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窯油滴釉屬於鐵繫結晶釉,特徵是鐵氧化物在黑釉表面析晶後,形成的斑點狀花紋,類似水面上漂浮的油珠,故稱之為「油滴」。油滴是建窯建盞諸多品類中較為名貴的品種,它的形成機理是鐵元素在高溫下溢出釉面並三五相遇,拼合成團。目前所發現的傳世實物極為稀少,所以,長期以來油滴的燒成機理和工藝研究也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建窯油滴的形成機理可以概括為浮萍機理。當窯溫燒到1300度左右時,由於窯溫高、釉水粘度小,Fe2O3(氧化鐵)分解產生的小氣泡直接析出釉面,由小氣泡富集到的鐵氧化物易浮在釉層表面,形成與釉主體相不同的液相小滴。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液相小滴越來越多,就象漂浮在水面上的青萍,它們隨機而遇,三五成群,拼合成一個個大小不同的包裹團,包裹團越大,其中的液相小滴也越多,但這些液相小滴僅僅挨在一起,沒有熔為一體,就象一葉葉青萍靠在一起,當溫度下降時,窯中環境條件適合包裹團中的鐵氧化物析晶時,便形成建窯油滴。
▲鄭滲添手作·柴燒油滴建盞①
建窯油滴使用含鐵量高達5-10%左右的黑坯,儘管坯中含有較粗顆粒石英,但坯體仍經受不住1300攝氏度之上高溫,產品極易變形或起泡,現代有些人使用白坯,雖然不易產生缺陷,但斑點效果不佳。建盞中有些坯的外觀呈褐色,是由於窯中後期氧化所致,坯內部還是黑的。
建窯油滴燒成溫度範圍窄,窯溫偏低了斑點難形成,窯溫偏高了斑點又易流成條形;而且由於釉流動性大,窯溫稍高或釉層稍厚或燒成時間稍長,釉就流下粘底,造成嚴重缺陷。由於油滴斑點是氧化鐵結晶體,氧化鐵中二價鐵與三價鐵的比例不同,斑點效果就不同,而還原氣氛控制二價鐵與三價鐵的比例,它對斑點的形態與釉色影響很大。
▲鄭滲添手作·柴燒油滴建盞②
建盞坯和釉的配方不是一成不變的,宋代建窯雖然燒出了高品味的建盞,但成品率極低,現代情況也是如此。所以要想達到斑紋好看、成品率又高的目標,解決建盞的坯釉配方是建盞燒造者永遠不變的課題。眾所周知,鐵含量的高低是形成油滴釉的決定性因素,而釉層厚度和保溫時間對油滴晶斑的形成有著緊密的關係。
搶購鄭滲添柴燒油滴建盞
建窯遺址附近的水吉鎮一帶含鐵量高的紅土,在建盞釉料配方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除了保持釉漿的懸浮性和穩定性,也提供了油滴黑釉所需要的氧化鐵。紅土引入量不同對釉面效果有不同的影響,主要是其中所含的氧化鐵帶來的影響。當窯溫到1200度~1250度時,三氧化二鐵開始分解形成四氧化三鐵並放出氧氣,此時釉料已經開始熔融,釉表面封閉,氣體排出受阻,在釉層內部產生氣泡,在釉熔體粘度與表面張力合適的條件下,小氣泡合併成為大氣泡並上浮衝破釉面,留下痕跡。在氣體排出過程中,富鐵組分會隨之一起上升,在泡痕附近形成富鐵玻璃相,並與主體液相發生相分離。富鐵相中形成鐵的過飽和溶液,在氣泡的邊界處、或釉泡痕跡處、以及還同有完全熔融的原料顆粒殘餘處,將是非均相析晶的晶核發源地,油滴的成核在這些部位開始,並逐漸發育長大。所以當鐵含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在高溫分相作用下則會在局部產生富鐵相,並在冷卻過程中析出微晶,從而產生油滴效果。但鐵含量也不易過高,那樣將會因為含鐵晶體的大量產生,晶體連接成片,且雜亂無章的排布會導致釉面無光。
▲鄭滲添手作·柴燒油滴建盞③
建盞燒制一般採用浸釉法,而施釉厚度的不同,對形成油滴的斑紋效果有極其重要的影響。釉層厚度的增加,釉面油滴的數量和大小均發生變化,當釉層厚度達到0.8mm時,釉面效果最佳,具有較多的、大小適中且均勻分布的油滴斑點,整體看上去宛如滿天星鬥的夜空。當釉層厚度增至1.0mm以上時,釉面較不平整,甚至還匯出現明顯凹坑和流釉,形成的油滴晶斑大而不規則,且大部分已連成片,無油滴晶斑獨特的外觀效果。這與釉層厚度和高溫氧化鐵分解產生的氣泡移動距離有關,釉層厚度大,釉中氣泡上升到釉面所需的時間就長,氣泡上升過程中不斷合併變大,時間越長所形成的氣泡就愈大,進而上升至釉面。研究發現,大氣泡比小氣泡從釉中逸出的速度快,100微米以上的大氣泡可在較短時間內排出,40微米左右的氣泡排出時間較長,而10微米左右的氣泡則根本不能排出,只能靠長大或溶解到釉中。但如果釉層過厚,釉層內部的氣體移動的距離太大,受到釉的阻力也較大,氧化鐵產生的氣體則難以及時排出,從而集聚轉變成大氣泡。當氣泡大到破裂時,氣體排出處便留下較大的凹坑。隨燒成溫度的升高,小的凹坑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會被「填平」,但較大的凹坑則會因為無法獲得足夠大的表面張力而難以被「填平」,以致最終在釉面處呈現出凹坑現象。由於氣泡周圍富集了大量鐵的氧化物,所以在氣泡被填平或未填平處就容易析出鐵的微晶,形成油滴斑或富鐵凹坑。
我們知道建窯油滴的燒成溫度必須達到1300度,而在一定範圍內延長保溫時間,對形成較好的油滴斑點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當保溫時間達到30分整,會形成較多形狀規則、大小適中、分布均勻且具有較強金屬光澤的油滴斑點。但當保溫時間繼續延長至40分鐘時,發現油滴晶斑進一步變大,且形狀變得不規則,釉面光澤度也有所下降。這說明,在釉的熔融溫度範圍內,適當延長高溫保溫時間會降低釉的高溫粘度,促進釉層分相析晶反應的進行,有利於保證釉面的光滑和結晶體的規則及形成高光澤的油滴晶斑。但保溫時間也不宜過長,否則會造成釉面粘度過小,導致氣泡排除所形成的油滴晶斑連成片,甚至產生流釉現象。
難燒的釉色,決勝於分寸之間,傳世的優秀油滴建盞還是極少。現代的燒制工藝已經達到較高的水準,但是要燒造出斑紋、釉色、器型神韻等綜合表現力極好的油滴建盞,依然有很大的難度,市面上流通的作品雖多但不精。
建盞不朽的魅力,藏在宋建窯大師忍受難以計數失敗的煎熬中,藏在宋皇帝和鬥茶家高度審美的心境中,藏在宋代文壇巨匠暢懷謳歌的詩詞中,藏在中日兩國乃至世界茶與瓷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
另有新品柴燒蓼冷汁茶盞,僅有10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