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不僅國內貴重傳世品眾多,亦有不少通過海上絲路等途徑外銷的古陶瓷。
雖然瓷器有玻璃質釉面保護,堅硬耐腐蝕,其精美絕倫的釉色紋理可以經久不衰,但依然易碎怕摔。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難免可能磕損或碎裂。
由此也催生出多種修補手法。如上篇故宮龍泉特展中,就提到使用鋦瓷修補的日藏茶碗「馬蝗絆」。
那麼建盞作為黑釉瓷器,應如何修復?本篇介紹一二。
中國是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而瓷器的修補歷史幾乎與瓷器本身歷史一樣悠長。那麼聰明勤勞的古代人民,會如何修補破損的瓷器呢?建盞作為黑瓷,應如何修補比較自然美觀呢?
筆者將殘損建盞常見的處理方式分為兩種,第一種為裝飾性修復,第二種為儘量維持原狀的處理。
斑紋稀有的建盞,即使殘損,依然有極高價值,其價值並非物理上的完整性可概括,需綜合考量,而如何有針對性地修復,也是方家需要審慎思考的問題。如果修復手法不當,會適得其反。
一、裝飾性修復
瓷器常用的裝飾性修復有金屬工藝和金繕工藝兩種,建盞修復中金繕工藝運用廣泛,其修補方式改動較少,且金繕使用大漆,安全無毒,色調也能與建盞釉色和諧映襯,不僅可以填補瓷器的缺損部分,在物理意義上將盞本身補充完整,視覺上也兼具藝術性和觀賞性。
不過因為金繕使用的是大漆,比較費人工,周期也很長,所以並不是所有的盞都有必要去這麼修復。
金繕工藝
金繕
金繕,日語「Kintsukuroi」。金繕是用大漆將瓷器碎片粘合,在快幹的時候將金粉或者金箔敷在瓷器表面,以此來修復陶瓷的缺陷,重新賦予器物美感和生命力。
金繕工藝採用的不是工業油漆而是天然生漆,提煉自漆樹,不含任何有害化學成分。
▼金繕茶盞圖例
生漆的黏性大於大於AB膠,硬度超過水泥,因此有成語「如膠似漆」將漆與膠置於同等地位作喻。金繕不僅可以用於瓷器、紫砂、玉器,還可以用於竹器、木器、牙雕等,變幹後具有堅固 、防潮、防止滋生細菌,防腐蝕、耐強酸、強鹼等特點。
金繕工藝上完漆後需要置器物於乾燥陰涼處數周,時間較久,且需要修補者有一定的美術功底,方能將線條畫得美觀。故而修復所須的工費不低。
有些工匠為了節約時間和成本使用工業漆假冒生漆,需要大家小心辨別。
▼黑漆修繕的建盞,作者為石為雲根老師。
其次金繕有各種顏色,除金色外,還可選用銀色或黑色等。
如果是釉色偏純黑,毫紋斑紋較少的建盞,用純黑大漆修補確實別有一番韻味。金繕、銀繕還是黑漆合適,這就要看修補者的審美取向了,並沒有標準答案。
▼金繕修復後的宋代兔毫盞,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金屬工藝
鋦瓷
[圖源:故宮博物院]
俗語道,「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這說的便是「鋦瓷」。在古代,瓷器不像如今這樣普遍,造價也高,尋常百姓家的瓷器破損了,一般會拿去修修補補。因此,早在古時候,鋦瓷技藝便十分普遍,還有專門的鋦瓷藝人。
▼乾隆皇帝為了穩定朝政,令宮廷畫家周鯤繪《村市生涯圖》,以便對漢民族風俗傳統有更形象的認識,其中就有鋦瓷藝人
鋦瓷,指的是用鋦子修補破損的瓷器,其包含固定、鑽孔和鋦補三道工序。通過金剛鑽在瓷器裂紋兩側打孔,再將「冖」形金屬釘(多為銅、鐵)敲入裂痕兩邊的鑽孔內,以此來加固器物,使瓷器起死回生,恢復原有造型的同時密不透水,可重新使用。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金剛鑽:「其砂可以鑽玉補瓷,故謂之鑽。」
[圖源: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介紹的鋦瓷技藝時,用來舉例的便是兔毫盞,下圖可看出修補後的建盞器型較為完整,裂痕雖明顯,但是盞仍可以使用。
鋦瓷適合用來修補瓷器裂縫和衝線,不適合有大面積缺失的殘件。而且鋦瓷需要打孔,對瓷器有二次傷害。
[圖源:故宮博物院]
綜合各項因素,鋦瓷需要原器完整,僅有裂縫,才便於固定,但打孔造成的二次損害也需要考慮,如果打孔的手藝不好,本身相對完整的瓷片還會再碎一次。因此一些胎較薄的陶瓷也不太適用。
金繕遇到有缺肉的瓷器可以想辦法填補,也對瓷器損害較小,就是晾乾的時間比較長,還有遇到高溫可能受損。
金銀鑲嵌法
金銀鑲嵌法起源於宋代,採用的材料是金屬,比如金銀類,造價更高一些,因為獨特的修補效果受到人們的青睞。
其鑲嵌圖案花紋以修飾瑕疵,以葫蘆藤蔓葉多見,修補後的器物掩蓋了瑕疵,且裝飾效果活靈活現,瓷器得以煥然一新,別有一番風趣。
▼運用金屬(銀)鑲嵌的建盞
此法用料不菲,對金工要求也很高,因此工費自然上去。相對金繕而言,此法在鑲嵌部分的花樣更多一些。相對於日本收藏者喜歡金繕的偏好,歐美的藏家會更屬意鑲嵌。
金繕和鑲嵌都是帶有再創作意味的手法,對於修補者的審美,對原器藝術風格的理解,和手上的技術,都有較高的要求。
釦邊
釦邊又稱包邊,一般用於口沿有芒或者有小磕損的器型,起保護和裝飾作用,除此之外還能彰顯身份地位。(並不是所有釦邊的盞都有磕,有的就是純屬喜好)
關於建盞釦邊我們曾有文章詳細論述過,此處不贅述。點擊右側標題觀看→《建盞釦邊的緣由》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宋代兔毫盞,釦銀色邊。
▼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收藏的宋代油滴盞,國寶級,釦金邊。
新盞除非是仿古作品,一般是不會出廠就釦邊的,有偏愛釦邊的朋友可以自行釦邊。
老盞傳世品或墓葬出土品有的會有釦邊,此時不去動它較好,如果釦邊腐蝕脫落,可以重釦。如果本身無釦邊也無磕損的老盞,沒有必要去釦邊,除非是自己特別喜歡這種風格。
▼日本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曜變建盞,國寶級,無釦邊
二、儘量維持原狀的處理方式
1、器型完整但有小瑕者
有的珍貴老盞大醇小疵,器型完整,雖有微瑕(可能是燒制過程中自帶的,可能是流傳過程中導致的),但是斑紋稀有罕見,瑕不掩瑜,不影響其文物價值,那麼便無需刻意去修繕,修補反而破壞器物美感,也影響世人看到它們的本來面目。
九州博物館中藏有一隻建窯油滴盞,雖然有明顯的砂眼和粘底,但是油滴分布較均勻,品貌俱佳,依然是傳承有序的名品。
▼宋建窯油滴束口盞,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藏。
藤田美術館所藏國寶曜變天目的口沿也有一處小磕損,然而這並不影響這隻曜變天目作為日本國寶的地位。
▼藤田美術館所藏國寶曜變天目
2016年倫敦蘇富比以900萬落槌的宋代兔毫盞,藤田傳三郎次子藏品,曾收錄於《大正名器鑑》,雖有斷釉,不妨礙其拍出高價。且此斷釉維持原狀更可看出建窯高溫厚釉工藝下,釉的流動導致的一種變化結果。
殘件標本
瓷器即使碎裂,物化性質依然較為穩定。水吉鎮建窯遺址至今仍有大量建窯堆積物,出土大量的建盞殘件。這些碎片如果小於完整器的2/3,基本就沒有修補的必要,維持原狀用來教學研究較為合適。
從碎片可以看出建盞鐵胎的顏色,釉的內層,以及建盞從口沿到腹部底部越來越厚的造型設計,因此碎片還是很有價值。有些碎片還有罕見的曜變、油滴、銀毫等斑紋,更加值得珍藏。
杭州出土的曜變殘片,是日本三隻國寶曜變盞外備受關注的宋建窯曜變珍品。
▼杭州出土曜變殘件
建盞標本在國外的博物館也受青睞,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就有詹姆士 · 普拉瑪捐贈的八件建盞標本。
▼八件標本之一,No. 205807,宋,6.5 x 7.5 x 12.4 cm
綜上所述,並非所有有瑕疵或破損的建盞都需要修復,如不影響器型完整,可維持原狀,以原本的狀態為主。
如果認為瑕疵或破損的老盞就無價值也有失偏頗,俗話說「寧玩殘精,不玩普全」。
釉色足夠精美足夠特別的老盞殘件,依然很稀有,頗具收藏價值。此時如果有機會入手,需不需要修復,如何修復,就必須綜合盞本身的釉面表現和殘缺狀況以及自身的喜好和需求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