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漢語拼音的古代,古人這麼學習漢字,網友驚呼古人智慧

2021-01-10 史輯吧

漢語拼音的發明直接促進了中國漢字的發展進程,但是在中國的古代沒有漢語拼音的時候,古人是怎麼通過學習認識漢字的呢?而且老師是怎麼教學生識字?難道僅僅是憑藉直接看嗎?其實古人在就發明了一套完整的方法來傳播文化,真是敬佩古人的智慧

直接上個最簡單的,保證一看就懂:

1、當:都郎切——d(u)+(l)ang=dang;

2、東:德紅切——d(e)+(h)ong=dong;

3、公:古紅切——G(u)+(h)ong=hong;

以上的三個例子都是取第一個字A的聲母,取第二個字B的韻母,把這幾個字重複快讀,你就會發現它能產生拼音的效果。比如:「都郎」!「都郎」!「都郎」!就變成了「當」對不?「德紅」!「德紅」!「德紅」!就變成了「東」對不?「古紅」!「古紅」!「古紅」!就變成了「公」對不?是不是好神奇了???其實,就是下面這個道理,以「當」字為例:都,在古代的讀音標註中叫「韻部」——相當於拼音的聲母;郎,在古代的讀音標準中叫「韻腹/韻尾」——相當於拼音韻母。至於後面的「切」字是啥意思?注意,「切」本身是一個動詞,意思是讓我們在兩個字的組合讀音中,「切」出一個音來——可謂相當形象生動。這,就是傳說中的《切韻》了~!隋代《切韻》是中國史上的第一部「韻書」——何為「韻」?其實就是和「拼音」一個意思,總之就是指標準的讀法。可能有朋友會問了:既然古代沒有拼音,那你上面舉的例子裡,是怎麼知道「都」就是「du」?「郎」就是「lang」?你要是這樣問我,我是真的沒有答案了~因為,這已經不可考,但是我可以告訴你,只要是古代韻書中歸為「韻部」的那些字,它的讀音就是已經確定了的。說到這,就得先解釋另一件事了。雖然,韻書要到隋朝才出現。

而且,自有正史的夏商周三代起,一直到清雍正的3000~4000多年時間裡,我國歷史上從未試過推動「語同音」。

註:清代雍正曾設「正音館」,以北京話為國語——老北京話,不是今天的北京話,要求全國執行,但是後來也不了了之,所以要「留」到新中國誕生,才終於完成。儘管如此,但是這並不代表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就沒有語言教學。孔子有一句大家都熟能詳的話還「子所雅言,《詩》《書》執禮」還記得不?這句話的意思是,要學習周代的書籍《詩》《書》就一定要用「雅言」。這個雅言一般主流觀點都認為是作為統治者的姬周人使用的關中(長安)方言,而姬周人自己的解釋則說這是他們的先輩在夏代時學習的夏人之語言(古「夏雅」同音)。但不管如何,從孔子與雅言的這個例子就可以得知,古代人不可能因為沒有發明音標或韻法,就沒有語言教學,如果都不推廣語言的話,那周天子怎麼和天下諸侯溝通?

識字知書的士大夫階層又怎麼和諸侯溝通?所以說,追溯到隋以前的晉、漢、秦,乃至周商夏,都一定程度存在「語同音」的,起碼上流階層都會同一門語言。我們不知道的,只是上古三代到底是用什麼樣的韻法而已。目前可查最久遠的語言教材是來自先秦時期的《史籀篇》和《爾雅》。

兩書均被《後漢書.文藝志》所收錄,其中《爾雅》保存得比較好,共有3卷20篇,並且一直流傳了下來,而《史籀篇》則已經佚失,只在《說文解字》中保留了223個字。我們都知道秦始皇推動了中華民族史上的第一次「書同文」,那麼,我們也可以由此想像到,既然書已同文,則「語同音」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開始自然而然地推動普及,因為原來的六國人的文字與秦國是完全不同的,那麼再用他們自己的文字讀音去讀秦帝國制訂的書本已變成不可能。

所以,《史籀篇》和《爾雅》,與秦始皇時代的《倉頡》《爰歷》《博學》的5大先秦辭書就成了中國史上最早的文字讀學教材。後來,進入西漢時期,又有了《凡將》《訓纂》《滂喜》《急就》等相關著述。因此,我認為影響極其深遠的東漢許慎之巨作《說文解字》的基礎就是來自這些前人之作。《說文》全書收錄9353字,又有古文、籀文等異體同文1163字,合共解釋了十三萬餘字,幾乎奠定了所有漢字的字義與來源,以及讀音。許慎在這10幾萬字中共提煉出來540個部首,在辨識文字的聲讀時,他使用的方法主要就是「讀若法」和「直注法」。【直注法】就不多解釋了——就是已經確定的讀音。龢,《說文解字》註:從龠禾聲。讀與和同。

【讀若法】從象形文字的「形聲形義」的創造理念出發,把同一部首或偏旁的字歸類為同一聲部,然後在部首或偏旁中取其中之一來作為文字的「聲旁」,以表示它的讀音。如「坪」,《說文解字》註:從土從平,平亦聲。「平」就是它的聲旁,所以它的讀音就是「ping」。而那個「亦聲」的意思,則是指在釋讀的時候,要麼從形聲的角度出發,要麼從會意的角度出發去解讀字音(凡言亦聲者,會意兼形聲也)。也就是說,這個「亦聲字」不是一個可以「一鍵到位」的讀音技巧。比如「吏」這個字,《說文》:吏,從一從史,史亦聲。如果是按「形聲」,那麼「吏」肯定是讀「shi」,但是正如前面所說,要麼形聲要麼會意,而「吏」作為名詞,又是指人,顯然就不適合用「形聲法「釋讀。

所以《說文》又註:「吏之治人,心主於一,故從一」,所以古代時「吏」與「一」應該是同聲的,假設東漢時「一」就是發「yi」,這就是為了表意的發音。相信聰明的讀者也留意到了,我們雖然無法百分百肯定東漢時「吏」、「史」、「一」是發什麼音,但是有趣的是,今天這三字的發音卻確實與《說文解字》的釋音非常接近,把「史」(shi)與「一」(yi)來個「切」音就大致解決了:syi轉音成今天我的「li」是非常可能且順理成章的事。不管如何,今天的「史」、「吏」、「一」還是幾乎還是同一個聲部。所以,為何我們的專家們有辦法復原古漢語,不得不說,老祖宗的智慧真不簡單。

《說文解字》裡還有一種讀音技巧叫「省聲」,這個方法和亦聲不同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必然的「形聲」或「會意」,但是它的釋讀方法卻仍然是以聲旁為讀音,例如:郊,「從邑交聲」(「阝」為邑簡寫)——就是說它的部首是「阝」,但它的聲旁卻是「交」;超,「從走召聲」——它的部首雖然是「走」,但聲旁卻是「召」。這種方法的是因為無法「形聲」也無法「會意」的情況下而創造的,所以「省聲」法並不是一個十分科學的方法,是許慎的一個折衷選擇,但是這個辦法到了《切韻》誕生後就解決了。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很流行一個觀點,說東漢尚未發明「反切法」(即隋《切韻》中的注音方法),其實這是錯誤的。北齊顏之推在《顏氏家訓·音辭篇》云:「孫叔然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至於魏世,此事大行。」陸德明《經典釋文》也說:「孫炎始為反語,魏朝以降漸繁。」

孫炎,字叔然,三國著名經學家,曾為《爾雅》作注,改名《爾雅音義》,裡面就有「反語」,方法與後來的「反切」法是一樣 。到了隋唐時代,由於漢字歷經了近千年,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了,因此在上述的「反切法」的運用,已經可以解決絕大部分的文字讀音問題。所以,唐詩宋詞開始大爆發!

後來有了漢語拼音,漢字的教學變得容易,漢語的傳播業變得更加的簡單,這讓中國的漢語走向世界奠定了一個基礎,最後還是要感謝漢語拼音的推動者吳玉章,如果沒有他的重視,我們的漢語拼音可能沒有這麼簡單的。向前人致敬

相關焦點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這法子,厲害了!
    古人的智慧到底有多厲害?今天我們又領教了「一招」!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是沒有漢語拼音的,不止是很早以前沒有,就連清朝都沒有!也就是說,在中國長達5000年的文明裡,雖然有漢字存在,卻一直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識字」的?並且還能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很簡單,一學就會
    從小到大,我們都學習過古文典籍,認識和掌握了大量漢字,而使之得以實現的工具就是漢語拼音。然而,中國古代沒有字母,也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讀音的呢?對於生僻字,又是以何種方式標註讀音的呢?漢語是非拼音語系,從來未曾有過外來工具輔助,但這並不妨礙它發揚光大,因為古人早就創造了高明之法來為其注音。
  • 沒有拼音的時代,漢字讀音如何傳承?
    漢字是方塊字,是音意行的結合體。但是也有可能簡化到今天,音,意,形完全不具備聯想性,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一個生字,既不了解他的意思,也不了解他的發音。不像英文,你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單詞,卻能夠勉強拼出他的讀音,因為英文字母組成有一定的音律規範性,掌握音標就可以在不懂意思的情況下讀出來。
  • 網友曬怪異讀音漢字 小夥伴驚呼讀完舌頭打結了
    網友曬怪異讀音漢字 小夥伴驚呼讀完舌頭打結了   前不久央視舉辦的中國漢字書寫大賽大概「打擊」到了不少人。很多人突然發現自己居然有那麼多的漢字都只會說不會寫。不過如果你現在還這麼以為的話,那也未免自我感覺太良好了。事實上,很多漢字你不僅不會寫,恐怕就連讀都讀不出來。近日,微博上出現的二十多個漢字以及它們的奇葩讀音「秒殺」眾人。有網友高呼:「你怎麼了舌頭?怎麼打結解不開了!」
  • 古代沒有金屬探測器,用什麼來調查銅礦呢?古人智慧讓現代人折服
    歷史並沒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別人。我國古人是在不斷的嘗試和使用中,慢慢發明和掌握冶金技術的。人類文明也從鐵器時代進入了青銅時代。生產力得到了極大地提高,文明的發展也得到了大力的發展。那麼,在沒有金屬探測器的情況下,中國古人是如何發現礦區的,又是如何開採出來的呢?。
  • 古時候沒有漢語拼音,遇到不認識的字,人們怎樣去認識漢字的?
    原問題:古時候沒有漢語拼音,遇到不認識的字,人們怎樣去認識漢字的?這麼問就應該多花點時間去了解一下漢語拼音的發展歷史,其實很早以前,漢字就有拼音了,只不過跟現在的漢語拼音不太一樣,複雜程度也更大,只有對漢字注音,人們根據注音也就能識字和發音的。
  • 古代將軍的「看雲識天氣」,古人的智慧令人折服!
    在古代的時候,古人可不像現在一樣可以收聽天氣預報來獲知未來的天氣狀況。但是在當時,人們不管是日常出行,還是下地耕作,都要受到不少天氣的影響。這時候,聰明的古人已經憑藉著他們自己長期以來對天氣的觀察,總結出了一套準確率頗高的預測天氣的方法,並且還把這套方法運用到實際的生產生活中去了。這便是今日小編要聊的古代將軍的「看雲識天氣」,有些現象如今用科學都解釋不了。大家可別覺得這是小編信口胡謅的,小編這麼說當然是有真憑實據的。早在唐朝就有文獻記載,當時人們的「觀天法」。
  • 在拼音沒有普及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說出來你都不信
    進入幼兒園後,我們會學習拼音。拼音是幫助漢字發音的工具。它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在拼音普及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出拼音的?你不相信。在漢語拼音之前,它是一個漢語拼音符號,一個為漢語拼音設置的符號。它以章太炎的拼音字母為基礎,由中國統一發音委員會於1913年制定。在此期間,提供了「音標」。北洋政府教育部於1918年正式發行拼音字母。
  • 古代晚上沒有電,還有宵禁,古人是怎麼度過長夜的,其實並不無聊
    電力的發明可以說是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了,為我們現代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現如今的社會,誰回到家不是看看電視,玩玩手機或者電腦,開著電燈,享受著電力的來的便利,是在無聊了可以上街走走,但是在古代, 沒有電,而且一般城市裡面都會實行宵禁,那些古代人又是怎麼度過漫漫長夜的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一下。
  • 沒有鐘錶、手機的古代,古人是如何看時間的?
    就拿看時間來說,我們想要知道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什麼手錶啊,手機啊,電腦啊,都可以準確的告訴我們時間,但是在古代呢,古人是怎麼知道時間的呢?今天,作者為大家分享一些古代的計時方法,看看有哪些驚嘆到了你?太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太陽可以說是一種最簡單、最原始的看時間方式了,這也形成了古時候人們的勞作規律。
  • 古代沒染髮劑,她們是如何把白髮變烏黑亮麗的?古人智慧讓人折服
    王莽用煤和墨水染髮並不是正兒八經的染髮工具,在沒有化工染髮劑的古代,他們有其他的東西代替。蓮子草屬於菊科植物,把蓮子草攔腰折斷,杆子裡流出的液體暴露在空氣中片刻就會變成黑色,唐朝人就喜歡拿蓮子草作為染髮的材料。
  • 從「一」到「十」的中國漢字,古人是如何創造的
    一至十是描述十個數字的漢字,應該是產生最早的文字之一,歷史悠久。從結繩記事角度考慮,一二三的產生到楷化沒有多大變化。從「亖到四」的變化,四到十後六個表數文字,其中有著更曲折的演變。反映了中國文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和古人高超的造字智慧。
  • 沒有電的古代,古人如何度過漫長的夜晚
    古人會玩兒在沒有電的古代,太陽下山後,天地間一片漆黑,古人們一般都幹啥呢?若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那古人無心睡眠的漫漫長夜,他們是怎麼打發的呢?入夜之後,窮人早睡,富人還可以用蠟燭油燈照明,許多古人也有夜生活。
  • 想起被數學支配的恐懼,就佩服古人的智慧
    原標題:想起被數學支配的恐懼,就佩服古人的智慧 「五九卌五,四九卅六……」,日前在國家博物館開幕的秦簡文化展上,一片秦代的「九九表」木牘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古代的數學研究竟然如此超前。事實上,中國數學研究源遠流長,如今的十進位制計數法、勾股定理、圓周率等數學知識,早在千百年前就被古人們記錄和研究。
  • 古代沒有電,古人晚上都做些什麼?難道一天黑就睡覺?
    然而在古代時期,人們的照明方式多半都是用火光照明,畢竟古代時期沒有電。那麼這時候也就引發出了另一個思考,古代人夜晚沒有電,那麼古人難道是一到天黑時,就必須要睡覺嗎?其實古人也有古人的智慧,他們可以從眾人的智慧當中,提取一些能夠幫助人們更好生活的亮點出來,也就形成了「古人要比現代人所想像的更快活」的現象。
  • 為何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三刻到底是幾點?古人的智慧讓人嘆服
    2015年9月,我國重新修訂了《刑法修正法案》,將死刑作為我國最為嚴厲的刑法,執行方式有槍決,注射死等,但是在古代,死刑大多以斬首和絞刑的方式執行,古代執行官常喊「秋後問斬」我們知道是因為走著傳給皇帝需要時間,以及方便覆核案件詳情。
  • 穿越回到明朝江南第一家,看我們古人的治家智慧
    鄭氏家族以孝義治家的模式,堪稱中國古代家族的模範。鄭氏的傳世家訓《鄭氏規範》,其中關於治家、修身、教子、處世的訓言無不滲透著儒家倫理、文化的影響。《咱們穿越吧》有一期,穿越吧的成員包括沈騰、宋小寶、黃小蕾等人一起穿越回明朝,體驗鄭氏家族。再現了當年那個大家族的日常生活,看過之後為鄭家厚重的家風感慨不已,很多傳統的東西其實有它好的一方面,但是在現代社會幾乎已尋覓不到。
  • 在沒有暖氣的古代,古人是如何過冬的?
    冬至過後 有沒有感受到刺骨的寒意? 家裡沒有暖氣的 空調開了嘛?平常百姓家,沒有能力建椒房,便用土坯建房,摻雜一些穀殼、麥秸等,與此原理相近;不僅成本低廉,也能保溫防寒。
  • 古代沒有冰箱,古人是如何在夏天儲存食物和製作冷飲的?
    如果沒有冰箱,食物不能通過冷藏保鮮,人們也無法便捷的儲存食物,這會給生活增添許多麻煩。 可是古代就沒有冰箱,人們該通過什麼來儲存食物呢?古代也沒有五彩繽紛的冷飲和冰激凌,他們在夏天又該如何解暑呢?今天我們一起探究一下這些問題。
  • 古人怎麼研究天體?中國古代天文儀器大盤點
    在古代,天象變化是人們生活中決議婚喪嫁娶、破土動工、慶典儀式、行軍打仗等重大事件的重要依據。而古代的天文學家也會將天象的變化,與帝王的降生、國家的禍福聯繫在一起。但是,那時的古人並沒有天文望遠鏡、衛星等精密的高科技儀器設備。那麼,古人到底是如何觀測計算天象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