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現代社會上的時間系統是「24小時制」,每天24小時,從0: 00到24: 00。在古代,古人使用的計時方法是「十二分計時法」。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時辰。時辰不同於小時。古時候的一個時辰大約為現在的兩個小時。在古代,子時相當於晚上23: 00到凌晨1:00;丑時相當於凌晨1點到3點,以此類推,持續剩下的10個小時如下圖所示。
在這眾多時刻之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時刻,那就是午時。我們經常在古裝影視劇中聽到午時已到,那麼午時是幾點呢午時是中午11: 00到下午1: 00。現代人們常說中午正好是十二點。一小時分為四刻,一小時是六十分鐘,所以一刻是十五分鐘,所以三刻是四十五分鐘。
那麼午時是中午12點,三刻是45分鐘,午時三刻就是中午12:45了一天24小時,為什麼午時三刻被大家所熟知?因為觀眾經常在看電視劇電影中斬首的情節,行刑官抬頭看天空中的太陽,然後看它旁邊的日晷。確定時間後,他會大喊「午時已到,執行!」收到指令後,劊子手拿起大刀,噴了一口酒,然後砍頭。這種場景不是由電影和電視劇虛構的,而是事實。
在古代,囚犯在三刻中午被斬首。午時三刻有什麼特別的?必須在這個時候斬首嗎?古人講究陰陽五行,生者為陽,死者為陰。砍頭是殺人,人會死,所以陰氣很重。如果這個被砍的人還有冤屈,就會滋生更多的陰氣,製造一些奇怪的事情,所以必須用陽氣克制陰氣。白天午時三刻的太陽是最大的,所以這個時候砍頭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時間。
古人對世界知之甚少,沒有科學理論知識。因此當他們看到問題時,他們總是帶上神話的色彩,這樣他們就能得到合理的解釋。然而,古人把一切都歸功於神話,這也表明他們敬畏自然界的一切,敬畏地看著整個世界。
參考文獻:《中國文化簡史》、《中國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