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茶文化由來已久,重溫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每一頁都散發著沁人的茶香。茶葉的原產地在中國,可以說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是世界上種茶、制茶和飲茶最早的國家。在中華大地,茶也被譽為"國飲"。隨著千年來飲茶習俗的變化以及各種茶類的不同需求,使得茶器的種類日漸豐富多元。但是真正能夠稱得上品茗神器的卻是少之又少,而建盞便是其中一類。
由於建盞獨特的製作工藝以及良好的保溫、蓄熱等物理性能,使得它在一眾茶器中脫穎而出。
我們在日常中使用建盞品茶,除了能軟化水質、激發茶香、提升口感之外,更是附帶著養盞的樂趣。用建盞喝茶,隨著茶湯的滋潤,盞內釉面的開彩,是很多盞友茶人期許的事情。那麼所謂建盞養出的七彩,真的是天然而成的嗎?今天小編就跟盞友們來科普下關於建盞養彩的那些事:
建盞養出七彩
目前有兩種說法,一個說法是釉面吸收了茶垢,表面形成一個折射面,進而反射出和之前不一樣的光澤;
另一個說法是茶汁和釉面的物質發生了化學反應(鐵+鹼),改變了釉面的分子結構,所以色澤發生了變化。
這兩種說法都提到了建盞釉面在長期與茶湯的交融下,確實會發生一些自然的變化。所以對於這種天然而成的七彩光,大家也不用擔心其中含有什麼有害物質,儘管盡情欣賞放心使用。
其次某些盞友也存疑,為什麼有的建盞和茶湯接觸就容易發生變化,有的建盞就相對穩定不太會出現這種情況。到底是什麼差異導致這種對比現象的產生?
為什麼有些建盞可以養出七彩有些不可以?
①這與建盞的燒制方式有關,建盞燒制是採用氧化燒和還原燒兩種方法。
在一般的情況下,氧化燒比較容易形成玻化保護層,這樣燒制而成的建盞鏡面效果好,但這種釉色基本是養不出七彩效果的,表現最明顯的就是兔毫盞了。而採用還原燒的,突出的比如油滴盞,在釉面修復過程中會形成如毛細血管般的細微氣孔,這樣茶湯能夠滲入釉面,這樣建盞就極有可能在長期與茶湯的接觸下產生反應,形成釉面的一個七彩效果。
②建盞養彩是需要盞器本身晶體豐富。
在我們日常使用建盞飲茶時,在高溫衝泡下建盞釉表層的鐵元素與茶湯裡豐富的礦物質產生反應,積累形成一層緻密的七彩氧化膜,這是建盞釉面結晶體與茶湯融合的結果,也是建盞出彩的呈色原理。
這點要求建盞的玻化度不能太高,只有晶體表現活躍的釉色才可以形成。對於某些沒有明顯晶體的盞:如柿紅釉盞、茶葉末釉、烏金釉盞等雜色釉盞在使用過程中就會比較穩定,鮮少發生變化也就比較難養出七彩。
說到底養盞和燒盞一樣,講究個自然天成,也許喝著喝著就養出了七彩。盞友們也不要對七彩有太多的強求,畢竟建盞的主要作用不止於此。我們享受的是養盞的過程,用建盞喝茶的樂趣。
您如果需要了解相關瓷器知識,或者關於建盞的任何問題,可以後臺私 信筆者一起探討,少走彎路,避免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