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古人行刑為什麼要定在「午時三刻」

2020-11-23 中華網文化頻道

原標題:說說古人行刑為什麼要定在「午時三刻

看戲曲節目、歷史小說、古裝電影,常常會有「午時三刻開刀問斬」的話語出現。古人為什麼要選在「午時三刻」行刑呢?「午時三刻」有什麼說法呢?我們先介紹一下古人是怎樣計算和稱呼時間的。

古人把十二地支紀一晝24小時劃為十二時辰。又劃為一百刻(「刻」原來指的就是計時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晝夜滴完一桶,劃分為一百刻)。「時」和「刻」實際上是兩套計時系統單位,換算比較麻煩,平均每個時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



十二時辰為

子時(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

丑時(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

寅時(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

卯時(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

辰時(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

巳時(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

午時(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未時(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

申時(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

酉時(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

戌時(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

亥時(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

每個時辰各佔兩個鐘頭。

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裡的每點只佔24分鐘。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鐘,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鐘,即2時36分。

古代用漏壺計時。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

「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時43.2分,是將近正午十二點,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

中國古代一直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作出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等等和他被處死有關連的人員。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壓抑鬼魂不敢出現。這應該是習慣上「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那麼,是不是古代法律規定在「午時三刻」行刑的呢?並非如此。比如唐宋時的法律規定,每年從立春到秋分,以及正月、五月、九月,大祭祀日、大齋戒日,二十四節氣日,每個月的朔望和上下弦日、每月的禁殺日(即每逢十、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都不得執行死刑。而且還規定在「雨未晴、夜未明」的情況下也不得執行死刑。

有人計算後認為,按如此規定唐朝一年裡能夠執行死刑的日子不到八十天。在行刑的時刻上,唐代的法律明確規定,只能在未時到申時這段時間內(大約合今下午一時到五時之間)行刑。並不是「午時三刻」。而明清的法律只是規定了和唐代差不多的行刑的日期,對於行刑的時刻並沒有明確的規定。

既然法律並沒有明確的規定,明清小說裡「午時三刻」行刑的說法就應該只是當時官府的慣例,或者是說書人、寫書人的普遍看法。

在午時三刻鐘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

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並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是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不計時間,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使其也無鬼做。

相關焦點

  • 「午時三刻」是幾點鐘,為何中國古人喜歡挑選「午時三刻」行刑?
    在古代,當有人犯下了嚴重的罪行時,就會被斬首或者實施其他的酷刑,古代的法律是十分嚴苛的,在我們平時看古裝劇時,就經常會看到有人犯下罪行時,會被宣布在午時三刻行刑。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中,行刑的時間並不是固定的,那麼古代的人又為什麼要規定在午時三刻行刑呢,難道是由於他們的法律規定嗎?
  • 午時三刻到底是幾點?為什麼古代行刑,很多會選擇在這個時刻?
    大家看多了古裝劇,一定對犯人行刑的劇情太熟悉了,定要在午時三刻進行,而且每次要殺關鍵人物的時候總會在最後一刻沒有成功,不是有了皇帝或者上級官員的特赦,就是劫法場成功。那麼我國古代在選擇行刑時間上,為什麼偏偏是「午時三刻」呢?在這一時間行刑是有什麼講究和文化含義嗎?
  • 為何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三刻到底是幾點?古人的智慧讓人嘆服
    但是還有一句常說的話「午時三刻行刑」,這又是為什麼呢?冬天還好,夏天的時候午時三刻,不是正熱的時候嗎?還有那麼多人圍觀,難道不會覺得現場悶熱且腥臭嗎?在聽完解釋後,大家才恍然大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任何事情都是有規矩的,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我國古代的刑法中,「秋後問斬」「午門問斬」以及「午時三刻問斬」就是斬首必要的刑罰規則,交代了行刑的時間和地點,看似隨口一說的話,其實裡面暗藏玄機。
  • 午時三刻是幾點鐘?為何古代行刑要挑午時三刻?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這也就有了子時、午時、亥時等等時間的名字。我估計人們聽到最多的就是午時的名字了,因為在很多的古裝電視劇中很多當權者都會宣判犯罪的人午時三刻問斬,感覺這都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只要一犯罪可能就是午時三刻問斬,那麼你們有沒有好奇過,這是為什麼呢?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魔力呢?為什麼那麼多人要選擇午時三刻呢?
  • 古代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午時三刻是現在的幾點鐘?漲知識了
    不過古代處死犯人是有很多講究的,一般會選擇在午時三刻斬首。古代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呢?你知道午時三刻又是現在的幾點呢?我來告訴大家!古代的計時方式跟我們現在的不一樣。古代一天只有12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兩個小時,而且古代一個時辰又劃分為八刻,每刻相當於我們現在的15分鐘,古代的午時三刻,精準的用我們今天的計時方法來講的話,就是中午12:45。
  • 電視中選擇的「午時三刻」行刑,這一說法有什麼意義,是真是假
    我們看電視劇的時候 ,經常能看到處斬犯人時,判官會說:「拉下去,明日午時三刻問斬」,為什麼一定是午時三刻,而不是別的時間呢?如果我說我國古代刑罰處置時間裡,根本沒有午時三刻這個說法,你信嗎?古人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又劃為一百刻,「刻」是計時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刻約為14.4分鐘,「時」和「刻」實際上是兩套計時系統。午時」就是今天的中午十一點至十三點之間,午時三刻是將近正午十二點,此時是一天中太陽最強的時候。
  • 為什麼古代砍頭要在午時三刻?一陣背脊發涼
    我們看很多古代的影視作品中,要斬犯人的時候基本都選在午時三刻。行刑官就坐在那裡等午時三刻的到來。太陽已經出來了,很熱的天,大汗淋漓的,然後扔出去這個監斬的牌子。劊子手再手起刀落,人頭就落地了……那為什麼要選在午時三刻呢?
  • 古時斬首為何一定要在「午時三刻」,大概是現在的幾點鐘
    對於斬首,行刑的時間都是規定在午時三刻,一旦到時間,劊子手就落下屠刀,人頭落地。那麼午時三刻,換算成現代時間的話,是什麼時候呢?古代的計時方法很獨特,古人把現代的二十四小時,也就是一天,劃分成了十二個時辰,相當於古代的一個時辰即為現代的兩個小時。而這十二時辰是根據地支來進行命名,也就是子時、丑時、寅時等。
  • 不一樣:古代殺人為什麼午時三刻?午時三刻是現在的幾點?
    ,那麼有沒有細想過為什麼古代劊子手行刑要挑選午時三刻這個時間呢?古代殺人為什麼午時三刻?古時候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古代殺人為什麼午時三刻因為此時陽氣最盛,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
  • 古代行刑總要說午時已到,午時是什麼時候?為啥都要選這個時間
    在古代,古人使用的計時方法是「十二分計時法」。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時辰。時辰不同於小時。古時候的一個時辰大約為現在的兩個小時。在古代,子時相當於晚上23: 00到凌晨1:00;丑時相當於凌晨1點到3點,以此類推,持續剩下的10個小時如下圖所示。在這眾多時刻之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時刻,那就是午時。
  • 「午時三刻」是幾點?古代砍頭為啥在這個點,身為炎黃子孫要明白
    在古代,古人使用的計時方法是「十二地支計時法」,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時辰。時辰和小時不一樣,一個時辰等於兩個小時。古代子時相當於現在的晚上23點到凌晨1點;丑時相當於是凌晨1點到凌晨3點,剩下的十個時辰就以此類推。
  • 甄嬛傳:汪景琪被梟首示眾,為何首級被掛在菜市口,午時三刻行刑
    甄遠道雖然平時小心謹慎,但卻忘了除了皇帝要注意,身邊的同事也要防範。把內心想法和鄂敏說了,結果被鄂敏抓住了這一點做文章。才有了後來污衊他與錢世名交好,說他有忤逆之心,最後慘被發配寧古塔。甄嬛不愧是甄遠道的女兒,兩人的想法幾乎一模一樣。
  • 古代處斬犯人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午時三刻在現在是幾點呢?
    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在劇情中看到,某人犯罪後,被判決午時三刻斬首示眾。我們都知道一天的時間是24個小時,但是古代的時間度量和我們現代人是不一樣的。那麼午時三刻究竟是什麼時間呢?我們先了解一下,古代人們是怎麼計算時間的吧。
  • 皇帝為何要將犯人「午時三刻」斬首?「午時三刻」是現在的幾點?
    經常在古裝「小說」或者「電視劇」中聽到類似於「午時三刻斬首」、「推出午門斬首」之類的話,那麼,小編就好奇了。「午時三刻」、「午門」有什麼特殊的地方,為何處死犯人還要這麼有講究?還有,「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幾點,小編對這個時間表示沒感覺?
  • 古代的「午時三刻」說的是現在幾點?
    電視劇和戲文裡,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或聽到這樣的橋段,處決犯人時,朝廷命官們總會這樣說:「午時三刻那這個「午時三刻」究竟是現在的幾點呢?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從古代的計時工具「漏刻」說起。漏刻是古代最重要的計時工具。漏,指漏壺;刻,指箭刻,即由漏壺水面的高低,通過箭刻的標度米標來標示時間。 古代使用漏壺計時。
  • 從「寅時不開光,卯時亮堂堂」說古人對一晝夜的時間劃分
    我告訴他們說,寅時是四更,在凌晨三到五點,天確實沒有一絲亮光;卯時呢,是早上五至七時,古人已經在上班籤到了,天光自然十分明亮。沒想到,其中一個年輕人就要我講一講:「古人的一晝夜都是怎麼說的,比如『半夜三更』,比如『午時三刻』,具體指的什麼時間?」我是這樣回答他們的——  古人主要根據天色來把一晝夜分為若干時段。
  • 古代常說「午時三刻」,到底古代對時間是怎麼劃分的?
    在古代我國的時間則是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每個時辰的劃分按刻。因為古代計時的工具是用「銅壺滴漏」,由日壺、月壺、星壺與受水壺構成。日壺中的水以恆定的量漸次滴入各壺,直至受水壺。受水壺中有標有時辰刻度的銅尺表,水中還有指示刻度的浮舟,以指示該時辰所在的時刻。
  • 午時三刻究竟是幾點幾分,你知道嗎?
    午時是幾點到幾點 答: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中午11:00到中午13:00。
  • 俗語「男怕三更子,女怕午時辰」,「三更子」和「午時辰」是啥?
    先來說說「男怕三更子」。在古代佔卜理論裡面,不同的時間,對應著不同的陰陽屬性、五行屬性,包括人在內的所有事物,也有其特有的陰陽屬性和五行屬性,中醫也是如此。古人認為,男子是「陽」,而「三更子」,指的是三更的「子」時,也就是半夜11時到凌晨1時。在古人的計時觀念裡,子時,就代表著第二天來臨,子時也被視為陰氣最旺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