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傳統八大名瓷之一,建盞在兩宋時期的歷史上可謂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痕跡,成為了與茶文化密切相關的唯一的茶具,與此同時,建盞還作為黑瓷代表遠渡重洋去到日本,被奉為國寶代代相傳。就算在近千年後的今天,建盞在斷燒許久的情況下依舊憑藉著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重新獲得了人們的青睞,身影頻頻出現在國內外各大拍賣會上,身價更是日益水漲船高。
1.宋代建盞的緣起
我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在宋代更是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而相較於唐代簡單的煮茶法、煎茶法,宋代的飲茶風尚也出現了新的引領潮流——點茶法,與之相對應的鬥茶法也因此盛行開來。宋代鬥茶重茶色,茶色鮮白為佳,為了能夠更好的突出茶色,原本流行的青瓷、白瓷等再使用就有些不合時宜,作為黑瓷代表的建盞便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中脫穎而出,受到了社會上自上而下的廣泛推崇,建盞最大的生產窯口建窯也從原先默默無聞的民窯發展成為名留青史的舉足輕重的的窯口。
2.兔毫盞——宋代建盞的代名詞
而在宋代眾多品類的建盞中,最受歡迎的的無疑是兔毫盞,它因黑色釉中均勻透露著形如兔子身上纖細柔長毫毛一樣的筋脈而得名,根據色澤的不同又可以分為藍兔毫、銀兔毫、金兔毫等不同種類。兔毫盞是宋代建窯生產量最大、也是現存於世數量最多的建盞品類,在許多和宋盞相關的歷史書籍中,我們也總能夠看到兔毫盞的身影存在,綜合這些方面,許多專家學者都直接將兔毫盞定義為是"宋代建盞的代名詞",在筆者看來,這樣定義也是恰到好處的。
3.兔毫盞在宋代流行的原因
日本《君臺觀左右帳記》對建盞品類的描繪稱"曜變建盞乃無上神品,值萬匹絹;油滴建盞是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兔毫盞值三千匹絹",說明在日本兔毫盞的受歡迎程度是低於曜變盞和油滴盞的,而它之所以能夠超越曜變油滴在宋代成為最受歡迎的品類,和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統治者的喜好是分不開的。
首先,曜變盞作為稀世珍品,其燒制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一般窯口就算燒成為了免招災禍也根本不會上報朝廷,只能偷偷的處理或丟棄,這就從根本上斷絕了曜變在宋代流行的可能性。油滴盞的燒制難度雖然較之曜變要小很多,但由於數量比較稀少很難在全社會廣泛使用,也缺乏流行起來的推動力,僅次於二者的兔毫盞自然就成為了人們追求的對象。
其次,在封建社會,社會上的流行趨勢關鍵還要根據統治者的意願和愛好來發展,而宋徽宗趙詰無疑就是建盞的"第一代言人",不僅經常設宴邀請王公大臣們一起用盞品茗,其所著《大觀茶論》中"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更是對建盞給予了頗高的評價,由此也可以看出兔毫盞為宋徽宗最為心儀的建盞品類。正所謂"上行下效",兔毫盞的流行之路就這樣潛移默化的暢通無阻起來。
最後,兔毫盞在宋代的流行,還有一部分應該歸功於文人雅士的推動,宋代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文人的社會地位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他們的詩詞有時也能夠在社會上引發潮流:蘇軾《送南屏謙師》"忽驚午盞兔毫斑,打出春翁鵝兒酒"、楊萬裡"鷹爪新茶蟹眼湯,松風鳴雪兔毫霜"、黃庭堅"兔盞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茶"、陸遊"活眼硯凹宜黑色,長毫甌小聚香茗"等詩句都為建盞的流行營造了頗好的氛圍。
除此之外,蔡襄《茶錄》中對兔毫盞的讚譽以及審安老人《茶具圖贊》中直接以兔毫盞為圖介紹建盞,也都為兔毫盞在宋代的流行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兔毫盞在宋代成為最流行建盞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就的結果,兔毫盞的流行也使得後世對宋代建盞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它憑藉著黑色釉和絢麗多彩斑紋的完美融合,向世人展示了宋代建窯燒制風格的最好韻味,直至今天依舊在國內外古玩市場上大放異彩。
大師建盞推薦
第一批建盞傳承人葉禮忠
時隔40年,再燃激情 纖若驚鴻,宛若遊龍
有關於建盞的任何問題,可以後臺私信筆者,筆者將會第一時間為你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