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過冬靠暖氣,南方人過冬靠一身正氣」「你在北方的暖氣裡四季如春,我在南方的晴空下凍成冰棍」……
冬天的「標準睡姿」,說的是南方人嗎?
圖片來源:網絡
每當秋冬季節的冷空氣來襲,南北方PK比冷、南方人羨慕北方有暖氣等就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話題。尤其是處在「南北供暖線」附近的安徽、河南、陝西等地的小夥伴們,只能看著「隔壁兄弟」在家樂逍遙。
那麼,這條畫風突變的「南北供暖線」從何而來呢?南方城市依然是「靠抖取暖」嗎?
「南北供暖線」的前世今生
「南北供暖線」從秦嶺淮河一線而來。
據記載,秦嶺淮河一線的最早論述出現在中國地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的《新撰地文學》一書當中,之後經由多方發展,它逐漸成為我國公認的南北方地理分界線。
當然,它不僅只有一個「身份」,它也是我國800毫米等降水量線、1月份0℃等溫線、溫帶季風與亞熱帶季風氣候分界線、溫帶落葉闊葉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分界線、溼潤與半溼潤區分界線……到上世紀50年代,它又成為南北集體供暖的分界線。
圖片來源:中國氣象局
新中國成立之初,參考蘇聯模式,我國北方初步建立起了住宅鍋爐集中供暖體系,主要依據為氣溫和天數,即累年日平均氣溫穩定低於或等於5℃的日數大於或等於90天。
圖片來源:南方周末
此方法的一個明顯弊端就是忽略了溼度、風速等對人體的影響。
根據中央氣象臺的體感溫度公式,在5℃時,相對溼度達70%,體感溫度為2.6℃;如果相對溼度達到90%,體感溫度僅有1.2℃。在冬季,南方空氣溼度達到70%以上較為常見。
此時節相對溼度已經很「紫色」了
圖片來源:中國氣象數據網
當然,對於南北集中供暖的界限還有另外兩種說法,但並非主流。需要注意的是,界限劃分好並不代表普通居民已經享受了這一冬季福利,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的城市民用建築才開始集中供暖。
神秘的「供暖氣象指數」
在供暖這個話題上,除了地域,另外一個要關注的就是時間了。
像是內蒙古、黑龍江等地的部分地區,每年約在9月初就已經開始供暖了,而華北黃淮等地則要晚一些。
要論具體的供暖時間,還得「看天供暖」。首先供暖日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次,即使供暖也並非維持一個熱度,而是根據「供暖氣象指數」進行適當調整。
「供暖氣象指數」是氣象專家根據氣溫、日照、風力和空氣溼度等氣象因素,綜合計算出需要供暖的量級。
以北京為例,目前北京的供暖氣象指數具體劃分為5級:
手繪 席呈
1級天氣不太冷,室內的溫度略低,少量供暖;2級天氣比較冷,室內溫度較低,適當加大供暖量;3級天氣很冷,室內降溫幅度很大,最好全天供暖;4級天氣寒冷,室內熱量向外擴散迅速,須加大供暖量;5級天氣很寒冷,室外滴水成冰,室溫散熱非常快,需全力供暖才能保證室內溫暖。
這對於不少企業和自採暖用戶來說,都更加便利了不少。
南方取暖只能靠「抖」?
不不不,在部分南方城市,冬天「取暖靠抖」的情況已發生明顯變化。
近年來,武漢、合肥、長沙等城市的部分城區,在冬季已開始進行集中供暖,有的城市則正在規劃建設供暖項目。
像是合肥,熱電集團集中供暖的小區已達到189個,小區居民11.5萬戶,供熱面積2500萬平方米,供熱範圍已覆蓋合肥市主城區和三大開發區。
近年來,南方地區供暖的呼聲日益高漲,但反對的聲音也不少,對於南方該不該大範圍集中供暖,你怎麼看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