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燒油滴建盞燒成難度的解讀!

2020-12-04 建盞匯

建窯油滴釉屬於鐵繫結晶釉,特徵是鐵氧化物在黑釉表面析晶後,形成的斑點狀花紋,類似水面上漂浮的油珠,故稱之為「油滴」。油滴是建窯建盞諸多品類中較為名貴的品種,它的形成機理是鐵元素在高溫下溢出釉面並三五相遇,拼合成團。目前所發現的傳世實物極為稀少,所以,長期以來油滴的燒成機理和工藝研究也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建窯油滴的形成機理可以概括為浮萍機理。當窯溫燒到1300度左右時,由於窯溫高、釉水粘度小,Fe2O3(氧化鐵)分解產生的小氣泡直接析出釉面,由小氣泡富集到的鐵氧化物易浮在釉層表面,形成與釉主體相不同的液相小滴。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液相小滴越來越多,就象漂浮在水面上的青萍,它們隨機而遇,三五成群,拼合成一個個大小不同的包裹團,包裹團越大,其中的液相小滴也越多,但這些液相小滴僅僅挨在一起,沒有熔為一體,就象一葉葉青萍靠在一起,當溫度下降時,窯中環境條件適合包裹團中的鐵氧化物析晶時,便形成建窯油滴。

▲鄭滲添手作·柴燒油滴建盞①

建窯油滴使用含鐵量高達5-10%左右的黑坯,儘管坯中含有較粗顆粒石英,但坯體仍經受不住1300攝氏度之上高溫,產品極易變形或起泡,現代有些人使用白坯,雖然不易產生缺陷,但斑點效果不佳。建盞中有些坯的外觀呈褐色,是由於窯中後期氧化所致,坯內部還是黑的。

建窯油滴燒成溫度範圍窄,窯溫偏低了斑點難形成,窯溫偏高了斑點又易流成條形;而且由於釉流動性大,窯溫稍高或釉層稍厚或燒成時間稍長,釉就流下粘底,造成嚴重缺陷。由於油滴斑點是氧化鐵結晶體,氧化鐵中二價鐵與三價鐵的比例不同,斑點效果就不同,而還原氣氛控制二價鐵與三價鐵的比例,它對斑點的形態與釉色影響很大。

▲鄭滲添手作·柴燒油滴建盞②

建盞坯和釉的配方不是一成不變的,宋代建窯雖然燒出了高品味的建盞,但成品率極低,現代情況也是如此。所以要想達到斑紋好看、成品率又高的目標,解決建盞的坯釉配方是建盞燒造者永遠不變的課題。眾所周知,鐵含量的高低是形成油滴釉的決定性因素,而釉層厚度和保溫時間對油滴晶斑的形成有著緊密的關係。

搶購鄭滲添柴燒油滴建盞

建窯遺址附近的水吉鎮一帶含鐵量高的紅土,在建盞釉料配方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除了保持釉漿的懸浮性和穩定性,也提供了油滴黑釉所需要的氧化鐵。紅土引入量不同對釉面效果有不同的影響,主要是其中所含的氧化鐵帶來的影響。當窯溫到1200度~1250度時,三氧化二鐵開始分解形成四氧化三鐵並放出氧氣,此時釉料已經開始熔融,釉表面封閉,氣體排出受阻,在釉層內部產生氣泡,在釉熔體粘度與表面張力合適的條件下,小氣泡合併成為大氣泡並上浮衝破釉面,留下痕跡。在氣體排出過程中,富鐵組分會隨之一起上升,在泡痕附近形成富鐵玻璃相,並與主體液相發生相分離。富鐵相中形成鐵的過飽和溶液,在氣泡的邊界處、或釉泡痕跡處、以及還同有完全熔融的原料顆粒殘餘處,將是非均相析晶的晶核發源地,油滴的成核在這些部位開始,並逐漸發育長大。所以當鐵含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在高溫分相作用下則會在局部產生富鐵相,並在冷卻過程中析出微晶,從而產生油滴效果。但鐵含量也不易過高,那樣將會因為含鐵晶體的大量產生,晶體連接成片,且雜亂無章的排布會導致釉面無光。

▲鄭滲添手作·柴燒油滴建盞③

建盞燒制一般採用浸釉法,而施釉厚度的不同,對形成油滴的斑紋效果有極其重要的影響。釉層厚度的增加,釉面油滴的數量和大小均發生變化,當釉層厚度達到0.8mm時,釉面效果最佳,具有較多的、大小適中且均勻分布的油滴斑點,整體看上去宛如滿天星鬥的夜空。當釉層厚度增至1.0mm以上時,釉面較不平整,甚至還匯出現明顯凹坑和流釉,形成的油滴晶斑大而不規則,且大部分已連成片,無油滴晶斑獨特的外觀效果。這與釉層厚度和高溫氧化鐵分解產生的氣泡移動距離有關,釉層厚度大,釉中氣泡上升到釉面所需的時間就長,氣泡上升過程中不斷合併變大,時間越長所形成的氣泡就愈大,進而上升至釉面。研究發現,大氣泡比小氣泡從釉中逸出的速度快,100微米以上的大氣泡可在較短時間內排出,40微米左右的氣泡排出時間較長,而10微米左右的氣泡則根本不能排出,只能靠長大或溶解到釉中。但如果釉層過厚,釉層內部的氣體移動的距離太大,受到釉的阻力也較大,氧化鐵產生的氣體則難以及時排出,從而集聚轉變成大氣泡。當氣泡大到破裂時,氣體排出處便留下較大的凹坑。隨燒成溫度的升高,小的凹坑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會被「填平」,但較大的凹坑則會因為無法獲得足夠大的表面張力而難以被「填平」,以致最終在釉面處呈現出凹坑現象。由於氣泡周圍富集了大量鐵的氧化物,所以在氣泡被填平或未填平處就容易析出鐵的微晶,形成油滴斑或富鐵凹坑。

我們知道建窯油滴的燒成溫度必須達到1300度,而在一定範圍內延長保溫時間,對形成較好的油滴斑點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當保溫時間達到30分整,會形成較多形狀規則、大小適中、分布均勻且具有較強金屬光澤的油滴斑點。但當保溫時間繼續延長至40分鐘時,發現油滴晶斑進一步變大,且形狀變得不規則,釉面光澤度也有所下降。這說明,在釉的熔融溫度範圍內,適當延長高溫保溫時間會降低釉的高溫粘度,促進釉層分相析晶反應的進行,有利於保證釉面的光滑和結晶體的規則及形成高光澤的油滴晶斑。但保溫時間也不宜過長,否則會造成釉面粘度過小,導致氣泡排除所形成的油滴晶斑連成片,甚至產生流釉現象。

難燒的釉色,決勝於分寸之間,傳世的優秀油滴建盞還是極少。現代的燒制工藝已經達到較高的水準,但是要燒造出斑紋、釉色、器型神韻等綜合表現力極好的油滴建盞,依然有很大的難度,市面上流通的作品雖多但不精。

建盞不朽的魅力,藏在宋建窯大師忍受難以計數失敗的煎熬中,藏在宋皇帝和鬥茶家高度審美的心境中,藏在宋代文壇巨匠暢懷謳歌的詩詞中,藏在中日兩國乃至世界茶與瓷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

另有新品柴燒蓼冷汁茶盞,僅有10隻

相關焦點

  • 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燒制難度分析
    導語油滴有兩類,一類是建窯油滴,一類是華北油滴。那麼兩者的燒制難度有何差別呢?此篇,武夷建盞便精選李達老師所寫論文,對比分析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燒制難度。關於如何分辨建窯油滴和華北油滴,筆者在建窯油滴和華北油滴的差別一文中有過細述。建盞泰鬥李達老師在《宋代油滴茶盞鑑賞》一文中提到:判斷一件瓷器的燒制難度,可以從坯、釉、窯溫和窯中氣氛這四個制瓷因素的制約程度考慮。
  • 美輪美奐的「油滴」建盞!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這種斑點多為圓形,大小不一,大者直徑一般為三、四毫米,最大者達一釐米;小者僅一毫米,甚至細如針尖,形如沸騰的油滴散落而成,使人眼花繚亂。鷓鴣斑(油滴)的原理當窯內溫度燒到1300℃左右時,瓷器上的釉開始形成液相分離結構,釉主體相分離出富鐵的另一相。
  • 全世界最大型的宋代油滴建盞鑑賞與解讀
    然而,靜嘉堂文庫除了珍藏有「稻葉天目」外,還有一隻油滴盞也值得我們重視,今天我們一同來鑑賞和解讀這隻盞。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油滴盞在存世的宋代建盞界,日本靜嘉堂文庫館藏的這隻油滴建盞,具有三大特點,可謂是四大國寶級建盞外名列前茅的重量級宋代油滴盞。
  • 油滴建盞有多美,看完你就知道了
    油滴建盞是建盞中很常見的,也是很多建盞愛好者都非常喜歡的。看似只是黑黑的建盞的上加上了一些密集的斑紋,實際上卻擁有不一樣的美感。欣賞油滴建盞,不僅要了解燒制方面的基礎知識,還要結合茶家的審美理念。油滴建盞到底有多美,相信只有愛盞的人才知道吧。    什麼是油滴建盞?
  • 建盞油滴釉藥的研究方法
    鹼性成份包括各種助熔性質的鹼金屬與鹼土金屬氧化物,中性成份主要是礬土;酸性成份則是矽酸。將這三種領域的氧化物以方便計算分子量的方式排列,簡單陳列式為RO·xAl₂O₃·ySiO₂。但此處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塞格式換算配釉雖然簡明方便,但它並不能精確地將形成釉水特性的各種條件顯示出來,畢竟影響釉水發色的變因太多,而且原料開採、運輸、加工等過程都容易造成成分含量上的差異,制陶者必須裝這些變因一併考慮,且做一些調整。
  • 科普:全方位剖析油滴盞!
    」這樣的「定價」其實可以看出,油滴的燒成條件比兔毫更為苛刻。2、油滴如何形成?油滴建盞形成機理可以概括為浮萍機理,鐵元素在高溫下溢出釉面並三五相遇,拼合成團。當燒到1300℃左右時。當燒成進行到一定程度後降溫冷卻。在冷卻過程中,當環境條件適合包裹團中的鐵氧化物析晶時。便形成一滴建窯油滴。油滴主要分類:金油滴、藍銀油滴、紅油滴、虹彩油滴等。
  • 這些極品油滴盞,你見過幾個?
    油滴建盞是建盞中很常見的,也是很多建盞愛好者都非常喜歡的。看似只是黑黑的建盞的上加上了一些密集的斑紋,實際上卻擁有不一樣的美感。一些極品油滴盞,更是許多盞友一直在尋找中的。一、知名傳世油滴盞由宋代傳承至今、器型完好的油滴盞,數量極其稀少,價值已不可估量。
  • 科普:化學建盞有毒嗎?
    建盞的還原燒,是在快要燒制結束的時後,減少窯中進入的 空氣量,火焰中不完全燃燒的還原性CO和H2等,在高溫下與坯中的高價的紅色三氧化二鐵(Fe2o3)被還原為低價氧化亞鐵(Feo)等。鐵的氧化物磁性所以請不要再用新燒建盞是化學的可能有毒來說事,真心無知。那麼,應該如何說呢?
  • 黃美金丨不是黃金做成的金油滴建盞,反而比黃金更貴?從這4點看
    答案當然不是了,燒制建盞的原料是建陽當地的天然礦釉,因富含鐵元素及其他金屬元素,在燒制時掌握好窯內氛圍,使金屬元素呈色。但金油滴要靠單一金屬元素呈色,既要保證一種金屬元素呈色,又要做到消解其他金屬元素的呈色,其中的難度是不言而喻的。
  • 金油滴,建盞的「金名片」
    時至今日,建盞中的上品「金油滴」依然被收藏家視若珍寶。2013年,第七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上,一尊口徑12.9釐米的「金油滴」建盞被一位日本茶藝專家以45萬元人民幣購得;2014年,第五屆中國廣州國際工藝品收藏品及紅木文化博覽會上,一尊口徑12.9釐米的「金油滴」被來自香港的收藏家以50萬元人民幣買下;同年9月,上海國際禮品展覽會上,日本的茶道專家斥資百萬人民幣將兩件金油滴建盞收入囊中;2017年,黃美金的金油滴更是再創新高。
  • 澤緣建盞:在燒制油滴建盞中加入紅土有啥影響?
    在建盞燒制過程中,其中一定加入了很多種配料,當然這種配料對我們人體是沒有害的,它只是對建盞的品質做了一個更好地提升。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紅土加入量,對燒制建盞有什麼影響?紅土的加入主要是為了讓建盞身上生成油滴。
  • 宋代建盞中發現罕見的epsilon-Fe2O3
    「忽驚午盞兔毛斑,打出青甕鵝兒酒」、「鷹爪新茶蟹眼湯,松風鳴雪兔毫霜」表達了著名詩人蘇軾和楊萬裡對建盞的嘉許。這一件件擁有精美紋樣的建盞是在龍窯裡燒成的,質樸的黑釉與自然天成的條紋或斑點有機結合,被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James Plumer譽為「Chinas Great yet humble ware(中國偉大卻又含蓄的器物)」。珍貴的建盞有兔毫盞、油滴盞、鷓鴣斑盞等種類。
  • 兔毫盞憑什麼超越油滴曜變成為宋代最流行建盞?皇帝實權那麼大嗎
    就算在近千年後的今天,建盞在斷燒許久的情況下依舊憑藉著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重新獲得了人們的青睞,身影頻頻出現在國內外各大拍賣會上,身價更是日益水漲船高。兔毫盞是宋代建窯生產量最大、也是現存於世數量最多的建盞品類,在許多和宋盞相關的歷史書籍中,我們也總能夠看到兔毫盞的身影存在,綜合這些方面,許多專家學者都直接將兔毫盞定義為是"宋代建盞的代名詞",在筆者看來,這樣定義也是恰到好處的。
  • 建盞匠人李昌海:結合現代理念,不斷創新發展,將創意融匯於歷史
    李昌海,從小受父親李遠興先生的薰陶,隨著父親進修建盞工藝和燒制身手,刻苦鑽研,吃苦耐勞;後期通過長時間的挖掘、研究,成功燒制出了屬於個人的特色油滴盞。想要燒制好的建盞,李昌海認為第一靠配方,若是釉料都配不好,怎麼燒制出好的斑紋;其次就是火候,掌握不好的話容易失圓起泡點。
  • 你的油滴盞滿足這3個條件嗎?
    《君臺觀左右帳記》裡記載:「曜變斑建盞乃無上神品,值萬匹絹;油滴斑建盞是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兔毫盞值三千匹絹。」從這樣的排序和定價中,我們大致可以推算出,宋時油滴的燒成條件比兔毫更為苛刻。所以宋代油滴盞的傳世品很少,完整器更是鮮見。
  • 武夷建盞解讀丨杭州曜變盞殘件
    解讀宋式美學 傳承建盞文化導語建盞之中的無上珍品,非曜變盞莫屬,目前被公認的,真正可稱「曜變」的僅三件半,其中三隻如今為日本國寶,而今天武夷建盞要介紹的是那半件曜變盞。銘文雖有在瓷器燒成前刻劃者,但絕大多數系在燒成後刻劃,如「御廚」「苑」「後苑」「殿」「貴妃」「尚藥局」等刻銘。其中出土的建窯黑釉兔毫盞標本上見有「供御」,由此可知此一幹出土品很可能是進貢作為南宋宮廷用器。
  • 可能你不信,我的建盞生鏽了
    不少盞友很問:建盞「生鏽」應該責怪建盞胎土中含鐵量太多嗎?還是這隻建盞是化學原料的,要天然礦石的才不會?建盞相對於其他瓷器貴,卻比白瓷青瓷嬌氣嗎?小編能說真正的原因是他的盞不是在武夷建盞平臺買的嗎?玻化不夠油滴盞斑紋成分主要為鐵的氧化物,玻化不夠或者壓根沒有玻化的盞,如果長時間經過茶湯的浸泡而且也不注意清潔,在空氣中氧氣與水蒸氣的共同作用下可能會使得二價鐵氧化成三價鐵
  • 建盞評測第二篇——陳大鵬:黃鷓鴣竹節杯
    1980年,試製成功油滴黑釉瓷,使失傳數百年之久的油滴名瓷重見天日。1981年陳大鵬燒制仿宋兔毫盞成功,使失傳近千年的古瓷工藝重放異彩。1988年,陳大鵬大師再次突破難關,燒製成功金兔毫盞。燒制難度大,製作工藝複雜,成為難得收藏珍品。
  • 建盞為何有收藏和普品使用之分?挑盞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近年來,建盞無異於高古瓷拍場上的黑馬選手,流通量有所提升的同時價格也在一路飆升,市場也逐漸步入穩健開拓期,這讓很多圈內外的朋友都意識到宋代老盞的收藏價值。▲以7800萬創下記錄的宋代建窯油滴盞判斷一件物品是否具備公認的收藏價值,要從其稀缺性、不可替代性、歷史內涵與文化底蘊、藝術觀賞性以及易保存性5個方面來看。
  • 建盞真的越貴越好嗎?新手購盞看準這3點再下手,不要被忽悠了
    建盞始燒於唐,在兩宋時期發展到了巔峰,被宋徽宗一手捧上了"皇家御用茶具"的位置,獨領風騷數百年,但隨著朝代的更迭,其發展卻一度陷入了絕境,以致於最終銷聲匿跡了近千年的時光。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我國傳統名瓷之一,建盞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依舊有巨大的價值,它兼具美觀和實用的器型以及美輪美奐的釉色更是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