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2 15: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小雪過後,大雪臨近,天氣愈加寒冷。暖氣、空調、羽絨服……不少小夥伴的「禦寒裝備」都已就位,各種禦寒措施一應俱全。那麼在沒有這些取暖設備的古代又是如何禦寒的呢?古人取暖真的全靠「抖」嗎?
古代比現代冷嗎
古代有四個寒冷期,是遠比現代冷的。
第一個寒冷期為西周寒冷期,因為氣候寒冷,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人們向較溫暖的南方進行了大遷移。
《竹書記年》記載,「冬,大雨雹,牛馬死,江、漢俱凍」。
第二個寒冷期為魏晉南北朝寒冷期。持續了大概六百年左右,甚至海水都結了冰,可見當時的寒冷程度。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記載,「冬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裡。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
第三個寒冷期是南宋寒冷期。其中公元1111年太湖都結了冰,湖中的柑橘樹全部被凍死,人工大運河也結冰了,影響了水運交通。
《宋史·五行志》記載,「淳化四年二月,商州大雪,民多凍死」。
第四個寒冷期是明清寒冷期。公元1493年的冬天,淮河流域竟然斷斷續續下了半年的大雪;公元1893年湖北普圻地區天空再降大雪,平地雪厚竟然達到五、六尺。
清朝詩人王樾曾以詩歌記載當時錢塘江被凍時的狀況:「大地氣不溫,重衾疑浸水。曾聞錢塘潮,凍結平如砥。又聞淮海濱,彌望堅冰履」。
古人禦寒都有哪些「裝備」
裝備之一:火爐
秦朝時出現了壁爐,同時還發明了「火牆」,這是中國最早的「暖氣」,不過那個時候沒有鐵件的暖氣,而是用陶製的筒瓦相扣,將之埋在牆中,利用牆體的升溫,而使整個屋子增加溫暖。
裝備之二:火炕
住戶家中一般都壘有火炕,內有孔道,在冬季將燃燒的熱量引入炕內通道來加溫,有的還配備火盆等取暖設施。至今這種取暖方式還在我國部分北方地區延用著。
裝備之三:燻爐
漢朝以後火盆、足爐、燻爐、手爐等取暖設備進一步完善。白居易《別春爐》詩中寫到:「暖閣春初入,溫爐興漸闌。」因此,燻爐又被稱為「別春爐」。
裝備之四:花椒保溫塗層
漢代在宮中設有溫室殿,以花椒為泥塗室做保溫材料,再掛上錦繡壁毯,設火齊屏風,還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帳,地上鋪著西域毛毯。冬天置身其內,自然不會感覺寒冷。
古詩中看古人如何「取暖」
《問劉十九》
唐·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暖閣 》
宋·陸遊
裘軟勝狐白,爐溫等鴿青。
紙屏山字樣,布被隸書銘。
養目簾稀卷,留香戶每扃。
日晡濃睡起,盥濯誦黃庭。
《癸丑年暖閣初成》
宋·鄭剛中
枯葉寒梢夜放聲,圍爐小閣喜初成。
護風簾密香菸潤,弄日窗低書卷明。
況有酒漿初暖熱,從他歲律自崢嶸。
塊然危坐得佳處,萬事人間一唾輕。
天氣越來越冷
大家要注意保暖防寒哦
本文來源: 中國氣象 古詩文網 微言教育
原標題:《取暖全靠「抖」?原來古人是這樣禦寒的》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