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全靠「抖」?原來古人是這樣禦寒的

2020-12-03 澎湃新聞

取暖全靠「抖」?原來古人是這樣禦寒的

2020-12-02 15: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小雪過後,大雪臨近,天氣愈加寒冷。暖氣、空調、羽絨服……不少小夥伴的「禦寒裝備」都已就位,各種禦寒措施一應俱全。那麼在沒有這些取暖設備的古代又是如何禦寒的呢?古人取暖真的全靠「抖」嗎?

古代比現代冷嗎

古代有四個寒冷期,是遠比現代冷的。

第一個寒冷期為西周寒冷期,因為氣候寒冷,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人們向較溫暖的南方進行了大遷移。

《竹書記年》記載,「冬,大雨雹,牛馬死,江、漢俱凍」。

第二個寒冷期為魏晉南北朝寒冷期。持續了大概六百年左右,甚至海水都結了冰,可見當時的寒冷程度。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記載,「冬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裡。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

第三個寒冷期是南宋寒冷期。其中公元1111年太湖都結了冰,湖中的柑橘樹全部被凍死,人工大運河也結冰了,影響了水運交通。

《宋史·五行志》記載,「淳化四年二月,商州大雪,民多凍死」。

第四個寒冷期是明清寒冷期。公元1493年的冬天,淮河流域竟然斷斷續續下了半年的大雪;公元1893年湖北普圻地區天空再降大雪,平地雪厚竟然達到五、六尺。

清朝詩人王樾曾以詩歌記載當時錢塘江被凍時的狀況:「大地氣不溫,重衾疑浸水。曾聞錢塘潮,凍結平如砥。又聞淮海濱,彌望堅冰履」。

古人禦寒都有哪些「裝備」

裝備之一:火爐

秦朝時出現了壁爐,同時還發明了「火牆」,這是中國最早的「暖氣」,不過那個時候沒有鐵件的暖氣,而是用陶製的筒瓦相扣,將之埋在牆中,利用牆體的升溫,而使整個屋子增加溫暖。

裝備之二:火炕

住戶家中一般都壘有火炕,內有孔道,在冬季將燃燒的熱量引入炕內通道來加溫,有的還配備火盆等取暖設施。至今這種取暖方式還在我國部分北方地區延用著。

裝備之三:燻爐

漢朝以後火盆、足爐、燻爐、手爐等取暖設備進一步完善。白居易《別春爐》詩中寫到:「暖閣春初入,溫爐興漸闌。」因此,燻爐又被稱為「別春爐」。

裝備之四:花椒保溫塗層

漢代在宮中設有溫室殿,以花椒為泥塗室做保溫材料,再掛上錦繡壁毯,設火齊屏風,還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帳,地上鋪著西域毛毯。冬天置身其內,自然不會感覺寒冷。

古詩中看古人如何「取暖」

《問劉十九》

唐·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暖閣 》

宋·陸遊

裘軟勝狐白,爐溫等鴿青。

紙屏山字樣,布被隸書銘。

養目簾稀卷,留香戶每扃。

日晡濃睡起,盥濯誦黃庭。

《癸丑年暖閣初成》

宋·鄭剛中

枯葉寒梢夜放聲,圍爐小閣喜初成。

護風簾密香菸潤,弄日窗低書卷明。

況有酒漿初暖熱,從他歲律自崢嶸。

塊然危坐得佳處,萬事人間一唾輕。

天氣越來越冷

大家要注意保暖防寒哦

本文來源: 中國氣象 古詩文網 微言教育

原標題:《取暖全靠「抖」?原來古人是這樣禦寒的》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以前保暖全靠抖 現在充電暖一天!「取暖神器」近一周銷量大漲10多倍
    都市快報訊 最新一波冷空氣來了,在杭州保暖全靠抖的你,秋衣秋褲都安排上了嗎?有意思的是,現在很多年輕人不再忙著往身上添衣加褲,而是購置起了各種「取暖神器」。從充電發熱的手套、襪子、褲子,到「烤腳神器」「暖被窩神器」,最近,這些「神器」在網上大賣。
  • 供暖季來臨,南方城市還是「取暖靠抖」嗎?
    「北方人過冬靠暖氣,南方人過冬靠一身正氣」「你在北方的暖氣裡四季如春,我在南方的晴空下凍成冰棍」……冬天的「標準睡姿」,說的是南方人嗎?圖片來源:網絡每當秋冬季節的冷空氣來襲,南北方PK比冷、南方人羨慕北方有暖氣等就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話題。
  • 在沒有暖氣的古代,古人是如何過冬的?
    但是,古人取暖也分三六九等,不同階層的人家用煤炭來取火的方式那必然是不同的。 火牆 皇宮供暖是古時宮廷建築師們必須考慮的問題。
  • 古代窮人無法禦寒,為何寧願凍死街頭,沒人動手挖地窖來取暖?
    古代最苦的就是生活在最底層的那些人了,不管是哪個朝代,戰亂也好,饑荒也罷,對於上層人士來說影響幾乎沒有,苦的當然只有靠土地生活的窮人,雖然整個社會還是靠著這些人養活,但吃不飽穿不暖才是這些人的常態。其他的季節還好說一些,因為天寒地凍死的窮苦百姓可不在少數,那時候的冬天可比現在冷的太多了,保暖措施也非常的單一,有錢人家穿棉衣燒木炭,窮苦人家只能靠單薄的衣服硬挺,實在熬不住,燒點雜質的木炭來取暖。
  • 為何古人寧可凍死,也不願挖地洞抵禦寒冷?答案來了!
    但是,問題也就來了,為何古人在寒冷冬天即便凍死,也不挖地洞生存起來呢?是因為懶嗎?可別說「懶」這個字了!「懶」好像是當今人們的專屬吧(狗頭保命),古人是非常勤快的,為何?沒有過多娛樂方式,每天下下田,幹活也成了樂趣嘛! 之所以不挖地洞生存,是另有它因。 古代人取暖一般是靠木炭。
  • 科學禦寒 謹慎取暖||做好一氧化碳中毒防範
    進入冬季,隨著凝凍氣候來臨,氣溫驟降,通過燃燒煤、木炭和燃氣等方式取暖仍是我省部分城市居民、大部分農村和城郊結合部居民禦寒方式的首選。但由於燃燒不充分、取暖設施使用不當,取暖空間長時間密閉、加上缺乏防範危險的安全意識,導致一氧化碳中毒甚至造成死亡的事件時有發生。
  • 古人百姓如何過冬?主要靠熬,燒炭燒煤燒柴取暖都是妄想
    12-25 09:10:12 來源:短史記-騰訊新聞 對古代的北中國普通民眾而言,在漫漫寒冬裡取暖,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燒不起炭古人所能擁有的取暖燃料種類有限,無非是木炭、煤和薪柴。木炭取暖體驗最佳,但價格昂貴,一般只有皇宮、官府及富貴人家才用得起。宮廷和政府部門,自古即有取暖的制度保障,使其在冬季能夠擁有充足的木炭或者薪柴。
  • 明代以前沒有棉被,古人是如何度過寒冬的?老祖宗真的太有才了
    雖然古代的氣候與現在有所不同,但是中國北方冬冷夏熱的基本規律是不會變的,同樣,像電風扇和空調暖氣等,古代人也是無法想像的,就連棉被這種普通人可以買來禦寒的東西,在明朝之前也是沒有的。對於富人來說,他們總有讓自己的生活更舒適的方法,在古代,如果要去什麼地方,他們會乘坐馬車之類的交通工具,而普通人只有靠步行或者騎馬。
  • 寒潮來襲 小動物各盡其能禦寒過冬
    寒潮來襲 小動物各盡其能禦寒過冬人們都裹上厚厚的冬裝,而雲南野生動物園裡的動物「禦寒」方案大不同,不怕冷的怡然自得,怕冷的則用上各種取暖設備。圖為靠著暖風機的狐猴。劉冉陽 攝 發布時間:2016-01-25 16:42:44 【編輯:李卿】 寒潮來襲 小動物各盡其能禦寒過冬
  • 用熱水袋暖寶寶取暖,卻上了手術臺!這類「禦寒神器」別買
    入秋之後家長們怕孩子受凍除了把孩子裡三層、外三層地裹起來還開始尋找各種「禦寒利器」比如暖寶寶、熱水袋……但大家不知道這種取暖方法可能讓娃「很受傷」……暖水袋、電熱寶、電熱毯他說,這種燙傷大部分屬於三度燙傷,熱度已經損傷到皮膚全層,有時會傷及皮下的脂肪、肌肉和骨骼。普通燙傷一般半個月能好,但三度燙傷無法自己癒合,如果不及時治療,損傷會繼續往裡走。雖然創面只表現為一小塊皮膚發紅,但裡面的化膿可能會越來越深,需要專業的燒傷科醫生才能處理。
  • 重慶動物園多措並舉幫動物禦寒
    1月7日,重慶市動物園正式開啟禦寒模式,工作人員為近百種怕寒的動物們準備了空調、暖風機、油汀、加溫燈、加熱棒等多種防寒保暖設施,幫助它們抵禦嚴寒。圖為細尾獴依賴加溫燈取暖。中新社記者 陳超 攝1月7日,重慶市動物園正式開啟禦寒模式,工作人員為近百種怕寒的動物們準備了空調、暖風機、油汀、加溫燈、加熱棒等多種防寒保暖設施,幫助它們抵禦嚴寒。圖為蜥蜴通過烤燈取暖。中新社記者 陳超 攝1月7日,重慶市動物園正式開啟禦寒模式,工作人員為近百種怕寒的動物們準備了空調、暖風機、油汀、加溫燈、加熱棒等多種防寒保暖設施,幫助它們抵禦嚴寒。
  • 太陽能取暖到底靠不靠譜?看了你就知道了!
    在國家經濟高速騰飛這幾年,太陽能取暖設備是國家提倡新能源以來的新興節能產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裡也不斷出現著更多更環保的新型材料,為大家的生活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太陽能取暖設備其主要利用太陽能板和供電設備協同對家中取暖設備提供熱能,這種取暖設備的最大好處就是一年可以節省大量電費,當然其初期的安裝費用和後期的養護費用自也自然不菲,但是從常規使用上來說太陽能取暖設備究竟靠不靠譜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 農村的禦寒神器塑料大棚,冬天裡能吃上新鮮蔬菜的最好辦法
    東北的冬天,真的夠冷,平平常常都零下二十八九度,遇上寒流會更低,住在樓房裡的人家自然是有集體供暖,交取暖費就好了,可是住在獨門獨院的村裡人,到底是怎麼過冬的呢?你以為只是小火炕?還是土鍋爐?或者只能多多的穿?
  • 企鵝抱團取暖時,最外層企鵝會不會太吃虧?吃虧的不是它
    每秒鐘將近20米的寒風從南極大陸吹過,這樣的景象,哪怕是看上一眼,都足以令我們打上一個寒顫,企鵝是如何活下來的呢?當然,企鵝的身體構造與我們大不相同,在它們的皮膚之下有著厚厚的脂肪,可以起到很好的禦寒保暖作用,此外,企鵝雖然不會建造房屋禦寒,但卻可以抱團取暖,大量企鵝擠成一堆相互取暖的景象,在與企鵝相關的紀錄片中是極為常見的。
  • 低至一天1.4度電,小米上架一款暖腳器,石墨烯發熱芯,靠它過冬
    北方過冬靠暖氣,南方過冬靠抖腿,抖一抖一個冬天就過去了。但是尤其是南方沒有集中供暖,過冬如果實在太冷,就只能靠空調和取暖器。俗話說寒從腳起,人感受到寒冷一般是從腳開始,所以抖腿是有依據的,抖腿可以通過提高供血速率來提升溫度從而起到全身暖和的作用,如果不願意抖腿,那就只能藉助取暖電器了。尤其是晚上窩在沙發上刷劇,無比愜意,可是,腳冷咋辦?
  • 南方小夥貼7個暖寶寶上班,後背卻冒煙了,6種取暖方式父母需注意
    然而,對於靠一身正氣過冬的南方的朋友們來說就是雪上加霜。為啥?因為室內沒有暖氣,出門就差裹個棉被了。不對,今早我就刷到一條新聞,海南的一位朋友披著毛毯出門了。你說南方降溫沒有暖氣就算了,靠「抖」來取暖也可以忍了,冷都冷了可為啥不也下個雪,讓我們南方人也來堆個雪人,打個雪仗,滑個雪啥的,讓我們也感受下大自然的神奇呢?
  • 這些"取暖神器"一周銷量大漲10倍 你都用過沒?
    &nbsp&nbsp&nbsp&nbsp最新一波冷空氣來了,在杭州保暖全靠抖的你,秋衣秋褲都安排上了嗎?&nbsp&nbsp&nbsp&nbsp有意思的是,現在很多年輕人不再是往身上添衣物,而是忙著添置「取暖神器」。
  • 用「禦寒神器」給孩子取暖,竟上了手術臺…注意!溫度不高也會...
    天氣轉涼  家長們怕孩子受凍  除了把孩子裡三層、外三層地裹起來  還開始尋找各種「禦寒利器」  比如暖寶寶、熱水袋……    但大家不知道  這種取暖方法  可能讓娃「很受傷」……  暖水袋、電熱寶、電熱毯  使用得小心
  • 北方農村取暖的5種方式 很多人沒用過!
    記憶中的冬天特別寒冷,小時候經常被凍得手腳起凍瘡,那個時候有沒有現在的取暖設備先進,尤其在農村地區,取暖基本靠抖。所以,經歷過的人都知道,那個時候讀書真的是很辛苦,也終於明白了十年寒窗苦讀的意思。那麼,再沒有暖氣的農村,到底靠什麼取暖的?1、大火炕北方農村獨特的氣候造就了北方獨特的取暖方式。
  • 陝西關中火炕已有6500多年歷史,是半坡人發明出來的禦寒工具
    陝西關中火炕已有6500多年歷史,是半坡人發明出來的禦寒工具   文·段宏剛   關於炕的記憶,每個上點年紀的陝西農村人都有刻骨銘心的記憶,只因為炕是冬天最溫暖的一個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