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扶蘇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在努力探索周圍的一切,尤其是認識複雜的自然界,人們很難想像,我們的祖先究竟是經歷了怎樣的曲折,才發展到了如今的境地。
因此,考古學家和科學家選擇不遺餘力地對此進行研究,通過觀察和分析史前文明留下來的壁畫、文字等信息,來判斷當時人們的生存狀況。令人吃驚的是,我們的祖先似乎很早就有了時間意識,而月亮就是最天然的鐘表。
三萬年前的人類,已經能夠畫出複雜的幾何圖形
根據美國人類學家的描述,他們從三萬年前的壁畫中發現了珍貴的線索,其中繪製了有關月亮以及動物的圖案,甚至還有複雜的幾何圖形,而按照當時的人類文明發展水平,他們原本應該是不可能創造出這樣具有深奧意義的圖案。
在人們發現這些複雜的幾何圖形之前,科學家往往認為古人繪畫是一種本能,他們的大腦在得到開發以後,選擇用這種特殊的方式來抒發情感。
然而此次研究表明,藝術創作是幫助古人更好生存下去的重要方式,畢竟通過這個過程他們可以更好地回顧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況,並且從繁瑣的生活中總結出一系列更精進的經驗。
抬頭觀察天象伊始,是人類發展天文學的開端
古人關於月亮的詩詞有很多,「詩仙」李白曾在《峨眉山月歌》中吟誦「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更是在《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中感嘆「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從這些詩詞中不難看出,各個時節的月亮各不相同,古往今來的人也對月亮寄以深厚的感情。
有觀點認為,三萬年前的人類就已經開始觀察天象,他們試圖從天體的變化規律中找到更多的線索,以此來探索自己的來源以及未來的去處。
在這樣的願望驅使之下,三萬年前的人類在繪製圖案的同時,也在努力將所發現的規律記載下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數額不斷精準,同時也在指示他們相關活動的進行。
直到今天,農業生產活動中的人們仍然會以月亮的陰晴圓缺為標準,這同樣得益於古代科學家的目擊探索。
當然,目前也有研究人員認為,觀察月亮的變化,有可能只是古人打發時間的一種活動,在他們的認知中月亮神秘而有趣,而月亮也用這種特殊的方式來回應人們的長期關注。
一輪明月陰晴圓缺既是時鐘,又是古往今來感情寄託
古人這樣的做法相對來說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以月亮為時鐘,能夠與太陽時鐘相互對應,如果在天氣晴朗的情況下,人們更有希望從中得到更多的線索。古人往往認為這是一種暗示,而在現代人看來,數萬年前的他們在無形之中已經發揮了自己的智慧。
綜上所述,古人的生活同樣值得我們關注,面對漫長的人類歷史,我們需要還原的細節還有很多,而這些線索,都在不斷研究的過程中一點點拼湊出來,這是激勵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同時也是相關學科存在的重要意義。
閒下來時,我們不妨也試試抬頭仰望夜空,月亮這個特殊的時鐘雖然不會真的嘀嗒作響,但是卻意外間互通了古人與現代人對月亮之上神秘區域的無限嚮往,同樣寄託著從古至今的人們對浩瀚宇宙的複雜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