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輪美奐的「油滴」建盞!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2020-12-04 宜興紫砂之家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

開始理解油滴的美了。

《君臺觀左右帳記》裡記載:

油滴斑建盞是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

關於油滴,盞友們對此的了解有多少呢?此篇,古盞堂將為盞友們附圖詳解。

首先,油滴從花紋類型,可分為鷓鴣斑(或油滴)和華北油滴兩種,今天我們具體來講解鷓鴣斑(或油滴)

什麼是鷓鴣斑(或油滴)

油滴釉,是宋代黑釉系統的結晶釉,在釉面上,滿布小圓點和斑點。這種斑點多為圓形,大小不一,大者直徑一般為三、四毫米,最大者達一釐米;小者僅一毫米,甚至細如針尖,形如沸騰的油滴散落而成,使人眼花繚亂。

鷓鴣斑(油滴)的原理

當窯內溫度燒到1300℃左右時,瓷器上的釉開始形成液相分離結構,釉主體相分離出富鐵的另一相。在重力與表面張力等作用下,富鐵相易浮在釉的表面層,隨著過程推移,浮在釉面的富鐵相越來越多。

然後這些富鐵相形成的液相小滴就像漂浮在水面的綠萍,能夠在液面上漂遊,它們隨機而遇,三五成群,拼合成一個個大小不同的包裹團。

最後燒成到一定程度後降溫冷卻。在冷卻過程中,當環境條件適合包裹團中的鐵氧化物析晶時。便形成一滴建窯油滴。

油滴建盞與華北油滴區別

首先,油滴從花紋類型,可分為鷓鴣斑(或油滴)和華北油滴兩種,關於它兩的區別:

①【產地不同】華北油滴是位於山西、河南、河北等北方窯口燒制的,而建窯油滴來自南方的建州窯。南北地域差異,導致兩者燒制條件、肌理變幻、釉面外觀、燒制難度等均不相同。

②【燒制條件】油滴釉屬於鐵繫結晶釉,在1300℃高溫燒制下,鐵氧化物發生化學反應在黑釉表面析晶後形成類似油滴的點狀斑紋,故而此類釉色被稱為油滴釉;而華北油滴是在1240℃的高溫下,可以在氧化氣氛或還原氣氛中燒制而成。

③【外觀區別】建窯油滴的斑點是隨機而生的,所以分布不均,疏密有間,其斑點大小與包裹團有關。而華北油滴斑點是由氣泡形成的,故而油滴斑點布滿整個釉面且均勻分布,華北油滴斑點大小與釉層厚度密切相關。

油滴建盞的品類

另外油滴盞顏色主要有黃、綠、藍、銀、金、紅、虹彩。給大家細細講解:

01、金油滴

金油滴是建盞中的「貴族」,金油滴是釉內結晶呈金黃色光澤的油滴斑點,盞的晶體質感強且層次豐富。用茶養,可養出七彩光的效果。

02、銀油滴

銀油滴是宋代瓷器中名貴品種,其中以建窯油滴最為著名。銀油滴是釉內結晶呈銀光色光澤的油滴斑點,釉表呈現點點似油滴狀的銀色小圓點,光照下十分醒目。

03

藍油滴

藍油滴是釉內結晶呈藍綠色的油滴斑點,極具高級靜謐之美。

04、虹彩油滴

虹彩油滴盞色散發著多重的金屬彩光,金屬感很強。在自然光下呈現隱約彩光,是鐵繫結晶釉的一種特殊表現。因為燒制溫度比油滴更高,還原區間更窄,所以成品很少。推薦入手。

油滴盞大賞

▲[陳大鵬]紅油滴盞,紅色寓意紅紅火火

在了解油滴建盞後,相信盞友們對油滴的認識又加深了一步。

下篇我們將介紹曜變釉,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油滴建盞有多美,看完你就知道了
    油滴建盞是建盞中很常見的,也是很多建盞愛好者都非常喜歡的。看似只是黑黑的建盞的上加上了一些密集的斑紋,實際上卻擁有不一樣的美感。欣賞油滴建盞,不僅要了解燒制方面的基礎知識,還要結合茶家的審美理念。油滴建盞到底有多美,相信只有愛盞的人才知道吧。    什麼是油滴建盞?
  • 全世界最大型的宋代油滴建盞鑑賞與解讀
    然而,靜嘉堂文庫除了珍藏有「稻葉天目」外,還有一隻油滴盞也值得我們重視,今天我們一同來鑑賞和解讀這隻盞。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油滴盞在存世的宋代建盞界,日本靜嘉堂文庫館藏的這隻油滴建盞,具有三大特點,可謂是四大國寶級建盞外名列前茅的重量級宋代油滴盞。
  • 柴燒油滴建盞燒成難度的解讀!
    建窯油滴釉屬於鐵繫結晶釉,特徵是鐵氧化物在黑釉表面析晶後,形成的斑點狀花紋,類似水面上漂浮的油珠,故稱之為「油滴」。油滴是建窯建盞諸多品類中較為名貴的品種,它的形成機理是鐵元素在高溫下溢出釉面並三五相遇,拼合成團。
  • 澤緣建盞:在燒制油滴建盞中加入紅土有啥影響?
    在建盞燒制過程中,其中一定加入了很多種配料,當然這種配料對我們人體是沒有害的,它只是對建盞的品質做了一個更好地提升。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紅土加入量,對燒制建盞有什麼影響?紅土的加入主要是為了讓建盞身上生成油滴。
  • 金油滴,建盞的「金名片」
    時至今日,建盞中的上品「金油滴」依然被收藏家視若珍寶。2013年,第七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上,一尊口徑12.9釐米的「金油滴」建盞被一位日本茶藝專家以45萬元人民幣購得;2014年,第五屆中國廣州國際工藝品收藏品及紅木文化博覽會上,一尊口徑12.9釐米的「金油滴」被來自香港的收藏家以50萬元人民幣買下;同年9月,上海國際禮品展覽會上,日本的茶道專家斥資百萬人民幣將兩件金油滴建盞收入囊中;2017年,黃美金的金油滴更是再創新高。
  • 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燒制難度分析
    導語油滴有兩類,一類是建窯油滴,一類是華北油滴。那麼兩者的燒制難度有何差別呢?此篇,武夷建盞便精選李達老師所寫論文,對比分析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燒制難度。關於如何分辨建窯油滴和華北油滴,筆者在建窯油滴和華北油滴的差別一文中有過細述。建盞泰鬥李達老師在《宋代油滴茶盞鑑賞》一文中提到:判斷一件瓷器的燒制難度,可以從坯、釉、窯溫和窯中氣氛這四個制瓷因素的制約程度考慮。
  • 建盞油滴釉藥的研究方法
    一般而言,窯溫在攝氏1000度以上時,Fe₂O₃的氧化鐵開始分解成Fe₃O₄型態的氧化鐵與氧氣,此時也是決定釉面效果最關鍵的時刻,有些陶藝家會主張在這個階段恆溫非常重要。至於如何讓起泡的釉面有足夠的溫度與時間平復,將是另一個有待克服的難題。就現實的燒制過程中反應,窯爐內的氣氛維持在氧化與中性之間,較有利於油滴效果的形成,過重地還原將使釉面的油滴現象消失。
  • 科普:全方位剖析油滴盞!
    油滴建盞《君臺觀左右帳記》裡記載:「曜變斑建盞乃無上神品,值萬匹絹;油滴斑建盞是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兔毫盞值三千匹絹。7800萬南宋油滴建盞在流傳於日本的油滴建盞中唯一一件被日本列為國寶級油滴建盞,就是現存於大阪市東洋陶瓷美術館的油滴建盞
  • 兔毫盞憑什麼超越油滴曜變成為宋代最流行建盞?皇帝實權那麼大嗎
    宋代鬥茶重茶色,茶色鮮白為佳,為了能夠更好的突出茶色,原本流行的青瓷、白瓷等再使用就有些不合時宜,作為黑瓷代表的建盞便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中脫穎而出,受到了社會上自上而下的廣泛推崇,建盞最大的生產窯口建窯也從原先默默無聞的民窯發展成為名留青史的舉足輕重的的窯口。
  • 黃美金丨不是黃金做成的金油滴建盞,反而比黃金更貴?從這4點看
    詩人眼中點茶帶來極大的娛樂性,又因獨特的釉色與鮮明的視覺衝擊,致使留下了不少關於建盞的詩詞。其中多數提及建盞的釉色,如:"兔毛紫盞、金絲寶碗、綠地毫甌、"等等,主要還是以兔毫與鷓鴣居多,因為宋代沒有油滴的說法,所以我們也沒辦法從中窺探一二。但據黃庭堅所做的:"纖纖捧,研膏濺乳,金縷鷓鴣斑"經後來分析可能為類鷓鴣斑油滴,狀如沸騰油滴,形似水上浮珠。
  • 建盞真的越貴越好嗎?新手購盞看準這3點再下手,不要被忽悠了
    建盞始燒於唐,在兩宋時期發展到了巔峰,被宋徽宗一手捧上了"皇家御用茶具"的位置,獨領風騷數百年,但隨著朝代的更迭,其發展卻一度陷入了絕境,以致於最終銷聲匿跡了近千年的時光。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我國傳統名瓷之一,建盞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依舊有巨大的價值,它兼具美觀和實用的器型以及美輪美奐的釉色更是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
  • 這些極品油滴盞,你見過幾個?
    油滴建盞是建盞中很常見的,也是很多建盞愛好者都非常喜歡的。看似只是黑黑的建盞的上加上了一些密集的斑紋,實際上卻擁有不一樣的美感。一些極品油滴盞,更是許多盞友一直在尋找中的。一、知名傳世油滴盞由宋代傳承至今、器型完好的油滴盞,數量極其稀少,價值已不可估量。
  • 如何正確的鑑賞兔毫建盞?同為兔毫盞,為什麼也存在著優劣之別?
    油滴盞屬於建窯燒制的上乘建盞之一,北宋的陶谷在《清異錄博中》中記載:閩中造盞,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這其中說的就是福建建窯燒制的油滴盞。那怎樣的油滴盞才算是好盞呢?什麼才是有收藏價值的油滴盞呢?此外油滴的形成話語燒制過程有關,窯內溫度火候到達一個度時油滴盞就會形成,溫度太低很難出來,溫度過高會使油滴形狀太小,因此油滴盞的沿口部分通常形成不了油滴,這也是油滴盞口樸實無華的原因。而它器腹有金黃色,越往下顏色淡,最終褪為銀白色。如果用放大鏡近距離觀察的話,油滴上的斑點會分布出大小不同的魚鱗狀紋。
  • 科普:化學建盞有毒嗎?
    重點是建盞是否含重金屬上給大家科普一下,我們知道釉彩裡面有三個成分:一個是釉基,就是它的基礎,有玻璃質感的成分,大多就是石英(氧化矽)一類的,建盞的釉礦石以石英為主,也有長石,含鐵量高,帶有少量粘土,淘洗出的礦釉顏色呈紅、紫色,屬於鐵鈣繫結晶釉,坯體的化學成分和礦物組成對釉面斑紋有影響。
  • 你的油滴盞滿足這3個條件嗎?
    《君臺觀左右帳記》裡記載:「曜變斑建盞乃無上神品,值萬匹絹;油滴斑建盞是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兔毫盞值三千匹絹。」從這樣的排序和定價中,我們大致可以推算出,宋時油滴的燒成條件比兔毫更為苛刻。所以宋代油滴盞的傳世品很少,完整器更是鮮見。
  • 可能你不信,我的建盞生鏽了
    不少盞友很問:建盞「生鏽」應該責怪建盞胎土中含鐵量太多嗎?還是這隻建盞是化學原料的,要天然礦石的才不會?建盞相對於其他瓷器貴,卻比白瓷青瓷嬌氣嗎?小編能說真正的原因是他的盞不是在武夷建盞平臺買的嗎?言歸正傳,其實有一部分的建盞會生鏽,有一部分的建盞不會生鏽,這是在建盞出爐的時候就註定的。建盞所謂的「生鏽」其實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生鏽」,只是給人的錯覺罷了。
  • 建盞評測第二篇——陳大鵬:黃鷓鴣竹節杯
    1980年,試製成功油滴黑釉瓷,使失傳數百年之久的油滴名瓷重見天日。1981年陳大鵬燒制仿宋兔毫盞成功,使失傳近千年的古瓷工藝重放異彩。1988年,陳大鵬大師再次突破難關,燒製成功金兔毫盞。燒制難度大,製作工藝複雜,成為難得收藏珍品。
  • 宋代建盞竟含硬磁材料epsilon-Fe2O3晶體
    最近,上海科學家首次在宋代建盞標本中發現了一種罕見的高純度硬磁材料--epsilon-Fe2O3,它極難被消磁,在高密度數據存儲方面可能具有誘人的應用前景。  戲劇性的是,李偉東和劉志等人意外地在1000年前的宋代文物建盞中,發現了夢寐以求的高純度大尺寸epsilon-Fe2O3晶體。
  • 如何養出七彩建盞?
    金油滴建盞 如何挑選一枚適合養的盞? 中華文化,歷來講究「度」,而一枚適合養的建盞,玻化必須適度,玻化太弱,燒乾了的盞,無法養出七彩,甚至養久了會呈現鐵鏽色,腐蝕色,即使無暇,也不建議購買。 而強玻化的盞得分玻化油滴與玻化兔毫,玻化油滴(鷓鴣斑)好養,出彩也快,但有兩個缺點:容易茶垢掛圈不均勻;七彩後的包漿很容易洗掉。
  • 宋代建盞中發現罕見的epsilon-Fe2O3
    「忽驚午盞兔毛斑,打出青甕鵝兒酒」、「鷹爪新茶蟹眼湯,松風鳴雪兔毫霜」表達了著名詩人蘇軾和楊萬裡對建盞的嘉許。這一件件擁有精美紋樣的建盞是在龍窯裡燒成的,質樸的黑釉與自然天成的條紋或斑點有機結合,被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James Plumer譽為「Chinas Great yet humble ware(中國偉大卻又含蓄的器物)」。珍貴的建盞有兔毫盞、油滴盞、鷓鴣斑盞等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