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滴建盞
《君臺觀左右帳記》裡記載:
「曜變斑建盞乃無上神品,值萬匹絹;
油滴斑建盞是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
兔毫盞值三千匹絹。
」這樣的「定價」其實可以看出,油滴的燒成條件比兔毫更為苛刻。
所以宋代油滴盞的傳世品、出土品都很少,完整器更是鮮見。
這也是紐約佳士得在2016年9月15日拍賣一隻南宋油滴盞拍出約人民幣7800萬元高價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雖同為油滴,也有上下之別,本文將全方位的介紹油滴建盞。
在流傳於日本的油滴建盞中唯一一件被日本列為國寶級油滴建盞,就是現存於大阪市東洋陶瓷美術館的油滴建盞。
1、油滴盞為什麼叫油滴
目前最早用「油滴」形容建盞斑紋的記載應該為日本應永年間(1394~1427年)的《禪林小歌》了。當然,《滿濟準後日記》、《蔭涼軒日錄》等日本古籍也均有「油滴」的記錄。
而「油滴」一詞並不見於我國宋、元、明、清文獻中。由此也可以基本判斷「油滴」一詞來自日本,並非我國。
▲日本靜嘉堂文庫的油滴建盞
有的學者認為,「油滴」是宋代文獻中所指的「鷓鴣斑」。所謂「油滴」,是指在烏黑的底釉上散布著無數具有金黃色或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斑點,故又有「金油滴」、「銀油滴」之分。
這種斑點多為圓形,大小不一,大者直徑一般為三、四毫米,最大者達一釐米;小者僅一毫米,甚至細如針尖,形如沸騰的油滴散落而成,使人眼花繚亂。
2、油滴如何形成?
油滴建盞形成機理可以概括為浮萍機理,鐵元素在高溫下溢出釉面並三五相遇,拼合成團。
當燒到1300℃左右時。在特定的物理化學條件下,釉開始形成液相分離結構,釉主體相分離出富鐵的另一相。在重力與表面張力等作用下,富鐵相易浮在釉表面層,隨著過程推移,浮在釉面的富鐵相越來越多。這些富鐵相形成的液相小滴就像漂浮在水面的青萍,能夠在液面上漂遊,它們隨機而遇,三五成群,拼合成一個個大小不同的包裹團。
包裹團越大,其中的液相小滴也越多,但這些液相小滴僅僅挨在一起,沒有熔為一體,就像一葉葉青萍靠在一起。當燒成進行到一定程度後降溫冷卻。在冷卻過程中,當環境條件適合包裹團中的鐵氧化物析晶時。便形成一滴建窯油滴。油滴主要分類:金油滴、藍銀油滴、紅油滴、虹彩油滴等。
3、何為上品油滴
如若總結上品油滴需要滿足的條件,可以從以下3點來分析:
1、對於油滴斑點的形態問題:油滴斑紋大小不一,且清晰可見的為佳,盞內外斑點分布均勻且飽滿的為佳。簡單說,可以觀察油滴是否能保持卵狀而不變形,盞內外油滴斑紋均勻分布,要飽滿,要有三維立體效果。
2、斑點的色彩可以作為評價油滴品位的重要依據。說到幻彩效果,油滴斑紋色彩呈現銀色,如果帶藍光更好。這裡需要說明一點,因為燒制銀色油滴盞條件非常苛刻,全程需要還原氣氛,如果還原過了,斑紋難顯;如果還原不夠,銀色油滴上會出現髒物感。所以,上品銀油滴需要銀油滴比較乾淨,沒有髒物感。
▲此盞釉面斑點的大小、形狀與疏密程度恰好。斑點銀白色(微灰)。很清晰。
3、油滴斑紋要有很強的金屬感,玻化好,鏡面效果佳。當然不可否認,燒制過程是困難的,可是結果卻是攝人心魂的美。
油滴建盞的審美哲理
由於油滴斑點是在窯中燒成時天然形成的,不是靠人工描繪的。從建窯油滴的形成機理可知:斑點是隨機分布的,而且其形態與色彩又受坯、釉、窯溫和還原氣氛嚴重製約。
所要要想看到一件斑點大小與分布既恰好、清晰度又高、斑點全彩色的達到理想狀態的建盞是不可能的。建盞的品質是相對的。永遠沒有止境。它的美是通過相互比較去發現的。建盞珍品是從成千上萬建盞中優選出來的。
反過來。如果某種瓷器每件作品的釉色漂亮到找不出差異。件件都精美無比。那麼說明這種瓷器的釉色很穩定。燒制難度就不大。可以大量生產。它的漂亮可能很容易被普通人接受。但內行的人未必欣賞。因為缺乏個性就缺乏美的深度。也就沒有回味的餘地。而且數量一多。就不名貴。
本期武夷建盞便向您推薦
建盞大師李達,鷓鴣斑茶盞
李達老師的這款精品鷓鴣斑茶盞胎骨似鐵,釉色古樸典雅,枯高幽玄,靜謐脫俗,釉面斑紋天然形成,富於變幻,斑紋晶瑩清晰,金屬感強,工藝非凡。
外壁:細細觀察,斑紋有立體感,層次感,並有明顯的金屬感,色彩隨光線的強弱而突變。
內壁:釉色古樸典雅,斑紋晶瑩清晰,油潤飽滿,這種「浴火重生」的絢麗多彩,著實讓人迷戀。
底部:底部印有底款「達」字,建盞名師落款,打上了李達大師建盞的專屬品牌印記,極具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