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麼計時的?一天到底是十個時辰還是十二個?了解古代的時間

2021-01-13 騰訊網

現在時間對於我們來說僅僅是一個數字,或者說它記錄了我們一天天的過程,代表了秒針,時針,分針不停的轉動,但是對於古代的人們來說,時間不僅僅代表了時間,它還是很多種不同寓意的集合體,還代表了陰陽時刻等等。接下來我們就說說古代那些個特殊的時刻的含義。

古代是沒有手錶的,所以他們的計時方法也是和我們不一樣的,古代對於一天的時刻有很多不同的計時方法,我們先來說說古代用的時辰制,有十二時辰,有十時辰,有二十四時辰,還有五時辰制。這些時辰不同那麼它的劃分方法也是不同的。

十二時辰在漢代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後來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二十四時辰是在宋以後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這應該也是我們現在二十四時辰的一個萌芽的狀態吧。

那麼十時辰又是怎麼來的呢?

他最先出現在先秦時期,他把晝夜各分為五份。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如果把—天分為五個時辰又是怎麼回事呢?在《淮南子.天文訓》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把一天劃分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這個可能是根據太陽的變化來規定的,但是有一個疑問就是如果天下雨沒有太陽怎麼辦,又如何進行計時呢。

除了時辰制之外,還有更點計時,我們經常看古裝劇的應該都知道,到晚上的時候一般就會有打更的那種,什麼天乾物燥,小心火燭啦,五更天啦。什麼什麼的。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

剛才我們說了,古代的時間並不僅僅只是一個時間,他還告訴人們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在古代還有很多的俗語是跟時間有關的,就比如男怕孤辰三更子,女怕寡宿午時刻,這裡面就有關於時間的詞,就比如三更子,午時刻。這句話說的意思其實和八字很相似,都是說兩個人合不合適的。我國古代將整個晚上分為五更天,三更也就是第一天晚上的十一點,到第二天的一點,這段時間自然就是到了深夜,在古人看來是陰氣最重的時候。

這其實就用到了我們剛才說的十時辰的劃分的方法。我們都知道,男性為陽,女性為陰,如果男生在一個陰氣很重的時間裡出生,那麼他註定就是不好的,或者說對他的一生都會造成很嚴重的影響,在結合那個時候的星象說,可以看出男性如果在陰氣最重的三更天裡出生,那麼他的性格肯定是孤獨和剛愎自用的,這樣的人就不適合成為結婚的小夥伴了。

當然對於女生的那句話也是一樣的,午時刻也就是中午太陽最烈的時候,這個時候陽氣是最重的時候,那麼如果女生在這個時刻出生的話,對她的一生和性格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在結合星象,我們就能夠知道,在午時刻出生的女孩身上就少了一些陰柔之美,不懂風情,性格孤僻,不好接觸的那種,那麼這樣的姑娘也是不適合娶回家的。

除了這兩句俗語以外,我們看歷史劇,還經常會看到如果要殺人的話,一定是午時三刻當街斬首示眾,那麼這個午時三刻又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呢?那個時候的「午時」一般大約就是現在的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之間,而午時三刻就是是將近正午十二點,這個時候太陽掛在太陽掛在天空中央,這也是地面上影子最短的時候。

而中國古代一直認為殺人是「陰事」,其實也就是不好的事情,即便是這個人是因為受到了法律的嚴懲。所以他們都認為無論被殺的人是不是罪有應得,他的鬼魂還總是會來糾纏作出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等等和他被處死有關連的人員。

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也就是午時三刻行刑,因為這樣的話是可以壓抑鬼魂不敢出現的,那麼他的鬼魂也不會去找和他的死有關的人了,這應該是習慣上「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肯定會有人說,白天不找,沒準晚上也會找啊,我想可能古人認為到了晚上的時候,他的鬼魂早就已經被黑白無常給帶走了吧。

當然除了以天為單位的之外,還有以月和年為單位的時間的算法。就連我們小學學過的二十四節氣歌也算是其中的一個類別,那個時候人們根據二十四節氣進行糧食的種植和收穫。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這也是我們天文曆法中的一項,當然它不僅是指導農事的曆法還是表示節氣變遷的曆法。除了這個之外,還有一年為單位的,就是我們經常用到的幹支紀年的方法了。

當然隨著我們現在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了解到,時間僅僅只是時間,並沒有什麼其他特殊的含義,所以我們還是要相信科學,相信科學的力量。但是我們也是對古人更加的敬佩的,在沒有手錶這種對於那個時代來說是高科技的時代裡,他們創造出了很多我們現在都不能達到的一些科學方法和技術手段,我們也為有這樣的祖先而感到驕傲和自豪那。

相關焦點

  • 古人為何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
    此外,古人還用「水鍾」來計時,「水鍾」也稱滴漏、刻漏,是古人利用滴水的等時性原理,通過反覆實踐,而發明出的計時方法。古代白天或晴天時,可以用日晷來測時間,到了夜晚或陰天,就需要利用水鍾來計時了。「水鍾」通常由播水壺、受水壺和分水壺三部分組成,使用時,需在受水壺的中央插入一把銅尺,銅尺上刻有十二個時辰的刻度,銅尺的前面插入一根木刻浮箭,下面是浮舟,隨著受水壺內水量的增多,浮舟也隨之上升,浮箭就能在銅尺上指示出刻度時間。有關滴漏的記載,也常見於古代詩人的詩文中,唐代詩人李益在《宮怨》一詩中寫道:「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時間細節:計時官、計時法以及計時工具
    後來,我國古代計時系統統一,紀年、紀月、紀時都用幹支法,幹支歷中以十二支進行紀時,把一天分為十二時辰,零點從「子正」開始。十二時辰和五更準確地說,古人是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間段,每一個時間段為一個「時辰」,每個時辰就大約等同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 為何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有很多我們習以為常卻又不甚了解的事物。比如,為何古人會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我們的先祖們是如何在沒有精確測量儀器的情況下,給生活加上了這些有效又奇妙的"標尺"的呢?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先祖就有了明確的時間意識和時間觀念。
  • 古代常說「午時三刻」,到底古代對時間是怎麼劃分的?
    現代對一天時間的定義是以標準的24小時制,國際上通用的計時方法是將一天分為上午在古代我國的時間則是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每個時辰的劃分按刻。因為古代計時的工具是用「銅壺滴漏」,由日壺、月壺、星壺與受水壺構成。日壺中的水以恆定的量漸次滴入各壺,直至受水壺。受水壺中有標有時辰刻度的銅尺表,水中還有指示刻度的浮舟,以指示該時辰所在的時刻。
  • 中國古代十二時辰是怎樣確定的?其與格林尼治時間有什麼關係?
    中國歷史上曾使用的「十二時辰」時間制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在更早的時候,上古人民一直使用十進位來進行時間計量,時、日、月、年,因此誤差很大。《左傳·昭五年》記載,【日元數十,故有十時,亦當十位。】古人以十幹計數,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到了帝堯的時候,由於原本使用的時間計量方式太落後,帝堯便命令后羿重新制定曆法。《淮南子·汜論訓》,【羿,古之諸侯】。后羿是古商族人,炎帝跟帝嚳的後代,古商族的曆法要比中原地區的先進。
  • 長安十二時辰,古時候十二時辰分別是現在的什麼時候?
    大家能說出幾個……時辰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對應於今天的二十四小時。十二時辰對應現在分別是【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 《長安十二時辰》,沒有鐘錶、手機,古人如何知道時間?
    日升月落,我們每天都經歷著時間的流逝,在古代,人類是用什麼方法計量時間?通過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劇中向人們展現的那些古人計時的智慧。《長安十二時辰》劇照擊鼓聲落,畫面出現了日晷上書「大荒落,巳正」,《長安十二時辰》與時間賽跑拯救長安安危的故事由此展開。
  • 乾貨|中國古代就是這麼計時的!
    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日晷二十四時辰制 宋以後把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
  • 古代的十二個時辰分別說明了什麼?古人的智慧真是不簡單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的生活、工作時間是以二十四小時記錄的。但是,在中國古代,時間記錄是以十二個時辰記錄的,依次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地支來記錄十二時辰。根據當前的時間系統,大約是兩個小時對應一個時辰。那麼,古人和現代人記錄時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現在的二十四小時,它的作用只是記錄時間。
  • 你知道古代的十二時辰是怎麼換算成24小時的嗎?
    按照古人計算時間的方法.1個時辰為我們現在的2個小時,半個時辰為1個小時,1柱香則為半小時,半柱香則是15分鐘一盞茶:約20分鐘 一頓飯:約1小時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 古代時辰與現代時間的對應 歷史小知識你都知道嗎?
    古代時辰與現代時間的對應 歷史小知識你都知道嗎?07-27 10: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
  • 關於古代時刻——「時」,來了解一下!
    追劇穿越至古代? 那你最起碼得先學會個本領——分辨時間。其實,古代的計量,比你想像的更貼近生活! 依據時、分、秒,就把一天24小時分清楚了,這種計時方法是實用的「舶來品」。在古代,我們也有自己的計時單位:時、刻、更、點。時時亦指時辰,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採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兼有古代的習慣稱法。依次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古代人民是怎樣計時的,不止子醜寅卯
    古人計時多是「天幹地支」為基礎,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地支不但是古代中國人民進行星命測算的工具還是計時算刻的曆法,並在中國從歷史、文化到日常生活都有關聯。
  • 常識積累:中國古代時辰
    時辰是古代人用來計時的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晝夜時辰,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陽之地面為晝 ,背陽地面則為夜。晝夜的劃分方法,中國傳統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晝夜,以子,醜,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來表示,每時辰分為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下四刻。
  • 古人是如何計時的?古代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
    國學晚自習◆ ◆ ◆ ◆ ◆國學知識古代一個時辰等於現在2個小時,但古代的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三更夜半」是現在的幾點?「彈指」、「瞬息」、「一念」、「剎那」,它們之間如何換算?來,漲知識,收藏吧!時辰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辰」,也稱「時辰」。
  • 中國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看看中國這些古老的「鐘錶」
    圭表說明在古代雖然不像現在能隨時看看鐘表手錶甚至手機等知道時間,但也有量度時間的辦法。那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根據相關資料,中國古代計時器的創始時間不晚於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前222)。有根據日影長短及方向測定時間的圭表、日晷,有利用流體力學原理製作的刻漏(用水)和沙漏,有採用機械傳動的渾天儀、水運儀象臺等。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前者稱為圭表,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季和辨方位;後者稱為日晷,用來測量時間。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記載。
  • 為什麼《長安十二時辰》裡,要用幾種不同方式來計時?
    為什麼《長安十二時辰》裡,要用幾種不同方式來計時?最近大熱的《長安十二時辰》已經更到23集,追到現在,阿羅發現認識的小夥伴已經全部入坑,辦公室裡的小姐姐們,午休話題已經從TF最新口紅色號到四字弟弟的顏值和雷大頭的演技。
  • 古代砍頭為啥在這個點,身為炎黃子孫要明白
    現在社會的計時方式是「二十四小時制」,一天為二十四個小時,從零點到二十四點。在古代,古人使用的計時方法是「十二地支計時法」,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時辰。時辰和小時不一樣,一個時辰等於兩個小時。
  • 古代人通過什麼來測量時間?古代智慧的結晶
    我們知道在古代,時間也是非常重要的,皇帝規定什麼時間上朝,大臣就必須要按時上朝。那麼,在古代科技不發達的時候,人們是通過什麼來計算時間的呢?中國是世界歷史上最先懂得計時國家,在商朝的後期,中國就已經開始將一天的時間進行劃分,當時出現將晝夜分為100等分的百刻計時制,之後一直使用百刻計時制,直到清朝才被廢除。
  • 卯時是幾點 古代時辰的介紹
    古代時辰是一直沿用至今的一種計時方法,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那麼對於古代時辰的介紹都有哪些呢?相信對於這個問題大家也很想知道答案,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卯時是幾點,通過對於古代時辰的學習使我們更好的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古代時辰的介紹都有哪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