遇到不認識的字,人們怎樣去認識漢字的?

這麼問就應該多花點時間去了解一下漢語拼音的發展歷史,其實很早以前,漢字就有拼音了,只不過跟現在的漢語拼音不太一樣,複雜程度也更大,只有對漢字注音,人們根據注音也就能識字和發音的。

在漢字的發展中,漢語拼音是後來的一個產物,是從西方的傳教士開始使用的。眾所周知的是,中國的漢語一直都是世界上最為複雜的語言之一,當然其發音和書寫也都是非常的複雜的。

在沒有漢語拼音之前,漢字的發音是用「直音」或者「反切」來注音的,在這裡我們就要了解一下直音和反切是什麼了。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遇到了生僻字,就是直音也是沒有辦法讀出來的;而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這就是古老的漢字最早的拼音了,對於字形完全不同的龐大的漢字數量來講,這種兩種注音的方法自然都是非常的困難的。

直到明朝末年,西方的傳教士為了方便學習漢語,就開始使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而且西方傳教士在給漢字注音的工作上做了不小的努力,這些經驗也就為後面的漢語拼音的相關改革提供了不小的經驗。從而就形成了如今億萬華人日常使用的漢語拼音了。

然而漢語拼音卻給漢字的發音帶來了幫助,現在不光是中國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和中過臺灣地區的漢字注音都在使用漢語拼音了,因為這樣能將以前繁雜的注音變得更為簡單,這也是時代發展中凡事由繁到簡的一個過程。

我記得在以前的新華字典裡就有漢語注音的字符的,小編也在網上找了一些相關的資料,與大家一起分享下:

文|原創、圖|部分源於網絡,歡迎點讚、評論和轉發

相關焦點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1954年的時候,早年就對白話文十分有研究的周有光被邀請進入了文字改革委員會中,他開始專心研究起漢語拼音以及漢字簡化的工作。並且揚言:漢字簡化是大勢所趨,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而當時漢字的簡化工作事實上在當時就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直到現在還有人常常計較,什麼「親不見,愛無心,産不生,導失道」還常常出現在一部分人的口中。
  • 漢語拼音之父談漢字聽寫大會:我去一定考0分
    原標題:百歲周有光批「聽寫大會」:我去一定考零分  11月11日,漢語拼音之父、108歲的語言文字學者周有光的一番話,讓央視「漢字聽寫大會」再次陷入爭議。周有光老人說,即便以他的知識儲備,假如去考「漢字聽寫大會」,「一定考零分」。
  • 漢語拼音出現在什麼時候,它未出現前怎樣讀漢字
    漢語拼音是我們現在每個人都熟知的,漢字的博大精深和拼音的簡易方便,共同締造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漢字歷史悠久,在我國遠古時期就有倉頡造字,現代我們所學的漢字是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的。那麼漢語拼音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 中國最簡單的「漢字」,認識的卻沒有幾個人!真是長知識!
    《康熙字典》以明朝梅膺祚的《字彙》,和張自烈的《正字通》為範本,增訂和收錄了上下五千年民間流傳的所有漢字,可以說是目前全國乃至世界收錄漢字最多的著作。據學者研究發現,現在人閱讀常用的漢字大約在4600個左右。也就是說,常人只要掌握4000個以上的漢字,就沒有太大的閱讀障礙。
  • 沒有拼音的時代,漢字讀音如何傳承?
    漢字是方塊字,是音意行的結合體。但是也有可能簡化到今天,音,意,形完全不具備聯想性,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一個生字,既不了解他的意思,也不了解他的發音。不像英文,你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單詞,卻能夠勉強拼出他的讀音,因為英文字母組成有一定的音律規範性,掌握音標就可以在不懂意思的情況下讀出來。
  • 一個漢字盯久了就不認識了,咋回事?
    你有沒有發現一件怪事:長時間盯著一個字看,大腦似乎發生了短路,原本熟悉的漢字,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字」。不僅是長時間注視,重複書寫也會變得陌生。這不,就有網友表示,小時候被罰寫多次甚至100次的恐懼真實存在,但是恐懼過後仍然沒有記住這個字~這個話題還曾佔據微博熱搜榜,引起眾多網友的「共鳴」。其實國外很早就發現了這一現象,1907年美國心理學博士瑪格麗特弗洛伊沃什伯恩,就在美國心理學雜誌上發表文章稱:「如果對一個單詞注視得太久,它將變得奇怪而陌生。」
  • 在中國少有的7個漢字,在日本卻很常見,認識一個你就很厲害!
    在中國少有的7個漢字,在日本卻很常見,認識一個你就很厲害!去過日本或者學過日語的人或多或少都會知道,日本的街頭有種在中國的感覺,那是因為他們的街頭有隨處可見的漢字。即使是沒有學過日語的人,只要看到招牌,也能理解其大概的意思,這是由於古時候日本與我國頻繁往來,當然也與當時他們落後的文化有關,不過後來日本也有了一些創新,比如他們的漢字發音與我們的漢字發音是完全不同的,還有一些字,甚至都是他們自己發明出來的。
  • 在沒有漢語拼音的古代,古人這麼學習漢字,網友驚呼古人智慧
    漢語拼音的發明直接促進了中國漢字的發展進程,但是在中國的古代沒有漢語拼音的時候,古人是怎麼通過學習認識漢字的呢?而且老師是怎麼教學生識字?難道僅僅是憑藉直接看嗎?就變成了「當」對不?「德紅」!「德紅」!「德紅」!就變成了「東」對不?「古紅」!「古紅」!「古紅」!就變成了「公」對不?是不是好神奇了???其實,就是下面這個道理,以「當」字為例:都,在古代的讀音標註中叫「韻部」——相當於拼音的聲母;郎,在古代的讀音標準中叫「韻腹/韻尾」——相當於拼音韻母。至於後面的「切」字是啥意思?
  • 日語中的這些漢字,中國人或許都不認識!
    了解日語的同學們都知道,在日語中存在著大量的漢字,就算一點日語也不會的人,去日本旅遊也沒有多大的問題。日本街頭的各種指示牌、宣傳冊上的漢字,就算是日語小白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實際上日本曾在1866年提出過廢止漢字,但是卻無法實行。畢竟漢字在他們語言系統裡已經根深蒂固了。
  • 漢語拼音 60 年:是什麼助推了漢字的拉丁化,我們的思維方式為何改變?
    2018 年 2 月 11 日,漢語拼音迎來 60 周年紀念。它在創立之初被設定為「漢字的注音工具和普通話的推廣工具」,但在個人計算機以及智能設備的普及之下,變成了人們在虛擬世界交流的主導性存在。漢字最近一次危機發生在 1970 年代。在電腦剛剛誕生的那些年裡,如何讓中文能夠與電腦匹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 怎麼查不認識的字的拼音/讀音不認識的字怎麼打
    本例教大家如何用在線新華字典查不認識字的讀音,然後查找到可以複製文字。舉例來說,我們要查「烎」這個字的讀音。首先百度搜索「在線新華字典」。主界面上方如下所示。我們可以選擇「按部首檢索」。接下來就可以看到按部首筆畫多少排列的部首。
  • 字典裡這些奇怪的符號,90%的人都不認識!
    反切則有點魔幻簡單來說就是用兩個常用字的讀音註明目標漢字的讀音第一個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第二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退出了歷史舞臺僅在工具書裡能找回一點昔日存在感 所以也難怪大家都不認識驚喜不驚喜?!
  • 出生才61年的漢語拼音,為什麼能爬到千年漢字「頭上」?
    它是我國1958年官宣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是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主要由字母表、聲母表、韻母表、聲調符號、隔音符號組成。1955年國家開始進行漢字改革,漢語拼音就是產物之一,是國家為了適應計算機信息化創新和推廣普通話做的新嘗試。屈指一算,漢語拼音的誕生,距今只有61年。61年?!是不是很震驚?我們習以為常的漢語拼音和漢字相比,年紀差了好幾千年。
  • 臺灣曾有多種漢字拼寫方案 政治鬥爭引發「拼音大戰」
    幾乎在同一時間段,一條沒那麼起眼的新聞悄然進入又離開了人們的視線,那就是「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度過了自己的111周歲壽辰。 前兩條新聞和後一條之間,似乎沒什麼聯繫,但如果聽過了臺灣「拼音大戰」的來龍去脈,你或許會對臺灣和漢語拼音之間的淵源有一些新認識。 但凡去過臺灣、或者熟悉臺灣的人都知道,不同於大陸一套漢語拼音走天下,臺灣存在著多種拼音系統。
  • 網友曬怪異讀音漢字 小夥伴驚呼讀完舌頭打結了
    好吧,你可能會說不認識這個字。沒關係,用漢語拼音給你註上音以後,你總該能讀出來吧。這個字的注音是「gi」。你自己試試吧。很非主流的發音更像是某種擬聲詞。記者查了這個字的釋義,是「山名」,組詞是「怾怛(da)」。  再看這個「黁」字,它的漢語拼音注音是:nun。這個字的意思是香氣,例句是「溫黁飄出麝臍燻」。
  • 學習語文的終南捷徑,掌握150個漢字字源,漢字學習不再難!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能通讀紅樓夢,每個字都能認識,也就意味著孩子認識了4462個漢字,並且同時學習了由這4462個漢字構成的大量的詞語,別的不說,但就這一點,意義就是非凡的,因為新課標裡要求初中生要掌握3500個漢字,一本紅樓夢裡的漢字,就遠遠超過這個要求了。當然,僅僅認識漢字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讀準字音、寫對字形、理解字義。
  • 冷知識科普:古時候沒有冰箱,人們是怎樣製冰的?
    點擊箭頭處「藍色字」,關注我們哦!!各位親愛的小夥伴,你們好!歡迎閱讀今天的冷知識科普。
  • 為什麼盯著一個字或者一個人看得太久,會突然覺得不認識了?
    當我們盯著一個漢字看,持續一段時間,會突然發現自己不認識這個字了,心裡想:這個字是這樣寫的嗎?好奇怪實際上我剛才舉的例子和題主說的,本質上是一回事,術語稱為「語義飽和現象」,或者叫「完形崩潰」(這個詞語出現名偵探柯南的一集中......額,我好像突然不認識「完」了)神經學家對此的解釋是:由於我們在短時間內接受了大量重複的刺激,導致神經元之間出現了抑制作用,神經疲倦了。換句話說,就好比短時間內讓你快速重複的去做一件相同的事情,你就會產生厭惡,就不想去做了。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這法子,厲害了!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是沒有漢語拼音的,不止是很早以前沒有,就連清朝都沒有!也就是說,在中國長達5000年的文明裡,雖然有漢字存在,卻一直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識字」的?並且還能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據史料記載,中國的漢字拼音運動,是從清末民國時候才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