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過後
有沒有感受到刺骨的寒意?
北方城市大部分已集中供暖
你家的暖氣熱了嘛?
家裡沒有暖氣的
空調開了嘛?
現代人不僅有暖氣、空調、電熱毯
還有鍋爐、熱帖、暖寶寶
等等諸多禦寒的「法寶」
可是
在咱們偉大的中國已有的5000年歷史,
那還沒有發明空調的4000多年裡,
古代人是如何度過這難熬的冬季的?
皇家中央空調 尋常百姓有火盆
我國是最早用煤的國家,用煤生火取暖是古代最普遍的方式。但是,古人取暖也分三六九等,不同階層的人家用煤炭來取火的方式那必然是不同的。
火牆
皇宮供暖是古時宮廷建築師們必須考慮的問題。有一種方法很像現代的暖氣,就是將宮殿的牆壁砌成空心的「夾牆」,俗稱「火牆」,外阻高內阻低(熱阻),通熱入牆取暖。
這兩項都是大工程,只有皇家貴族才能住得起。除了住的地方講究,還有一些用來取暖的小物件就是放在今天,取暖效果也是一級棒!
椒房
椒房裡的「椒」指花椒,在古代被視為一種保溫材料。用花椒和泥之後,覆抹在牆壁的表面,達到保溫的作用,並且帶有芳香的氣息。其原理跟現在的建築內外牆保溫原理相似。平常百姓家,沒有能力建椒房,便用土坯建房,摻雜一些穀殼、麥秸等,與此原理相近;不僅成本低廉,也能保溫防寒。
據漢代《西京雜記》記載,溫室殿牆壁「以椒為泥塗室」做保溫材料,然後牆上掛錦繡壁毯,設火齊屏風,用大雁羽毛做幔帳,地上鋪西域毛毯,這樣「內外兼修」,以提高室內溫度。後來,未央宮的椒房殿專門由皇后居住,「椒房」幾乎成了皇后的代稱。
△西漢未央宮椒房殿復原圖
燻爐
看宮廷古裝劇時,都能看到大宅屋子進門處回放一個鼎狀的東西,那就是燻爐。燻爐又被稱為「暖爐」、「紅爐」,類似於我們現在室內烤火的炭爐,利用炭熱來散熱。
手爐、足爐
古代也有「暖手寶」——手爐。爐子裡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灶灰,爐外包裹縫製精美的布罩。可放在袖或捧在手上,又被稱為「暖手爐」或「火籠」。看過《甄嬛傳》的都知道~
有暖手的就有暖腳的,足爐比手爐大一些,用錫或銅製成的一種扁瓶子,裡面灌熱水,主要用來焐腳,既可隨身攜帶,也能放入被窩中。
這兩樣東西差不多就是咱們現在的熱水袋了!
對於古代普通人家來說,可就沒有這樣的待遇了~
火塘、火炕
火塘,也叫火炕,就是挖坑填炭,以此來取暖。現在在許多北方居室中仍能見到火炕,取暖效果可見一斑。
火盆
沒有做工精緻的燻爐,但是普通人家的火盆也能起到相同得作用。用泥制的盆盛裝燒火做飯的「灶灰」取暖。
穿什麼?
裘衣
貴族輕裘加身,窮人基本靠抖。
達官貴人穿「裘衣」來抵禦嚴寒,其中狐裘和貂裘最為珍貴。
其實,裘並不是古代貴族的專利,它根據材質的不同貧富皆宜,算是古代最常見的冬服。有錢人家穿狐、貂、貉、豹所制的裘衣,輕薄保暖。普通人家取暖就只能選擇鹿裘、羊裘、狗裘。
紙衣
唐宋時期,人們用較厚而堅的楮皮紙縫製紙衣,也稱「紙裘」。其質地堅韌,揉皺之後耐穿,可以抵擋風寒,最主要的是價格便宜,所以稱為貧民士子出門首選之物。據考證,這種紙應該比較像是「無紡布」,它們都是纖維做成的薄片,未經經緯線的織造。還可以製成「紙被」「紙帳」。陸遊為感謝好友朱熹紙被相贈曾作詩:「紙被圍身度雪天,白於狐腋軟於綿」。而紙帳,則是文人雅士喜歡的床具,印著梅花,所以又叫「梅帳」,既禦寒,又風雅。
△元代趙奕(趙孟頫之子)《行書梅花詩卷》(左起第1行為「【恍】忽不知身是客,覺來紙帳亦清幽」)(上海博物館)
吃什麼?
火鍋
火鍋,古稱「古董羹」,其源頭大概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在南京朝墩頭遺址出土的「四足雙層方陶鼎」顯示,先民們可能是在下一層點著火,上一層的鍋中烹煮食物。在商周時期,又出現了一些上下分兩層的「鼎」,上層盛放食物,下層託盤燒炭火。人們「擊鐘列鼎」,圍坐而食。
△新石器時代「四足雙層方陶鼎」(南京博物院)
宋代之前,火鍋相關的記載大都是關於器皿的。目前可以看到最早的涮火鍋場景,是在遼代契丹人的壁畫中發現的。在內蒙古自治區一座遼墓壁畫中,三個人圍著一個三足火鍋,席地而坐,中間一個人正在調撥著火鍋,旁邊盛著滿滿的肉等食材,桌上還有盛放佐料的小碗……一千多年前古人涮火鍋的場景栩栩如生。
△遼代壁畫中的涮火鍋場景(摹本)(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敖漢旗康營子遼代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