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於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是幸福的,各種高科技產品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便利。就拿看時間來說,我們想要知道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什麼手錶啊,手機啊,電腦啊,都可以準確的告訴我們時間,但是在古代呢,古人是怎麼知道時間的呢?
今天,作者為大家分享一些古代的計時方法,看看有哪些驚嘆到了你?
太陽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太陽可以說是一種最簡單、最原始的看時間方式了,這也形成了古時候人們的勞作規律。太陽升起了,該起床了,開始一天的勞作,日中,就到中午了,待到日落,就該歇息了。
但是,看太陽始終是一種粗略的看時間工具,很多情況下不可行,所以我們需要更精確的看時間工具。
日冕
日晷,又稱「日規」,是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並劃分時刻,說白了就是用石頭雕一個帶刻度的圓盤,刻上不同的時辰,中間樹一個木棍,太陽照射木棍的影子到哪兒了,就是幾點了(有點鐘表的感覺)。
日冕的出現,就比單純的看太陽精確多了。
圭表
和日冕不同,圭表則是利用太陽影子的長度來判斷時間的。我們經常說「立竿測影」,就是把一根杆子放在地上,在正午的時候去測量它的影長,從而確定方向、時間、節氣。
看了上面三種方法,很多人都會有一個疑問:「通過對太陽的利用,確實可以實現粗略的時間觀測,但如果是晚上或是陰天,古人該如何來看時間呢!」要不怎麼說古人是富有智慧的呢,當然有辦法:
滴漏
這就是銅壺滴漏,由兩個以上的銅製水壺組成,置於臺階或架上,均有小孔滴水,最下層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劃分一百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度,以表示時間。可以說,銅壺滴漏使無形的時間轉化成了有形的尺寸!
沙漏
沙漏也叫沙鍾,它是根據流沙從一個容器漏到另一個容器的數量來計量時間。這種沙漏脫離了輔助的天文儀器,已經獨立成為一種機械性的時鐘結構。由於無水壓限制,沙漏比漏刻更精確。
渾天儀
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天儀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它們是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制的。
利用齒輪與設計巧妙的水力「滴漏」,帶動渾象繞軸旋轉,使渾象的轉動與地球的周日運動相等,渾象每轉一圈,也就等同於天體自轉一圈。
儀器上分別裝有日、月兩個輪環,用水輪驅動渾象。渾象每天轉一周,日環轉1/365周,儀器還裝有兩個木偶,分別擊鼓報刻,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
水運儀象臺
這是計時機械史上一項重大創造。這臺水運儀象臺高三丈五尺餘,寬二丈一尺,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臺的下層有提水裝置,由人力推動河車,帶動升水上輪和下輪(筒車),將水提到天河(受水槽),注入天池(蓄水池)。臺中平水壺保持水位恆定,並通過一定截面的水管向樞輪(水輪)上的受水壺流洩恆定流量的水,推動樞輪。樞輪通過傳動齒輪帶動晝夜機輪、渾象和渾儀。
大明燈漏
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複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鐘、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計時器的發展,經歷了由粗略到精確,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無不體現著古人的智慧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令人神往!
讀者們,關於古代的計時儀器,大家還知道呢?歡迎評論區留言交流!如果喜歡本文章,歡迎轉發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