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天,街上的冷飲店就會聚集一大批購買冰奶茶和飲料的年輕人,冰棒批發店也聚集著一堆為小朋友購買雪糕的父母們,喝上一口冷飲,仿佛夏日的炎熱都被驅趕了一大半。
現如今挨家挨戶都配備一臺冰箱,冰箱是四季必不可少的電器,有人甚至認為,冰箱是近現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如果沒有冰箱,食物不能通過冷藏保鮮,人們也無法便捷的儲存食物,這會給生活增添許多麻煩。
可是古代就沒有冰箱,人們該通過什麼來儲存食物呢?古代也沒有五彩繽紛的冷飲和冰激凌,他們在夏天又該如何解暑呢?今天我們一起探究一下這些問題。
圖片:古人吃吃冰鎮的葡萄水果劇照
一、古代的冰文化
其實,利用「冰鎮」來保鮮食物或是製作冷飲的方法,並不是現代才有的,早在夏商周時期,冰文化就誕生了,人們會在寒冷的冬天鑿出冰塊,再將冰塊儲存到夏天使用。
《詩經》中曾提到「鑿冰衝衝」,其中,「衝衝」乃是鑿冰的聲音,《詩經》距今有三千年左右的歷史了,顯而易見,鑿冰的歷史也同《詩經》一般悠久。
夏朝也出了一本曆書,名叫《夏小陣》,裡面記載了每到一年中的三月,夏後都會考慮到天氣炎熱,給士大夫們發冰塊解暑,這個過程叫做「頒冰儀式」,而這個儀式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周記》中曾記載凌人,掌冰。在周朝時,官府專門設置了一個負責掌管冰、去冰以及用冰的官職,即凌人,這些官員的主要責任,就是在冬季的時候組織眾人鑿冰和藏冰,等到來年春天,再將冰做成冰鑑。
圖片:藏冰劇照
《詩經》中曾提到「凌陰」,這是用來藏冰的處所,一般是地窖,到了每年冬季,大片湖面上的冰完全凍結時,人們就開始準備工具鑿冰了,可鑿冰容易,在哪藏冰呢?
古人很聰明,他們想到地底下的溫度遠比地面低,就決定建造一個地窖,將地窖挖好之後,在下面鋪上一層厚厚的草,等到湖面上的冰結得最厚時,就去湖面上切冰塊,接著將冰塊一個接一個地疊起來,最高可以達到地窖的頂部。
等到摞滿後,再在冰塊上鋪一層草氈,並拿一些黃土撒在上面,以達到保溫的效果,最後,地窖的入口處也得拿黃土封起來,這樣一來,簡單的冰窖就完成了。
不過,由於古代技術的限制,冰窖的結構簡單,只有一次打開機會,也就是說,冰窖一旦被打開,就不再具備保溫的效果,裡面的冰得一次性全部用完或賣完,如果想要買冰,就要提前預約好,商家會等預約的人數攢到冰可以全部賣完為止,接著,買家要憑冰票去取冰。
因此在古代,不是有錢有勢的王公貴族根本用不到冰塊,除此之外,剩下的冰塊會供應給飯店,再留一些家用,剩下的製作成「冰溜子」,由小商販們沿街售賣。
此外,取完冰後,地面上還殘留著一些冰渣子,別怕這些冰渣子浪費,因為早有一些小孩在一旁等候,準備撿這些冰渣子當零食吃。
圖片:製作成「冰溜子」劇照
除了藏冰之外,古人又想到了利用硝石製冰,唐朝末年,人們在製作火藥的過程中發現了大量硝石,偶然間,人們發現如果將硝石置於水中,可以大面積吸熱,迅速將水凝結成冰。
於是,工匠們紛紛嘗試利用硝石來製冰,首先,將水倒入一個罐子內,接著再拿一個更大的容器裝水,然後,再把罐子放進裝水的容器裡,並在容器內不斷加入硝石,最後,罐子內部的水全部結成了冰塊。
硝石呈白色,非常像冬天裡的白霜,味道偏苦,硝石的學名叫「硝酸鈣」,硝酸鈣一旦溶於水便會吸收熱量,將溫度降低,從而讓水結冰,等到硝石完成它的使命後,就可以用結晶法將其提取出來反覆利用,這門技術經推廣後,人們再也不用眼巴巴地等著冬天藏冰了,而是能隨時隨地製冰和吃冰。
圖片:享用冰鎮的水果劇照
二、冰箱的原型——冰鑑
接著再來說說與冰密不可分的一個電器,那就是冰箱,可古代不是沒有冰箱嗎?確實如此,冰箱需要「電」來運轉,可古代沒有電,自然就沒有冰箱。
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為了方便生活,提高生活質量,他們製造了冰箱的雛形——冰鑑。早在戰國時期,冰鑑就誕生了,這是利用青銅為原材料製成的容器,主要分為內部和外部兩層,頂部還有一個蓋子。人們通常會在兩層之間的縫隙裡塞滿冰塊,然後將食物、水果、美酒等置於內層,再將蓋子蓋上,便可以保證食物不腐爛變質。
還有一種比較精緻的冰鑑叫作「鑑缶」,鑑缶由兩部分構成,分別是專門盛酒的尊缶和鑑,缶正好位於鑑的正中央,且方鑑上有鏤空紋路的蓋子,蓋子剛好可以牢牢套住方鑑的頸部。
而方鑑的底部也設有機關,可以將尊缶穩穩固定住,尊缶和尊缶的中間有夾層,夏天可以放冰塊,冬天可以放熱水,都可以達到保溫的效果。
到了明朝,京城裡的王公貴族已經普遍使用冰鑑,不過,此時的冰鑑大都用木頭製成,原料為黃花梨木或是紅木,冰鑑的兩邊鑲有銅環,這是為了方便運輸所設置的。冰鑑內部還有一塊活板,這塊板可以隨時移動,天氣炎熱時,便可將活板取下來,將一些時令的水果和飲料放置其中,隨時取出享用。
圖片來源於網絡:青銅冰鑑
古人特別會享受生活,他們不僅用冰來冷藏食物和酒水,還會用冰製作冰沙和冷飲,比較出名的是來自唐朝的酥山,這是一道冰飲,原料為酥和碎冰,先將冰打碎,堆成一座山的形狀,再加上幾勺酥油,就大功告成了,相當於如今的冰激凌。
不過,酥油的材料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成本較高,這就導致雖然酥山很美味,但只有上層階級才能吃得起,那平民百姓怎麼辦呢?他們可以喝冷飲,相比於冰沙和冰激凌,冷飲的製作成本更低,除了用冰來製作,還可以用冰涼的井水來替代冰,喝了之後,整個人清清爽爽,有滋有味。
北宋時期,很多酒樓出售各式各樣的冷飲,如木瓜汁、砂糖綠豆、紫蘇飲等,這些冷飲是用冰和水為主要原料,外加一些輔料製成,此外,每到冬季,人們還會將果汁、糖和果乾置於盛滿水的盆內,再將盆放到室外,讓其結冰,最後儲存到冰窖裡,等到來年夏天再使用。
圖片:讓其結冰資料截圖
總之,古人的夏天雖然沒有現代的冰箱和空調,但他們仍然有辦法製作冰鑑和冷飲解暑,過得一點也不比現代差。