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我國重新修訂了《刑法修正法案》,將死刑作為我國最為嚴厲的刑法,執行方式有槍決,注射死等,但是在古代,死刑大多以斬首和絞刑的方式執行,古代執行官常喊「秋後問斬」我們知道是因為走著傳給皇帝需要時間,以及方便覆核案件詳情。
但是還有一句常說的話「午時三刻行刑」,這又是為什麼呢?冬天還好,夏天的時候午時三刻,不是正熱的時候嗎?還有那麼多人圍觀,難道不會覺得現場悶熱且腥臭嗎?在聽完解釋後,大家才恍然大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任何事情都是有規矩的,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我國古代的刑法中,「秋後問斬」「午門問斬」以及「午時三刻問斬」就是斬首必要的刑罰規則,交代了行刑的時間和地點,看似隨口一說的話,其實裡面暗藏玄機。
之所以要秋後問斬,是因為在公元1163年北宋變法後,六部更加完善,皇帝有萬民要管理自然是忙不過來的,因此地方上的事情就交給地方官審理,到那時審理結束後還是要上報給皇帝批准才能行刑的,而古代交通不便,一來二去幾個月就過去了,因此行刑時間總會推遲幾個月,所以就變成了秋後,那午門和午時三刻是為什麼?,兩者其實息息相關。
我國的古人是非常迷信的,相信人死後會有魂魄長留人間,如果是窮兇惡極的罪犯,那可能就會化成厲鬼為禍人間,古時有天幹地支,一天十二個時辰,而午時三刻正好是中午11點到12點期間,正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如果這時候行刑,即使是再強悍的罪犯,魂魄留下來也會被陽氣所衝散。
而且就算是地方官再英明,總會有一些冤假錯案的存在,如果不在這個時候行刑,劊子手很容易就會被冤魂纏上,而午時三刻行刑,要麼這些罪犯的魂魄被衝散,要麼趕去投胎,因此就能夠保住一方的安寧。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11點到12點之間正好是休息時間,這個時候大家都勞作回來了,要回家吃飯,才會有時間前來觀看行刑,而午門一般設置在整個縣市的正中心,是百姓的必經之路,因此正好為他們觀看提供了一個場所,律法和刑罰的存在就是為了更好的管理。
而百姓觀看斬首就會對他們產生一個很好的教育,也就是殺雞儆猴,告訴百姓作惡的下場就是會被斬首示眾,落得個死無全屍,而古人對全屍的執念是非常重的,試想如果在府衙行刑,圍觀的就門口那幾個百姓,根本產生不了示警和教育作用。
看完這些才明白,所謂的斬首並不是一刀下去那麼簡單,還要經過重重審批,審批完以後還要選好一個合適的地點,不得不說,古人也是十分有智慧的,每一步都有自己的打算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