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百姓如何過冬?主要靠熬,燒炭燒煤燒柴取暖都是妄想

2021-01-09 上遊新聞

12-25 09:10:12 來源:短史記-騰訊新聞

對古代的北中國普通民眾而言,在漫漫寒冬裡取暖,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

燒不起炭

古人所能擁有的取暖燃料種類有限,無非是木炭、煤和薪柴。木炭取暖體驗最佳,但價格昂貴,一般只有皇宮、官府及富貴人家才用得起。

宮廷和政府部門,自古即有取暖的制度保障,使其在冬季能夠擁有充足的木炭或者薪柴。唐朝的「木炭使」、元朝的「柴炭局」、明朝的「惜薪司」、清朝的「柴炭處」等,均下轄柴炭廠、山林及專屬的樵夫,負責為宮廷和政府部門採辦燃料、製作木炭。

除了發放木炭,有時候也會由政府部門直接發給薪柴,或是在俸祿中發放取暖費用。比如,唐朝每年發給京官的薪柴,需桐木72萬根之多;若還不夠,則從宮中調取「蒿根柴」補足。明朝官員的俸祿中,專有一項「柴薪銀」,作為官員購買柴薪的補貼。

「惜薪司」這類機構生產的木炭,對品質往往有著相當高的要求。比如,「紅籮炭」是明清皇室的御用木炭,其產品標準是:

「皆易州一帶山中硬木燒成,運至紅籮廠,按尺寸鋸截,編小圓荊筐,用紅土刷筐而盛之。……每根長尺許,園徑二三寸不等,氣暖而耐久,灰白而不爆。」

清朝乾隆年間,圓明園等處,一年要用掉這種紅籮炭64405斤,另加黑炭566228斤、煤367433斤、木柴360248斤。坐擁燒不完的紅籮炭,乾隆皇帝的冬天特別溫暖,他開心地在詩中寫道:

人苦冬日短,我愛冬夜長。……敲詩不覺冷,漏永夜未央。

圖:乾隆帝寫字像軸

燒不起煤

煤進入日常生活,始見於北宋的東京汴梁,當時稱為「石炭」。不過,底層民眾是用不起的。

北宋政府喜好「煤炭專賣」政策,對煤炭資源實施管控,由政府統一售賣。比如,宋徽宗時,「官賣石炭增二十餘場」,朝廷大獲其利。這種專賣政策,往往導致煤價高昂,民眾無法在冬天購煤取暖。

木炭價格昂貴,煤炭又在政府的管控當中,於是乎,北宋開封城的冬天,對普通民眾而言始終是寒冷刺骨。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冬天,開封城「民間乏炭,其價甚貴,每秤可及二百文」(「秤」是當時的一種計量單位,十五斤為一秤。可供參考的一個物價標準:大中祥符元年,北宋襄、許、荊南、夔、峽等地的麥子是12文一鬥,大米是30文一鬥),眼見民眾實在熬不下去,政府「出炭四十萬」,將自己控制的部分木炭拿出來,半價投放到市場上,民眾蜂擁搶購,結果發生了「有踐死者」(踩踏至死)的慘事。宋仁宗嘉祐四年冬天,「陰寒雨雪」,薪炭、食物價格倍增,據歐陽修的奏摺,當時開封城內「寒凍之人,死損不少」,買不起炭和煤的普通人家,為了禦寒,只好鋌而走險,違背禁令砍掉桑棗之樹,乃至於去偷伐皇陵周邊的樹木。

元明時期,能夠用煤取暖者,仍主要是宮廷、政府機構和官宦人家。直到清朝中後期,因為西洋採煤機械的引入,北京城的普通民眾,才有了在冬天燒煤取暖的機會。清人筆記中說,京師「例於十月初一日添設煤火,二月初一日撤火」,市場上出現了煤餅、煤球,隨之也就出現了「小戶人家熱炕頭」。

可惜的是,因清廷一再限制民間開採煤礦,這種「小戶人家熱炕頭」的現象,即便在晚清的京城,也並不普及。

清廷限制開礦,原因有二。首先是擔心採礦破壞風水;其次是防範人員集聚,擔憂礦工聚於一處容易造反。比如:

(1)順治下旨:「渾河大峪山場,關係京城風水,不許開窯採石,違者從重治罪。」(2)康熙命令:「紅石山……楊家頂一帶,均關風水……通行嚴禁。」(3)嘉慶指示:「如準民人挖煤,相沿日久,民人積眾,難免不滋生事端」。

朝廷如此看待煤礦,地方官員查禁礦場時,自然也往往以此為由。比如,乾隆時的江寧知府沈孟堅上奏請求查封煤礦,說的正是:

「一經開鑿便疑為破傷地脈,必至聚眾釀案」,「招徠礦徒,半皆亡命,雖設鈐制,流毒不淺。」

圖:晚清,山西的挖煤工人

動用官兵,武力驅逐挖礦百姓,將煤礦「土石盡行堆砌,永遠封禁」(長沙),是當時的常見之事。不過,由政府督辦,並繳納重稅之後,也是可以在指定地點開採煤礦的——開礦者所得煤炭,20%作為稅收上繳政府,40%由政府低價收購,剩下的40%才能在市場上自由販賣。

如此做法,相當於大幅提升了煤炭的開採成本,抬高了煤炭的市場價格。

燒不起柴

普通民眾燒不起炭,也燒不起煤,在寒冷的冬天,能夠用來取暖的,就只剩下木柴、秸稈和雜草這些「薪柴」了。

遺憾的是,薪柴雖然是很低端的取暖燃料,但缺少柴薪卻是古人的生活常態比如,唐武宗時期,日本僧人圓仁來華,他見到山東一帶普通百姓,因為燃料匱乏,「不曾煮羹吃,長年惟吃冷菜」,來了極貴重的客人,「便與空餅、冷菜」,作為招待的佳餚。日常生活中連「煮羹」的燃料都缺,自然也談不上在冬天燒柴取暖。

這也是缺柴少薪成為歷代普通文人重要哀詠主題的緣故所在。唐代詩人孟郊在《苦寒吟》中哀嘆「敲石不得火,壯陰奪正陽」;北宋詩人趙擴買不起柴,只好「毀車充薪」,把家裡的車拆散生火取暖;南宋詩人韓淲,「家貧無人去拾柴」,只好在寒冬裡咬緊牙關發抖;元曲《朝天子·客況》裡,窮人家柴薪不夠,只能聽憑冷雨寒風催折。

圖:賣柴曾是舊時的一個重要行當

事實上,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國北方的許多農村,仍然沒有足夠的薪柴用來取暖。1981年的一份調查報告披露,森林資源豐富的黑龍江「全省三分之二的農戶缺少生活能源」,該省的海倫縣是一個典型:

「六十年代後期到現在,農村燒柴短缺。……全縣農村生活能源越來越少,缺柴戶越來越多。這些缺柴戶是夏、秋一餐熱,兩餐涼;冬季水缸一層冰,屋裡牆上掛白霜。由於燒柴不夠,只好摟樹葉、刨樹根、剝樹皮……」

當然了,坐視民眾被凍死,是一件極不妥的事情,所以中國古代也有一些「取暖賑濟政策」。比如前文曾提到,開封城炭價飛漲時,宋真宗曾「出炭40萬」半價賣給民眾;宋仁宗也曾在大雪時節下令減價售賣米谷、薪炭;蘇軾任潁州知州,趕上大雪災,他發放的賑濟物資中有「炭數萬秤」、「柴數十萬秤」。

再如,明神宗也明白官督商辦會抬高煤炭價格這一弊端,他曾親自批示,不許搞官營採煤業:「煤乃民間日用之需,若官督開取,必致價值倍增,京城家家戶戶何以安生?」雍正、乾隆年間,朝廷的禁礦政策也一度鬆動過,雍正曾批示「煤便於薪,乃日用所需,無需封禁」;乾隆也下過旨意,「悉聽民間自行開採」。

可惜的是,這些指示往往停留在宣傳層面。明神宗也好,雍正乾隆也罷,包括下面的相應機構,並無動力將之嚴格貫徹;而且,這些臨時性的指示,還常被與之相左的長期性禁煤政策架空;向煤窯商人課以重稅,導致許多商人家破人亡,才是雍正乾隆時代常見的故事。

於是乎,燒不起炭,燒不起煤,也燒不起柴,就成了中國古代普通民眾冬日裡的一種常態。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農村用燃氣替代煤燒暖氣取暖,費用著實不低,好多家庭都不用了
    今年冬天特別冷,今天給父母打電話問家裡取暖情況,老媽一通抱怨。以前家裡買三千塊錢的煤一冬天燒不完,家裡還挺暖和,現在基本上每天五六十的燃氣費,還不暖和。不敢多燒,太貴了。老媽算了算帳,如果一天五十,一個月也得一千五,一冬天四個月,一年就得六千塊錢。
  • 冬日花式取暖:「電爐子」用英語怎麼說?「燒柴火」呢?
    這幾天的溫度實在是降到一個讓人牙齒都哆嗦的程度,晚上鑽出被窩上廁所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中國南北各種取暖方式,幾乎每年都要被吐槽個遍。不像北方有集中供暖,網友們都調侃南方人都是靠一身正氣來抗寒。當然這只是玩笑話,本期我們就來總結一下常見的一些保暖方式,看看有沒有你用到的。
  • 英政府擬收緊規管家用燒柴 欲緩解空氣汙染問題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東網」5月23日報導,為了應對環境汙染問題,英國政府擬立法收緊規管家用燒柴,只準商家出售更清潔的燃料和柴爐用於保暖,並規定地方政府有更大的權力限制燒柴取暖和制定「無燒柴日」。據報導,目前英國仍有7.5%的家庭使用燒柴來取暖。此外,英國政府的這一新規定也針對農牧業,要求農民投用新設備和新措施以減少氨氣排放,政府將會對農民提供財務支持。(實習編輯:周思敏 審核:田瑞哲)
  • 炭燒咖啡和黑咖啡有什麼區別?與碳燒三合一咖啡是一樣的嗎?
    原指日本烘焙咖啡時,採用傳統炭火作為熱源,長時間的小火慢焙得到苦感強烈、有焦糖感和菸草氣息的炭燒咖啡豆,這種炭燒咖啡因其無酸、焦苦以及醇厚感而得名。基於上面對炭燒咖啡的描述,可以得出結論:純正的炭燒咖啡本身就是黑咖啡中的一種。炭燒咖啡是黑咖啡,而黑咖啡不僅僅只有炭燒咖啡一種。這是一個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
  • 被大家叫做「鐵包金」,有很高的觀賞效果,過去拿來當柴燒
    農村地區的野生植物眾多,而常年生活在鄉下的當地村民,可謂是最會利用野生植物資源的人群之一了,不管是山裡的野果野菜,還是看似沒有什麼作用的普通樹木,農民朋友們都能找到它們的優點,最大程度地利用起來,今天跟各位朋友分享的一種植物,就生長在大山深處,一望無際的林木之中,被大家冠以非常通俗易懂的稱呼
  • 柴燒油滴建盞燒成難度的解讀!
    ▲鄭滲添手作·柴燒油滴建盞①建窯油滴使用含鐵量高達5-10%左右的黑坯,儘管坯中含有較粗顆粒石英,但坯體仍經受不住1300攝氏度之上高溫,產品極易變形或起泡,現代有些人使用白坯,雖然不易產生缺陷,但斑點效果不佳。建盞中有些坯的外觀呈褐色,是由於窯中後期氧化所致,坯內部還是黑的。
  • 在沒有暖氣的古代,古人是如何過冬的?
    我國是最早用煤的國家,用煤生火取暖是古代最普遍的方式。但是,古人取暖也分三六九等,不同階層的人家用煤炭來取火的方式那必然是不同的。 火牆 皇宮供暖是古時宮廷建築師們必須考慮的問題。
  • 明代以前沒有棉被,古人是如何度過寒冬的?老祖宗真的太有才了
    對於富人來說,他們總有讓自己的生活更舒適的方法,在古代,如果要去什麼地方,他們會乘坐馬車之類的交通工具,而普通人只有靠步行或者騎馬。而在現代,這些富人會擁有私家車甚至私人飛機,而普通人則可以通過便利的公共運輸去一些地方。而在冬天禦寒方面,古代的富人會燒爐子買獸皮取暖,但是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這些不是他們買得起的,於是棉被的普及就對百姓來說非常有意義。
  • 老祖宗常講:「有柴不燒敞口鍋,有女不嫁無公婆」,啥意思?
    古人云:「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結婚的開心程度,絲毫不亞於考中進士,也反映出婚姻的重要性。從狹義上講,婚姻對於家庭和個人十分重要,從廣義上來看,婚姻關係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每到逢年過節,大齡未婚青年都非常頭疼,因為要面對父母不休不止的催婚,七大姑八大姨的詢問和關懷。
  • 品柴燒之美,探索臺灣最古老的水裡蛇窯
    蛇 窯採用柴燒式,因為窯身很長,除了從窯首的燃燒室投薪,燃燒3天3夜以後,再從兩側投新孔投入木柴,使窯內溫度達到攝氏1200度。每 次燒窯約耗費一萬公斤木柴。早期燒窯產品為一般日常生活用的碗,盤,罐甕缸等陶器。目前為保護傳統,保持3個月燒窯一次,平均每年燒窯4-6次。1、什麼是柴燒?
  • 清潔取暖,溫暖過冬!杜莊鎮:加大宣傳力度 讓清潔取暖更安全
    北石莊村黨支部委員董軍生說:「我們每天都進行音頻播放,取暖期的安全用煤以及注意煤氣一氧化碳中毒的細節,提醒大家千萬注意安全,把防範煤氣中毒放在首位。」石豔茹說:「以前的煤確實不好燒,要勤添,一會兒就黑了,還得篩它,現在潔淨煤就不用那樣,一天添兩次就行,好燒,特別旺。」
  • 近山不可枉燒柴,近河不可枉用水,告訴了我們怎樣的道理
    古人曾說「近山不可枉燒柴,近河不可枉用水」,就是告訴我們,要懂得勤儉節約,哪怕你資源在豐富,也有用盡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去浪費大自然饋贈給我們的禮物。近山不可枉燒柴,近水不可枉用水。這句淺顯易懂的話就是最好的詮釋了地球對於人類的給予。所以人類也要取之思盡,用之思絕。人類不能孤立地生活在地球上,人類需要自然界的每種生命互相依賴,互相牽制。但是現在日趨惡劣的環境權是人類一手造成的。所以,作為人類,我們有義務彌補過錯和保護自然環境。在維護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上,人類走過彎路。我們曾一度以為認為要以徵服和挑戰自我為榮。
  • 風聲雨聲燒柴聲,聲聲入耳又助眠
    近日,黑龍江省五常市一位72歲的農村奶奶在淘寶直播平臺上,直播燒柴火給網友聽,很多人紛紛表示「好舒服的聲音啊」、「很解壓」、「腦子裡不僅有畫面,甚至還有溫暖味道」......(圖源:新晚報)有人說對燒柴聲的喜歡也許是刻在基因裡的,因為它能讓人聯想到熟食、溫暖與安全。
  • 農村這種樹滿身是刺,常被砍來當柴燒,殊不知「樹葉」是稀罕物
    導讀:農村這種樹滿身是刺,常被砍來當柴燒,殊不知「樹葉」是稀罕物在農村的山林裡和鄉村的房子旁邊都種有許多樹,有些樹的樹枝在冬天被折斷砍伐,農村人用來燒火做飯或者取暖。在夏天的時候農村的老老少少都會在大樹的樹蔭下午睡,這也是在農村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
  • 炭燒酸奶比普通酸奶有營養?營養師說:它的營養更低、熱量更高
    而最近市場上非常流行一種炭燒酸奶,有「日式燒酸奶」、「褐色酸奶」、「炭燒酸奶」、「烤酸奶」等很多個高大上的名字。顏色呈咖啡色,在以前都沒出現過,很多人覺得這種酸奶很新鮮。炭燒酸奶跟普通酸奶哪種營養價值更高?所謂「炭燒酸奶」,就是在發酵之前先在原料牛奶中加入一定量的糖,之後再經過95℃以上的高溫長時間烹煮。
  • 生物質發電廠如何大比例秸稈摻燒
    北極星固廢網訊:摘要:本文簡要闡述了生物質發電的幾種形式,對電廠鍋爐秸稈摻燒的優點進行了分析探討,並在此基礎上,對生物質發電廠如何進行大比例的秸稈摻燒進行了論述。關鍵詞:生物質發電;生物質燃料;秸稈摻燒生物質發電是可再生能源發電的一種,是利用生物質所具有的生物質能進行發電。
  • 清潔取暖,溫暖過冬!取暖方式大改變,屋暖人暖心更暖
    清潔取暖,溫暖過冬!了解得知,11月初,柳條莊村99%的村民家裡都安裝了空氣源熱泵,通過「煤改電」的形式,清潔取暖,溫暖過冬。「這個空氣源熱泵,使用起來特別方便,插上電,設置溫度,就可以用了,屋裡乾淨又暖和,也不怕煤氣中毒了,這回可以放心的睡覺了。」張海平說。空氣源熱泵是一種低碳環保、靈活便捷的新型設備,很適合應用在農村採暖中。
  • 佛教小故事:丹霞燒木佛
    禪師已是廟裡的方丈時,有一冬天,天氣異常寒冷,廟裡又沒有柴燒。禪師就叫人把大殿上木刻的佛搬下來劈了,用來烤火。當家師出來一看,嚇得大叫說:「燒了佛,這個罪過有多大!要有因果的啊!」可奇怪的是,這個當家的鬍子、眉毛不久掉下來,還脫了一層皮。佛像是丹霞禪師叫人燒的,可因果反而到了當家師的身上去。這就是禪宗裡面一個著名的奇怪公案,即「丹霞燒木佛,院主落鬚眉」的公案。
  • 古人燒竹子聽聲取樂,如何讓爆竹的聲音更加響脆,古人有三個秘密
    放鞭炮和吃餃子、貼春聯一樣,都是華夏民族過年離不開的方式。可是您知道嗎?古人過年燃爆竹,並不是放鞭炮,而是燒真的竹子,小編講完了這句話,估計至少有70%的讀者,都會嗤之以鼻,古人的爆竹就是燒竹子,這個誰都知道,小編你就不能說點新鮮的東西嗎?
  • 解答部分北方人的疑問:燒仙草,「燒」是啥?「仙草」又是個啥?
    ,因為靈芝屬於真菌類,和「草」沒啥關係),再比如說能提取青蒿素的青蒿,還比如說前幾年被炒上天,現階段農民盲目擴種後身價驟降的鐵皮石斛等等,顯然「仙草」都是勞動人民給它們的譽稱。  可能大家看了涼粉草的葉子後會覺得特別像薄荷葉,它倆確實長得比較像,因為有「親戚」關係,薄荷也是唇形科植物,算是「表親」長得像也就不奇怪了(花、葉下圖中都有,就不再用文字描述它的外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