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長安十二時辰》裡,要用幾種不同方式來計時?
最近大熱的《長安十二時辰》已經更到23集,追到現在,阿羅發現認識的小夥伴已經全部入坑,辦公室裡的小姐姐們,午休話題已經從TF最新口紅色號到四字弟弟的顏值和雷大頭的演技。
《長安十二時辰》講述了唐長安城24小時的故事,從天寶三載正月十四的巳正開始,到正月十五的巳正結束。故事每一集為半個時辰,每集開頭都會以日晷報時,半個時辰等於現在的一個小時。
其實早在周朝時期,民間就開始用日晷計時,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也許你想問,日晷是如何計時的?人類對於時間的感知,最早的來源就是太陽,日升日落,周而復始。「日」指「太陽」,「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為「太陽的影子」。
按擺放角度不同,日晷分為地平式、垂直式和赤道式等三類,以赤道式最為經典。赤道式日晷在擺放時,要與赤道平行,晷針上端指向北極,下端指向南極,通過陽光投影測定時間。也就是說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晷針,其所投下的影子在不斷地改變移動,對照晷盤上面的刻度,即可讀取當前的時間。
雖然日晷計時簡單可靠,但卻有巨大的兩個缺點,一是晷針與地平面的夾角必須與當地的地理緯度相同,並且正確指向北極星。二是日晷依賴日照,如果是陰天或者黑夜,那麼日晷就失去了計時作用。
所以古代還有其他的重要計時儀器,水鍾和火鬧鐘。
「水鍾」是依靠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把水漏完的時間。
火鬧鐘是利用香燭燃燒的速度,燃燒至固定位置的鈴鐺便會掉落髮出的聲響,從而達到計時的效果。
《長安十二時辰》提到的這些「計時儀器」雖然都可以記錄時間,但多多少少都存在限制,受外界幹擾的程度比較大。
直到1583年,伽利略發現了鐘擺的等時性,現代鐘錶得以誕生和大發展,1656年,荷蘭的科學家惠更斯應用伽利略的理論設計了鐘擺,第二年,在他的指導下年輕鐘匠S.Coster製造成功了第一個擺鐘。
雖然在此之前,已有較為初級的計時手段。但伽利略和惠更斯無疑是鐘錶的締造者。從計時器的運作原理上來看,擺鐘是之後懷表與當今手錶的最原始機械結構。
今天,鐘錶已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計時工具了。花樣翻新的鐘表舉目可見,大鐘、鬧鐘、座鐘、掛鍾、七天鍾、十五天鍾,粗馬表、細馬表、半自動表、全自動表、單日曆表、雙日曆表、星晨日曆表、男式表、女式表、鍍金表、真金表等,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