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鐘錶,人們是如何精確掌握時間的?

2021-01-09 今往古來

今往古來來說說古代沒有鐘錶,人們是如何精確掌握時間的?古代沒有現代的機械錶、電子表、石英表,但是也有計時器,不過精確度不高,達不到現代人對於時間掌握程度的要求罷了。目前經科學發掘出土、有準確年,為了適應生活和生產的需要,根據晝夜的交替,逐步形成各種計時的方法。

古代計時制度 中國的計時制度 不等時法:上古時代,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共同遵守大自然的規律,以日出、日入為作息的標準時間,就相當於把一天分為兩部分,這是天然的不等時法。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對白晝各個不同時刻定有專門名稱,例如旦、大採、大蝕、中日、昃、小蝕、小採、莫(暮)、夕等。後來,在夜間有五更五點剖狽īo即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分為五點,並形成敲梆報時的習慣。等時法:西周時代,為了計量時間,根據太陽的周日視運動,把一天分為十二個等長的時段,用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來表示。

另一種等時制是把一天均分為一百等分,即百刻制,這是中國古代特有的計時法,其產生年代尚無定論,但關於百刻計時的資料,既有文字記載,也有出土文物印證。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就指出「晝夜百刻」,東漢馬融註解《堯典》時說:「古制刻漏晝長六十刻,夜短氖泰r晝短四十刻,夜長六十刻;晝中五十刻,夜亦五十刻」。這裡所講古制,當指春秋戰國時代或更早。漢以後歷代都將十二辰和百刻配合使用。但一百和十二不可通約,因此,各個朝代的配合方案常有改變。

今往古來認為在古埃及、巴比倫的計時制度 不等時法:早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把晝夜各分為12時。他們以日出為晝始,正午為晝6時;日沒為夜始,子夜為夜6時。因為一年四季晝夜長短不等,不同季節每小時的實際長度也是不相等的。這種計時法傳至歐洲,一直使用到公元十四世紀(見埃及古代天文學)。等時法:公元前八世紀,為了滿足天文學的需要,古代巴比倫人制定了等時法。他們把一天分為24個等長的時段,即24時制。等時制後來由喜帕恰斯和託勒密繼承下來,並規定以正午作為一天的開始。這種計時法常應用於天文學,也稱「天文時」。由於它對日常生活不太方便,從1925年起改為以子夜為一天的開始。

相關焦點

  • 古代沒有鐘錶,夜晚是如何計算時間的?
    古人沒有鐘錶,白天可以利用「日晷」,根據太陽投射在立於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標誌刻度的圓盤上的石針的影子的指向來確定白天的時間。那麼到了晚上的時候,沒有了太陽,人們如何來確定時間呢?
  • 沒有鐘錶、手機的古代,古人是如何看時間的?
    就拿看時間來說,我們想要知道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什麼手錶啊,手機啊,電腦啊,都可以準確的告訴我們時間,但是在古代呢,古人是怎麼知道時間的呢?今天,作者為大家分享一些古代的計時方法,看看有哪些驚嘆到了你?太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太陽可以說是一種最簡單、最原始的看時間方式了,這也形成了古時候人們的勞作規律。
  • 古代沒有鐘錶,中國人如何計時?原來最早的鐘表就是宇宙!
    時間——光陰人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時間概念?那麼時間的概念最早源自於什麼呢?其實,時間最初含義是時光,光陰。正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就是在說時間的尺度。所以,最初的人們就是通過太陽光的強弱,可見不可見才有了時間的概念。
  • 古代沒有鐘錶,古人都用什麼工具來分辨一天中不同的時間
    鐘錶是我們現代人司空見慣的時間工具,幾乎每家都會有一個鍾或手錶,發展至今天,鐘錶越來越小型化,各種奢侈表,名表充斥著市場,電子鐘也大行發展,極大的方便了人們。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更夫打更,「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都成更夫的代名詞了,打更其實就是報時,晚上七點打「落更」,「二更」為晚上九點,「三更」為晚上十一點,「四更」為凌晨一點,「五更」為凌晨三點。
  • 時間存在嗎?鐘錶上的時間並不存在,鐘錶外的時間客觀存在
    有人說時間只不過是人類所發明的一種計量方法,一分一秒都不過是人類所設定的罷了,這種說法沒有錯,但卻混淆了概念,鐘錶上的時間與鐘錶外的時間並不是一回事。我們日常所談論的時間,往往指的就是鐘錶上的時間,當我們想要知道時間,也會很自然地拿出手機,這使我們誤會了時間就是我們在鐘錶和手機上看到的東西,但實際上我們所看到的不過是一種人類所發明的計量方法,我們習慣性地將這種計量方法稱之為「時間」,而當我們開始談論真正的時間時,我們會將兩者混為一談,自信滿滿地說:「時間並不存在,它只是一種計量方法」,其實完全是兩回事。
  • 古代的更夫是如何判斷時間的?他們除了打更,還有項更重要的任務
    鐘錶,是現代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計時器,有了鐘錶,生活才有了規律,秒針分針滴答滴答的走著,時間流逝,才有了昨天今天和明天。但是在古代,鐘錶可是奢侈品,在鐘錶還無法量產的千年前,人們生活中的計時器就是更夫。每到夜晚來臨時,就會有打更的聲音傳來,告訴人們現在是幾點了,更夫們的工作其實非常辛苦,他們除了報時,在歷史上還有更重要的任務,大家知道是什麼嗎?
  • 沒有火柴和打火機的古代,人們是如何「生火」的
    發現火使用火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對火的掌握將人們與野獸區分開。 現代的廚房由各種家用電器和燃氣灶霸佔,已經很少手工生火,即使在偏僻的地區,仍然需要燒火做飯的地方,引火也只需打火機輕輕一按,就能夠輕易點火。
  • 「一寸光陰,一寸金」跨越歷史的長河,探尋古人是如何記錄時間?
    時間最早是無形的,在最開始的原始時期時間對於當時的人類來說還是一種模稜兩可的存在;原始的人類想法也是簡單的,宇宙的浩瀚無窮不禁引起了人類的思考。後來在社會的進步人類發展過程中記錄時間的工具「鐘錶」誕生了,但在沒有鐘錶之前人類是怎麼樣記錄時間的?
  • 時間是如何測量的?科學家給出了5種方法,看完後恍然大悟
    我們如何測量時間?相對於古代的第一批鍾如今的鐘表有多精確?秒的定義又是什麼?我們中大部分人理所當然地認為我們有權利去檢測時間的推移,有權利在任何時候都知道到下一個預約為止還剩多少時間,或者能夠與世界另一邊的人們達成時間一致。當然,情況並非總是如此。
  • 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時間:2016-12-13 11:02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在沒有手錶也沒有掛鐘的古代,人們怎樣計時呢?
  • 古代人通過什麼來測量時間?古代智慧的結晶
    時間,對於我們的生活來說非常重要,時間清楚的表面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是有條不紊的,而恪守時間就是使人信任的前提,準時辦事,恪守時間,往往就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步。我們平時可以通過鐘錶,手機,電腦等方式知道時間。
  • 中國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看看中國這些古老的「鐘錶」
    圭表說明在古代雖然不像現在能隨時看看鐘表手錶甚至手機等知道時間,但也有量度時間的辦法。那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根據相關資料,中國古代計時器的創始時間不晚於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前222)。有根據日影長短及方向測定時間的圭表、日晷,有利用流體力學原理製作的刻漏(用水)和沙漏,有採用機械傳動的渾天儀、水運儀象臺等。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前者稱為圭表,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季和辨方位;後者稱為日晷,用來測量時間。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記載。
  • 《長安十二時辰》,沒有鐘錶、手機,古人如何知道時間?
    日升月落,我們每天都經歷著時間的流逝,在古代,人類是用什麼方法計量時間?通過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劇中向人們展現的那些古人計時的智慧。日晷(圖片來源Veer圖庫)不用光影是不是就沒法知道時間了?我國古代還有另一種計時器,也就是劇中靖安司內報時博士「辦公桌」旁的有一個大型設備計時用的水鍾。古時的水鍾按時使用原理不同分為洩水壺、受水壺。
  • 自然界亙古長存的四個計時時鐘,以及它們給人們的啟示
    世界上各種計時器的發明與使用,使人類從時間懵懂當中解脫出來,提高了生存能力、生活工作效率。中國古代有日晷、水鍾、火鍾、銅壺滴漏等,同西方發明的鐘表、懷表、手錶,這些都是記錄和測定一天內較為精確時間的工具。
  • 鐘錶時間:操控時間的幻夢
    時鐘,賦予了無形的時間以有形的實體。當人們想表現時間時,只需要畫一個時鐘就足夠了。時鐘不僅讓時間可以被看到,也可以被聽到。指針移動的輕聲滴答,被當成時間走過的足音;整點報時的鐺鐺作響,則是時間在提醒人們自己又走過了一段固定的旅途。時間的腳步在時鐘的滴答聲中一掠而過,就像一隻無形的兔子,蹦跳著追逐時間的流動。
  • 沒有鐘錶之前,人類是怎麼知道時間的?30000年前的人這樣做
    筆者:扶蘇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在努力探索周圍的一切,尤其是認識複雜的自然界,人們很難想像令人吃驚的是,我們的祖先似乎很早就有了時間意識,而月亮就是最天然的鐘表。,這同樣得益於古代科學家的目擊探索。
  • 沒有鐘錶之前,人類是怎麼知道時間的?30000年前的人這樣做
    筆者:扶蘇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在努力探索周圍的一切,尤其是認識複雜的自然界,人們很難想像,我們的祖先究竟是經歷了怎樣的曲折,才發展到了如今的境地。
  • 「我快沒時間了!」「我沒空!」:我們的時間是如何加速的?
    在本年第一期,我們一道進入「時間」範疇去理解:日常生活中的時間為什麼不夠用,睡夢中又如何知道、如何理解時間的流逝,以及鐘錶刻度是怎樣成為衡量時間的法則。與之相類似的是,人們對時間的理解同樣逐漸籠罩在科學的陰影下,人們絕少追問時間之於自己意味著什麼,而僅僅是將其作為用來高效安排生產生活的一個參照物。社會學家索羅金和莫頓就曾疑惑,為何人們常常忘記時間的社會建構的一面,而只記得其物理的一面。或許,是因為藉助鐘錶組織行動的時序,從而高效有秩序地生活,已經成為現代人最大的一種「美德」。
  • 關於時間的思考,永不會結束
    要知道這個答案,首先要了解在精確的鐘表發明之前,那時候的人類是如何認識時間的,他們是怎樣生活的。最早,人類對時間的認識來源於對自然的觀察。天體運動造就了晝夜、月相和季節等,它們有著近似固定的周期,人們的生活也就形成了與之和諧的節律。
  • 【巴塞爾鐘錶專題】調到「北京時間」
    據說此次參加巴塞爾鐘錶展的媒體有近三千家,其中中國媒體就超過千家。在更為「圈子化」的日內瓦鐘錶展,六年前還沒有大陸媒體,今年已有三十多家媒體獲得了邀請。「這表不貴啊」巴塞爾鐘錶展媒體中心的工作電腦區,一般只有歐洲語言的輸入法設置,第一天的時候需要手動添加中文輸入法。三天後,在每一臺電腦前坐下,語言欄裡都找到中文。「感謝中國媒體。」浪琴CEO霍凱諾一邊展示他索伊米亞系列腕錶在中國的增長圖,一邊說,「當然,也是中國的消費者有這個需求。」巴塞爾的中國客戶們如何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