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始燒於唐,在兩宋時期發展到了巔峰,被宋徽宗一手捧上了"皇家御用茶具"的位置,獨領風騷數百年,但隨著朝代的更迭,其發展卻一度陷入了絕境,以致於最終銷聲匿跡了近千年的時光。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我國傳統名瓷之一,建盞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依舊有巨大的價值,它兼具美觀和實用的器型以及美輪美奐的釉色更是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
也正是基於此,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高度重視對建盞的研製與開發,建盞終於得以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走上了嶄新的復興之路。
2011年,"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在廈門五國金磚會議上,建盞又被作為國禮贈送給了與會各國領導人。自這之後,建盞不僅聲名鵲起、身價倍增,還"飛入尋常百姓家",成了古玩市場上炙手可熱的寵兒。
但對於一些剛剛入門的盞友來說,對於建盞的了解相對來說還比較少,故很容易陷入這樣一個誤區,即越貴的建盞越好,可實際上卻並不盡然。
那麼到底新手應該如何挑選自己心儀的建盞呢?從以下3點入手,或許就會讓大家事半功倍。
1.看建盞的釉色
眾所周知,釉色是建盞的靈魂,因此新手在挑選建盞時首先要考慮的便是釉色。
按照不同的標準,建盞的釉色大致可以分為烏金釉、兔毫釉、油滴釉、曜變釉和雜色釉五大類,而在這其中,市面上最為常見的當屬兔毫和油滴兩種,這也是大多數盞友最傾向於選擇的釉色種類,所以筆者也將著重論述兔毫和油滴這兩類釉色。
首先是兔毫釉,兔毫釉顧名思義就是釉面上均勻分布著纖長類似於兔子毫毛的斑紋,它是宋代建窯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種,也是現如今存世最多的品種。
而提及兔毫釉,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就是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所述"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這也給世人判斷兔毫盞的優劣提供了一個大體一致的標準。不僅如此,兔毫釉也是建盞釉色中顏色最富有變化的一類,諸如黃、銀、藍、金等都是比較典型的顏色。
其次是油滴釉,一般來說,判斷油滴盞的好壞主要可以從油滴的大小、均勻程度和質感這幾個方面來考慮。
第一,油滴的大小與燒制過程中的溫度、氣氛等有著直接的關係,尤以溫度的影響最大,溫度越高,釉料的流動性越強,大油滴的燒制難度也就越大;
第二,在絕大數情況下,建盞表面分布的油滴越均勻越是上品,但也並非完全絕對,一些比較有特色的建盞,即便是分布不均勻看起來也會美感十足;
第三,油滴釉歸根到底依舊屬於鐵繫結晶釉,它需要在1300℃以上的高溫還原氣氛中形成,而玻化程度過高或者過低都是影響晶體最後的質感。
2.看建盞的器型
相對於青瓷、白瓷等一些精美豔麗的瓷器來說,建盞的器型時常會給人一種單調之感,但也正是因為這種單調,賦予了建盞器型獨一無二的魅力。
建盞的器型主要有束口盞、撇口盞、敞口盞和斂口盞四大類,這四種都是比較常見的實用性較強的器型,其中束口盞腹深容量比較大,撇口盞口沿外翻,容量相對比較小,但比較方便觀察茶色和建盞內壁的斑紋,大家在選購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進行選擇。
3.規避不是建盞的"建盞"
除此之外,盞友們在挑選建盞時還要特別注意那些所謂的"建盞",一些"建盞"往往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不同,但卻是"掛羊頭賣狗肉",只有建盞的外形而沒有建盞的靈魂。
一件真正的建盞,最基本的要求便是"鐵胎",之後就是來自福建建陽的產地,二者缺一不可,所以根據這兩點來判斷也是最為直接的辦法。
每個人在挑選建盞時的標準都不盡相同,正所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在選購建盞時,不盲目跟風、不盲目求貴,從釉色、器型、真假性這三方面著手理性判斷,相信大家一定都能夠與自己最心儀的建盞"不期而遇"。
您如果需要了解相關瓷器知識,或者關於建盞的任何問題,可以後臺私 信筆者一起探討,少走彎路,避免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